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Copied!
2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 認知研究 A Cogni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Polysemous Verb “看/kan”. 指導教授:鄧守信博士 研 究 生:歐德芬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    .

(2)

(3)  .    .

(4)

(5)  .    .

(6)  .    .

(7)  . 謝辭 回顧華研所博士生涯種種,如白駒過隙。在論文完成的此刻,謹以此 文向所有幫助我走到現在的人致謝。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鄧守信老師,鄧老師淵博的學識以及對專業的 執著,為我樹立學習的典範,由於他的鼓勵與指導,我才能順利完成博士 論文。同時也感謝擔任論文計畫書審查與論文口試的委員:曹逢甫老師、 戴浩一老師、王萸芳老師及陳俊光老師,他們對論文提出了許多寶貴具體 的建議,以期論文能夠更臻完善。 感謝華研所修業期間鄧守信老師、葉德明老師、鄭錦全老師、信世昌 老師、陳俊光老師、陳雅芬老師、邢志群老師、翁玲玲老師、徐東伯老師、 黃沛榮老師及所長曾金金老師,從不同角度給予我的教導及訓練;也要感 謝華研所所辦助理給予的行政協助,以及學長姐及同學相互切磋的友情鼓 勵。沒有老師與同學在學術上的提攜、啟迪與分享,我的博士學業將無法 完成。 最後我要將論文獻給我的家人。家人一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撐力 量。父母及姊妹們的支持,是我博士生涯往前邁進的一大動力;外子大欽 以及寶貝子淩、子淮的體諒與鼓勵,更是我堅持到最後的重要能量。因為 有你們,我得以完成此階段的學習,滿滿的感謝與愛將是我人生另一階段 旅程最大的力量。 謹將這份論文獻給所有守護我走過這段旅程的師長與親友。. 歐德芬 2012 年 7 月 於 台師大華研所.    .

(8)  .    .

(9)    .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 認知研究 中文摘要 關鍵字: 一詞多義、感官動詞、義項、語義網絡、連綿性. 一詞多義(polysemy)為單一詞彙形式具有之一組具相關性又具區別性 的義項。認知語義學以隱喻、轉喻及意象圖式等認知理據,探究多義詞義 項之關聯性,讓一詞多義分析具備認知現實性。不過多義詞義項區別性之 判定因缺乏一致理論架構而出現分析者主觀認定的空間。亦因如此,不同 研究對於多義動詞「看」可析出不同之 7 個、9 個及 17 個義項。 本論文以多義感官視覺動詞「看」為例,建立多義詞義項分析之區別 性及關聯性理論架構,以 Evans (2005)原則性多義理論為主,抽取中央研 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及政治大學漢語口語語料庫之例句進行分析,確認 「看」有七個具區別性之獨立義項及其原型義項;並以轉喻及隱喻映射確 認七義項間之關聯性。除以各自義項具有之意象圖式確認七個義項之認知 現實性外,並提出義項出現主觀性之理據。本文亦提出「看」組構之語義 網絡有別於一般動詞之輻射散開狀,另以義項之行為概述探究義項間之親 疏關係,且以之畫出「看」的語義網絡。最後本文從歷時「看」語義演變 之情況提出「看」語義網絡延伸實具方向性。 本研究為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多面向認知分析,提出視覺感知過 程具有之連綿積累特性,不但反映於多義漢語感官動詞「看」之延伸義項, 其轉喻及隱喻映射也出現連綿性現象,「看」義項之句法行為概述更反映 連綿性及家族相似性。因此,概念結構確可體現為語義結構,語義結構亦 促動句法結構。語言共性非存於語言形式,實存於人類之認知心理。. i   .

(10)  . ii   .

(11)    . A Cogni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Polysemous Verb “看/kan” Abstract Keywords: polysemy, perception verb, sense, semantic network, continuum. Polysemy refers to a grouping of related but distinct senses of a single lexical item. Cognitive semantics applies metonymic and metaphorical mappings within the conceptual system to explain the relatedness among senses. However, the synchronic distinction of senses lacks a coh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sequently, semanticists could only make their own analyses, including speakers’ intuition. This explains the existence of seven, nine or even up to seventeen different senses of the same Chinese perception verb ‘kan’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main goal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the various directions in the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s of polysemy via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perception verb ‘kan’, examples of which are drawn from the Academic Sinica Corpus and th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CCU) Corpus of Spoken Chinese. Utilizing Principled Polysemy (Evans, 2005) as the proposed framework, seven distinct senses of ‘kan’ have been identified, including one sanctioning sense. In addition, the metonymic and metaphorical mappings within the conceptual system explain the relatedness among the seven senses of ‘kan’. The seven senses have their own unique images as well, and some senses even exhibit subjectivity. This research employs the behavioral profiles of seven senses of ‘kan’ to suggest that its semantic network differs from the radial structure of general polysemy. By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seven senses, a clear semantic network of ‘kan’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ly. Finally, possible paths of extensions of the senses of ‘kan’ are proposed via the iii   .

(12)  . analysis of ‘kan’ from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continuum does not merely exist in the processes among the seven senses of ‘kan’, but also exist in metonymic and metaphorical mappings among them. Both continuum and family resemblance exist in the behavioral profiles of these seven senses as well. This reveals that human conceptual system can be embodied in seman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structure can also actuate computational system. Language universal does exist in human cognition hence.. iv   .

(13)    . 目錄 中文摘要......................................................................................................................... i English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感官與認知..............................................................................................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一詞多義.................................................................................................. 5 第五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6 第六節 論文架構.................................................................................................. 8 第七節 研究貢獻..................................................................................................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漢語感官動詞及視覺動詞類文獻探討................................................ 11 第二節 「看」之對比分析、隱喻現象、語法化及語用文獻探討................ 13 2.1.1 對比分析............................................................................................ 13 2.2.2 隱喻現象............................................................................................ 13 2.2.3 語法化................................................................................................ 14 2.2.4 語用.................................................................................................... 16 2.2.5 小結.................................................................................................... 17 第三節 「看」之語義、句法文獻探討............................................................ 17 2.3.1 呂淑湘(1981,1999) ......................................................................... 17 2.3.2 Zhung (2001) ................................................................................... 20 2.3.3 張佩茹(2004) ..................................................................................... 22 2.3.4 Lien(連金發)(2005)及郭永松(2007) .............................................. 25 2.3.5 小結.................................................................................................... 30 第三章 認知理論架構確立........................................................................................ 31 第一節 認知語義觀............................................................................................ 31 第二節 一詞多義................................................................................................ 33 3.2.1 多義說(polysemy hypothesis)與抽象說(abstraction hypothesis) ..... 35 第三節 義項關聯性之認知理論架構................................................................ 37 3.3.1 隱喻(metaphor) .................................................................................. 38 3.3.2 轉喻(metonymy) ................................................................................ 42 3.3.3 意象圖式(image schema) .................................................................. 45. v   .

(14)  . 3.3.4 Langacker 的認知語法....................................................................... 45 第四節 義項區別性之認知理論架構................................................................ 49 3.4.1 Ahrens, Chang, Chen & Huang (1998), Lin and Ahrens (2000, 2010)50 3.4.2 Croft and Cruse (2004) ....................................................................... 53 3.4.3 Principled Polysemy (原則性多義理論) ............................................ 57 3.4.4 義項區別性認知理論架構確立........................................................ 64 第四章 感官動詞「看」之義項分析........................................................................ 6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7 4.1.1 語料來源及提取方式........................................................................ 69 第二節 「看」之義項分析................................................................................ 70 4.2.1 「看」之義項初析............................................................................ 72 4.2.1.1 「觀看」義........................................................................... 74 4.2.1.2 「探望」義........................................................................... 81 4.2.1.3 「診治」義........................................................................... 84 4.2.1.4 「觀察」義........................................................................... 87 4.2.1.5 「取決於」義....................................................................... 93 4.2.1.6 「見」義............................................................................... 95 4.2.1.7 「認為」義........................................................................... 98 4.2.1.8 意圖(purport) ...................................................................... 101 4.2.1.9 「看」之義項初析小結..................................................... 104 4.2.2 「看」之義項再析 – 句法準則.................................................... 105 4.2.2.1 「觀看」義......................................................................... 107 4.2.2.2 「探望」義......................................................................... 109 4.2.2.3 「診治」義......................................................................... 110 4.2.2.4 「觀察」義......................................................................... 112 4.2.2.5 「取決於」義..................................................................... 114 4.2.2.6 「見」義............................................................................. 115 4.2.2.7 「認為」義......................................................................... 116 4.2.2.8 「看」之義項再析小結..................................................... 117 4.2.3 「看」之義項再析 – 概念闡述準則............................................ 119 4.2.3.1 「看」之「觀看」義、「探望」義及「診治」義........... 119 4.2.3.2 「看」之「觀察」義......................................................... 120 4.2.3.3 「看」之「見」義、「取決於」義及「認為」義........... 120 4.2.3.4 「看」之義項再析小結..................................................... 121 4.2.4 「看」具區別性之獨立義項分析小結.......................................... 121 第三節 「看」之原型義項.............................................................................. 122 第四節 「看」之語義網絡.............................................................................. 124 第五節 總結...................................................................................................... 125. vi   .

