•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一詞多義

第四節 一詞多義

認知功能語言學家 Sweetser (1986:528)認為一詞多義是指單一語言形 式具有之一組既具相關性又具區別性的義項8。以英文詞 ‘cardinal’ 的兩個 詞義 ‘priest’ (紅衣主教)及 ‘number’ (基數)為例, ‘cardinal’ 是多義詞或是 同音異義詞?若是多義詞,此二義項具相關性但又具區別性的理據為何?

由於清楚界定義項關聯性及區別性並不容易,因此傳統語義分析傾向將

‘cardinal’ 以同音詞而非多義詞名之(ibid. 1986:528)。

認知語義學興起之後,許多研究認同詞義的延伸和隱喻(metaphor)、轉 喻(metonymy)及意象圖式(image schema)等認知理據相關,因而投入一詞多 義的分析。以認知理據探究多義詞義項之關聯性,使得一詞多義之分析具 備認知現實性(cognitive reality),卻也出現析出之義項過於冗贅的現象9。 以感官動詞「看」為例,有研究認為其具有七個義項: 「觀看(閱讀) 」

8 其原文為 “…Polysemy refers to a grouping of related but distinct senses of a single lexical item... ” (Sweetser, 1986:528)。

9 如 : Lakoff (1987:418) 、 Brugman and Lakoff (1988:116) 於 完 全 詳 述 分 析 法 (full-specification approach)中,對英語介系詞 ‘over’ 分析出二十四個義項。Tyler and Evans (2001)雖認同其分析的認知理據,但認為此分析將來自語境或共現詞的義項,即 不屬於介系詞 ‘over’ 本身的義項,也一併歸入其二十四個義項中。

6 關係疏密?

此外,Sweetser (1986)認為英文詞 ‘cardinal’ 具有之兩個詞義‘priest’

(紅衣主教)及 ‘number’ (基數),在共時語義研究上或許看不出關聯性,但 從歷時語義研究中,此二詞具有拉丁文相同的詞源 ‘hinge’ (中心義),因此 教會其餘部分取決於紅衣主教,數字系統其餘部分取決於基數10,因而

‘cardinal’ 的兩個義項產生關聯性而為多義詞(ibid. 1986:528)。由此觀之,

探討多義詞彙共時義項之關聯性時,亦可加入歷時語義之探究。

多義詞的分析,除了探討單一詞彙之義項具有的關聯性之外,義項的 區別性實為重要議題。以之前文獻中「看」的義項分析為例,不同文獻對 於相同詞彙為何析出不同的七個、九個及十七個義項?本文認為此和分析 者主觀性的判定相關。換言之,判定多義詞具區別性義項的理論尚無一致 準則,義項判定既和個人主觀性相關,則失去客觀討論的空間。由此可見,

多義詞的義項分析除了探究義項的關聯性之外,義項區別性之理論建構更 應予以重視。

因此,本論文欲以認知語義學的角度,探究多義詞獨立義項之關聯性 及區別性,並以漢語感官多義動詞「看」進行探究,除確認多義詞獨立義 項之區別性及關聯性外,亦欲對義項之語義、語法功能進行共時探究,並 從歷時角度對於語義的演變進行初探。

第五節 研究問題

11

與研究方法

12

多義詞義項之確立研究,實為語義相關研究之基礎。以漢語感官動詞

「看」為例,其相關之語義延伸、對比分析及語法化現象之研究雖多,但 最基礎之多義義項確立問題仍尚待釐清。因此本文提出之研究問題如下:

10 其原文為: “…These two words have a common origin in a Latin word which meant

‘‘hinge”: cardinals were priests on whom the rest of the church hinged, and cardinal numbers were the numbers on which the rest of the numbers system hinged.” (Sweetser, 1986:528)。

11 感謝口試委員王萸芳教授指出,研究問題二中認知語法前應加上 ‘Langacker’,以及 研究問題四中應補上建議教學步驟等內容。

12 感謝口試委員王萸芳教授指出,應將研究方法由第六節提前至第五節,方可使論文第 一章整體架構之連結性更強。

7

研究問題一:以認知語言學角度觀之,漢語感官動詞「看」具有之義項為 何?判定多義詞義項的標準為何?義項間的區別性及關聯 性為何?

研究問題二:以 Langacker 的認知語法觀之,多義感官動詞「看」不同義 項之射體(trajectory)和界標(landmark)之關係為何?是否具有 不同的意象圖式?不同義項和視角(perspective)、範域(scope) 及主觀性(subjectivity)是否相關?

研究問題三:多義感官動詞「看」具有之不同義項,於語義及句法上之表 現為何?能否反映視覺感知過程之特性?可否於語義及句 法的深層互動中,探究不同義項間之關係?義項間的距離是 否等距?抑或義項間之距離和義項間的關係相關?如何將 義項距離和關係具體化?

研究問題四:前人對於感官動詞「看」的義項研究多為列舉式分析且以輻 射的語義網絡代表之。若將「看」不同義項間的距離具體化,

其語義網絡是否和一般輻射散開狀不同?以歷時語義演變 的角度探索「看」之義項,能否和其語義網絡的距離相符?

能否替共時義項之延伸方向提供線索?「看」義項之建議教 學步驟為何?

