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家範。〈中國通史編纂百年回顧〉。《史林》,no.6(2003):1-16。

王露。〈中西音樂歸一說〉。《音樂雜誌》,卷1,no.7(1920):1-3;卷1,

no.9-10(1920):1-2。

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陳清泉譯。中國文化史叢書第二輯。上海:商 務,1937(民26)。

朱舟。〈葉伯和《中國音樂史》述評〉。《音樂探索》,no.1(1988):11-15。

宋振海。〈中國音樂史略〉。《音樂季刊》,no.4(1924):1-2。

宋鎮豪。〈殷墟甲骨文中的樂器與音樂歌舞〉。《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民98):39-63。

李海祁。〈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音樂通史:杜佑《通典.樂典》〉。《圖書館 學刊》,no.2(2012):118-119。

李樹化。〈音樂〉。《中國現代藝術史》。上海:良友,1936(民25):1-62。

〔唐〕杜佑。〈樂序〉。《通典 ‧樂典》。《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85^1537259253^802^^^6020600 90005(accessed March 6, 2014)。

周軍平。〈音樂教育家葉伯和〉。《成都文史資料第二輯》。成都:中國人 民政治協商會議成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8:142-148。

季青。〈歷代音樂源流考〉。《小說新報》,卷8,no.8(1922):7-10。

尚 虹 。 〈 《 文 獻 通 考 . 樂 考 》 述 評 〉 。 《 星 海 音 樂 學 院 學 報 》 , no.3

(2000):22-25。

金牛區地方誌編篡委員會編。《成都市金牛區誌》。成都:四川大學,1996。

孫文輝。〈古樂《葛天氏之樂》的文化闡釋〉。《文藝研究》no.2(1997):

77-86。

袁同禮。〈中國音樂文獻書稿〉。《音樂雜誌》,卷1,no.1(1928):1-12。

區石溪。〈中國音樂源流考〉。《音樂季刊》,no.1(1923):5-6。

張次溪。〈辛亥以來記述中國戲劇(京劇)書錄(附音樂書目)〉。《中國 現代出版史料乙編》。張靜盧輯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379-390。

張靜蔚編。《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彙編1840-1919》。北京:人民音樂,1998。

梁啟超。〈中國史敘論〉。《中國歷史研究法》。跟大師學國學。北京:中 華書局,2009,161-174。

梅 雪 林 。 〈 葉 伯 和 《 中 國 音 樂 史 》 下 卷 述 評 〉 。 《 音 樂 探 索 》 , no.1

(1995):26-27。

許常惠。〈出版者的話〉。《楊蔭瀏(紀念集):中國音樂學一代宗師》。

台北:中國民族音樂學會,1992(民81):1-3。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1994(民83)。

許敬。《艱難的新生—《草堂》及葉伯和考論》。溪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4。

陳永。〈對葉伯和的再認識〉。《音樂藝術》,no.4(2007):62-68。

陳玉堂。《中國文學史舊版書目提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1985。

閔震東。〈憶成都海燈樂社〉。《老照片》第23輯。濟南:山東畫報,2002:

146-154。

馮長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國粹主義音樂思潮〉。《中國音樂學》,

no.4(2005):75-88。

黃慶福。《清末留日學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4。台北:中央 研究院, 1975(民64)。

葉伯和。《詩歌集》。成都:葉伯和,再版,1922(民11)。

______。《中國音樂史》上卷。成都:葉伯和,1922(民11)。

______。《中國音樂史 附詩文選》。顧鴻喬編。台北:貫雅,1993(民82)。

穆華。〈中國音樂文獻書稿〉。《音樂教育》,no.1(1936):102-108。

龍月心。〈“不禁轉載”的《詩歌集》〉。《科技文萃》,no.2(1995):168-169。

繆天瑞、吉聯抗、郭乃安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1984。

羅伯夔。〈中國音樂源流考〉。《音樂季刊》,no.1(1923):6-7。

蘭士卜(Leon Lansburg)。〈中國音樂之外論〉。《新教育》,no.2(1919):

217-218。

顧鴻喬。〈四川現代著名音樂家、文學家、教育家葉伯和〉。《文史雜誌》,

no.6(1988):7-8。

_______。〈關于發現葉伯和《中國音樂史》下卷的說明〉。《音樂探索》,

no.1(1988):10。

_______。〈葉伯和和他的《中國音樂史》--紀念葉伯和誕辰一百周年〉。

《音樂研究》,no.4(1989):28-3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