(15)    . 第五章 「看」義項之關聯性.................................................................................. 127 第一節 隱喻及轉喻.......................................................................................... 127 第二節 轉喻延伸.............................................................................................. 128 5.2.1 「眼見即看」 - 動作動詞「探望」義 ........................................ 130 5.2.2 「眼見即看」 - 動作動詞「診治」義 ........................................ 132 5.2.3 「眼見即看」 -「觀察」義 .......................................................... 134 5.2.4 小結.................................................................................................. 135 第三節 隱喻延伸.............................................................................................. 136 5.3.1 「身體即心智」隱喻 - 「見即是看」 ........................................ 140 5.3.2 「身體即心智」隱喻 - 「取決於即是看」 ................................ 142 5.3.3 「身體即心智」隱喻 - 「認為即是看」 .................................... 143 5.3.4 小結.................................................................................................. 144 第四節 感官動詞「看」義項之意象.............................................................. 146 5.4.1 完成過程 vs. 非完成過程 ............................................................. 147 5.4.2 認知過程.......................................................................................... 148 5.4.3 義項主觀性(subjectivity)之展現 .................................................... 154 5.4.4 小結.................................................................................................. 161 第六章「看」義項之行為概述................................................................................ 163 第一節 行為概述理論架構.............................................................................. 163 6.1.1 語義角色(semantic roles) .............................................................. 163 6.1.2 原型、連綿性、象似性與時序律.................................................. 165 6.1.3 感官動詞、心理動詞及認知動詞.................................................. 166 第二節 行為概述(behavioral profile) .............................................................. 171 6.2.1 「看」原型義項「觀看」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174 6.2.2 「看」具「探望」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175 6.2.3 「看」具「診治」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177 6.2.4 「看」具「觀察」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180 6.2.5 「看」具「取決於」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182 6.2.6 「看」具「見」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185 6.2.7 「看」具「認為」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187 第三節 「看」獨立義項之關係...................................................................... 188 6.3.1 「看」獨立義項間之相近性.......................................................... 189 6.3.2 「看」獨立義項間之連綿性.......................................................... 191 第四節 總結...................................................................................................... 195 第七章「看」語義演變之歷時初探........................................................................ 19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97 第二節 上古漢語 - 先秦兩漢時期 ................................................................ 198 第三節 中古漢語 - 魏晉南北朝時期 ............................................................ 199. vii   .

(16)  . 第四節 近代漢語 - 隋唐五代至清代 ............................................................ 201 7.4.1 《四書章句集注》.......................................................................... 201 7.4.2 《西遊記》...................................................................................... 202 7.4.3 《紅樓夢》...................................................................................... 204 7.4.4 近代漢語「看」語義小結.............................................................. 206 第五節 歷時語義和「看」語義網絡之相關性.............................................. 207 7.5.1 上古漢語時期.................................................................................. 207 7.5.2 中古漢語時期.................................................................................. 208 7.5.3 近代漢語時期.................................................................................. 209 第六節 總結...................................................................................................... 210 第八章 結論與教學建議.......................................................................................... 211 第一節 論文總結.............................................................................................. 211 8.1.1 多義詞義項之區別性...................................................................... 211 8.1.2 多義詞義項之關聯性...................................................................... 212 8.1.3 多義詞義項之行為概述.................................................................. 213 8.1.4 「看」之歷時語義演變.................................................................. 21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214 第三節 「看」之建議教學步驟...................................................................... 215 參考書目.................................................................................................................... 221. viii   .

(17)    .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二 二 四 四 六. -1 -2 -1 -2 -1. 「看」之九條義項(張佩茹,2004:62) ................................................... 23 郭永松(2007)「看」之義項 .................................................................. 27 「看」七個獨立義項候選者之語料出現比例 ..................................... 104 「看」義項之句法表現 ......................................................................... 117 Selective overview of (kinds of ) ID tag and their levels (Gries & Divjak,. 2009:61-62) .............................................................................................. 172 表 六 - 2 An excerpt from a co-occurrence table for to run (Gries & Divjak, 2009:63)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 172 - 3 「觀看」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 175 - 4 「探望」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 176 - 5 「診治」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 180 - 6 「觀察」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 182 - 7 「取決於」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 185 - 8 「見」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 186 - 9 「認為」義之句法行為概述 ................................................................. 187 - 10 「看」獨立義項之句法行為概述(一) ................................................ 191 - 11 「看」獨立義項之句法行為概述(二) ................................................. 192. ix   .

(18)  . x   .

(19)    . 圖目錄 圖 二 - 1 「看」的語義延伸(張佩茹,2004:82)................................................... 24 圖 三 - 1 Sweetser 之感知系統隱喻結構(Sweetser, 1990:38)...................... 41 圖 三 - 2 動詞(explode)、形容詞(explosive)及名詞(explosion)的意象 (Langacker, 1987:247).......................................................................... 46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三 三 三 三 三 四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六. - 3 主觀性的產生(Langacker, 2002:318) ..................................................... 48 - 4 感官動詞「看」之意象(Langacker, 1991:317) ..................................... 49 - 5 ‘over’ 原型義項之意象圖式(Tyler & Evans, 2001:736)....................... 60 - 6 ‘over’ 之語義網絡(Tyler & Evans, 2001:746)....................................... 61 - 7 ‘time’ 之 8 個義項(Evans, 2005:52) ...................................................... 63 - 1 「看」之暫時語義網絡 ......................................................................... 124 - 1 Langacker 認知語法之意象(Langacker, 2002:23) ............................... 147 - 2 Langacker 認知語法之時間意象(Langacker, 2002:88) ....................... 148 - 3 「看」不同義項之時間意象 ................................................................. 148 - 4 「觀看」義認知過程意象 ..................................................................... 150 - 5 「探望」義認知過程意象 ..................................................................... 151 - 6 「診治」義認知過程意象 ..................................................................... 151 - 7 「觀察」義認知過程意象 ..................................................................... 152 - 8 「取決於」義認知過程意象 ................................................................. 152 - 9 「見」義認知過程意象 ......................................................................... 153 - 10 「認為」義認知過程意象 ................................................................... 154 - 11 「觀察」義及「見」義之觀看視角 ................................................... 157 - 12 「取決於」義之觀看視角 ................................................................... 158 - 13 「認為」義之主觀性意象 ................................................................... 159 - 1 「看」之語義網絡 ............................................................................... 194. xi   .

(20)  . xii   .

