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活是人生的一種歷練,也是藝術家的繪畫創作泉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生活是人生的一種歷練,也是藝術家的繪畫創作泉源"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從寫生探索水墨風景之創作

第一節 回歸自然之再創新

一、自然之造化

藝術與自然是不可分界的,文字的形成,始於觀察和描繪物 象,有直接面對自然;即是繪畫的「寫生」的行為。學習繪畫技 巧,就是學習如何觀察物象,訓練繪畫者的觀察方法,進而體會 視覺美的角度。習畫者一開始從單純的室內空間、固定的燈光、

刻意的擺設物品,或是臨摹畫家的作品及畫稿。然而真正的繪畫 技巧的開始,除了筆法運用,如何將畫者的感覺,直接表露於技 巧的經驗,走出室外,面向自然,繪畫的寫生的行為,將使畫者 能把主觀的感覺與個性更為突顯,也就是如此的觀察方法,培養 視覺美的感受,是一種純感性的意念,將意念昇華至創作階段。

生活是人生的一種歷練,也是藝術家的繪畫創作泉源。面對 自然,並非只是去深山野外踏青、看看溪流或是海邊走走。寫生 是一種對大自然深刻的體會,是意念的深度感化,是個人的修養 與靈性。在繪畫創作的歷程中,從寫生的行為,取得直接的素材、

間接的情感與意念。

唐代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名言,成為千古畫家的 座右銘。石濤提出名句「搜盡奇峰打草稿」皆是獵取大自然的形 象,把寫生昇華到創作上。心師造化,意即以造化為師。造化,原是 指自然界,後來指一切客觀事物。師造化,成為我國古代畫家身體力行 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創作原則1

1葛路著,《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丹青圖書出版,1987 年,p.40。

(2)

藝術家一生中汲汲追求就是藝術的獨創性,畫家在創作之 前,尤深入體會研究所描繪的形象、特徵、規律,以徹底了解;

體會大自然的生命力,再把直覺的形象表現於創作上。

二、溯古開今

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 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 曰傳移模寫」。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 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講究「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 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講究「骨法用筆」,注重筆墨神韻,筆法 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濃、淡、破、

潑、漬、焦、宿。講究「經營位置」,注重空白的佈置和物體的「氣 勢」。而「傳移模寫」則是臨摹前人的優秀作品,學習古人的繪畫 技能。張彥遠論之:「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 外求其畫,此雖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 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2」。藝術創作者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創造出 獨特的風格,為了強調畫家的獨特性,是反對照抄因襲他人的作 品。

從古至今,在繪畫的發展中,對於傳統繪畫的繼承,隨著時 代的發展而有所改變,世界的資訊發達;尤其在水墨山水的發展 變化,受到西方繪畫技巧和理念的影響,在水墨畫中不斷融入西 方的繪畫技法與觀念,呈現水墨重大的變革,有些甚至拋棄了原 有的文化特質,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與內涵。學習前人的作 品,是一種繪畫手段之一,借鑑的目的,是為了革新創造,除了 學習前人優秀作品,更應學習他們的傳統精神,不僅有深厚的繪 畫功力,又有豐富的內涵與修養,有其與眾不同的風格與獨特的 見解。如只知臨摹而不知創造,便會陷入「師古不化」的泥沼之

2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華正書局,1984 年,p.32。

(3)

中,死守舊本,便無法走入創造之路。

藝術創造者在追求獨特性時,不僅要懷古,更要借古,來開 創屬於唯我的創新形式,為時代開啟不同的藝術風貌。

在中國歷代中由於不同的時代背景,各自發展獨特的繪畫風 格與精闢的繪畫理論,不僅能承古又能創今,最優秀的傳統精神 就是繼承了前人的學習精神。古人的傳統精神,就是深入生活,

描寫生活中深刻的所見所聞,而深入生活;就是認真觀察、用心 體會。宋晁説之撰:「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 畫中態3。繪畫創作者把創作問題回歸原點,即在自然中不斷的 觀察,不停的投入寫生的訓練,用直接的接觸,以客觀的經驗逐 漸用心靈的意念,投入主觀的創作形式,也是前人藝術修養過程。

因此,就從事於風景創作者來說,「寫生」不僅是前人繪畫創作的 法則,也是現今繪畫創作者,不可捨棄的準則,更是開啟創作之 路必備的過程,所以在寫生,不只是欣賞所見美景,亦能體會懷 古的情懷。

三、寫生技法概要(原理)

有不少畫者在面對自然寫生時,不是「取捨」與「簡化」,而是「概 念性」地矯揉造作。如沒有深度地追求所謂的「鄉土」和「懷舊」。原 本以上兩者是可貴的「感情元素」,但作畫不動真情,只知「造形式」,

便變得沒有意義4。寫生是繪畫創作的歷程與成果,也是一種創作,

學習風景畫者也必須了解培養寫生能力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歷程,

如果沒有寫生的能力,是無法創造出有思想、有個性的藝術作品。

而實力就是指繪畫的描繪與組織能力,若技法與基礎全無,則作 品易流於空洞的表象,形成庸俗之作。歷代優秀的中西風景畫大 師,皆有其豐富的寫生經驗。

3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華正書局,1984 年,p.66。

4龐均著,《繪畫寫生哲學論》,藝術家出版社,1999 年 6 月,p.35。

(4)

寫生是親臨現場、親歷其境,不論晨昏、晴天或雨天,皆是 一種原始的接觸,從中發現美的事物;所以寫生雖然是邁向繪畫 技巧成熟的基本途徑,也是培養感覺、激發情感,更是從中修養 藝術情感的過程。然而,繪畫初學者面對大自然,往往不知所措,

不知從何下筆,更無法掌握形式與佈局的要點。所謂寫生,絕非

「寫其態」的刻板造形,寫生是發現自然的生命力,自然是原始 的形態,形態的美感有時卻因人而異,卻也各取所需。水墨畫的 風景寫生,是透過描寫主題的觀察,以直接的素描和速寫的方式,

從客觀的描繪進入主觀的意識創作階段。

(一)由小觀大:

客觀的觀察行為──初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論之前的寫生 經驗多豐富,也不可能馬上就下筆揮毫。繪畫是靠感情的昇華,

