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由上述結果顯示,雖然BB組在回文的數量上比KF組來得多,但是在KF組在與 他人文章合作與互動上的表現,則比BB來得好。此外,經過探討後發現,兩組學生在 教育理論、與教師專業概念上的學習,不管是以整學期小組的討論次數做為比較,或 是以時間做為單位比較,KF組表現都比BB組來的好。因此,為進一步深入了解KF組 學生的學習品質,在此選取一位KF學生(S49)說明他如何經歷四個階段的概念理解 層次,以及學習平台和此學生概念理解上的關係。

在學期初,KF組大多數的學生,僅使用在KF裡面的回文功能,在當時多數的學生 也呈現較低層次的理解。S49在期初提到之概念分類為「1. 教師要知道且理解教學理 論」。他在所發表的文章中提到,自己還沒真正當老師,所以很難比較「愛的教育」

及「處罰」哪一個比較好,僅藉由老師在課堂上所分享的看法表示贊同,認為教師應 該要能理解處罰未必是不好的方式,其發表的文章如下(4月17日):

S49:老師說出了自己對「愛的教育」及「處罰」的看法,畢竟自己還沒有 真正走校園,所以很難提出自己的見解去說哪一個比較有用,不過看完老 師所說的,我很贊同。愛的教育確實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但是效果有 限。願意接受鼓勵的同學當然可以很快就了解老師的用心,但是對於有些 學生(對鼓勵的話感到不痛不癢的學生)來說,處罰未必是不好的方式,

因為這最直接,和學生最有切身關係,而且我願意相信大部分的處罰都有 好的出發點,如果老師不在乎,那他/她大可不用冒著違背「零體罰」的風 險來教育學生。

不管怎麼說,我相信「愛的教育」是利多於弊,但是如果不能在實際的狀 況上發揮功效,就會很可惜,也許愛的教育和適當的處罰並不全然是對立 的,如果可以將這兩種方式運用得宜,應該就會很好抓住學生的心。但是 所謂的運用得宜,想必是要用長時間的親身教學經驗換來的。

接著,經過學習及和老師、同學的討論後,S49漸漸可以說出,概念分類為「2.

教師要能夠應用教學理論」,認為理論就像工具,教學經驗多了之後,就可以運用理 論和經驗來搭配出教師個人的教學實力、風格、和魅力,顯示S49認為,即使在師培 生尚未進入職場前,也可以對教師這一份行業做揣摩,教師應該要運用經驗來增加實 力,與他之前所發表的文章有所不同,而其發表的文章如下(5月7日):

S49:訪談11的p.231中提到「當你教學理論懂得越多,你可以用的工具越 多。你教學經驗越豐富,你越知道要用哪一種工具,或用哪一些工具配合 起來解決你所遇到的問題。」我覺得這一段話可以說是為理論與經驗之間 的關係下了很好的註解。在過去的幾次討論中,我們似乎都把焦點放在

「理論和經驗哪一個比較重要「或是比較著重在「理論和經驗是不是容易 顧此失彼」的情形,而在這一篇訪談稿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新的思維:

與其去探究哪一個比較重要,不如去了解要如何運用理論和經驗來搭配出 個人的教學實力、風格、和魅力。

S49:綜合這幾篇大家的智慧 我看見共識似乎慢慢達成理論是一種概念 也 是一個切入點,更是為經驗背書的靠山,在形塑和內化理論的過程中,也 許會出現理論和經驗的拉鋸戰,因為這座橋要搭起來真的是不容易,老師 們必須不斷的調整心態,尋求書或是過來人的協助,也要不斷地修正自己 的所知所學才能和現實狀況應對。我覺得這種能力就是一種專業,而理論 在不同的現實情境中一次又一次地受到考驗,然後形成了可以傳承的經 驗,這就是理論值得我們不斷回味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會把經驗 當成是唯一的葵花寶典一樣。

S49:要先謝謝這幾位同學回應我的文章,也很開心看到大家的知識可以慢 慢的串聯在一起^^,相信我們都認為 「理論需要不斷地被形塑」,這是 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讓理論茁壯的方法,如果參考徐同學所提到的概念,

我認為理論本身是一個概念性的骨架,不管如何的被挑戰或是形塑,會使 整個骨架越長越好,就像是大樹幹長出了細小的枝幹一樣,雖然每個人對 小枝幹的詮釋都有不盡相同,但是整個最初概念和想法仍然是當初的那一 個。

或許理論在接受考驗的過程中,會有小枝幹被打斷了,但是這並不會影響 整個骨架,不會影響整棵大樹的成長。綜合范同學所提到的,如果一個理 論真的禁不起考驗,或是隨著時代的不同或是使用者心態的不同而不再適 在期中時,S49使用KF統整別人文章的功能後,他的文章出現概念分類為「3. 教 師要能分析理論和實務上的關係」的理解。他認為理論是一種概念,也是一個切入 點,可以做為經驗的靠山,認為理論和實務之間要搭橋樑,其發表的文章如下(5月 18日):

在概念分類的編碼最高層次為「4. 教師要能修正、創造教學理論」,此概念較少 學生提及。過去傳統教學屬於知識接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對於知識停留在權威性與 僵化的思考中,學習總是接受老師所說。然而,此S49學生對於此概念提出了他的見 解,認為理論本身是一個概念性的骨架,不管如何的被挑戰或是形塑,會使整個骨架 越長越好,所以理論應該要不斷的被形塑,其發表的文章如下(5月24日):

KF平台背後設計的理論是知識翻新,認為學生在知識轉化的過程中,應努力致力 於包含許多原則,可以解釋更多的事實,形成高層次的問題,成為知識翻新者,能夠 跳脫過度簡化或是過度瑣碎的處境,朝向更深入的學習層次(Scardamalia, 2002)。

從S49學生的例子中,可以發現在一個學期藉由課堂的設計及在KF平台上與同學的討 論後,他的學習呈現了概念上的成長轉變,他可以綜合所學與同學間討論後,提出一 個比較高層次的思考。從這個概念轉變的實例,顯示出KF平台所提供的工具,的確能 提供學生知識翻新的機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