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整合模式之提出

家庭社會背景與教育機會差異之間,並非一單線前進的關聯,而是透過許多 中介變項之結合,而在不同國家形成不同的樣貌。德國教育制度中的半日學校與 分流制度設計此兩項特徵,很清楚地指出了影響教育機會分配的兩項重要因素:

家庭的社會化與教育決定。然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作用力在其中發酵。從前 述有關的理論及相關研究的討論中,本研究試圖將其所涉及的多種層面加以整 合,提出一新的模式,用以解釋教育機會所呈現出來的階層不平等之分配狀況

家庭社會 背景

(社會、文 化、經濟 資本)

社會化 過程 備、動機、(基本配

支持)

損益評估

學校教育脈絡

教育制度設計

教育機會 分配

教育決定

優先性考慮

(次文化價值、相關團體)

學業成就

(如圖 7)。

圖示說明: 代表影響方向

圖 7 階級與教育機會不平等之整合性解釋模式

這個模式所要解答的問題是:家庭社會背景究竟如何影響教育機會分配?亦 即,在此模式中,最左邊的端點,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而形成了此模式最 右邊的結果。

以 Bourdieu 的理論為基礎,家庭社會背景的差異,意味著其所帶有的經濟、

社會與文化資本不同,而這樣的差異對個體所產生的影響,主要可以分成兩個面 向來看:其一是社會化的過程。在整個教養的社會化過程中所涵養出來的基本配 備(如學習能力、思考方式、語言習慣、特定技能)、動機(如學習期望、成就追 求),以及從家庭中所獲得的學習支持等,在在對於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有重大 的影響,此即圖 7 中所標示的,社會化過程影響教育成就。然而,影響教育成就 的因素當然不僅僅來自家庭。學業成就之呈現,主要是發生在學校的教育脈絡中,

社會化對學業所帶來的影響,是在學校脈絡中被強化或轉化。亦即,如果學校對 弱勢學生提供足夠的支持性措施;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能力能夠意識並針對學生的 個別差異給予適切的輔助,而且與學生的互動不受學生家庭背景的差異所影響,

而在對待與評定上公平視之,或者,學校在行政與課程上具有足夠的自主性,能 夠因應學生的狀況有所調整,而不受統一的規定所牽引等,如此,弱勢學生的學 業成就就有可能獲得提升的效果,而在教育機會上得到較公平的分配。反之,則 可能進一步強化家庭社會化對學業成就的影響,而使得不平等的現象更形嚴重,

如同之前所描述的德國的狀況一般。這是此解釋模式的上半部分。

而家庭的另一個作用面向則在於教育決定上,亦即此模式的下半部分。家庭 背景對教育決定的影響,主要是透過家庭對於損益的評估,即如之前 Boudon 的 理論所揭示出來的,舉凡家庭對於社會地位維繫的強烈度,或者對於當前的選擇 與未來的風險、利益的不同評估等,都會影響所做出來的教育抉擇。可是,亦如 同學業成就是在學校脈絡中被決定般,個體或家庭的教育決定亦非真空下的選 擇,而是發生在教育制度所提供的外在條件框架下。這個外部框架可以看成是行 為決定的外在限制,或者是用以做為決定時的考慮面向。以德國而言,指的是教 師在推薦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教育途徑(文理/實科/主幹中學、大學/

專業高等學院)的規劃與相應這些途徑所必備的要求。此外,學生在校的學業成 就,以及 Gambetta 所提出來的優先性之考慮等,亦是另外兩項影響教育決定的重 要因素。

總結而言,家庭的社會背景其實是藉由兩條管道影響了之後的教育機會分 配:一是透過社會化過程影響學業成就,另一則是經過損益評估而使個體做出不 同的教育決定。不過,從這個模式中還可以看出,家庭的社會化也透過了學業成 就而間接影響了教育決定。但家庭在這整個過程中,並非處於獨佔地位,而是在 某種程度上必須與外在的其他力量加以競逐。學校脈絡、教育制度設計,以及相 關團體或次文化價值等優先性的考慮,亦在教育機會的分配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力。在這些各種因素的角力之下,最後呈現出來的則是教育機會的分配狀況。

這個解釋模式基本上是彙整了之前所提到的各種重要面向。它的形貌類似 Boudon所提出來的模式,但把外在的制度性條件與優先性對教育決定的影響納入

考量,因為正如同 Kristen(1999)所說的,教育路徑繫於許多決定,但此決定非 僅由個人所做,亦與其他個人、集體組織之決定相關。此模式與 Boudon 的另一 個差異是,認為最後影響教育機會不均的兩項主要因素是學業成就與教育決定。

不過原則上,這樣的解釋模式有其一定的侷限性。它的作用不在做出精確的 宣稱,而在於提供一理解性的架構。在此架構之下,雖然無法細緻地去解釋不同 變項間究竟比重、相關度如何,也未放入更大的整體社會、經濟變遷脈絡之中,

同時亦無法關照到在時間延展中的變化過程,可是卻在某種程度上,指出相關研 究在進行此議題探討時必須考慮到的切入點。也因此,亦為相關的教育改革指出 著力點。因為不管在學業成就上,或者教育決定上,教育體制本身都帶有著舉足 輕重的影響力,也因此有可能透過制度性的設計與措施,施加其力量。雖然也許 並不完全能夠與家庭所帶來的影響抗衡,但至少可以打造出一個利於來自弱勢階 級家庭背景的學生,得以改變其發展可能性的空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