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語言學跨領域研究與組織

在文檔中 百年來的語言學 (頁 21-26)

(一) 語言學相關的研究

跟語言相關的研究,跨領域的學科愈來愈多,常能拓展新的視野、新 的研究工具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包括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心理 語 言 學(psycho-linguistics)、 計 算 語 言 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腦 神 經語言學(neuro-linguistics)、手語(sign language)、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等等。

1. 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主要在做不同社會階層、年齡層以及兩性在語言上的變異

(linguistic variations),這些變異常導致語言的變遷。臺灣各地區閩、客語的 變異並不大,雖然也有人在做相關的研究工作,但成效似乎並不很顯著。然 而,各種臺灣南島語言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同一種語言的內部方言差異也可 能相當大,即使同一部落,不同年齡層也可能有系統上的差異。例如,李壬 癸(Li 1982a)發現泰雅群(包括泰雅語和賽德克語)各方言都有年齡上的 差異,顯示該語言正在演變中,深具學術意涵(implications)。又如,李壬 癸(Li 1980, 1982b)發現泰雅語汶水方言兩性語言約有 10% 詞彙上的差異,

深入研究之後,可以解決學術上重要的問題:泰雅語群各方言都有一些不規 則的詞形變化,如hapuy/hapuniq「火」,kucu/kuhing「頭蝨」,luhung/luhiung

「臼」,kumai’/kumaihu「挖」,原來是起源於男性的秘密語(李壬癸 1983)。

兩性語言的差異在中國大陸各種少數民族語言卻從未發現過。

語言規劃(language planning)也是社會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如黃宣 範(1993)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黃沛榮(1994)編的《當前語文問 題論集》,鄭錦全等(2007)編的《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幾乎每一個 國家或政治實體都使用二種或二種以上不同的語言或方言,如何維護弱勢語 言便是執政者必須面對的問題。要採用哪一種書寫系統也是語言規劃的一部 分,例如,李壬癸(2001)主編的《漢字拼音討論集》。我國政府在語言規劃 這一方面做的不夠多也不夠好,仍然有不少可以加強和改進的空間。不過,

過去這幾年來,教育部已陸續公告華語、客語、閩南語以及各種臺灣南島語 的羅馬字拼音系統。漢字的規範化也已在進行中。

2. 心理語言學

心理語言學研究句子的產生與理解,兒童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

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從事這一方面的多為心理學者。語言習得跟 世界語言通性(language universals)密切相關,受到語言學界的重視,因此 也有不少語言學者投入。研究普通話習得的人居多,但是研究各種漢語方言 習得的人較少(如蔡素娟2001),少數民族語言習得研究更是鳳毛麟角了。

研究雙語習得的也很少,Virginia Yip and Stephen Matthews(2007)所編寫的 兒童雙語習得研究論文集,便是難得一見的好書,曾榮獲美國語言學會的書 卷獎。從事這種研究工作者,必須長期追蹤和紀錄一個或幾個兒童語言的發

展過程,相當耗時,因此做的人並不多,也還沒見到特別亮眼的漢語習得的 研究成果。不過,近十多年來蔡素娟積極投入臺灣閩南語的兒童語言習得研 究,建立了龐大的兒童自然語言語料庫,陸續發表了幾篇頗有創獲的研究論 文(Tsay 2007,Lin & Tsay 2008)。假以時日,有希望闖出一片新天地來。

3. 計算語言學

近幾十年來,科技的發展為學術研究帶來很大的便利和衝擊,語言學也 不例外。電腦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搜尋龐大的資料庫(database)而不會遺漏,

通過語料庫的語言處理(language processing),也可以對人類語言能力的瞭解 和人工智能的開發提供實證的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從1980 年代 開始,投入很多人力和財力,建立歷代各種文獻資料庫,累積的數量極為龐 大,檢索也很方便。使用的人包括國內、外的文史學者。後來語言學者黃居 仁領頭建立漢語文獻資料庫,9 提倡計算語言學這一門新興的學科,並且開班 授徒。從長遠來看,所走的途徑應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學術研究成果的提升 尚有待努力。

其實,王士元早於1966 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已提出建立漢語資料 庫的構想,之後幾年將各時期漢語音韻學和各種漢語方言的資料陸續輸入電 腦。此一龐大計畫叫做Dictionary on Computer,簡稱 DOC,本來的目的是做 漢語史的研究(Cheng 1994)。擁有這一批豐富的漢語資料之後,因而激盪出 王士元所提出的「詞彙擴散理論」來。這是電腦語言學一項開創性的工作。

4. 腦神經語言學

人的思考都在大腦運作。思考必須使用語言,因此觀察大腦如何運作 便成為探求語言奧秘的一個重要途徑。這種研究就是屬於跨學科的腦神經語 言學,近三、四十年來有很大的進展。從前無法直接觀察大腦如何運作,現 代因為科技的發展,就可以辦到。漢語並非使用拼音文字,漢人如何閱讀漢 字,跟西方人的閱讀拼音文字有何異同?如何運用漢語的特點進行各種認知 活動?這些都是極有趣味的研究課題。閱讀漢字的研究對國際學術界會有特 殊的貢獻。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貢獻最大的當推曾志朗及其研究團隊。10

