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 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 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等教授,

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

創作和工作。抗日時期陸續結識了潘天壽,徐悲鴻,傅抱石等諸 位畫家,逐漸豐富個人的視野。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 藝專中國畫教授。他尤其喜歡龔賢、董源、董其昌、八大山人、

石濤等人的作品,在精心臨摹前人的作品時,認真揣摩傳統文人 畫的精神、格調與筆墨情趣。之後,李可染又拜齊白石、黃賓虹 為師,潛心于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50~60年代,李可染多次外 出寫生,行程數萬裡,遍歷名山大川,在大自然中觀察、體驗,

並直接對景創作大量速寫、素描和水墨畫稿,在此基礎上構思了 許多有現代感、有個性風格的山水畫。他成功地把西畫的素描造 型技巧和光影效果融合在傳統水墨的表現語言中,使畫面渾厚和 富有生活氣息。但是,他對此並不滿足,他繼續進行艱苦的探索。

70~80年代,他探索的重點是如何把帶有寫生特點的山水畫和更為 提煉的傳統表現程式完美地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創作更有民族氣 派。他晚期的山水畫語言精練、概括,風格恢宏、雄渾,具有山 水畫紀念碑的氣勢,開啟了一代新畫風。李可染用將近十年的時 間面對中國廣袤的江山進行寫生,把傳統筆墨與描繪對象的真實 性加以融合,他的寫生方式不只依賴觀察體驗,而是對景描寫,

隨形落墨,對景也非單純的模寫自然,也重安排與取捨,作品中

24 人民網 http://art.people.com.cn/BIG5/41064/41127/4751630.html

是尊重自然的獨特性與具體性,既不放棄既有的中國傳統筆墨功 夫,又有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在西畫素描的基礎下,逐漸開創他 爾後樸厚茂密的山水風格。他是20世紀下半葉最有代表性的畫 家。他的山水畫給人以逆光之美、筆墨之美,空間結構堅實而厚 重,這正是他得益於注重寫生的結果,他的寫生作品是當代畫家 中少有的。他是明確地將山水藝術的創意置於時代巨變中間,一 掃逸筆優雅文人的積習,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獨特的風 格,以「黑」「滿」「崛」「濕」來概括其藝術內涵,把光引入畫面,

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效果。

尤其山縫中的瀑布,用沉澀的筆調一寸寸地刻畫出來,濃縮為一 條白色的裂隙傾瀉下來。1963年,他畫了水墨兼重彩的《萬山紅遍》

(圖38),這幅畫他以獨創的勇氣,大膽地將傳統的「積墨法」和自己自 創的積色法結合起來,層層復加,使得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色墨相交,

融合渾一。是進入創作高峰期的一幅罕見的山水畫25

圖 13 李可染《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69.5×45.5cm,1963 年

黑、滿、重、亮是成熟時期作品的獨特藝術風格,「黑」指的 是用墨厚重,雖然畫作看來色調較暗,但是卻要不髒,不亂,不 死,不板。筆筆活潑鮮潤,充滿墨韻之美。「滿」表現在構圖,將

25中國文化報 http://groups.msn.com/uln4gsj6ej3oeid3cv407

山勢挑高,放低地平線,讓遠近層次增多,使畫面飽滿,氣勢磅

魯迅故鄉紹興城》,62.5x44.7cm,1962

江南水鄉」系列是其喜愛的創作

26馬路客 http://vm.rdb.nthu.edu.tw/mallok/Piece/content.asp?post_serial=969

來。作者把西洋畫處理明暗的手法和追求逆光的效果,巧妙地運 用於自己的畫面,既重視寫實,更注重寫意。不是簡單地摹仿自 然,而是從自然中求真趣、發思慮,再反過來對景造意,以氣造 境,即所謂「盡神明之道,發造化之秘」,創造出一種詩的意境,

以表現自然之至美,寄寓畫家之情思。而鈐「所要者魂」印,正 體現了作者「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的變革創新的膽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