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道德教育研究之理論重點宜有主軸且求多元探究與永續發展

由前述JME 40年來之研究內容的理論重點分析結果得知,其在學科理論方 面是以教育學為主要取向,並以心理學與哲學做為道德教育的兩大基礎,但是,

在社會學與文化研究取向,以及跨學科 科際整合取向的論文偏少。由此對於我 國道德教育研究的啟示為:道德教育探究並非僅限於某一學科取向,除了以教育 學為主要內涵外,亦宜有其他學科的基礎以及跨學科的多元視野探究,而且除了 學科基礎除哲學與心理學之外,以社會學及文化研究連結道德教育亦為值得拓展 的面向。然而,由研究結果發現,JME學科理論取向的具體理論學說中以道德認 知發展理論一枝獨秀,除了以其為理論探究的論文篇數最多之外,在關鍵詞運用

(如道德推理、道德判斷、道德發展等)與相關學者(Kohlberg與新柯伯格學派 的Rest等)出現次數上,都最為頻繁,而且此一現象延續迄今仍有增無減。此一 研究結果與道德教育40年來的國際趨勢相較而言,有其主軸特色卻稍顯狹隘。

反觀我國近數十年道德教育研究理論之重點,或可謂始於1970年代歐陽教自 英國引介教育哲學分析學派理論,及其所陸續出版的兩本論著(歐陽教,1974,

1985),此不僅奠定臺灣道德教育研究之基礎,似乎也開啟我國道德教育學者 與教育哲學領域緊密連結的關係。1980年代左右,陳英豪(1979)、單文經

(1982)及沈六(1986)等學者引進Kohlberg理論,曾蔚為風潮,但業已消退;

約為同時期的價值澄清法也有多本譯著或編著出版(如洪有義主編,1983;黃建 一,1989),並短暫推行於中小學;2000年前後,Gilligan與Noddings理論登臺

(如方志華,2004;簡成熙、侯雅齡,1997),為臺灣道德教育發出關懷的另一 種聲音。此外,由於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美國品德教育的推展,德行取向的道德 教育相關論著亦接續出版(如林建福,2009);另因應道德教育課程巨變之際,

諸多學者嘗試開闢各種理念與實踐路徑,例如:李琪明(2006,2011)引介美國 新品德教育興起與發展經驗,以品德校園文化營造模式,為我國近年道德教育之 推動,尋求理論與實踐參考轉化的可能性。以此觀之,我國道德教育研究似乎頗 為符應世界潮流發展的多元趨勢,然因缺乏主軸深度與長期延續的研究歷程,卻 易流於表淺性地自國外移植而較少批判反省與創造轉化。因此,在國際化趨勢導 引下,亟需奠基我國文化脈絡特點與主體優勢,建構道德教育研究主軸,整合各 學科領域專家,多元且深度地探究重要議題,奠定教育政策理論基礎,方能顯現 道德教育理念與實踐的永續發展契機。

二、 道德教育研究之主題焦點需擷精取華並求創新開展與差異對 話

由前述JME 40年來研究內容的主題焦點分析結果得知,945篇論文中聚焦課 程方案與評量工具者僅約二成,多數課程方案均屬於各國或區域性道德課程,未 能廣為運用或為國際熟知,對於發展已久的道德教育課程方案(如正義社群)則 只有零星的探討,近年來並無創新;至於評量工具,則幾乎未曾新建與拓展,仍 聚焦於1970年代發展的道德判斷量表(DIT、MJI與MJT等)。此外,JME主題 所聚焦的教育階段多半為中學與小學,雖然這兩個階段屬道德成熟的轉捩點,且 為各國教育面對人才分流所特別予以重視,但是,其他教育階段亦不容忽視,尤 其是終身學習的趨勢以及幼兒人格型塑的奠基,都需強化成人與繼續教育以及幼 兒教育中關於道德教育的深度探討。再者,JME主題焦點出現在JME 40年來的相 關國家雖已達51個,但仍係美國與英國主導的學術場域,其他出現次數較多之國 家,諸如中國(2004年的特刊探究華人地區的道德教育)與以色列(1995年的特 刊探究以色列屯墾區的道德教育),則是因為特刊的專題使其出現次數增多。因 此,整體而言,就JME論文觀之,道德教育研究的主題焦點在教育實踐且兼顧多 元文化等面向,仍亟需國際學術社群的積極投入。