特別是剛到陌生地方,更要細細體會、處處驚奇,有時不被注意 或不被欣賞的小景或一角,有可能是藝術創作表現最美;最撼動 人心的畫面。南宋時期著名畫家馬遠及夏珪,即擅長「一角」之 美的意境,尤其在山水畫獨幟一格,其中馬遠之作「山徑春行圖」

(圖26),用筆簡練,意境深遠。畫中詩意「觸袖野花多自舞,避 人幽鳥不成啼」,充分掌握了「簡略」的單純之美,大片留白,展 現空間的力量。

圖 1 宋馬遠《山徑春行》,宋朝,27.4 x 43.1cm

(5)

(二)隨時觀景:

到外寫生,不論天候如何,唯有用心體會,即使同一景,日 日所見,不同季節時分,仍然值得玩味。水墨創作者,寫生時,

要有懷古的心態。繪山水風景,喜青山、溪流、瀑布、古街老厝、

舊巷...等,方能展現傳統水墨畫中所蘊含文人的「畫意」。畫家 觀察自然,山水深入細緻方能體會自然現象的常態與規律。遠近 的觀察視覺的角度變化;處處發現美。郭熙十分關注山水畫的季節 特徵所給予人的情緒感染,提出「四如」之說,即:「春山淡治而如笑,

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5清‧邵梅臣 在〈畫耕偶錄論畫山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 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余嘗謂畫山以此四語為訣,能領悟四如 字,則墨落情生,斯為無聲之詩。朗山先生聞之拍案叫絕,曰:「學畫 三十年,未聞此論。無怪人言香伯畫筆得四時之氣。」朗山先生言雖過 當,然畫不能與氣候變化,非化工也。每見近人畫樹大率春作綠葉,秋 作黃葉而已。不知枝幹亦有別,在神與筆會耳6。以上所言,自古以 來,文人及畫家觀察自然,精緻細微,方能深入淺出,集結自然 現象的特性及遠近空間的視覺變化。

(三)佈局與造境:

水墨畫中所稱的佈局,即是西畫所稱的「構圖」。是指在畫面上大小 位置的安排;可以歸納出「賓主」、「聚散」、「虛實」及「留白」等 原則。而歷代傳統的水墨山水畫的構圖特點,是採多視點透視法。

由於民族性不同,水墨畫的構圖不單指「空間意識」;而是用一種「主 觀的意識」來呈現,造化自然,形成特殊情境。清方薰曰:古人丘壑,

生發不已,時出新意,別開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布置之妙也。一如 文字,在立意布局新景乃佳,不然綴辭徒工,不過陳言而已。故沈灝云

5藝術中國網 http://www.artcn.cn/art/yxyy/guohua/200611/11612.html

6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華正書局,1984 年,p.980。

(6)

7」。宋李成撰(傳)山水訣: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

然後穿鑿景物,擺布高低8五代荊浩山水節要言:山立賓主,水注往來,

布山形,取巒向;分石脈,置路彎。模樹柯,安坡腳。山知曲折,巒要 崔巍。石分三面,路看兩歧。溪澗隱顯,由岸高低。山頭不得犯重,樹 頭切莫兩齊,在乎落筆之際,務要不失形勢,方可進階。此畫體之訣也9」。

以上古人山水畫論,千古流傳,在構圖的空間意識,講究多元的章 法,注重空間的留白的思緒空間,但水墨畫講究墨的黑白,更為重 視「濃墨」與「淡墨」的交錯運用。與現今西方注重透視、平衡、

色彩的原理,大異其趣。現今的水墨山水畫家,雖融入了西方的技 法,但也保留了傳統水墨固有的人文思想內涵,不僅發揮了水墨最

高理念的「氣韻生動」,更展現水墨技法中的「筆墨功力」。

心靈修養

形象

觀察 形式

構圖

筆法 修練

圖 2 以寫生為主軸的關係圖

中國的水墨寫景與西方的風景畫最大的不同在於思想、技

7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里仁書局,1985 年,p.88。

8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里仁書局,1985 年,p.81

9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里仁書局,1985 年,p.81

(7)

巧、形成的區別,其中尤著重「意境」的呈現,也最具特色。畫 家創作的來源是豐富的寫生經驗。莊子論畫中一語「解衣般礡」,指 的是蓋真正的畫家必須心有主宰,胸儲造化,不受世俗束縛,打破清規 戒律,始能有不朽之創作10。寫景,不只是自然的再現,選景不必追 求名勝,不用教條式的思考,感情是最重要的。筆墨技巧永遠是 繪畫最重要的因素,任何形式,有了感情就有創意,達到水墨的 最高境界-「氣韻生動」。寫生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再創造;取 之自然景觀,重現人文自然景觀。繪畫的造境,要從生活中去體 驗,從寫生的經驗裡,修養心靈。面對景物,首先要有真實的感 情,藉景抒情,不但要把握景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畫出景物的 精神。

10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華正書局,1984 年,p.980。

(8)

第二節古代山水畫家寫生技法個案探討

我國古代山水畫家處理自然美的傳統理論上,如唐代張彥 遠的「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說:「夫像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 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又說:「意存 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即是本是一定的情思,吸取 自然美,把它融入主觀,從而構成的一種作品的意境。張璪名言: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談到山水畫家為豐富內心世界,須學習研究 自然之美,掌握其精髓,方能繪出外在世界的自然之美,進而表達自己 的內心世界11。中國山水畫,宋代為一多方發展之時期,派別之分 演既多,畫家亦彬彬輩出。宋朝山水畫,在山石皴法、構圖章法、

透視比例、色彩鋪陳上,沿襲唐代繪畫技術進一步發展,質感強 烈,氣勢宏偉,宋朝初期承襲五代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之後,

即有李成、范寬、郭熙等畫家掘起,使中國山水畫推向了高峰。

到了宋代南渡以後,山水畫風大變,崇尚水墨。南宋初年,有李 唐、劉松年等畫院畫家興起,他們的筆法細潤,色彩富麗,精麗 巧整,世稱院體。後來又有馬遠、夏珪師法李唐並進一步發展,

創出新的構圖形式及新的筆墨技法,描繪江南優美的湖光山色。

因此我們就從宋朝的中國山水畫開始做初步的探討,透過幾位名 家的代表作品,來分析其寫生技法及特色。

一、師諸心的范寬

范寬(約950-1027),北宋畫家,陜西華原(今耀縣)人。名中 正,字仲立,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個性寬厚,舉止率直,