由於前人對感官動詞「看」之義項確立並無一致結論,因此本論文以

「看」為研究主體,進行共時義項區別性及關聯性之探究。不囿於前人的 分析結果,本研究將另以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及政治大學漢語口語 語料庫之語料為本,輔以前人之研究例句,重新分析現代漢語感官動詞「看」

之義項;歷時研究部分則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13之古籍資料為主,進 行「看」語義演變初探。

13 感謝口試委員王萸芳教授提供本研究此歷時研究資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網站最主要 的部分為古籍資料庫,此資料庫包含各種從哲學、歷史、語言學等角度被視為重要的文 獻,寫作年代以先秦兩漢爲主,亦包含魏晉南北朝、宋、明、清等年代之文學作品。

8

第六節 論文架構

本研究為語料庫為本之多義詞認知分析,論文共分八章,章節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緣起與動機,提出認知語言學與感官動詞關係密 切,因此以感官動詞「看」為例進行義項探究。提出研究問題並 建立論文架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對前人感官動詞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後,提出感官動 詞「看」的基礎語義研究相對不足,尤其對「看」一詞多義義項 之確立,語義、句法之深層互動,皆缺乏具理論性及系統性之分 析。

第三章 認知理論架構確立。提出本研究之兩個主要理論架構:義項關聯 性理論架構及義項區別性理論架構,並對義項區別性理論進行探 究。部分語義及句法功能的理論介紹,則於之後各章的相關章節 中進行。

第四章 感官動詞「看」之義項分析。以語料庫為本,將「看」之義項重 新分析,以理論性及系統性的方式全面探討現代漢語感官動詞

「看」,確立「看」具有之共時獨立義項及原型義項。

第五章 「看」義項之關聯性。探究「看」原型義項和獨立義項之關聯性,

亦即分析獨立義項由原型義項延伸之認知理據,確立獨立義項皆 有不同之意象圖式。

第六章 「看」義項之行為概述。探究「看」不同義項之句法行為概述,

包括:時態、及物性、主語語義角色、否定性及事件類型等。將 義項句法行為概述之關係具體化為義項間之距離,以之畫出「看」

的語義網絡。

第七章 「看」語義演變之歷時初探。進行「看」語義之歷時研究,探究 不同時期「看」之語義演變,替共時義項語義網絡延伸提供方向 性之線索。

第八章 結論與教學建議。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研

9

究展望。最後提出「看」義項之建議教學步驟。

第七節 研究貢獻

由於前人之一詞多義分析,實缺乏明確的理論架構確立義項之區別性 及關聯性。本研究之貢獻為從認知語義角度建立多義詞義項分析之相關性 及區別性理據。於此理論架構下分析出之獨立義項,可經由其行為概述確 認義項間之相近性並據以畫出語義網絡。本研究亦從義項歷時演變情況,

初探義項延伸和語義網絡之關係,試圖找出多義詞義項延伸之方向性。本 文以感官動詞「看」為探究主體,經由義項分析之相關性及區別性理論架 構,確認「看」具七個獨立義項,此七個獨立義項不但於語義上反映感官 視覺過程之連綿積累特性,義項延伸具認知現實性之轉喻及隱喻映射也出 現連綿性現象,「看」義項之句法行為概述更反映連綿性及家族相似性。「看」

義項歷時演變情況基本上亦符合語義網絡義項延伸之方向性。本研究以認 知角度對於「看」義項之多面向分析,確認人類的認知心理實可體現於語 言概念系統及運算系統中。

10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為感官動詞「看」相關研究之全面性文獻探討。由於「看」

之相關研究既多且雜,本文先將「看」之研究文獻以類別區分再進行探討,

並提出相關分析不足之處,替本文「看」的研究範圍提出理據。

第一節 漢語感官動詞及視覺動詞類文獻探討

近年許多研究皆以感官動詞類或視覺動詞類為研究主體(鮑莉,2009;

侯博,2008;武文杰,2008;張曉麗,2007;李紅儒,2001,Chiu,2009;

Zhung,200114),動詞「看」雖為感官動詞之其中一類,但以比重而言,

皆為感官動詞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文獻探討時仍將此類研究歸入其 中。此外,中國大陸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和台灣不盡相同,因此將分開討論。

中國大陸對於感官動詞類和視覺動詞類的探討多以詞彙分析為主,例 如:侯博(2008)探討漢語感官詞的語義語法時,雖以感官動詞類為討論對 象,但仍以動詞「看」的相關探討最多。文中以「看」為上位詞,對於古 代及現代漢語的視覺動詞做義位及義場的對比,如:古代漢語中的「瞋」、

「盱」、「矉」即為現代漢語之「瞪」;亦將 68 個雙音節之現代漢語視覺動 詞,以構詞及造詞方式分類,如:將視覺域「看」二分為視覺感知動詞及 視覺動作動詞,並以「看」為核心動詞,於北京大學語料庫隨機提取一千 條語料,進行「看」表層語義的格位分析,再將「看」表層句法現象析出 49 個句模,探討五種感官動詞間之通感現象。但對「看」本身之多義現象 探討僅以《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的定義為主(ibid.

2008:22),並未對其義項進行探討。

武文杰(2008)研究現代漢語視覺行為動詞時,則對漢語 210 個視覺動 詞的語義及句法現象進行探討。文中以四個原則(視覺性、控制性、典型性、

武文杰(2008)研究現代漢語視覺行為動詞時,則對漢語 210 個視覺動 詞的語義及句法現象進行探討。文中以四個原則(視覺性、控制性、典型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