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年時事題偏少,但其中有幾題藉由較長的題目敘述,嘗試建立一個情境讓 學生建構,例如:26、27 題,立意甚佳。畢竟時事題的操作在學測這種總結式評量 中,比較容易陷入不客觀的議論,甚至有可能命題本身因為事件的複雜性,而很難有 所謂的「正確答案」,而考試卻又必須要有正確的選項,因此命題者往往在必須要把 相關的條件都限制好的前提下,讓原本的時事也不時事了。
另外,21、23 題等題目,則利用真實的數據圖表,讓學生解讀或歸納出已知的 科學事實,這種題型也十分符合科學素養的教育目的。科學理論的教學常常會使用
「標準化」或「模型化」的圖表進行闡釋,因為排除了很多雜訊,比較容易理解,但 也常使學生面對真實的生活環境,頓時無法接受不再那麼「完美」的科學資料。這兩 題也許有些學生是靠記憶力得到答案,但真正理解的學生是可以藉這些圖表在腦內進 行一場推理遊戲的。
本份試題有幾個小瑕疵,一是 25 題的答案頗有爭議;二是第壹部分的 40 題概 念牽涉較偏高二(基礎地球科學(下))的內容。25 題的主角是海岸山脈,但其與歐 亞板塊交接處的地質構造一直是地質界爭論不已的議題,主要還是與臺灣複雜的地體 運動歷史有關,因此有許多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師已針對本題多所辯論,而學生若單純 以課本內容作答,應不易答錯,但也就容易忽略該地區科學上的多重可能性了。40 題與光譜有關,其中「吸收光譜」概念是到下冊才較為明確清晰地介紹,因此這題出 現在第壹部分而非第貳部分,雖不影響學生作答,但就與本項考試的規範不同了。
整體而言,本屆學測的地科試題品質甚佳,如同往年地球科學相關師長的提醒,
要在本科目拿到高分,倚靠的絕對不是大量練習相同題目,而是澈底理解概念,能夠 在腦中推演與推理,培養解讀圖表的素養,加上生活化的應用,方能在地科拿下高
分。
F
考科
一、原子量
H=1.0 C=12.0 O=16.0 二、濃度表示法
體積莫耳濃度=mol/L(簡寫為 M)
第壹部分(占 80 分)
一、單選題(占 56 分)
說明: 第1題至第k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 n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 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
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下列基礎物理示範實驗與其主要使用器材的對應,哪一項最恰當?
器材
實驗主題 摩擦力的觀察 載流導線的
磁效應 電磁感應 楊氏雙狹縫 干涉 A 彈簧秤 羅盤(磁針) 檢流計 雷射光源 B 彈簧秤 檢流計 羅盤(磁針) 雷射光源 C 雷射光源 羅盤(磁針) 檢流計 彈簧秤 D 檢流計 羅盤(磁針) 彈簧秤 雷射光源 E 羅盤(磁針) 彈簧秤 雷射光源 檢流計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 3-2 牛頓運動定律 5-1 電流的磁效應 5-2 電磁感應 6-4 光
測驗目標 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概念
詳 解 1 「摩擦力的觀察」須測量施力的量值,故須使用彈簧秤。
2 「載流導線的磁效應」須觀察電流所產生磁場的方向,故須使用羅 盤(磁針)。
3 「電磁感應」須觀察是否產生應電流,故須使用檢流計。
4 「楊氏雙狹縫干涉」須有不易發散的光源,故須使用雷射光源。
物理 成淵高中 徐國誠 老師 化學 新化高中 牟經偉 老師 生物 成功高中 張春梅 老師 地科 臺中一中 藍秀茹 老師
2 在相同的條件下,使用相同的光源照射相同的植物甲和乙,若甲在太空中,乙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5-1 電流的磁效應
測驗目標 應用與推理的能力
詳 解 由右手定則判斷磁場方向,如右圖所示。兩
電流所產生的磁場方向如下表所示。由下表 可知:
1 象限1的兩磁場方向相同,因此必為穿出 紙面。
2 象限3的兩磁場方向也相同,因此必為穿 入紙面。
3 象限2、4因為兩磁場方向相反,所以這兩個象限的磁場方向在某 些區域會穿出紙面、某些區域會穿入紙面,同時也會具有磁場量值 為零的區域(在直角坐標的分角線上,如右上圖中的虛線位置)。
象限1磁場方向 象限2磁場方向 象限3磁場方向 象限4磁場方向 +x 軸方向電流 ••• ••• *** ***
-y 軸方向電流 ••• *** *** •••
難 易 度 中
5 將光投射在金屬表面使其產生光電子,再利用磁場引導並選出具有相同速度之 電子,使其通過單狹縫後,投射於能夠探測電子的屏幕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紀 錄,發現在屏幕上各點累積的電子數目,其分布呈現繞射條紋。欲解釋上述的 實驗現象,下列敘述何者最適當?