嗜酒好道,擅長山水畫。初學五代山東畫家李成,而後卜居終南 山、太華岩隈山麓之間,對景寫意,自成一家。他重視寫生,留 心觀察山林間,觀覽其煙雲慘淡、風雨晴晦,靜默與神遇,寄于

11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丹青圖書出版,民國 76 年。P210

(9)

筆端之間,當時人盛讚他:「善與山傳神」。范寬生長於陝西,觸 目所見都是秦嶺、華山和太行山這樣的崇山峻嶺,雄闊壯美,因 此黃土高原上大山直立起來的氣勢成為他繪畫風格的來源。范寬 所作之畫,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峰巒峻厚,著名書畫家米芾 在其《畫史》中說「范寬山水,顯顯如恆岱」。用筆雄勁而渾厚,

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濃厚的墨韻,顯得厚實而濕潤。人觀其畫,「恍 如行山陰道中,雖盛暑中,凜凜然使人急慾挾纊也。」 范寬喜用 狀如雨點、豆瓣、釘頭的皴筆畫山,一般稱之為「雨點皴」,下筆 均直,形如稻穀,皴筆布列山石的正面,山勢起伏更見有勢,山 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房屋染成黑色,表現出秦隴山間 峰巒渾厚峻拔的景象,元代湯垕星《畫鑒》評曰「范寬得山之骨 法」。終生以山林為伴,沉浸於風雪雨霧之中,把自我與大自然融 為一體,因此他的山水畫往往令人彷彿置身於山林中的感覺。

范寬的山水畫名言:「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 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也說 明了中國山水畫古代美學原則。後人將范寬與李成、董源二人合 稱「宋三家」,之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初「金陵 畫派」之首龔賢和現代的黃賓虹等大師,都受到范寬畫風的影響。

元朝大書畫家趙孟頫稱讚范寬的畫「真古今絕筆也」,明朝大畫家 董其昌評價范寬「宋畫第一」。范寬在處理畫中對空間的表現時,

就表現出不凡的成就。傳世作品,其名作「谿山行旅圖」(圖28) 中的空間分佈(近景為中景一半,而遠景又為近景加中景的兩倍)

令人的視覺產生自然的高度感,這種「大小高低」的比例對照,

令山水產生雄偉之感覺,這都是范寬代表當時最先進的成就。

(10)

圖 3 范寬 《谿山行旅圖》,北宋,絹本水墨,206.3 x 103.3 cm

范寬「谿山行旅」可以說是中國北宋山水畫中的傑作。經過 五代對文人畫的開創,到了北宋初年,畫家依據居住的不同的地 區,以周遭大自然真實的山水為對象,開啟了山水畫恢宏的氣度。

黃土高原上大山直立起來的氣勢成為范寬繪畫風格的來源。這幅 畫近景的部分佔畫面下方的三分之一,兩側巨石之間開闢出一條 留白的道路,一隊驢子馱著貨物,行旅的客商自畫面右側進入,

正緩緩行進,點出了「行旅」的主題 。畫面最精彩的部份是佔畫 面約三分之二,聳立在中央的主峰,右側有深谷瀑布,另一邊是 矮小的側峰。近景中央突出兩塊巨大的岩石,背後坡岸道路上一 列行旅,點出畫的主題。中景兩座山丘,隔溪相對,山上密布闊 葉與針葉木,葉梢露出宏偉的寺廟建築。中景與主山間,被雲氣 阻絕,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氣勢。山壁間一線瀑布,直深而下,

在構圖上幫助了大山垂直線的準確,這一線瀑布的下方,留白渲 染出的雲煙也正是前景與大山隔開的一帶深澗,彷彿還可以聽見 水聲激湍,飛濺成一片煙霧,而大山靜定,是永恆不可動搖的莊 嚴。為了描寫西北一帶的岩石,范寬運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顫 動的筆觸,畫山石的輪廓和皴紋,分出岩石的塊面,然後用濃淡 層次不同,雨點般的短線,順著石塊結組的方向,逆筆皴擦,產 生明暗深淺的立體感,而且加強了由皴紋引導的山石的動勢,賦

(11)

予山石強韌的生命力。在畫法上,山石以粗壯、有力線條勾畫出山石 堅硬的質感和結構,畫出了「山之骨」。樹木的畫法亦然,樹幹粗壯,

盤根錯節,枝椏參差,生動的表現出生長在堅硬的岩石表層,飽經風霜 的老樹的自然生態12。畫面右下方的山丘上,樹木環繞之中畫有一 些村舍,一條小路蜿蜒延伸,一對馱著貨物的驢子正緩緩前行,

時值夏暑,趕驢的行者或裸袒肩膀,或揮扇驅暑,人物刻劃十分 細膩。。整幅畫層次豐富、墨色凝重、渾厚,人物細節描摹不失 細膩,可以說是─件有深遠影響的不朽傑作。

范寬尤善用積墨法,從另一幅名作《雪景寒林圖》(圖29)中 我們看得更為清楚。他畫山時先用乾筆皴山石,墨色濃重;再用 水墨「籠染」,或用淡破濃或用濃破淡,反反覆覆加積多次而成,

既渾厚又不乾枯,既滋潤又沉著。觀畫中房屋,經籠染後,果如 鐵屋。這與《圖畫見聞志》中所述「畫屋既質,以墨籠染,後輩 目為鐵屋」的記載相符。雪景山水的獨創性。雪景山水,是范寬 的一大創造,被評為「畫山畫骨更畫魂」。劉道醇稱其「好畫冒雪 出雲之勢,尤有氣骨」。董其昌則認為「瑞雪滿山,動有千里之遠;

寒林孤秀,儼然三冬在目」。從現存《雪景寒林圖》《雪山蕭寺圖》《雪 山樓觀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范寬雪景山水的卓越風采13

圖 4 范寬《雪景寒林圖軸》(局部),絹本水墨,193.5cmx160.3cm

12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dm2001/B/exhibition/landscape/K2A000826N_adv.htm

13中國教育學會 http://www.sfjy.org/famous/fan.htm

(12)

