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Fishman(1985: 373-374)認為語言的復振必須聚焦於更基礎的社會過程。所以 從家庭─鄰居─社區的過程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因此,除了家庭與學校面向,政府

本土語言政策更須結合社區,必須善用社區的力量落實本土語言,Warner(1999:

315)進行有關夏威夷語的復振過程中提到,語言的復振必須讓從學校與雙親學習到 夏威夷語的學童能夠有語言的代際(intergrneration)使用,且必須創造一個在廣大 社群中,各種領域都有使用與聽到夏威夷語的機會,所以語言的流傳必須使其能夠 在社區中使用。

就臺灣社群的特性而言,充滿實用性與工具性的性格,如無法強化語言使用的 工具性,僅宣導語言的固有價值,恐怕難以獲得多數民眾的認同,故強化本土語言 的工具性認同,將成為建構語言文化認同的基礎。

現在年輕的一代最大的困擾是他們不會講臺語,講得愈來愈少。

整個臺語環境反而是萎縮,被萎縮到只剩下在學校有幾次國小的 鄉土教學,我覺得這是最可怕的,因為沒有讓孩子有一個語言的 環境,只是藉由少數幾堂課的教學,長期下來會內化到學生的內 心,使學生認為臺語是我課堂上的一堂課,等同於數學、自然、

社會、國語等學科,反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他的母體 文化,這是比較嚴重的問題。(受訪者E-1)

整個媒體都是以國語為主,這還不打緊,早期在某種程度上還會 故意處罰、醜化咱本土的語言,所以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影響,所 以很明顯的影響就是咱現在年輕一輩,根本就講都講不好了,所 以慢慢有這種語言轉化的現象。(受訪者A-1)

當然,強化語言工具認同,即必須結合社區,讓社區能夠以本土語言交流,方 能有效提升本土語言的工具性,又必須先破除岐視性的語言意象,讓國人可以用平 等的眼光看待各種語言的使用,型塑一個健康社區,以作為孕育本土語言成長的搖 籃。有受訪者表示:

主要還是怕老師上課用閩南語講,小朋友聽不懂。或是老師講的 閩南語比較粗俗一點。因為其實閩南語就一般人的觀點會想說老 師講的比較粗俗。(受訪者B-1)

倘若上述的說法是一種普遍的認知,則在本土語言的推行上將會有更大的障 礙,這代表教育工作者本身受單語政策影響,無形中存有歧視性的語言意象,這與

過去推行「國語」的單語政策不無關聯,故解決語言流失的問題,不能忽視單語同 化意識的危害,應當進行語言人權教育,藉以去除單一語言的神話(張學謙,

2008:25),若無法消除單一語言政策所表彰的優勢性,要能期待第一線的教育工 作者全力推動本土語言恐怕有所困難,因此就社區面向,有必要提升本土語言的地 位,由於本土語言相較於目前的「國語」屬於弱勢語言,論者指出對弱勢語言而 言,官方語言地位是確保政府提供制度性支持的保證,而官方語言地位有助於提升 弱勢語言的語言活力,促進語言的保存(張學謙,2007:180-181),然而將弱勢語 言列為官方語言,在於凸顯其地位,未必表示公文書與大眾媒體必須強制且廣泛使 用,若能在特定地區流通,即達到語言保存的目的。張學謙(2007:185)指出官方 語 言 實 施 可 包 括 領 土 原 則 (territory principle ) 與 身 分 權 原 則 ( personality principle),前者指將國土依據主要語言人口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形劃分語區,以某地 區的主要語言做為該語區的官方語言;後者則謂由個人決定使用任何法定的官方語 言和公家機關打交道。本研究認為兩種實施方式各有所長,不過任由當事人選擇所 使用語言,將造成溝通成本增加,未必有助於復振弱勢語言,因此劃分語區以強化 官方語言地位,可能更易為公眾所接受。

此外,作為政府機關重要的決策階層應經常在公開場合以本土語言發表談話,

以導正這種觀念,亦即整個社會對於語言的歧視性意象必須消除,才能真正落實本 土語言的推廣。故本土語言政策必須融入治理的理念,善用治理量能所凝聚的政策 網絡來推動本土語言。有認為網絡重視的是各機關專業價值之間的協調與整合,而 不是層級節制與命令(朱鎮明,2005:97),政策網絡理論係將網絡視為一組連結 行動者群體的穩定關係,本質是非層級和互依的,當中的行動者享有共同的利益,

並認知到合作是達成目標的共同途徑(孫本初、傅岳邦,2009:44),是以負責語 言政策的政府部門更應掌握多元利害關係人的脈動,瞭解多元參與者的需求,進而 發揮協調整合並促進共同合作的機能,強化多元行動者的互賴關係,以增進本土語 言的推廣效益,有受訪者表示:

教育部的母語政策的感覺好像比較是解決音標、用字的問題,但 是對於跟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結合上,在閩南語的部分反而 少,客家語的部分反而走的比較遠一點。(受訪者A-2)

有更多的壓力團體,來向政府表達、推動,這方面的事永遠都是 咱們民間走在政府前面,政府都是被牽著走,但是要牽得動,就

要有足夠力量才行,所以要多一點壓力團體來做推動。(受訪者 A-1)

實則家庭與社會教育的結合即是一種治理策略的展現,並可透過政策網絡呈現 治理的內涵,論者謂政策網絡反映了國家與社會兩者之間不再嚴格區分,政策制定 的過程是多元化的,並包含了許多次級系統,而這些次級系統又因資源的互賴而結 合成緊密的網絡關係(王光旭,2005:66),故多元化的參與不僅擴大政策網絡的 範圍,更能助於政策的推行,故而企業亦應融入政策網絡中,借重企業力量協助推 廣本土語言,諸如各傳播媒體即是推廣本土語言的重要媒介,而與文化產業相關的 民營事業亦能發揮傳承本土語言的功能,亦即透過與本土語言相關的文化產業創造 商機,可使本土語言更受重視,順勢推廣本土語言的文化價值。考量往昔推行「國 語」政策乃是由政府向家庭推廣的途徑,現今若將本土語言的復振歸諸父母,試圖 藉由家庭內部自發性的傳承本土語言,恐因家庭傳遞本土語言的功能衰退,而難以 獲致預期成效。因此推行本土語言必須以政府為核心,透過政策設計融合治理理 念,結合各級學校、民間企業以及社區採取由家庭外轉入家庭內的途徑,亦即從社 區與學校轉入家庭,始能強化家庭傳承本土語言的機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