(21)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意義(meaning)先於語言而存在,在語言產生之前人類已具備認識世界 的基本能力,如:人們能以臉部表情、肢體動作、或簡單符號等有限的方 式,表達人類對世界認知的結果 – 亦即意義。因此萊考夫(Lakoff) (1987) 認為意義不是事物,它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而且事物的本身也不具意義。 具有意義性是在某種環境下、某種人的活動經驗當中才產生作用(ibid. 1987:292)2。語言也不等於事物,語言在人類及其欲表達的意義中,其實是 擔任「媒介」的角色,它只是一種替代、一種中介,甚至在某些情形中語 言表達只是部分的,需要語境才能得出語言符號代表的實際意義。 認知語言學派可歸為功能主義的一支, Lakoff 即為代表人物之一。認 知語言學認為許多語言現象實具理據性而非全為任意性,其受認知環境之 影響甚鉅。戴浩一(2000:513)認為,人類語言之所以不同,是因文化及歷 史背景的差異,加上人類具不同之認知3所致,而人類的集體文化經驗不但 深深影響語言中的概念系統(conceptual system)(即包含詞庫(lexicon)等語意 系統),也影響運算系統(computational system)(即句法結構)。 既然認知環境確實影響人類語言的表達方式,那麼人類認知環境從何 而來?因感官刺激所接收的訊息而產生的感知經驗應是主要通道。以視覺 而言,週遭事物的影像是經由眼睛、透過視覺神經把影像傳遞到大腦,人 們因而產生客觀世界圖像,但是每個人對客觀世界的圖像都有視線聚焦的 本 能 , 視 線 聚 焦 會 影 響 個 人 對 於 世 界 圖 像 之 解 讀 (Zimbardo & Grrig, 1996:140-141)。因此感官刺激和人類的認知活動具直接相關性。誠然,語 音和語義結合之初應具很高的任意性,但之後的語義延伸、轉變、結合及 1. 感謝口試委員戴浩一教授、曹逢甫教授、王萸芳教授、陳俊光教授及指導教授鄧守信 教授對本文提出的寶貴意見。此論文為博士論文口試後修改版本,如有任何疏漏概由筆 者負責。感謝口試委員王萸芳教授指出,目錄部分可將小節之下的細目列出以方便讀者 查閱。 2 其原文為“Meaning is not a thing; it involves what is meaningful to us. Nothing is meaningful in itself. Meaningfulness derive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unctioning as a being of a certain sort in an environment of a certain sort. ” (Lakoff, 1987:292)。 3 戴浩一(2000:123)將此種因不同角度而產生的不同認知稱之為「非客觀性的認知」。. 1   .

(22)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抽象化的種種發展,應該和人類的認知能力及語言環境無法分離,因此本 文欲以認知的第一步:視覺感官的感知過程,從認知的角度探究多義感官 動詞義項之延伸情形。. 第二節 感官與認知 心理學家 Osgood 與語言學家 Sebeok4於 1954 年編輯之書中,首次使 用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為書名(Osgood & Sebeok, 1954),而來自拉 丁文 ‘cognoscere’ 的「認知」(cognition)一詞即為經由感知覺系統輸入的 刺激而進行的心理歷程。之後語言學界也因「形式語法」(formal grammar) 的不足而興起許多理論,其中蘭蓋克(Langacker)為「認知語法」(cognitive grammar)的代表,認為人類的認知本能是語言結構的基礎,所以語言的分 析 與 研 究 應 以 認 知 為 出 發 點 ; 吉 馮(Givón)、 萊 考 夫 (Lakoff) 及史威瑟 (Sweetser)5則屬於認知功能語言學派6,而「認知」也從認知心理學的概念 進入語言學的範疇,「認知」的意義亦由「經由感知覺系統輸入的刺激而 進行的心理歷程」轉變為「人類透過本能,與現實世界各種各樣事物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概念」(屈承熹,2006:1)。認知心理學中的理論,如:原型 (prototype)、象似性(iconicity)、連綿性(continuum)也進入認知語言學;語 言的創造性除了衍生語法的觀點「以有限的組合原則以產生無限的句子」 , 亦可從認知的語法觀點「以有限的詞彙及句式來創造無限的意義」(戴浩一, 2007:2)觀之7。 由於感官刺激產生之感知經驗是人類認知環境的入口,所以感官刺激 和心理及認知活動之關係十分緊密。感官感知的刺激以身體五官為主,五 官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知中,又以視覺刺激為人類最重要 的認知方式。人類透過視覺器官產生客觀世界的圖像,尤其視覺之視線所 4. 心理學家 Osgood, C. E.當時任教於伊利諾大學,語言學家 Sebeok, T. A.任教於印第安那 大學。 5 蘭蓋克、萊考夫、吉馮及史威瑟在後續論文中皆以其英文 Langacker, Lakoff, Givón 及 Sweetser 出現。 6 趙艷芳(2001)提及認知功能學派主要是從語言的象似性、語法化和語法隱喻來研究語 言,其代表人物包括 Givón、Lakoff 及 Sweetser。 7 功能語法學家及認知語法學家為數眾多,無法一一列舉,此處僅提及和本研究相關的 學者。. 2   .

(23) 第一章    緒論 . 及並無真正物理上的接觸,視覺行為的主體與客體間必存在空間的距離, 而空間距離之遠近又可能影響感知過程。感知主體透過空間距離以視覺聚 焦感知世界時,也可能因視角之不同而存在某種客觀性及主觀性。人類此 種兼具主動及被動的視覺行為,透過視覺器官以獲得外界資訊並對其進行 加工,此加工行為亦為一種心理過程,亦即人們會把收集到的視覺刺激不 斷進行過濾,並啟動記憶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加以比較,再透過各種機制(如: 隱喻、轉喻及意象圖式等)而形成新的資訊及語義儲存在大腦中。 感官動詞「看」之動作即具有上述複雜的過程 – 包含視覺動作的過 程以及複雜的心理過程,因此高頻常用詞「看」不但具有眾多語義,甚至 出現語法化的現象。從共時研究觀察,漢語感官動詞「看」具有哪些義項? 這些義項能否反映視覺感知經歷之心理過程,而出現連續、快速、延綿、 積累及認知性等特性?「看」義項組構之語義網絡和一般多義動詞語義網 絡之輻射散開狀是否相同?是以本文欲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感官動詞 「看」之語義進行分析探究。. 第三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範圍 感官動詞向來為語言學家的研究重點,認知語言學派興起後,感官動 詞更成為認知語言學界欲探討的對象。張曉麗(2007)及鮑莉(2009)曾對漢語 之視覺動詞研究現況進行評述,他們皆提及相對於英語視覺動詞的研究, 漢語視覺動詞類的研究尚不足,語義及語用的討論亦不多,利用認知心理 學及隱喻理論對於視覺動詞詞義引申的研究零散而無全貌。綜觀近年來對 於感官動詞「看」的相關研究,許多論文(Chiu,2009;侯博,2008;黃居 仁、洪嘉馡,2005;Zhung,2001)是以漢語感官動詞之大類別進行語義及(或) 語法的探討;亦有以漢語感官視覺動詞此類別為討論主體的論文(武文杰, 2008;張曉麗,2007;鮑莉,2009;李紅儒,2001),亦有以英漢對比之方 式探討視覺動詞者(王谷全,2010;王桂花,2008;王磊,2006;陳佳,2003), 也有研究閩南語視覺動詞者(高琇玟,2007;許惠玲、馬詩帆,2007;Lien, 2005;鄭良偉,1997)。綜言之,上述研究皆和感官動詞「看」相關,但是 有些研究的範圍甚大(如:以感官類、視覺類為研究範圍),有些研究僅有 3   .