二、筆簡意遠,遺貌取神的夏珪

夏珪(1180~1230),字禹玉,浙江錢塘人。南宋畫院待詔。山 水畫在北宋達到成熟的寫實主義風格後,南宋畫家試圖創新,以 邊角山水創造新意境。此時畫家已不再講求山川形式的「完整 性」,而是突出某一個局部,加以集中和強化的描寫來代替「全 景」。筆觸也更大膽,水墨的成分發揮得更加充分。夏珪的山水畫 繼承李唐、馬遠的斧劈皴法,筆法蒼老,墨汁淋漓,長於運用禿 筆帶水作大斧劈皴,世稱「拖泥帶水皴」或「帶水斧劈皴」將水 墨技法提升到「醞釀墨色、例如敷染」「淋漓蒼勁、墨氣襲人」的 境界。其山水佈置皴法與馬遠同,但其意尚蒼古而簡淡。據書記 載:「夏珪夾筆作樹,梢間有丁秀枝,樹葉間有夾筆,人物面目,

點鑿為之,底摺柳梢,間有斷缺,閣樓不用間尺,只信手為之,

筆意精密,奇怪突兀,氣韻尤高...。」《杭州志、圖繪寶鑒、格 古要論、寓意編、東圖玄覽》。

夏珪和馬遠皆師承李唐「斧劈皴」及斜角構圖的技法,發展 成為格調秀雅的南宋山水畫。夏珪出身於畫院,卻沒有一般畫院 畫家的作風這麼的拘謹。與同是畫院代表的馬遠比較起來,夏珪 的線條顯然較圓潤許多,不像馬遠《雪灘雙鷺圖》中那樣地瘦硬 嚴整。在夏珪的《溪山清遠圖》裡,山石樹木與江水一天互相交錯結 組,並用較多的水分來描繪坡脈紋理,將整個景色烘托的煙霧迷濛,彷 彿真的來到了江南的水鄉澤泊14。在構圖方面,夏圭更善於剪裁與美 化自然景物,善畫“邊角之景" ,擅長以虛代實、計白當黑,將 景物集中于一側,空間擴大,近景突出,遠景清淡朦朧,表現浩 渺的空間,因此被稱為「夏半邊」。和馬遠的「馬一角」相互輝映,

夏圭與馬遠齊名,時稱馬夏。同為南宋山水畫的巨匠,影響後世 深遠。夏珪的畫法趨向筆簡義遠,講究神似,是中國繪畫藝術史

14 教育部 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sung/art/hsiakuei/hsiakuei.htm

(13)

上,最能表達江南山水詩意的畫家之一,更影響了元朝文人畫的 發展。夏圭與李唐、劉松年、馬遠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對長卷畫用概括的筆墨,寫實的物形,巧妙的結構,大膽的 剪裁等,是他的新創造。從他的十二段長卷(今只存“遙山書 雁"、“煙村歸渡"、“漁笛清幽"、“煙堤晚泊"四段)中,

完全全看到他這種成就。明人題這卷後說:“筆墨蒼古、墨氣明 潤、點染煙嵐恍若欲雨,樹石深淡遐邇分明"。長卷畫還有《江 山清遠圖》、《長江萬里圖》等。夏珪的《溪山清遠圖卷》(圖30) 是其表現長卷山水的優秀作品。作品中畫面留白的部分比馬遠更 多,更有遼闊平遠的氣勢。此作由十張紙接成手卷,運用仰視、

平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巒巖壁,以及蜿蜒的河 川,在各個獨立的段落展現出獨特的空間結構。「上下互見,前後 相照,高低遠近,深淺大小,隱顯紆直,夷險靜躁,各得其宜。」張寧 盛讚夏珪純熟穩健的作風甚得其精要15。畫作筆墨的變化很多,除了中 松樹林木外,畫家還以大、小斧劈來表現山石剛硬的質感,又用乾枯的 筆墨勾畫出石壁的輪廓,再用夾雜著大量水分的筆墨迅速化開,產生水 墨交融的畫面效果,淋漓暢快16。古人嘗言:「得筆法易,得墨法難;

得墨法易,得水法難。」夏氏此圖,兼而有之。另幅間濃淡墨色強 烈的對比,與大量的留白,更可造成近遠景間有著廣闊的空間感17。夏 珪並沒有拘泥於「邊角之景」,他純用水墨描繪了叢林峻巖、小橋 流水、樓閣村舍、城郭石欄,佈置疏密有致、虛實相生,江面則 煙霧瀰漫,漁舟飄忽,一派溪山無盡之壯景,令人目不暇接。畫 卷中的山石全用斧劈皴,並糅合了范寬、李唐的類似於豆瓣皴的 細點以及米氏父子的苔點和渲染技法。全畫給人的感覺如同清晨 薄霧剛剛散去,山石顯露,上面還帶有濕漉漉的水氣,更彷彿可

15 書法江湖論壇 http://www.sf108.com/bbs/

16 雲軒齋 http://mail.ctas.tcc.edu.tw/~lhg/teach/shaguia.htm

17 http://www.sf108.com/bbs/viewthread.php?tid=27300&extra=page%3D1&page=5

(14)

以聞到一股江南泥土特有的氣息。同時夏珪將山石作斜向交叉的佈 置,以此來加強畫面的節奏變化18

圖 5 夏珪《溪山清遠》水墨畫,故宮博物館‧台北,46.5 x 889.1 cm

三、墨趣深邃,迷濛奧妙的龔賢

龔賢(約1619─1689),江蘇昆山人,清代著名畫家。又名豈 賢,字半千,號野遺、柴丈、半畝。「金陵八家」之一,其中以龔 賢成就最大。出身貧苦,性孤僻,具有正直不阿的人格。康熙五 年(1666)定居南京清涼山,稱其居所為「半畝園」,以鬻畫課徒 為生。在隱居的20餘年中,龔賢的繪畫藝術臻於成熟,創作出許 多佳作。龔賢的山水畫藝術既有傳統又有創新,是中國繪畫史上 一朵絢麗的奇葩。有人把他的藝術生涯分為「白龔」「灰龔」「黑 龔」三個階段,準確地概括出了龔賢不同時期的藝術特點。龔氏 的山水畫,其用墨法可謂是「前無古人」。他的山水畫從白到黑,