反觀我國近數十年道德教育研究之主題焦點,對於引介甚或批判國外課程方 案與評量工具者亦屬少數,諸如正義社群(李琪明,2002;蘇永明,1997)、孩 童哲學思考技巧方案(Lipman, 1977/1979)、四成分模式(Rest, 1986/2004),

以及前述價值澄清方案等課程方案,偶被國內學界或教育界運用或探究,卻往往 似曇花一現。其次,有關道德教育研究之評量工具,JME最常出現的界定議題測 驗(DIT-I)與道德判斷晤談問卷(MJI)早在1980年代我國即有中譯本流傳,道 德判斷測驗(MJT)則於近年始經授權中譯(李琪明,2004),但這些量表始終 存有其是否符合在地特性的疑慮。再者,我國自創具有學理依據的道德教育課程 方案與評量工具更屬鳳毛麟角,例如:張鳳燕(1995)參考DIT原則進而發展我 國教師道德推理測驗,以及李奉儒(2005)提出以尊重與關懷為核心理念的學校 品德課程等。基此,我國對於道德教育理念如何運用課程方案於實踐場域,並進 而以評量工具以掌握實施品質之深度探究,實有待多加耕耘。此外,我國道德教

育研究之聚焦主題也如同JME,多半聚焦於中小學教育階段,此亦值得向前後延 展;而我國論文主題聚焦之國家除本國外,仍多半以英、美或中國為研究對象,

此在國家與文化的多元差異顯有不足。因此,在道德教育理念與實踐亟需結合之 際,如何擷取多國傳統優質的課程方案與評量工具之精華與元素,開創我國道德 教育研究自有品牌與特色,並延伸終身學習理念與拓展國際視野,以提升道德教 育研究與發展落實教育實踐之品質。

三、 道德教育研究宜兼顧各類方法論並跨界整合理論論述與科學 基礎

由前述JME 40年來研究內容的研究方法分析結果得知,早期論文較多採用 單一研究方法且集中使用文獻探討或理論論述,晚近則是研究方法增多且納入實 徵研究。近10年來,JME的實徵研究已達五成,其中又以問卷調查位居首位。至 於進階探究,從JME 40年來研究內容的理論重點本身及其與研究方法之間的交 叉關係,得以深入理解論文內涵的特性與不同學科理論取向所關切的重點,包括 學科理論取向內部主類目與關鍵詞的關係、主類目與相關學者之間的關係,以及 學科理論取向主類目與研究方法及實徵研究之間的關係等。以學科理論主類目中 的哲學取向為例,該類論文在JME中最常出現的10個關鍵詞依序為德行、宗教、

教與學、關懷、基督教、道德推理、宗教教育、理性、公平正義、道德發展,其 論文中奠基理論的相關學者前三位為Kohlberg、Aristotle、Kant,哲學取向論文 除文獻探討之外,另偏好理論探究、評論批判、歷史研究、質性研究,因而哲學 取向論文是所有理論取向中採用實徵研究最少者。依此類推,其他學科取向亦 可藉此勾勒其如指標性的研究圖像,或是加以反思其深化本質與創新融合的可能 性。

反觀我國近數十年來缺乏專業的道德教育研究社群或是專屬期刊,相關學者 進行道德教育研究或屬短期跨學科關注,或是遊走於各學術領域的非主流位置且 多為「孤軍奮戰」,加之學界對於道德教育研究的圖像差異極大甚而對立,專業 對話交流與型塑學術認同的機制幾乎闕如。因此,近10年來我國道德教育之正式 課程不僅在教育實踐場域默默消失,道德教育研究的專業性也始終未獲學界或教 育界青睞,此可由歷年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案中道德教育相關

主題始終極為少數,以及近年教育主管機關或各級學校雖推動諸多品德教育計畫 或活動卻往往缺乏研究基礎窺知。瀏覽國家圖書館1949年後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之道德教育(最早資料始自1958年迄 今約290筆)與品德教育(約190筆)(二者有所重複)論文,以及政府部門專題 研究資料庫中,道德 品德教育主題最早自1983年迄今僅約62筆,就其數量相較 其他學科領域而言甚少,再就其題目與頁數推估,以文獻探討或理論論述居多,

採用多元研究方法以及實徵研究者少之又少。鑑於本文針對JME研究結果所勾勒 的圖像,包含多元研究取徑以及不同理論中彰顯的特點與理論基礎等,我國學界 與教育界或可藉此凝聚與吸引長期發展的研究社群,逐步建構臺灣道德教育的異 中求同的研究地圖,以充實跨界且豐富的理論論述與科學基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