(24)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部分相關(如:其研究主體是閩南語視覺動詞而非漢語視覺動詞),因此迄 今未有文獻完全聚焦於現代漢語「看」一詞的研究。 同時,表示感官視覺動作的動詞「看」,由於為語言之高頻用詞,也 促使動詞本身以及動詞與共現之詞語產生語法化現象。此亦引起學者們之 研究興趣,因此若有聚焦於漢語感官動詞「看」一詞之研究者,亦多集中 於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現象之探討。相關研究顯示,「看」不但作為 動詞時從實際視線接觸的視覺動作延伸出認知方面的意義,在功能方面更 因為高頻連用之故,從動詞逐漸轉為句補標記,甚至發展出動後及句首的 助詞用法(陳穎、林靜,2009;張云,2009;楊書平,2007;鄭雷,2006; 周同燕,2005;韓玉國,2003;Chang,2001;Zhung,2001;陸儉明,1959)。 但是相對的,由於其重點皆在「看」語法化現象之探究,對「看」多義性 之探討並不多,對於「看」從具體到抽象的語義延伸轉變依據多為主觀的 表層詞彙義項之不同,以明確的理論或準則客觀地、系統性地分析「看」 義項的探究則付之闕如。 文獻中和漢語感官動詞「看」一詞相關之語義、句法、篇章、語用探 討者亦有之(Lee,2007;郭永松,2007;陳振宇、朴珉秀,2006;曾立英, 2005;張佩茹,2004;Zhung,2001;呂叔湘,1999),但是上述文獻或限 於篇幅,多以列舉式的分析法探討「看」的眾多語義,不但對於單詞義及 詞彙義、語義及語用義混淆不清,而且缺乏以明確的理論架構將「看」之 義項整合分析;對「看」一詞多義的情形雖有以語義輻射現象觀之,但是 對確立義項的理據及其義項延伸的依據皆缺乏探討。 本文認為,人類認知活動和感官知覺活動密不可分,尤其視覺感官動 詞之語義延伸,應可反映視覺感知過程之連續、快速、延綿、積累及具認 知性等特徵,其組構之語義網絡亦應有別於一般動詞之輻射散開狀。有鑑 於前人對於感官動詞「看」一詞的研究較多集中於語法化之探討,對於「看」 基礎根本之一詞多義現象及義項延伸情形,多以列舉方式分析,缺乏系統 性的完整探究。由於認知和感知關係緊密,因而本文欲以多義感官動詞「看」 為例,從認知語義之角度對一詞多義現象、多義詞義項之確立,以及義項 間之親疏關係進行探究。 4   .

(25) 第一章    緒論 . 第四節 一詞多義 認知功能語言學家 Sweetser (1986:528)認為一詞多義是指單一語言形 式具有之一組既具相關性又具區別性的義項8。以英文詞 ‘cardinal’ 的兩個 詞義 ‘priest’ (紅衣主教)及 ‘number’ (基數)為例, ‘cardinal’ 是多義詞或是 同音異義詞?若是多義詞,此二義項具相關性但又具區別性的理據為何? 由於清楚界定義項關聯性及區別性並不容易,因此傳統語義分析傾向將 ‘cardinal’ 以同音詞而非多義詞名之(ibid. 1986:528)。 認知語義學興起之後,許多研究認同詞義的延伸和隱喻(metaphor)、轉 喻(metonymy)及意象圖式(image schema)等認知理據相關,因而投入一詞多 義的分析。以認知理據探究多義詞義項之關聯性,使得一詞多義之分析具 備認知現實性(cognitive reality),卻也出現析出之義項過於冗贅的現象9。 以感官動詞「看」為例,有研究認為其具有七個義項: 「觀看(閱讀) 」 義、 「看望」義、 「診治」義、「觀察」義、 「認為」義、 「決定」義、 「小心 (注意)」義(呂叔湘,1999);有研究認為其具有十七個義項:「生理看的動 作」義、 「閱讀」義、 「檢查」義、 「診治」義、 「拜訪」義、 「欣賞」義、 「觀 察」義、 「發現」義、 「控制」義、 「照顧」義、 「決定」義、 「喜好」義、 「選 擇」義、 「瞭解」義、 「楷模」義、 「判斷」義、 「容忍」義(Zhung,2001); 有研究認為有九個義項:「看」義、「閱讀」義、「探視」義、「挑選」義、 「觀賞」義、 「診療」義、 「看待」義、 「覺知」義、 「斷定」義(郭永松,2007)。 許多研究即以上述義項為理據,進行「看」的語義延伸、句法研究或語法 化現象分析。 但是,相同的感官動詞「看」,為何會有上述不同且差異性甚大的義 項?這些都是「看」的義項嗎?若否,那「看」的真正義項為何?若「看」 為多義詞則其義項間的關聯性為何、區別性又為何?延伸義項是否和視覺 感知過程之特性相關?義項間之距離是否等距?如何具體判定義項間之 8. 其原文為 “…Polysemy refers to a grouping of related but distinct senses of a single lexical item... ” (Sweetser, 1986:528)。 9 如 : Lakoff (1987:418) 、 Brugman and Lakoff (1988:116) 於 完 全 詳 述 分 析 法 (full-specification approach)中,對英語介系詞 ‘over’ 分析出二十四個義項。Tyler and Evans (2001)雖認同其分析的認知理據,但認為此分析將來自語境或共現詞的義項,即 不屬於介系詞 ‘over’ 本身的義項,也一併歸入其二十四個義項中。. 5   .

(26)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關係疏密? 此外,Sweetser (1986)認為英文詞 ‘cardinal’ 具有之兩個詞義‘priest’ (紅衣主教)及 ‘number’ (基數),在共時語義研究上或許看不出關聯性,但 從歷時語義研究中,此二詞具有拉丁文相同的詞源 ‘hinge’ (中心義),因此 教會其餘部分取決於紅衣主教,數字系統其餘部分取決於基數 10 ,因而 ‘cardinal’ 的兩個義項產生關聯性而為多義詞(ibid. 1986:528)。由此觀之, 探討多義詞彙共時義項之關聯性時,亦可加入歷時語義之探究。 多義詞的分析,除了探討單一詞彙之義項具有的關聯性之外,義項的 區別性實為重要議題。以之前文獻中「看」的義項分析為例,不同文獻對 於相同詞彙為何析出不同的七個、九個及十七個義項?本文認為此和分析 者主觀性的判定相關。換言之,判定多義詞具區別性義項的理論尚無一致 準則,義項判定既和個人主觀性相關,則失去客觀討論的空間。由此可見, 多義詞的義項分析除了探究義項的關聯性之外,義項區別性之理論建構更 應予以重視。 因此,本論文欲以認知語義學的角度,探究多義詞獨立義項之關聯性 及區別性,並以漢語感官多義動詞「看」進行探究,除確認多義詞獨立義 項之區別性及關聯性外,亦欲對義項之語義、語法功能進行共時探究,並 從歷時角度對於語義的演變進行初探。. 第五節 研究問題11與研究方法12 多義詞義項之確立研究,實為語義相關研究之基礎。以漢語感官動詞 「看」為例,其相關之語義延伸、對比分析及語法化現象之研究雖多,但 最基礎之多義義項確立問題仍尚待釐清。因此本文提出之研究問題如下:. 10. 其原文為: “…These two words have a common origin in a Latin word which meant ‘‘hinge”: cardinals were priests on whom the rest of the church hinged, and cardinal numbers were the numbers on which the rest of the numbers system hinged.” (Sweetser, 1986:528)。 11 感謝口試委員王萸芳教授指出,研究問題二中認知語法前應加上 ‘Langacker’,以及 研究問題四中應補上建議教學步驟等內容。 12 感謝口試委員王萸芳教授指出,應將研究方法由第六節提前至第五節,方可使論文第 一章整體架構之連結性更強。. 6   .

(27) 第一章    緒論 . 研究問題一:以認知語言學角度觀之,漢語感官動詞「看」具有之義項為 何?判定多義詞義項的標準為何?義項間的區別性及關聯 性為何? 研究問題二:以 Langacker 的認知語法觀之,多義感官動詞「看」不同義 項之射體(trajectory)和界標(landmark)之關係為何?是否具有 不同的意象圖式?不同義項和視角(perspective)、範域(scope) 及主觀性(subjectivity)是否相關? 研究問題三:多義感官動詞「看」具有之不同義項,於語義及句法上之表 現為何?能否反映視覺感知過程之特性?可否於語義及句 法的深層互動中,探究不同義項間之關係?義項間的距離是 否等距?抑或義項間之距離和義項間的關係相關?如何將 義項距離和關係具體化? 研究問題四:前人對於感官動詞「看」的義項研究多為列舉式分析且以輻 射的語義網絡代表之。若將「看」不同義項間的距離具體化, 其語義網絡是否和一般輻射散開狀不同?以歷時語義演變 的角度探索「看」之義項,能否和其語義網絡的距離相符? 能否替共時義項之延伸方向提供線索?「看」義項之建議教 學步驟為何? 由於前人對感官動詞「看」之義項確立並無一致結論,因此本論文以 「看」為研究主體,進行共時義項區別性及關聯性之探究。不囿於前人的 分析結果,本研究將另以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及政治大學漢語口語 語料庫之語料為本,輔以前人之研究例句,重新分析現代漢語感官動詞「看」 之義項;歷時研究部分則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13之古籍資料為主,進 行「看」語義演變初探。. 13. 感謝口試委員王萸芳教授提供本研究此歷時研究資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網站最主要 的部分為古籍資料庫,此資料庫包含各種從哲學、歷史、語言學等角度被視為重要的文 獻,寫作年代以先秦兩漢爲主,亦包含魏晉南北朝、宋、明、清等年代之文學作品。. 7   .