從簡到繁,其在用墨領域裡精深拓展,超越前人。其畫山石樹木 中鋒用筆,蒼勁古厚,並用積墨法作反覆皴擦積染,多至十幾層,

墨色極為濃重,但仍有深淺 、濃淡、明暗等細微變化,山石樹木 往往渾融一體,僅在陽面或輪廓邊緣處留出些許高光和堅實的輪 廓,效果強烈,具有渾厚、蒼秀、沉鬱的獨特風格,成功地表現 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潤、幽深的特徵。龔賢的山水畫非常重視構 圖。他的畫視野開闊,氣象萬千。他的「三遠」構圖原則,發揮

18王彬,胡建君 http://bbs.news.sina.com.cn/?h=http%3A//bbs.news.sina.com.cn/g_forum/00/11/02

(15)

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他往往提高視線的角度,「平遠」構圖,

多採取俯視角度,這樣,視野開闊,平淡中倍增飄渺的感覺。尺 幅之中,山河無盡。作「高遠」構圖,也是如此,先俯視,爾後 眼光往上作仰視,真有下攬深谷、上突危峰的氣概。他十分注重 上下的位置。他的山水畫一般很「滿」,但「滿」而不塞,常常用 雲帶、流水作為空白透氣。從整個畫面來說,很有氣韻。這才是 龔賢的筆、墨、丘壑渾然一體的韻,從而創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山 水畫。

他在《半千課徒畫稿》中說:畫家四要為「筆法,墨氣,邱 壑,氣韻」,並強調「筆法要健,墨氣要活,邱壑要奇,氣韻要雅。」

他還在《畫訣》中說:「畫石外為輪廓內為石紋,石紋之後用皴法。」

還說:「石紋者,皴之現者也,皴法者,石紋之渾者也。」因此,

龔賢之山水,看去往往渾然一氣,沉雅深厚,墨韻無窮。一般畫 人求墨韻往往以濕墨塗抹,而龔賢明確指出:「墨言韻,明其非濕 也,潤墨鮮,濕墨死」,具體指出;「皴法先干後濕,故外潤而有 骨,若先濕後干,則死墨也。」以其言論參其畫法,可知龔賢之「潤」 實乃濕度適可,關鍵在於皴染之時能見筆,如太濕,則墨汁粘滯,筆墨 相礙,渾沌一片,是為「死墨」19。他的用筆是“禿而老“,在描寫 澗壑溪橋、茅亭古樹時,不著暈染而氣勢自然,蒼勁深厚。畫山 石皴擦多至十餘次,而常以濃淡不同的厚重顏色,相當真實地刻 劃出濕潤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種厚重濃淡、沉雄鬱茂的獨特 風格。他觀察清晨樹葉上的露珠,濕潤的樹林和中午的樹林不同。

江南煙雨,六朝的氣息,夢幻一樣美麗的山巒,長江沿岸的淺灘 疏林、孤帆遠影,都成了他追求的美好的象徵。龔賢的山水畫,

特淡遠蒼秀,如不食煙火人長嘯千仞之岡,濯足於萬里之流;山 林氤氳,草林華滋,氣韻生動。龔賢的畫,是以積墨為影調,表

19搜狐 http://art.book.sohu.com/include/viewDetail_b.php?columnid=30&colid=418

(16)

現體積和層次,渲染空間距離,積墨為形、以影寫真的方法,這 完全不同於前人的山石皴法,也不同於他的同時代畫家。龔賢晚 年創作了許多大幅長卷,其中《千巖萬壑圖卷》、《山水通景屏》、

《溪山無盡圖卷》(圖31)等均為代表之作。這些作品構圖宏大,

山重水復,煙霧迷濛,於繁複沉鬱之中透出蕭索冷寂的氣氛。龔 賢對近、現代山水畫的影響尤為顯著,黃賓虹、李可染等大師均 得益於對他的積墨山水的借鑒。

圖 6 龔賢《溪山無盡圖卷》,紙本墨筆,27.7cmx726.7cm。

龔賢山水圖,從筆墨風格來看,龔賢的繪畫風格曾有「白龔」

「黑龔」之說。所謂「白龔」是指他早期受董其昌影響,作品追求 空靈、簡淡,多以線勾出輪廓,稍加皴染即止,追求一種以逸氣淡 遠的文人畫風格。而「黑龔」 即是他中晚期,則採用多遍反覆皴 擦渲染之法,即所謂「積墨法」。這些水墨山水,從整體來看,多 呈現他晚期作品的風貌。龔賢謂曰:「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 顯其黑」。冊頁所畫山石,均下部濃黑,漸上漸亮。作者通過對山 石多次皴擦渾染,形成了光感強烈的對比筆法,使山石豐潤透明,

凸顯出立體感和光照感。而樹幹則採用勾勒輪廓後通過潤染樹葉 而樹幹留白的表現手法,從而使畫面顯得充實有力,對比分明。這 些畫法均為龔賢晚年成熟期作品的特徵。

(17)

第三節近代山水畫家寫生技法個案探討

面對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形勢,一些畫家堅持弘揚中華 傳統藝術,增加學養,不斷推進繪畫的發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齊 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人稱「齊黃潘傅」。二十世紀以 來,中國繪畫經歷了激烈的分化與變革,因循傳統、延續古法的 畫風雖然仍在延續,但已失去活力;同時,因為西畫的東漸,油 畫、水彩、水粉畫的發展,也使中國繪畫的因循守舊之風更為頹 衰。此時,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為代表的一批有 革新精神的畫家應運而生。他們植根於傳統,重視師法自然和生 活情景,努力提高學養,刻苦創新,使中國畫在內容和形式上都 有新的開拓。

另一些留學歐洲的畫家,主張中西兼容,將西洋繪畫優秀的 成分,與中國傳統繪畫相結合。這類畫家的代表人物有林風眠、

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世稱「林徐劉吳」。「五四」以來,蔡 元培、陳獨秀、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健將都按照各自的觀點 倡導美術革命。有的提出改革國畫的綱領,有的留學歸國後辦新 學,畫模特兒、辦展覽、出畫報,形成一股力量。兼融中西的林 風眠、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等教授即為其中的傑出人物。

一、理性沉潛與激情爆發的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4),江西新喻人,青年時酷愛繪畫、書法、

篆刻。1933年得徐悲鴻資助留學日本,攻讀東方美術史,畢業于 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回國後任教于中央大學藝術系,後任江蘇省 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由於長期對真山真水的體 察,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 融合一體,達到蓊鬱淋漓,氣勢磅薄的效果。擅長山水、人物,

