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由內而外的功能外溢:社區大學的營造

號 社區大學名稱 承辦機關

(私部門)

主管機關

(公部門)

67 南投縣原住民部落大學 中華和諧促進會 南投縣政府 68 花蓮縣原住民社區大學 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終身學習教育協會 花蓮縣政府 69 宜蘭縣原住民部落大學 宜蘭縣原住民文教促進會 宜蘭縣政府 70 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 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促進會 屏東縣政府 71 高雄縣岡山區社區大學 社團法人高雄縣社區營造協會 高雄縣政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台灣社區大學導覽》(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4:76-146),

以及面訪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任高茹萍之記錄,2004 年 12 月 13 日。

14315 16856

21948 21587

34897

41262

52709 54419

49212

58118

74657 76006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1春 91秋 92春 92秋

學 期

()

男性人數 女性人數 總和人數

圖九:91-92 年度全國社區大學男女學員人數成長圖 資料來源: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4:157)。

說 明: 此項目下之學員資料:1.北區社大資料缺:無;2.桃竹苗區社大資料缺:平鎮市 市民大學、桃園縣中壢市民大學、苗栗台灣社區大學;3.中區社大資料缺:南投 縣守城社區大學、中寮鄉龍眼林社區學院;4.南區社大資料缺:無;5.東區社大 資料缺: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6.此類別的統計資料皆未包含原住民社區大學。

三、由內而外的功能外溢:社區大學的營造

推動設立社區大學,一方面可以提供個人終身學習的機會,提昇學力;另一方 面更強調開拓人民的公共領域、充實其生活內容,同時發展人民的批判思考與台灣

社會的新文化,以進行社會重建,為未來民間社會鋪路(黃武雄,1998)。社區大 學自創設以來,提供過去沒有機會進入大學的民眾,一圓進入高等教育知識殿堂的 夢想,讓人民能參與繼續教育的機會,為台灣的終身教育寫下嶄新的里程碑(蔡秀 美,2004:180)。社區大學早期設立之目的係為創造一個屬於平民大眾的高等教 育場域,以「解放知識」、建立「公民社會」為目標,然而終身學習法第三條除了 明確定位社區大學為非正規教育的終身學習機構,復規定:「正規教育:指由小學 到大學具有層級架構之教育體制。非正規教育:指在正規教育體制外,針對特定目 的或對象而設計之有組織之教育活動。」由此可知,社區大學的「大學」兩字當然 與正規教育的普通大學炯然不同,社區大學對於成長、目標、經費、運作、管理等 方面當然與正規教育有別(見表二)。

表二:社區大學與一般大學比較表

社區大學 一般大學

主管機關 直轄市或縣(市)政府 教育部

承辦單位 民間或社區組織:如大專院校、財團法人或公

益社團法人等 學校本身

教育性質 非正規教育的終身學習機構,重視與社區的結

高等教育機構,重視科系專長的發

設立依據 主管機關擬定章程而成立 大學法

組織依據 主管機關擬定 依大學法所定

師資資格 無特別限制:具有某方面專長,且有熱誠者即

可擔任講師 依大學教師資格審定

學生資格 無特別限制,滿十八歲即可入學 高中(職)畢業入學考試及格者 課程編排 分為三方面的課程:學術課程、社團活動、藝

能課程 教育部審定之大學課程

修學年限 終身學習 四年

上課地點 借用中小學校地或其他適當場所 學校所在地 畢業資格 由縣市政府與社區大學合發之結業證書,沒有

學士資格 學士學位

經費來源 縣市政府補助 國立、中央補助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自張德永(1999:66-67),並經作者加以整理擴充。

在台灣,引進社區的概念以後,社區的經營者、工作者或居民均面臨一個最大 難題,便是社區缺乏一個可以凝聚社群意識與共同體認同的場域;而社區大學的設 立,無疑在時間及空間提供了一個最佳場域(彭靜婷,2000:91)。當行政院文建 會於一九九四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施政計畫時,社區大學的原始構想便是憧 憬著台灣社區可以凝聚出和衷共濟的精神,希冀藉著社區大學中蓬勃發展的志工社 團、公共性課程與社區營造活動可以發揮整合社區資源以及投入公共服務的草根力 量。以上承如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顧忠華(2004:6)所言,這種建構「共 善」(common good)的能量,應該被視作是台灣最寶貴的「心動力」(ethos),

經由這股風潮的外溢效果,可以協助台灣發展出真正良質的社區文化,也讓近來年 提倡的「公民社會」不再是生硬、外來、模糊、難以施行的口號,而是活生生在人 們四週運作的機制。社區大學的「社區」兩字對於社區營造有著推波助瀾之效,其 意義具有多層次的概念,謹分別說明如下:

(一)微觀層面:空間上的社區治理

社區的概念在空間劃分上係指狹義所在的生活社區。簡單的說,以「區域」的 角度詮釋社區,即是強調社區大學與在地結合的重要性,是一種「社區在地化」的 空間擴散。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孫春在主任強調,社區的意涵非常廣泛,最基本 的社區概念即是在社區大學上課地點本身的社區感,我們觀察到許多社區大學已經 在校內發展出活潑的社區氛圍,使得大家提早來學校,下課了還捨不得走。無疑這 是社區意義的具體呈現,也是很多社區工作或社會組織的起點,我們將努力學習,

使「大學」與「社區」兩者之間的互動更精緻而多樣(孫春在,2001:2)。換言 之,社區大學與一般傳統大學最大不同即是嘗試以「社區」為其執行和運作的單位 範疇,然而「社區」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空間上或地理的範疇,必須具有當地的社會 和人文意涵。如果社區大學沒有充分發揮「社區在地化」的空間擴散,那和一般傳 統大學的差異就不大,也因此社區大學失去了「社區」在空間上或地理上的實質意 涵。

依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在「九十四年度『社區與社會參與』認證」的委員評量 報告書中指出,關於社區大學的評鑑,就「課程與社區暨社會之結合」部分,社區 大學應開設與地區直接相關或與台灣社會結合之課程,不僅反映出社區特色,或融 入社區特色,亦或協助教師融入社區特色的機制,以增進學員對社區的了解(社區 大學全國促進會,2005:14)。因此,環繞著社區在空間上的意涵,社區大學在課 程規劃時必須將當地文化、風俗民情、特有產業以及居民特質等等基本元素一併加

以思考,因地制宜設計合適的課程與招生策略。

以下表三僅以新竹市香山社區大學、科學城社區大學、青草湖社區大學與風城 社區大學為例,說明社區大學課程之設計應當配合當地的產業和人文生態,讓社區 大學成為真正為「社區」居民設立的大學。綜言之,社區大學的「社區在地化」創 造一種屬於該社區特有的文化特徵,不論是物質產業文化或精神規範文化,只有當 社區擁有了自己的文化,社區才有真正生命共同體的認同感,從而空間擴散至「社 區治理」的層面。

表三:新竹市社區大學「社區在地化」的課程設計

社區大學名稱 社區當地特徵 課程設計

新竹市香山社區大學 新竹市香山區的地域景觀及社區結 構皆與鄉村較為接近,居民以農漁 牧業與傳統玻璃產業為主,當地素 有民間藝術傳承的重要學習地標。

農業課程、海洋學程、生 態之旅、相關文化藝術教 育與玻璃產業課程。

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 新竹市東區以科學園區為核心,當 地客家人佔有相當高比率。

科技與人文、客語教學、

客家文化等相關課程。

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 新竹市風城社區大學

新竹市市區為都會區型態,以商業 經營為主,市區內也有很多古蹟保 存。

商業經營、市場學、市街 營造、古蹟維護與導覽等 課程。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理自《台灣社區大學導覽》(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4:102-105)

與李丁讚(2000:2)。

(二)中觀層面:主體上的社區治理

社區大學並非只是區域性純為社區居民存在的非正規教育的終身學習場域,有 必須強調其主體性---「公共性格」。衡諸早期民間教改運動與黃武雄教授所提倡的 社區大學,其主要的理念有五(黃武雄,1998):⑴打開公領域,發展民脈(civic connections);⑵進行社會內在反省,培養批判思考能力;⑶以學員為主體,協同 經營社區大學;⑷緊抓成人學習的特點,著重由問題出發的討論;⑸藉生活藝能課 程充實生活內容,重建私領域的價值觀。因此,在現代民主社會中,如何培養和喚 起公民意識,乃是社區大學存在的主體性意涵與教育課題。社區大學必須提供一個 習得公民資格的場域,由課程與教學之中強調公共性的使命,並論及社區性的特殊

議題,乃至於全國性普遍議題(蔡傳暉,2000:52-52),透過學員間共同論辯的 過程求取共識,藉以形塑學員的公民意職,則「公民社會」的建構便可以形成。對 此,社區大學正是「社區治理」機制的核心,在各個社區之中,自主的公眾組織形 成「開放性社群」,開始發展自己的認同,能自我學習與調整行動,以社區大學為 場域進行組織發展工作,充分展開其結合與整合社區資源的角色,透過活動與資源 分享,發展社區成員之間的網絡關係(李天健,2002:3)。因此社區大學強調與 社區的結合,其使命是激發公民意識以促進「公民社會」的實現,亦即以社區為出 發點,引導民眾對社區事務的關心和自由討論,並發展出必要的參與公共領域事務 的能力。

「九十四年度『社區與社會參與』認證」的委員評量報告書也指出,社區大學 的課程設計應當讓民眾從中學習實踐對社區的關心與改造,甚至直接與台灣社會所

「九十四年度『社區與社會參與』認證」的委員評量報告書也指出,社區大學 的課程設計應當讓民眾從中學習實踐對社區的關心與改造,甚至直接與台灣社會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