(28)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第六節 論文架構 本研究為語料庫為本之多義詞認知分析,論文共分八章,章節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緣起與動機,提出認知語言學與感官動詞關係密 切,因此以感官動詞「看」為例進行義項探究。提出研究問題並 建立論文架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對前人感官動詞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後,提出感官動 詞「看」的基礎語義研究相對不足,尤其對「看」一詞多義義項 之確立,語義、句法之深層互動,皆缺乏具理論性及系統性之分 析。 第三章 認知理論架構確立。提出本研究之兩個主要理論架構:義項關聯 性理論架構及義項區別性理論架構,並對義項區別性理論進行探 究。部分語義及句法功能的理論介紹,則於之後各章的相關章節 中進行。 第四章 感官動詞「看」之義項分析。以語料庫為本,將「看」之義項重 新分析,以理論性及系統性的方式全面探討現代漢語感官動詞 「看」 ,確立「看」具有之共時獨立義項及原型義項。 第五章 「看」義項之關聯性。探究「看」原型義項和獨立義項之關聯性, 亦即分析獨立義項由原型義項延伸之認知理據,確立獨立義項皆 有不同之意象圖式。 第六章 「看」義項之行為概述。探究「看」不同義項之句法行為概述, 包括:時態、及物性、主語語義角色、否定性及事件類型等。將 義項句法行為概述之關係具體化為義項間之距離,以之畫出「看」 的語義網絡。 第七章 「看」語義演變之歷時初探。進行「看」語義之歷時研究,探究 不同時期「看」之語義演變,替共時義項語義網絡延伸提供方向 性之線索。 第八章 結論與教學建議。總結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研 8   .

(29) 第一章    緒論 . 究展望。最後提出「看」義項之建議教學步驟。. 第七節 研究貢獻 由於前人之一詞多義分析,實缺乏明確的理論架構確立義項之區別性 及關聯性。本研究之貢獻為從認知語義角度建立多義詞義項分析之相關性 及區別性理據。於此理論架構下分析出之獨立義項,可經由其行為概述確 認義項間之相近性並據以畫出語義網絡。本研究亦從義項歷時演變情況, 初探義項延伸和語義網絡之關係,試圖找出多義詞義項延伸之方向性。本 文以感官動詞「看」為探究主體,經由義項分析之相關性及區別性理論架 構,確認「看」具七個獨立義項,此七個獨立義項不但於語義上反映感官 視覺過程之連綿積累特性,義項延伸具認知現實性之轉喻及隱喻映射也出 現連綿性現象, 「看」義項之句法行為概述更反映連綿性及家族相似性。 「看」 義項歷時演變情況基本上亦符合語義網絡義項延伸之方向性。本研究以認 知角度對於「看」義項之多面向分析,確認人類的認知心理實可體現於語 言概念系統及運算系統中。. 9   .

(30)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10   .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為感官動詞「看」相關研究之全面性文獻探討。由於「看」 之相關研究既多且雜,本文先將「看」之研究文獻以類別區分再進行探討, 並提出相關分析不足之處,替本文「看」的研究範圍提出理據。. 第一節 漢語感官動詞及視覺動詞類文獻探討 近年許多研究皆以感官動詞類或視覺動詞類為研究主體(鮑莉,2009; 侯博,2008;武文杰,2008;張曉麗,2007;李紅儒,2001,Chiu,2009; Zhung,200114),動詞「看」雖為感官動詞之其中一類,但以比重而言, 皆為感官動詞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文獻探討時仍將此類研究歸入其 中。此外,中國大陸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和台灣不盡相同,因此將分開討論。 中國大陸對於感官動詞類和視覺動詞類的探討多以詞彙分析為主,例 如:侯博(2008)探討漢語感官詞的語義語法時,雖以感官動詞類為討論對 象,但仍以動詞「看」的相關探討最多。文中以「看」為上位詞,對於古 代及現代漢語的視覺動詞做義位及義場的對比,如:古代漢語中的「瞋」 、 「盱」 、 「矉」即為現代漢語之「瞪」 ;亦將 68 個雙音節之現代漢語視覺動 詞,以構詞及造詞方式分類,如:將視覺域「看」二分為視覺感知動詞及 視覺動作動詞,並以「看」為核心動詞,於北京大學語料庫隨機提取一千 條語料,進行「看」表層語義的格位分析,再將「看」表層句法現象析出 49 個句模,探討五種感官動詞間之通感現象。但對「看」本身之多義現象 探討僅以《現代漢語詞典》及《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的定義為主(ibid. 2008:22),並未對其義項進行探討。 武文杰(2008)研究現代漢語視覺行為動詞時,則對漢語 210 個視覺動 詞的語義及句法現象進行探討。文中以四個原則(視覺性、控制性、典型性、 常用性)界定這些視覺動詞,又以四個標準(詞義特性、施事特徵、句法搭 配、認知觀念)將此視覺行為動詞進行細部分析,得出「看」類動詞與「見」 14. Zhung (2001)的論文是以探討漢語感官動詞類中的三種感官動詞:「看」、「聽」、「聞」 為主,但是其對於「看」的語義延伸現象探討頗多,因此將於之後深入探究。. 11  .