長期深入體察真山真水,自然地擺脫了古人的筆墨。所繪雲煙迷

(18)

霧,壯麗沈雄。創作章法不落常套,善於把水、墨、色融合為一 體。在佈局上,他常將山峰的頂峰伸出紙外,或者頂著畫紙的上 邊,不大留出天空,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礡氣 勢。他在滿紙上下充塞山巒樹木,形成〝大塊文章〞的結構。在 傳統基礎上融合中西畫法,並師法自然,崇尚創新,創造出用筆 有直有根、有折有圓、粗細、輕重、虛實變化萬干的山石皴法—

抱石皴。作品筆墨豪放瀟灑,淋漓酣暢,情感強烈、真摯,畫風 雄健。用筆洗煉,著重氣韻,達到揮灑入神的效果。代表作有《三 峽圖》、《山雨圖》、《瀟瀟暮雨》、《九歌》、《江山如此多嬌》(與關 山月合作)等。亦長于書法、篆刻,並長期從事中國美術史論的 研究,著述豐富。著有《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中國繪畫 理論》、《人物山水技法》、《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石濤上人 年譜》、《中國篆刻史述略》等,出版有《傅抱石畫集》、《東北寫 生集》、《傅抱石速寫集》等。

圖 7 傅抱石《不辨泉聲抑雨聲》,紙本‧水墨,82x50 cm 南京博物院藏

聽泉,是中國文人的樂事,而在雨聲中聽泉又別有一番情趣,

此圖所表現的也正是這種「不辨泉聲抑雨聲」(圖32)的微妙境界。

題記中所說「酷暑寫此一快」,可以看作畫家創作此畫的動因,也 可以看作此畫娛人情性的特殊能功能。觀此畫,風搖樹頭,雨泣

(19)

如傾,右上有瀑布如練,左下有水流滔滔,氣氛渲染十分生動。

水邊築一亭榭,亭中一文士,僅寥寥幾筆活畫出他雨中聽泉的情 態,足見傅抱石在山水中作點景人物的不凡功力。此畫之點景人 物亦非一般的點景人物,他的雙眼,也正在陶賞大自然的審美主 體,在此畫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畫不僅意境、情趣殊佳,

在藝術技巧上亦十分精絕。一般人作畫,如右下角為畫面主體形 象,必在左上角以一定的适形與之呼應。此畫之特色在於,右下 角畫亭、樹、岸石等主體形象,又在右上角畫一組瀑布,不類常 見的平衡圖式。但是,在右方的這些形象,又構成了一條自右上 角至左下角的一條斜線,從而加強了那種風雨驟來的氣勢。聰明的 畫家為了解決造形布局上的這種「失衡」,便在左上角以濃墨題跋落款,

在墨感上與右下方的墨色相呼應,又使全畫取得了平衡。至於筆墨之濃 淡變化,則極富現性,也是極富有醉的自如意翁的自如,意極的,觀畫 者自當細細品味20

圖 8 傅抱石《西陵峽》,紙本水墨,74.4×107.5cm,1960

60年代初,傅抱石帶領江蘇畫家作行程二萬三千餘裡的旅行 寫生,此后舉辦的“山河新貌畫展"影響於畫壇,他帶領的江蘇 美術群體被稱為新“金陵畫派"。其作品也更加激情奔放、氣勢 磅礡,富於時代氣息。傅抱石在“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

的創新思想的激發下,借鑒歷代山水皴法,結合對地質學的研究,

20臺灣大學網路藝術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index.html

(20)

創造了“抱石皴"技法。《西陵峽》(圖33)為傅抱石此期的代表性 山水作品之一,那破筆散鋒的“抱石皴"法,在他所喜用的皮紙上將 西陵峽表現得蒼勁雄健,水墨淋漓,意境浩瀚。畫面構圖飽滿,峰不見 頂反而愈顯其高聳挺拔、氣勢磅礡。其作品中充滿浪漫主義激情21

二、融合中西實驗繪畫的林風眠

林風眠(1900~1991),廣東省梅縣人。1918年赴法留學。先後 在里昂美術學院、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攻讀雕塑、油畫專業。後來,

又到德國,對歐洲古典繪畫大師十分敬仰,同時,對後期印象派、

現代諸流派也懷有濃厚的興趣。1925年返國,任北平國立藝專校 長。後受蔡元培之邀,創建杭州藝專並任校長。他是國內最早推 行國畫改革的畫家之一,積極將油畫與國畫的優點結合,主題以 繪畫仕女和風景畫居多,常帶有一種悲涼和孤寂的風格。文化大 革命中被捕入獄,1972年獲釋。1977年離上海赴香港定居,1991 年病逝於香港。林風眠先生的繪畫受到了法國和西方世界的極高 評價,他的創作風格,兼融東西藝術的菁華,擷取了西方藝術強 調的誇張,並結合了中國民間藝術的純樸。居住上海時,林風眠 迷上了戲曲,激發了他以人物和戲曲為題材的創作動機,表現了 立體派平面化的手法,但在服飾色彩上,則大量融入了民間藝術 的特色。中國瓷畫、漢代畫像磚、敦煌壁畫及佛像,亦為林風眠 創作的靈感泉源,此外,他同時也深受西方表現主義大師的影響,

勾勒出中西並蓄的東方仕女。林風眠的靜物畫,則是「洋味」十 足,他以幾合圖案建構出耐人尋味的寓意和暗示。

林風眠早年的創作以油畫人物為主,兼畫水墨山水、花鳥等。

大型油畫代表作如《生之欲》、《人道》等,多用象徵手法,顯然 受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影響。在形式上吸取西 方現代繪畫的某些表現手法,打破了物與物的界線,變為一種有

21人民網 http://art.people.com.cn/BIG5/41064/41127/4737043.html

(21)

節奏感的筆觸,構圖常用正方形,色彩喜用紫、藍與濃墨等色。

使用毛筆宣紙,但不講求書法線條韻味和略施淡彩的傳統水墨畫 程式,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如《仕女》、《秋騖》等作品。林風 眠筆下的中國畫和傳統中國畫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他採用的表現 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的,但是,畫面效果和作品所體現 的意境卻又體現了東方詩意,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審美趣味。林 風眠沒有使用傳統的筆墨,沒有以書法用筆作為造型手段,他用 了一種較為輕快、活潑而富有力度的線。林風眠努力使表現手法 和繪畫樣式更加單純、簡潔,用較少的筆墨,表達更豐富的內涵。