9  閩南語的語料庫也已經由教育部委託楊允言建置完成了。

10  參見《語言暨語言學》7.3 (2006)「大腦與語言專號」。

神經語言學是一門新興的跨領域科學研究,主要在探討人腦的神經系統 如何組合不同的神經機制去處理語言中聽、說、讀、寫的各項功能性運作,

對這些能力的習得、使用及因腦傷病變引起的語言失常(包括知覺、理解和 產出)特別重視。在研究的方法上,充分利用高科技的腦神經顯影技術,即 時把腦神經處理語言訊息的活動及部位顯現出來,做為推論系統整合和聯結 型態的依據。在理論的建構上,以心理語言學、形式語言學及電腦模擬為基 礎,探討語言在生物演化上的源由和歷程。

5. 手語語言學

手語也是一種自然語言。每一種手語都自成一套系統,臺灣的手語跟歐 美各地區的手語各有不同的系統,正如一般的自然語言。最近幾年來,臺灣 也有語言學者(戴浩一、張榮興、蔡素娟等人)投入這一方面的研究。11

口語是會聽的人以聽覺管道去產生(production)與感知(perception)

的語言,手語則是聾人以視覺管道去產生與感知的語言。人類自然語言的特 點,不管是口語還是手語,都是以有限的符號,透過一套規則(即語法),來 表達無限的概念。自然手語的研究自從1960 年代在美國發端以來,已成為語 言學、心理學、認知科學、以及聽障特殊教育等領域重要的研究項目。

除了聾人所使用的自然手語外,各個國家、地區為了訓練及提升聽障者 口語書面語的閱讀及書寫能力,都會創造一種以口語書面語為基礎的手語。

這種創造出來的非自然手語,其詞彙大部分借自自然手語,但其句法則遵循 書面語的句法,亦即根據書面語言的語序,逐詞以手語打出來,例如手語英 語,手語中文(在臺灣稱為文法手語)。在臺灣,語言學者主要研究自然手語 的結構,而特殊教育者則比較注重文法手語的制訂與使用。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的手語研究團隊從2000 年開始長期、有系統 地收集臺灣自然手語語料,更以手語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分析臺灣自然手語 的詞彙及語法,並與其他國家、地區的自然手語比較,藉以瞭解自然手語與 口語的共性及差異、進而對人類語言的本質與演化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二十 年慘澹經營,已建立了世界第一部中英雙語解說的線上影像辭典,以及參考 語法資料庫。

11  參見《語言暨語言學》6.2 (2005)「臺灣手語專號」。

手語通常是聾啞人所使用,而一般正常人都會使用手勢語言(gesture language)。國內從事手勢語言研究而又有成績的就是政治大學的徐嘉慧。

6. 認知語言學

認知科學是最近幾年國際學術研究的新趨勢,認知語言學便成為很有發 展潛力的一個新研究方向。國內已有一些學者投入這方面的研究,其中以黃 宣範的成就最高。

人類對於外界事物的認知常從自己本身作出發點;要指涉空間(和時 間)時,就以自身為中心而說「前」、「後」、「左」、「右」、「上」、「下」等。

又如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的數詞系統都是五進法、十進法或二十進法,為什 麼?原來是一隻手有五根手指,兩隻手有十根,再加上雙腳就有二十根手指 或腳趾。漢語從身體各部位名稱發展出無數日常用語和譬喻(metaphor)用 語來;請參見曹逢甫等(2001),李壬癸(2007)。

(二)相關的學術機構、刊物、學者、學會

1920 年趙元任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之後,就開始研究漢語的問題。後 來清華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所聘的四位教授都是一時之選:陳寅恪、趙元 任、梁啟超、王國維,加上較年輕的講師李濟。他們所訓練出來的語言學最 重要的人才就是王力,他的論文由梁啟超、趙元任共同指導。王力於1927 年 畢業後,就到法國去留學。他1932 年回國,在清華大學講授普通語言學和中 國音韻學,董同龢便是其中的一個很優秀的學生。

在那個時代,中國並沒有語言學期刊,因此語言學論文大都在《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跟其他人文社會科 學各種領域的論文放在一起。1949 年以後,中國大陸才陸續發行了各種語言 學期刊,包括《中國語文》、《方言》、《民族語文》等等,到了二十世紀末,

各地發行的各種語言學期刊就有數十種之多。1973 年,王士元在美國加州大 學柏克萊分校,開始發行《中國語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之

後,國際上才有專門發表漢語語言學研究論文的園地。

各地發行的各種語言學期刊就有數十種之多。1973 年,王士元在美國加州大 學柏克萊分校,開始發行《中國語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之

後,國際上才有專門發表漢語語言學研究論文的園地。

在文檔中 百年來的語言學 (頁 21-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