(32)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類動詞。其中「看」類動詞為對「看」行為本身的特徵進行描述,並以實 施「看」行為過程所表現的方式及對象等差異,再細分為 10 個次類。其 研究透過相關係數的計算,提出現代漢語視覺行為動詞的功能與詞頻呈現 正相關關係,並對視覺行為動詞類的歷時變化及語法化約略進行討論。對 於「看」的語義分析僅描述「看為視覺行為動作的上位詞」,視覺動詞多 數釋義皆直接使用「看」為語義核心(ibid. 2008:35),並未聚焦於「看」單 詞的分析。其他感官或視覺動詞類別文獻(鮑莉,2009;李紅儒,2001;張 曉麗,2007),分析皆不如武文杰(2008)深入,對於「看」多義性探究亦僅 為部分列舉式分析,囿於篇幅限制不另敘述。 簡言之,中國大陸漢語感官動詞及視覺動詞類別文獻,雖然視覺動詞 「看」占研究的最大宗比例,但多以「看」所組成的詞彙相關研究為主, 主要分析其詞彙語義及句法現象,並未聚焦於「看」之單詞分析。 台灣感官動詞大類研究和中國大陸不同。因科技進步及學科發展之需 求,現代漢語研究也部分走上計算機資訊處理的方向,這方面的研究首先 注重語詞的句法功能範疇。詞彙的句法表現又和詞彙本身語義特性相關, 所以研究亦著重詞彙語義及搭配關係。Chiu15 (2009)之漢語感官動詞詞彙 語義研究即為框架語義(frame semantics)16為本的動詞概念基模研究,其選 定一類語義相近的動詞為研究對象17,以 Liu and Chiang (2008)的四個框架 層次18為架構,觀察這類動詞在語料庫例句中語義及語法表現。Chiu (2009) 對漢語感官動詞類的研究著重在五大感官動詞不同之事件結構,將之以框 架語義分類後再進一步討論其框架與構詞組成間的對應,以及感官類動詞 在語義延伸上的認知表現。以「看」為例,Chiu (2009)將「看」視為義素 (lemma),從事件類型(event type)界定「看」為活動事件(activity)、 「看到、 15. 除了 Chiu (2009)之外,Hu (2007)、Hsieh (2008)以及侯博(2008)關於感官動詞的研究, 亦多少提及是從計算機資訊處理的角度出發的。 16 Fillmore and Atkins (1992)認為要瞭解一個詞的意義必須先具備其相關的背景知識 「認知框架」(cognitive frame),透過框架的核心成份(core frame element)即能體現動詞 的事件結構且組成語句。屬於同一認知框架的動詞享有相同的語義成分,其可透過不同 的 框 架 成 分 來 說 明 個 別 動 詞 之 間 的 差 異 。 框 架 網 (FrameNet) http://www.icsi.berkeley.edu/~framenet/ 即為其框架語義的研究成果。 17 主要以 Levin (1993) 對英語動詞的分類,直接對應到漢語中,將動詞分類研究。 18 Liu and Chiang (2008) 的四個框架層次由上至下為「主框架」 、 「首要框架」 、 「基本框 架」及「微框架」。. 12   .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看見」是完成事件(achievement)、「看起來」是狀態事件(stative)19;「看」 參 與 角 色 (participant role) 中 , 主 語 (agent) 可 為 感 知 者 - 施 事 (perceiver-agentive)、感知者-感事(perceiver-experiencer)、身體部位(body part) 等,其關於「看」的分析結論為: 「看」具有感知動作框 (perception-active), 具感知動作核心詞框(perception-active-central) M-V(M 為修飾詞 modifier、 V 為感官動詞),如: 「偷看」 。 「看」亦具有偵測詞框(detect)V-R (V 為感官 動詞、R 為補語),如: 「看見」 。 「看」亦具有判斷框(perception-judgment)V-R (V 為感官動詞、R 為方向或趨向補語),如: 「看起來」 。Chiu (2009)的研究 中對於「看」的語義由具體(觀看義)至抽象的延伸轉變,主要以 Sweetser (1990)之理論為據,僅提及「看」可由 WATCHING (看)轉變為 THINKING (認為)、可由 SEEING (看到)轉變為 KNOWING (知道),此外對於「看」的 多義現象則無進一步分析(ibid. 2009:49)。. 第二節 「看」之對比分析、隱喻現象、語法化 及語用文獻探討 2.2.1 對比分析 英漢視覺動詞對比分析研究多探討漢語「看」或「見」和英語之 ‘see’ 或 ‘look’ 之異同(王谷全,2010;王桂花,2008;王磊,2006;黃居仁、 洪嘉馡,2005;張佩茹,200420;陳佳,2003),如:黃居仁、洪嘉馡(2005) 以詞義特徵區辨感官近義詞「看」及「見」 ,其以語料庫例句分析之結果, 提出「看」與「見」的最大差別為:「看」強調主事者(agent)之主動動作 (cognition),「見」強調對事物影像之接收(perception)21;感知過程上兩者 的認知特徵對比為:「看」具[+volition]之外延特徵,「見」具[-volition]之 內省特徵。王谷全(2010) 對於英漢 ‘look’ 及「看」的語法化現象進行分 19. Chiu (2009)將「看到」 、「看起來」中的「-到」 、「-起來」視為後綴(suffix)。關於此點 本文並不認同,本文認同董秀芳(2005)《漢語的詞庫與詞法》中的定義,認為「看到」 、 「看起來」為詞法詞,其中「-到」、「-起來」等,其語音與語義有對應關係,所以為語 素(morpheme)(董秀芳,2005:117)。 20 張佩茹(2004)的論文雖探討英漢視覺動詞之對比分析,但是其對於「看」的語義延伸 現象探討得很詳盡,因此將於之後深入討論。 21 感謝口試委員陳俊光教授對於此處中譯之指正。此處之中譯為援引原作者之原文。. 13  .

(34)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析,得出漢語「看」可為:1. 行為動詞,2. 嘗試態語助詞,3. 話語標記, 及 4. 情態標記;英語 ‘look’ 只為行為動詞及話語標記。對比分析結果顯 示漢語「看」的語法化程度略高於英語 ‘look’。 上述文獻對於「看」一詞的多義現象或不提(黃居仁、洪嘉馡,2005), 或以《現代漢語詞典》或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之「看」的詞 義為本,隨即進行對比分析(王谷全,2010;王桂花,2008;王磊,2006; 陳佳,2003),對於真正義項及依語境而出現的語義(包含說話者欲表達的 意圖或其言外之義)並不加以區分,甚或對單詞義、詞彙義及習語用法皆混 同分析。. 2.2.2 隱喻現象 有研究以隱喻映射分析「看」之語法化現象(王東梅、劉豐,2010), 或對閩南語「講」及「看」的語義及語法化現象進行探究(高琇玟,2007; 許惠玲、馬詩帆,2007;Lien,2005;鄭良偉,1997),或分析國語「VV 看」及台灣國語「V 看看」之句式(張佩茹,2004;曾心怡,2003;Zhung, 2001),如:王東梅、劉豐(2010)從概念隱喻理論探討「看」某些義項及語 法化現象,提出「看」某些多義義項非任意產生,而是透過特定的引申機 制發展,並從概念隱喻理論探討感官動詞「看」之某些義項為隱喻或特有 文化的產物。這些隱喻分析及「VV 看」、 「V 看看」的句式研究,和現代 漢語「看」語義及語法之直接相關處不多。至於閩南語「看」相關的語義 及語法化現象探討者,確有值得參考之處(如:Lien,2005;鄭良偉,1997), 本文將於之後討論。. 2.2.3 語法化 最早專注於「看」語法化研究者為陸儉明。陸儉明(1959)探究現代漢 語語助詞「看」 ,詳細檢驗其三個部分: 1. 句中的位置(直接附於動詞重疊式的後面) 2. 意義(無實詞義只有語法義) 14   .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3. 形式(其前不加修飾語、其後不出現賓、補語及體成分「了」 、 「著」) 經由共時與歷時的研究,陸儉明(1959)認為語助詞「看」是唐代北方 話口語開始從動詞逐漸虛化而來的。其所謂「從動詞虛化為語助詞」之義 和現今的「語法化」極為近似。 之後關於「看」語法化現象探討之論文不少,多是基於西方語法化的 研究理論對陸儉明(1959)的分析進行增補及正名(張云,2009;楊書平,2007; 鄭雷,2006;周同燕,2005;韓玉國,2003;Chang,2001),其中有些研 究以歷時角度分析「看」的相關詞彙(張云,2009)、有些探討「看」的單 詞和雙音節詞彙的語法化現象(楊書平,2007;周同燕,2005)、有些僅以 隱喻現象簡單分析之(韓玉國,2003)。上述研究於「看」的多義現象探究 著墨甚少。 Chang (2001)以鄭良偉(1997)閩南語「講」及「看」的語義及語法化文 獻為本,對於現代漢語「說」和「看」的語法化過程進行分析。Chang (2001: 100)參考鄭良偉(1997)之分析,對於現代漢語「看」的語法化現象詳細探 究後,認為現代漢語感官動詞「看」的語法化過程為: 1. 具實詞義的動詞(verb)(如:看到) 2. 情態副詞(modal adverb)(如:你想想看,想像說我們老了以後…) 3. 補語標記(complementizer)(如:你來吃吃看好不好吃?) 4. 篇章標記 I (discourse marker at textual level)(如:看到時候你怎麼 辦…) 5. 篇 章 標 記 II (discourse marker (如:…所以,你看,這都是有關聯的…). at. expressive. level). 依據上述分析 Chang (2001)認為「看」語法化過程符合 Hopper and Traugott (1993)提出的語法化單向性假說之由具體到抽象的方向性。 Zhung (2001) 不認同 Chang (2001)的分析。Chang (2001)的研究將「看」 分析為情態副詞(modal adverb)及篇章標記 I (discourse marker at textual level),但是 Zhung (2001:67)認為情態副詞「看」之嘗試貌(tentative aspect) 15  .