他有意無意地運用了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幾何體的構成原則,

在它們有機的組合中,造成一種音樂性的形式感。他的用色也有 獨創性,把水彩、水粉同墨一起使用,使作品既有較強的色彩感,

又顯得色調和諧、沉穩。林風眠繪畫的題材內容很廣泛,有風景 畫,如《秋傃》、《風景》等,花鳥畫,如《櫻花小鳥》、《夜梟》

等,還有戲曲人物畫、裸女、瓶花靜物等。不論哪一類作品,都 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如此,是因為畫家在創作中投入了 真情實感。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表現主義色彩,從中透出特有的 一種孤寂、空漠的情調,一種平和而含蓄的美。林風眠擅長描寫 仕女人物、京劇人物、漁村風情和女性人體以及各類靜物畫和有 房子的風景畫。他愛戀著自然和生命,憧憬著和平與寧靜。林風 眠作品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的風格。具有一種令人感 動的孤寂之美。從作品內容上看有一種悲涼、孤寂、空曠、抒情 的風格;他的畫特點鮮明,觀者一望即知。他試圖努力打破中西 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他無愧於是一位富於創新 意義的藝術大師,對許多後輩畫家產生過極深遠的影響。林風眠 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

(22)

圖 9《山林》,紙本設色,67x65.5cm 圖 10《風景》,紙本設色,64.5×65.5cm

我們從圖34及圖35可以看出林風眠如何融合西方繪畫光、

形、色的技法,畫面透露著濃重的彩色來表現艷麗的題材。彩色落在 生宣紙上,立即溶化、淡化,故一般傳統水墨設色多為淺絳,他則追求 濃郁。林風眠經常採用金粉厚抹、色中摻墨、墨底上壓色或同時在紙背 面加托重色,竭力使鮮艷華麗之彩色滲透入流動性極強的生宣紙,而保 持厚實感。其色既吸取印象派之後色彩的冷暖轉折規律,同時結合中國 民間的大紅大綠的直觀效果,寓豐富多采於天真爛漫,嚴格推敲於信手 塗抹22

林風眠筆下的中國畫和傳統中國畫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他採 用的表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的,但是,畫面效果和 作品所體現的意境卻又體現了東方詩意,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審 美趣味。林風眠沒有使用傳統的筆墨,沒有以書法用筆作為造型 手段,他用了一種較為輕快、活潑而富有力度的線──這些線在 造型的同時,傳達了一種生命活力和音樂般的韻律。他習慣用大 塊面的涂染,有如水彩或水粉的畫法,例如他畫的風景畫大都是 這樣。盡管看上去沒有繼承中國畫傳統的表現方法,但畫面總體 傳達了濃重的中國畫韻味,空靈、含蓄、蘊籍,富有詩意。林風 眠努力使表現手法和繪畫樣式更加單純、簡潔,用較少的筆墨,

22 http://ndap.wtuc.edu.tw/web/draw_content.php?sub_id=138

(23)

表達更豐富的內涵。他有意無意地運用了圓形、方形、三角形等 幾何體的構成原則,在它們有機的組合中,造成一種音樂性的形 式感。他的用色也有獨創性,把水彩、水粉同墨一起使用,使作 品既有較強的色彩感,又顯得色調和諧、沉穩。

圖 11《荷花》,設色紙本,66×69cm 圖 12《魚鷹小舟》,紙本設色,31×34.5cm,1961

《荷花》(圖36),是他將油畫與國畫的表現技法融合在一起 的典範,雖然黎明的天際才微露出一點光亮,但整個荷塘已借著 這分光亮顯得生機盎然。荷花正處於盛放時期,碧綠的荷葉襯托 著朵朵白蓮,在靜謐的黎明時分盡情地展露風采;錯落其間的水 草增加了畫面的豐富性,使其避免了單調感;中部水面宛若一面 明鏡,使畫面顯得稀疏有致。賦色的鮮明、亮麗也是本件作品的 一大特色,這主要是源於畫家對油畫色彩的深刻理解。林風眠將 油畫色彩的運用靈活地嫁接于國畫上,大膽著色,整個畫面鮮亮、

通透,似乎還散發著荷花的淡淡清香。此幅國畫《荷花》的畫面表 現和用光用色與油畫《荷塘》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而能用國畫的表現手 法體現出油畫的效果,無疑是林風眠的高明之處23。林風眠的畫,有 傾向於色彩表現和水墨表現兩種形式。其水墨畫常以簡練的線條 和闊筆墨塊、富有韻律的構成,表現恬靜的鶴或鷺及荒寂的自然 景物,表露出內心的孤寂和對民族的憂慮,《魚鷹小舟》(圖37)即 此類代表作之一。幾道淡黑橫掃,將天、地、水表現得空曠渺遠。

又以幾筆重墨畫就小舟、蘆葦和兩隻相依的魚鷹,自然流暢又耐

23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

(24)

人尋味,為林風眠典型的水墨圖之一。林風眠是走在中國畫變革最 前列的畫家,他的美學思想具有超前意識,他以一生不懈的努力,証實 了中西融合亦是中國畫走向現代的可行途徑24

三、積墨法大師的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 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 杭州(國際)西湖藝術院,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等教授,

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

創作和工作。抗日時期陸續結識了潘天壽,徐悲鴻,傅抱石等諸 位畫家,逐漸豐富個人的視野。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 藝專中國畫教授。他尤其喜歡龔賢、董源、董其昌、八大山人、

石濤等人的作品,在精心臨摹前人的作品時,認真揣摩傳統文人 畫的精神、格調與筆墨情趣。之後,李可染又拜齊白石、黃賓虹 為師,潛心于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50~60年代,李可染多次外 出寫生,行程數萬裡,遍歷名山大川,在大自然中觀察、體驗,

並直接對景創作大量速寫、素描和水墨畫稿,在此基礎上構思了 許多有現代感、有個性風格的山水畫。他成功地把西畫的素描造 型技巧和光影效果融合在傳統水墨的表現語言中,使畫面渾厚和 富有生活氣息。但是,他對此並不滿足,他繼續進行艱苦的探索。

