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而在國民小學部分,雖已執行本土語言課程多年,卻無法改變本土語言流失的 危機,因此在本土語言的教學方式上,應力求教學的活潑化,使學童在本土語言的 學習上沒有負擔,而願意主動接近本土語言,當然這與教學者所採用的方法也有相 當程度的關聯,有受訪者針對教學方式提出她的看法:

像是我上課一開始就會畫一圈,當同學上課很認真的,我就把他 的號碼記在黑板上,若是有三次表現認真的學生,我就會幫他蓋 一個印章,那其實小孩子都喜歡人家給他蓋印章鼓勵的,你一句 鼓勵的話,他就會很認真的。(受訪者C-2)

學校應推廣以本土語言作為教學工具,且必須改變家長對本土語言的刻板意

象,認為本土語言是粗俗且不雅的,讓家長對本土語言有重新的評斷,同時也能增 加本土語言的實用性與工具性,James 與 Jorgensen(2009: 150)認為若是政策變革 未能改變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則缺乏政策學習效果。Robichau 與 Lynn(2009:

32)指出政策制定與行政體系的多階層治理間的連結未被釐清,而在輸出(output)

與結果(outcome)上的影響也未被清楚考量。所以現階段雖有本土語言課程的輸 出,卻難以產生改變信念與思維模式的結果。根據受訪者表示,這種認為本土語言 粗俗與不雅的刻板印象仍然是存在的。

我是有接過家長提到說老師自然課的時候用閩南語教學啦,平常 我們還是以國語為主啦。你如果其他科目用閩南語教學,還是老 師有點講得閩南語有點粗俗的,那家長就比較會抗議。(受訪者 B-1)

這種對本土語言的主觀刻板印象有可能因過去過度扭曲或醜化本土語言所導 致,當然這是亟待克服的障礙,然而語言應落實生活化,並以生活化作為教學目 標,同時有效改變家長與師長對本土語言的既定意象,才能真正使本土語言教育能 夠在學校及社群中收到成效。

要是不跟小孩子說,孩子從出生就不太會說臺語,到了學校後,

就剩一個禮拜只有四十分鐘一節課的而已,雖然說一個禮拜有一 天母語日,不過很多學校都沒有真正落實,所以說一週只有四十 分鐘要學好母語是相當困難的!(受訪者D-1)

而在授課的過程中,有部分本土語言課程的敎師存有應付的心態,對於課程內 容未能深入規劃與準備,因而本土語言的效果不彰,甚而有使用本土語言課程上其 他課的情形發生,有受訪者即表示:

我個人的觀察和看法是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師是應付性 的,因為有的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是真得上母語,而是借去 上其他的科目,拿別的科目來替換,不管是臺語、客語、原住民 語,都有這些情形。(受訪者D-2)

當然語言必須重視其實用性,必須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亦即在語言教學上能否 真正使學童有應用的環境,若無法使學童有實際運用的能力,則本土語言的消逝危

機也就更加嚴重,有受訪者即表示:

在推行這個母語的時候,我是覺得不只是課堂上一堂課而已,還 要有整個環境的一種境教的影響,像有的學校是推廣每個禮拜一 天的母語日,這是有一點努力的方向,但是還是不夠啦!推廣母 語是在生活之中啦,而不是抽離生活在一個玻璃櫥裡面的方式,

其實在每天都可以用到的,所以要讓它真的落實在生活裡面,確 實是平常的用語就是要政令宣導之類的。小孩會不會用母語去市 場買菜?會不會用母語跟家人交談?我覺得這部分跟生活結合可 能需要注意能夠實際去用的場合。(受訪者A-2)

根據上述受訪者的意見,落實生活化乃是本土語言教學最為重要的目標,如果 學童只會朗誦本土語言的詩歌、童謠,卻無法以此種語言進行溝通與交流,則此種 本土語言的政策無疑是失敗的,故亦有受訪者表示以本土語言交談仍然是本土語言 教學最須重視的目標。

低年級都是用那個兒歌、或者什麼讓小朋友去朗讀、去唱唱,我 是覺得可以跟一般人用閩南語來交談、或是聽得懂,我是覺得這 個比較重要啦!這個比較重要。(受訪者B-1)

目前我們可以知道孩子會喜歡去看一些卡通,像是火影忍者、皮 卡丘、海賊王、海綿寶寶…孩子最愛看的就是這些,但是當中大 部分都沒有翻成臺語,實際上若是翻成臺語的話,我覺得對小孩 來說應該會是很好的學習。(受訪者D-1)

或許許多人會認為現今學校已有母語課程,對家庭的溝通語言應有一定的影響 力,然而本研究經由訪談發現,學校的母語教學對家庭的影響仍然相當有限,擔任 國小校長的受訪者即表示:

這種家庭方面的東西,學校沒辦法硬性強迫,而且在家裡父母怎 麼說小孩就怎麼說。若是家長來學校質疑學校為什麼強迫孩子說 臺語,我們學校絕對承受不起那種責任,現在的趨勢,英語是主 流,所以英語跟閩南語來比較的話,用想得也知道大家願意花大

把錢去學英語,也不可能有人願意去學鄉土語言的閩南語。(受 訪者B-2)

而本土語言教育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在於師資的培訓,儘管國內已有為數不 少的臺灣語文學系,然而這些科系的畢業生,將來的就業是否能與其專業相連結,

學校在培訓過程中能否注意到現階段的市場需求,以及學校與地方政府間能否透過 合作創造這類專才的就業機會,亦值得吾人深思,有受訪者表示:

對於現在正在學習的,比如說唸一般教育大學的臺文系,他們的 出路是什麼?沒有什麼配套措施嘛,學生畢業後,沒辦法發揮他 們專長,也不能在國小教臺語,那在國小教(母語)的人,又沒 有那些專業能力,我就曾聽過有些學生跟我抱怨過,都修了二十 幾學分了,到有些地方政府也不要承認,認為要上過 72 小時的研 習,難道二十幾個學分會輸 72 小時嗎?就是說他們很注重那個形 式,一定要那個 72 小時的研習,比那個好的他不要,就是說那個 形式的東西,所以說就是很混亂啊。(受訪者A-1)

如前述研究架構所示,學校乃是網絡系統中的一員,並具有連結網絡中其他行 動者的重要角色,蓋學校擁有專業的教學資源,將與家庭與社區產生一定程度的互 動效果,Considine(2005: 138)認為政策世界中的網絡主要連結因素包括權威、資 源、專業、計畫以及堅定支持的承諾(partisan commitments),其亦指出網絡具有 四項特質,即網絡立基於實際的連結(ties)、網絡涵括眾多的行動者、網絡具半正 式(semi-formal)或非正式特性以及網絡並非單純的層級體系等。由於學校是敎授 本土語言的主要場域,學校因掌握本土語言的專業資訊而具有連結網絡成員的專業 屬性,本土語言師資的強化即是對專業屬性的充實,並能深化本土語言課程的影響 力,亦即學校的專業不僅影響家庭的語言使用,亦可使社區為本土語言型塑一個友 善的環境,從而強化網絡成員對本土語言政策的堅定承諾,形成長期而穩定的互賴 關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