(36)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是因其前動詞之重複而來,此「看」仍為具實詞義之動詞;Zhung (2001:76) 亦認為篇章標記 I 之「看」並非篇章標記,實為省略「看」前主語而來的, 且此「看」仍具實詞義;張佩茹(2004)分析「看」的語義延伸現象時亦提 出類似的看法,儘管其並未對 Chang (2001)及 Zhung (2001)的文獻進行探 討,但張佩茹(2004)對 Chang (2001)所謂的篇章標記 「 I 看」亦曾進行分析, 其例句如下所示: 小白兔走過來說:你們為什麼不比一比,看誰的力氣大?. 張佩茹(2004:63)將上述句中之「看」,分析為具實詞義「觀察+確認」 之「看 8」22。本文亦認為此「看」確具實詞義,並將於第四章做進一步的 分析。. 2.2.4 語用 曾立英(2005)、陳振宇與朴珉秀(2006)及 Lee (2007)皆曾對習語用法「我 看」 、 「你看」進行分析。曾立英(2005)、陳振宇與朴珉秀(2006)皆認為「我 看」、「你看」出現習語化(idiomization)的現象,表示一種說話人的推論, 出現主觀性為特徵的認識情態(epistemics)用法;Lee (2007)則認為「我看」 在配合四個句法結構及五項合適條件(felicity condition)的狀況下,「我看」 中的「看」即從感官動詞轉化為施為動詞。 上述文獻中並不著眼於單詞「看」的語義探究,不過其對於主觀性的 分析則頗有值得借鏡之處。本文對於感官動詞「看」不同義項中是否有主 觀性的產生,將於第五章進行分析。. 2.2.5 小結 簡言之,探討漢語「看」的文獻以研究語法化現象者為最大宗,即便 探討「看」語法化現象亦須分析語義虛化前之語義延伸情形,其畢竟不是 22. 請見 2.3.3 「看」之相關文獻探討。. 16   .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語法化現象研究之重點,因此相關文獻皆以列舉方式帶過「看」的語義, 列舉之義項有多有少,但共同點為皆將探究「看」之單詞義和複合詞(或結 構詞)的詞彙義混合分析,亦有將依語境出現的話語義混同分析者,之後探 討重點則為「看」語義抽象化之後的形式及功能,進而得出「看」語法化 之各種過程。這些文獻對多義詞「看」之實詞義項皆缺乏清楚明確的系統 性分析。 本文認為「看」之義項及其延伸、轉變之分析,實為上述相關研究的 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人類認知活動和視覺感官知覺活動密不可 分,感官動詞「看」之語義延伸或許有別於一般動詞之輻射散開狀,甚至 應反映視覺感知過程之連續、快速、延綿、積累及具認知性等特徵。因此 本文欲對「看」具實詞義部分仔細探討及分析,欲以認知角度分析「看」 之義項,冀望找出感官認知過程和感官動詞義項間的關聯性,並對「看」 之語義研究做好基礎工作。因此下一節的文獻探討將集中於漢語感官動詞 「看」的實詞語義分析及語義延伸研究。. 第三節 「看」之語義、句法文獻探討 感官動詞「看」之語義及句法分析,本文將針對呂叔湘(1999)、Zhung (2001)、張佩茹(2004)、Lien (2005)及郭永松(2007)的研究詳細分析比較。. 2.3.1 呂叔湘 (1981,1999) 許多漢語感官動詞「看」之研究皆直接援引呂叔湘(1981, 1999)《現代 漢語八百詞》中「看」的義項隨即進行相關研究,並未對其內容做進一步 檢視。對於「看」語義之分析,呂叔湘(1999:331-333)詳細羅列出七條義 項,如下所示: 看 kan 1. 觀看,閱讀。 可帶「了、著、過」 ,可重疊。可帶名詞、動詞、小 句作賓語,如: 17  .

(38)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看球賽;我看過他們下棋。 他看著看著笑了起來。. 2. 看望。可帶「了、著」,可重疊。必帶名詞賓語,如: 下次再來看你。 我去年回母校看了看老師。. 3. 診治(病人接受診治;醫生診治病人)。可帶「了、過」,可重疊。 可帶名詞賓語,可帶表示類別的賓語,如: 有些低燒,你到醫院看看去。 他上午去看病還沒回來。 李大夫今天看門診。. 4. 觀察。可重疊。可帶名詞、小句作賓語,名詞多為抽象意義,小句 多為問話形式。不能單獨作謂語,如: 看問題要全面。 現在不好說,還得再看看。. 5. 認為。常帶動詞、小句作賓語,「看」後可有停頓。主語限於第一 人稱(陳述句)和第二人稱(問句),如: 我看不會下雨,你看呢? 我看,老袁的建議很好。. 6. 決定於。必帶名詞、動詞、小句作賓語,常用正反問句作主語, 「看」 前多用「就」、 「全」 、「要」等詞,如: 三年看頭年。 整個比賽就看這一局了。. 7. 小心,注意。用於命令句,提醒對方。可帶名詞、動詞作賓語。不 帶賓語時,必帶「著」,如: 18   .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別跑,看車! 看摔著! 過馬路時,看著點兒!. 呂叔湘(1999)列出之上述七條義項是感官動詞「看」的單詞義項,其 提及「看」尚有其他用法,如: 1. 動結用法,如:「看懂」、「看清」、「看中」、「看透」、「看穿」、「看 扁」、 「看死」…等。 2. 動趨用法,如: 「看上」 、 「看上去」 、 「看下去」 、 「看進去」 、 「看出」 、 「看起來」 、「看來」 、「看得過去」…等。 3. 助詞用法,用於動詞後重疊或帶動量、時量,表示嘗試,如: 妳先嘗嘗看看 大家再動動腦筋看看。. 4. 習用語,如:看著辦。 5. 「看」和「看見」用法不同: (1) 「看」表示動作本身,「看見」表示動作的結果,如: 他看了半天,什麼也沒看見. (2) 「看」是持續性動詞,「看見」是非持續性動詞。如: 我進去的時候,他正在看(*看見)書。. 綜觀呂叔湘(1999)對於「看」的分析清楚明瞭,尤其將「看」的單詞 義項和動結用法、動趨用法及習語用法分開羅列,實為明確的做法。本文 認為「看」動結及動趨用法之探討重點並非只是「看」的語義,更是其結 果補語或趨向補語的語義,因為後者才是訊息中心(戴浩一,2007;Tai, 2003)23。因此,分析「看」的單詞義時,應將單詞「看」及動補結構義做 23. 戴浩一(2007)認為「動作-結果」複合動詞其「動作-結果」概念才是主要基模,在此 狀況下主要動詞的功能是另一個動詞的修飾語,而後者才是訊息中心。. 19  .

(40)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出區別。 不過,呂叔湘(1999)的分析仍有尚待釐清之處,例如:分析區辨動詞 義項之準則為何?「看」七個義項中「觀看」義和「閱讀」義為相同義項, 其相同之理據為何?「小心、注意」義用於命令句中,目的若是提醒對方, 那麼老師於課堂中發現某學生不專心,以命令句說出「看書!」,此是否 仍是「小心、注意」義,意即「小心、注意」義是否為穩定的義項?「看」 有七個義項是否足夠完備,有否尚未析出之義項?「看」之七個義項間是 否有關聯性?義項延伸的理據為何?「看」句法的分析是否完備?上述問 題本文將於第四章及第五章進行探究。. 2.3.2 Zhung (2001) Zhung (2001)對於漢語「看」 、 「聽」 、 「聞」的 語 義 研 究中,以「看」 之探討占最大篇幅,主要分析「看」由具體到抽象之語義轉變及語義隱喻 映射關係,並不涉及「看」的句法現象。Zhung (2001)將「看」的語義分 為三個層面: 1. 「看」的生理動作(physical Kan):如 看過那樣的車 想看圖片的觀眾可以…. 2. 生理與心理「看」的混合階段(mingled Kan):如 閱讀義(「看隋唐」 、 「看三國」) 檢查義(「來看這台電腦」) 診治義(「不用看啦!我的心病都醫不好了,…」) 拜訪義(「她的母親喜歡到我店裡來看她,…」) 欣賞、享受義(「我聽說要看完貴國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展示,必 須住在台灣六、七年才能看完。」 、 「有一次我看呂良煥打 球,簡直是出神入化」。) 觀察義(「老人看費長房的樣子很聰明…」) 發現義(「看不出孔子有什麼重大挫折感。」 、 「看不出破綻…」) 20   .