70~80年代,他探索的重點是如何把帶有寫生特點的山水畫和更為 提煉的傳統表現程式完美地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創作更有民族氣 派。他晚期的山水畫語言精練、概括,風格恢宏、雄渾,具有山 水畫紀念碑的氣勢,開啟了一代新畫風。李可染用將近十年的時 間面對中國廣袤的江山進行寫生,把傳統筆墨與描繪對象的真實 性加以融合,他的寫生方式不只依賴觀察體驗,而是對景描寫,

隨形落墨,對景也非單純的模寫自然,也重安排與取捨,作品中

24 人民網 http://art.people.com.cn/BIG5/41064/41127/4751630.html

(25)

是尊重自然的獨特性與具體性,既不放棄既有的中國傳統筆墨功 夫,又有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在西畫素描的基礎下,逐漸開創他 爾後樸厚茂密的山水風格。他是20世紀下半葉最有代表性的畫 家。他的山水畫給人以逆光之美、筆墨之美,空間結構堅實而厚 重,這正是他得益於注重寫生的結果,他的寫生作品是當代畫家 中少有的。他是明確地將山水藝術的創意置於時代巨變中間,一 掃逸筆優雅文人的積習,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獨特的風 格,以「黑」「滿」「崛」「濕」來概括其藝術內涵,把光引入畫面,

表現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效果。

尤其山縫中的瀑布,用沉澀的筆調一寸寸地刻畫出來,濃縮為一 條白色的裂隙傾瀉下來。1963年,他畫了水墨兼重彩的《萬山紅遍》

(圖38),這幅畫他以獨創的勇氣,大膽地將傳統的「積墨法」和自己自 創的積色法結合起來,層層復加,使得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色墨相交,

融合渾一。是進入創作高峰期的一幅罕見的山水畫25

圖 13 李可染《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69.5×45.5cm,1963 年

黑、滿、重、亮是成熟時期作品的獨特藝術風格,「黑」指的 是用墨厚重,雖然畫作看來色調較暗,但是卻要不髒,不亂,不 死,不板。筆筆活潑鮮潤,充滿墨韻之美。「滿」表現在構圖,將

25中國文化報 http://groups.msn.com/uln4gsj6ej3oeid3cv407

(26)

山勢挑高,放低地平線,讓遠近層次增多,使畫面飽滿,氣勢磅 薄,好比宋代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那般。「重」則在善用墨色,

積墨,破墨互相參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濃淡、

明暗筆墨交錯,層次加深,使畫面渾厚華滋,而有深度與體積感。

「亮」是昭顯其個人地位的重要指標,畫中瀑布,山中房屋,俱 以留白處理,重重山勢依舊黑白分明,畫到淡處,不漂,不浮,

少用顏色及白粉,知白守黑,善用黑白對比,色階分明,層次有 序,深遠厚重,蒼勁腴潤,元氣淋漓,墨韻自然。面對畫作,終 於理解到「水墨勝處色無功」這句話的意涵。在積墨與潑墨交相 運用下,中國壯大的崇山峻嶺、雲濤霧雲、茂林飛瀑的氣勢,表 現無遺,如《漓江勝景》、《樹杪百重泉》(1982)等作品,在佈局 上山景充塞畫面產生張力,達到畫外有畫的效果,加上寫畫如寫 字一筆是一筆,筆筆有力,沒有重複,清清楚楚,十分自然。筆 下的線條,盤旋,往後,屈折,提頓,聚散,交錯的過程,蒼中 含潤,潤中帶蒼,行筆澀重有力,積墨破墨並用,潑墨成畫,達 墨韻美的高點,極盡筆墨層次的變化。而這筆下堅實的重山峻嶺、

青山秀水正是他積年遠涉的感官認知,再施之於筆下,正是張彥 遠《歷代名畫記》中所說的:「夫象形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

而歸乎用筆」 的表徵 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

魯迅故鄉紹興城》,62.5x44.7cm,1962

江南水鄉」系列是其喜愛的創作 題材,

26

圖 14 李可染《

《魯迅故鄉紹興城》(圖39)作品著 意表現水鄉的河渠縱橫、小船悠悠、白 牆黑瓦、林木茂密的風物之美,然而這 一 切 又 是 通 過 極 強 烈 的 形 式 感 體 現 出

26馬路客 http://vm.rdb.nthu.edu.tw/mallok/Piece/content.asp?post_serial=969

(27)

來。作者把西洋畫處理明暗的手法和追求逆光的效果,巧妙地運 用於自己的畫面,既重視寫實,更注重寫意。不是簡單地摹仿自 然,而是從自然中求真趣、發思慮,再反過來對景造意,以氣造 境,即所謂「盡神明之道,發造化之秘」,創造出一種詩的意境,

以表現自然之至美,寄寓畫家之情思。而鈐「所要者魂」印,正 體現了作者「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的變革創新的膽識。

數據

圖  3 范寬  《谿山行旅圖》,北宋,絹本水墨,206.3 x 103.3 cm  范寬「谿山行旅」可以說是中國北宋山水畫中的傑作。經過 五代對文人畫的開創,到了北宋初年,畫家依據居住的不同的地 區,以周遭大自然真實的山水為對象,開啟了山水畫恢宏的氣度。 黃土高原上大山直立起來的氣勢成為范寬繪畫風格的來源。這幅 畫近景的部分佔畫面下方的三分之一,兩側巨石之間開闢出一條 留白的道路,一隊驢子馱著貨物,行旅的客商自畫面右側進入, 正緩緩行進,點出了「行旅」的主題 。畫面最精彩的部份是佔畫 面約三分之二,聳立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IRB 編號 SE19403A-1 計畫主持人 陳周斌 計畫名稱 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創傷後成長的關係之追蹤研究 審查意見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增加生活的新意;有人把碗盤碎片巧妙安排,變 成美麗的壁畫……。只要多留心生活事物,運用想 像力,你也會成為創意大師。.. 「歸納

主持人: C 工藝 0304 您的產業是工藝產業,是採學徒制,C 工藝 0305 您也提到進入 你們這份產業的人員,不僅是創意和知識而已,也有包含對生活的態度,對 文化學習的謙卑。請問 C 設計

※ 有錢的人大多剛開始也是一個不起眼的角 色,微軟的創辦人Bill Gates,大家都知道 他讀哈佛大學、中途休學,在自家的車庫開 始創業;Dell 電腦的總裁Michael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每一個泰國年輕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做一次僧人,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