A需用到光及電子的波動性
B需用到光的波動性及電子的粒子性 C需用到光的粒子性及電子的波粒二象性
D需用到光的粒子性,不需用到電子的粒子性或波動性 E需用到電子的粒子性,不需用到光的粒子性或波動性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 8-1 光電效應與光子 8-2 物質波
測驗目標 理解科學資料的能力
詳 解 光投射在金屬表面產生光電子,是光與電子的碰撞(即光電效應),
碰撞是粒子現象,故需以光的粒子性與電子的粒子性解釋;而電子呈 現繞射條紋,繞射是波動現象,故需以電子的波動性解釋。綜合此兩 種現象,故需用到光的粒子性及電子的波粒二象性。
6 某生觀測拉緊的水平細繩上行進波的傳
n (cm),n=1、3、5、……
又由題圖可知繩波的週期 T=0.4 s,且繩波波長可表示為 λ= v
f =Tv=0.4v,
代回上式可得 λ= 3.0
7 在常溫、常壓下,哪一個是化學活性最大的非金屬元素?
A甲 B乙 C丙 D丁 E戊
答 案
E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2 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原子的結構、電子排列的圖示、常見元素與原子序 的關係,以及常見元素的性質
詳 解 中性原子的原子序=質子數=電子數,故由題圖可知:
甲有 3 個電子,故為鋰 3Li;乙有 6 個電子,故為碳 6C;丙有 10 個電 子,故為氖 10Ne;丁有 12 個電子,故為鎂 12Mg;戊有 17 個電子,故 為氯 17Cl,其中 Cl 為活性最大的非金屬元素。
難 易 度 中
8 下列有關此五種元素的敘述,哪一項正確?
A甲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成分子化合物
B某元素 X 的同位素有 8 個中子,且此同位素的質量數為 14,則 X 為乙 C丙不安定,易與其他元素反應生成化合物
D丁通常失去一個電子與鹵素反應形成離子化合物 E戊位於週期表的第二週期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2 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 基礎化學(二)第 1 章 物質的構造與特性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了解化合物的形成與分類、質量數的觀念、穩定離子的 電子排列、鈍氣的性質,以及元素在週期表的位置
詳 解 A Li 可與 Li 形成金屬固體,可和鈍氣除外的非金屬形成離子化合物,
但不會形成分子化合物。
B 由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則元素 X 的質子數=質量數-中子數
=14-8=6,即元素 X 為14 6C。
C Ne 為活性很小的鈍氣,目前尚無發現其所形成的化合物。
D Mg 為金屬,易失去兩個價電子,與鹵素形成離子化合物。
E Cl 位於週期表的第三週期。
難 易 度 中
9 取 30 nC 的飽和 KNO3 溶液少許,置於質量為 84.0 g 的錶玻璃上,稱得溶液與錶 玻璃共 86.2 g。俟水完全揮發後,稱得 KNO3 粉末與錶玻璃共 84.7 g。依據以上數 據,則 30 nC 時,KNO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能夠處理實驗數據,以及具備溶解度表示法的概念
詳 解 KNO3 的質量=84.7-84.0=0.7(g),H2O 的質量=86.2-84.7=1.5(g),
則由 0.7 1.5= x
100,x047,即在 30 nC 時,KNO3 在水中的溶解度為 47。
難 易 度 易
0 已知在標準狀態下,CO 與 CO2 的莫耳生成熱分別為-110.2 kJ/mol 及-393.5 kJ/mol。今有 12.0 g 的碳燃燒後得 7.0 g 的 CO 與 33.0 g 的 CO2,則在此過程 中,約有多少熱量(kJ)釋出?
A 84.7 B 137.5 C 248.2 D 322.7 E 457.8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3 章 化學反應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莫耳數計算的能力,以及反應熱的基本概念與運算
詳 解 CO 與 CO2 的分子量分別為 28 與 44 則 CO=
7.0
28
=0.25(mol);CO2=33.0
44
=0.75(mol)又由題意可知:
C(s)+
1
2
O2(g) → CO(g) ΔH=-110.2 kJ C(s)+O2(g) → CO2(g) ΔH=-393.5 kJ則生成 0.25 mol CO 可放熱 0.25*110.2 kJ=27.55 kJ 生成 0.75 mol CO2 可放熱 0.75*393.5 kJ=295.125 kJ 故共放出熱量 27.55 kJ+295.125 kJ=322.675 kJ,選D
難 易 度 中
q 實驗桌上的 10 杯等濃度、等體積的溶液,若兩兩相互混合,則哪一組溶液所含 的離子數量最多?
A NaOH+CH3COOH B BaCl2+CuSO4 C AgNO3+NaCl D Na2CO3+HCl E Na2SO4+NaOH
答 案
E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4 章 常見的化學反應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電解質的基本觀念,以及沉澱與酸鹼中和的相關反 應
詳 解 一般而言,強酸、強鹼及可溶性的鹽,在水溶液中可視為完全解離, 血液中的酒精濃度=0.40 毫克/升*2100=840 毫克/升=0.84 克/升,
酒精的化學式為 C2H5OH,分子量 46,故血液中酒精的體積莫耳濃度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