(4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控制義(「看得很緊…」、「看守所」 、「看門」) 照顧義(「看好我的女兒…」) 決定於(「要看今晚要不要加班…」 、 「看人說人話看鬼說鬼話」) 喜好義(「看上」) 選擇義(「看中」) 3. 心理「看」(mental Kan): 以 Sweetser (1990)的 The Mind-as-Body Metaphor 隱喻分析「看」 之義項,提出此階段的「看」具有: 瞭解義(「看透」) 楷模義(「看齊」) 判斷義(「看錯人了」) 容忍義(「看得過去」、 「看不過去」). Zhung (2001)依據上述「看」之義項分析,提出「看」有從具體至抽 象的語義延伸,因此確認「看」出現語法化的現象。之後進行「看」作為 語法詞(particle)之「VV 看」及「V 看看」探討。 綜觀 Zhung (2001)之研究將「看」依表面語義分成三個層次之語義分 析頗為精細。但是其未將感官動詞「看」的單詞用法與動結用法、動趨用 法及習用語等分開探究,而逕自將喜好義(如: 「看上」)、選擇義(如: 「看 中」)、楷模義(如: 「看齊」)、容忍義(如: 「看得過去」)、發現義(「看不 出破綻」)、瞭解義(「看透」)、判斷義(「看錯」)等,皆歸入「看」的單 詞義項中24,依此分析方式逕將「看」區分為三個層次之作法似有不妥。 Zhung (2001)析出「看」的 17 個義項中,若將動結、動趨及習語用法之義 項排除後,仍較呂叔湘(1999)對「看」之分析多出「控制」義、 「照顧」義、 「欣賞、享受」義、以及「檢查」義,如下列例句所示:. 24. 許多文獻對於「看」義項的分析皆是如此,包含 Chang (2001)的分析。只是 Chang (2001) 等文獻僅以列舉方式列出幾項「看」的詞義,不若 Zhung (2001)明確列舉之,因此本文 僅以 Zhung (2001)之分析為代表。. 21  .

(42)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1) 你看著他不要讓他跑了。 - 「控制」義 (2) 我出門後請你幫我看孩子。 - 「照顧」義 (3) 我聽說要看完貴國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展示,必須住在台灣六、七年 才能看完。 - 「欣賞、享受」義 (4) 有一次我看呂良煥打球,簡直是出神入化。 - 「欣賞、享受」義 (5) 來看這台電腦 – 「檢查」義. 上述例句中,例句(1)、(2)表「控制」義及「照顧」義之「看」,語音 有可能是一聲而非四聲,那麼此二不同語音的「看」,是否應歸為同一詞 彙形式所具有的不同義項一起分析25? 例句(3)、(4)之「欣賞、享受」義 是真正屬於單詞「看」的義項,還是作者將句中搭配共現之詞彙及語境結 合之後,分析得出的語義?至於例句(5)之「看」在語境不明的情況下,我 們只能確認此「看」具有實際視線接觸的「觀看」義(即 Zhung (2001)所謂 的生理動作「看」),此義項是否具有「檢查」義,抑或是「欣賞、享受」 義(如果此台電腦是剛剛買到的最新版 ipad),只依據這些線索似乎無法確 認。最後,Zhung (2001)分析「看」的義項中,並沒列出呂叔湘(1999)「看」 之第七個義項 - 「小心、注意」義,那麼此義項是否存在?上述問題本文 將於第四章探討之。. 2.3.3 張佩茹(2004) 張佩茹(2004)分析「看」的語義得出九個義項,此九義項中前七義項 為直接援引呂叔湘(1999)之分析,張佩茹(2004) 將其列為「看 1」至「看 7」, 之後張佩茹(2004)以中研院漢語平衡語料庫之語料進行分析,另得出「看 8」 及「看 9」兩個義項,因而總結「看」具有九條義項,如表二 - 1 所示:. 25. 呂叔湘(1999)的分析中「看」並無「控制」義及「照顧」義;Lien (2005)提出台灣閩南 語(TSM)視覺動詞看(khoann3)具有 14 之個義項中,其中之一為看守/照料(GUARD/TEND) 義,但是此義項之閩南語語音和其他義項並無不同。. 22   .

(4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表 二 - 1 「看」之九條義項(張佩茹,2004:62) 語義 看1. 看2. 看3. 看4. 看5. 看6. 看7. 看8. 看9. 用法及例句. 可帶「了、著、過」 ,可重疊,可帶名詞、動詞、 觀看、閱讀 小句做賓語。 例句:「看球賽」、「我看過他們下棋。」 可帶「了、過」,可重疊,必帶名詞賓語。 看望 例句:「我去年回母校看了老師。」 「他住院的時候我去看過他。」 可帶「了、過」,可重疊,可帶名詞賓語。 例句:「他上午去看病還沒回來。」 診治 「有些低燒,你到醫院看看去。」 「老大夫看病看得很仔細。」 可重疊,可帶名詞小句作賓語,名詞多為抽象意 義,小句多為問話形式,不能單獨作謂語。 例句:「看問題要全面。」 觀察 「現在不好說還得再看看。」 「這個情勢大家看得很清楚。」 「要看情形如何變化再做決定。」 常帶動詞小句作賓語,「看」後可有停頓,主語限 於第一人稱(陳述句)和第二人稱(問句)。 認為 例句:「我看不會下雨,你看呢?」 「我看,老袁的建議很好。」 「你看他會來嗎?」 必帶名詞、動詞、小句作賓語,常用正反問句作主 語,「看」前多用「就」、「全」、「要」等詞。 決定於 例句:「這件事全看你了。」 「整個比賽就看這一局了。」 「是否動手術要看病人退不退燒。」 用於命令句,提醒對方,可帶名詞、動詞作賓語。 不帶賓語時必帶「著」。 小心、注意 例句:「別跑,看車!」 「過馬路時看著點。」 出現於複句中。前一句是採取的行動,後一句以 「看」開頭後接疑問句。 觀察+確認 例句:「小白兔走過來說:你們為什麼不比一比, 看誰的力氣大?」 為偏正因果複句。偏句表原因,正句表示結果。其 視點從主語的角度出發。 確認 例句:「少女看董永那種認真、著急的樣子,竟笑 了起來。」. 23  . 備註 單句 語義 單句 語義 單句 語義. 單句 語義. 單句 語義. 單句 語義. 單句 語義. 複句 語義. 複句 語義.

(44) 現代漢語多義詞「看」之認知研究 . 張佩茹(2004:82)分析完「看」義項後,認為「看」的第九個義項出 現於因果句較為特殊且其「確認」語義和「看」之第八義項重疊,因此不 列入語義延伸的探討,僅將「看」其它八個義項據其語義延伸現象畫出「看」 的語義延伸圖,如圖二 - 1 所示:. 圖 二 - 1 「看」的語義延伸(張佩茹,2004:82). 綜觀張佩茹(2004)依呂叔湘(1999)列出之義項,配合中研院漢語平衡語 料庫例句再進行分析的語料庫分析法,實較 Zhung (2001)之研究更為嚴謹。 其將「看」的單句句義和複句句義分開標示,且未將「看」的單詞與動結、 動趨等用法混合探討,所以其「看」之分析頗有參考價值。 但是,張佩茹(2004)沿用呂叔湘(1999)「看」之分析,仍將「看 7」的 「小心、注意」義保留,顯示未將「看」的語義及言外之意做出區隔;其 將「看」之「觀看」義當成原型義項且為語義輻射網絡延伸之據,但文中 並未對原型語義之產生提出說明理據,且對義項從原型義項延伸而出之認 知理據亦未解釋。此外,張佩茹(2004)提出「看」的輻射語義延伸圖中, 部分義項間似具關聯性,其提及「看望」義、「診治」義的「看」前經常 接「來」、「去」,表示和場所相關,所以是由「觀看」義經特定語境延伸 出之義項,因此此二義項的延伸線同由原型義項延伸而出26; 「看車!」表 26. 張佩茹(2004:82)對「看」的語義延伸輻射圖中語義延伸線的不同畫法(如: 「看望」義 和「診治」義的延伸線是相連的, 「小心、注意」義的延伸線則不和前述二者相連; 「認 為」義及「觀察」義的延伸線不相連,但是「決定於」義和「認為」義的延伸線是相連 的),是否代表不同的意義幾未著墨。本文依據其文字敘述推測作者認為「看望」義及 「診治」義具關聯性。. 24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