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不同技能水準者的行為特徵

動作學習已被定義為「透過不斷的練習,使技能表現產生永久性改變」

(Schmidt & Lee, 2011)。動作學習也涉及訊息處理的改變過程,如注意力、動作計 畫和動作控制等。因此,動作學習除了外顯行為上的改變,與作業所需之相對應 腦部結構也會產生改變。根據 Fitts 與 Posner (1967) 提出動作學習的三個階段,

認為生手因為處於技能學習的認知階段,因此需要增加對動作技能的察覺與反覆

26

調整,使強化認知訊息的接收與理解,在執行動作的過程中,主要透過練習來串 連所有與作業相關的動作單位;第二階段為聯結階段,主要是增強動作相關訊息 的接收處理,使能夠逐漸注意到與作業相關的線索與所需動用的動作單位,進而 使動作執行更有效率;第三階段趨近自動化階段,係指個體逐漸擺脫認知訊息處 理,產生較少的刻意努力,使執行該動作時呈現出趨近自動化模式 (非意圖、不 被意識取得、消耗少的注意力資源)。然而,Proctor 與 Dutta (1995) 認為此模型 有更新的必要,因此統整過去動作學習理論,其包含 Anderson (1982) 提出認知 技能獲得三階段理論。第一階段為初學的陳述階段,即表示了解其動作的基本內 容,並可以透過語言表達;第二階段為過渡階段,係指需要較多意識涉入至動作 本身,並隨著技能水準的提升,使逐漸減少意識的干涉過程;第三階段為專家的 程序性階段,亦指知道如何使用該技能與既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問題,通常較 不易使用語言表達。此外,根據技能表現三個階段結構,包含知識-基礎階段、規 則-基礎階段、技能-基礎階段 (Rasmussen, 1986)。以及 VanLehn (1996) 認知技能 獲得三階段,包含早期、中期、後期階段。綜合上述,可以得知生手在認知階段 包含技能的陳述與了解程序性的知識;業餘選手可能處於聯結階段,其包含強化 習得的技能知識;專家處於在趨近自動化階段,其包含技能知識的調整,加速知 識運用的效率。因此,在動作行為表現上,專家比起生手展現出較佳的感知覺、

協調、反應速度、正確率、肌力、協調等能力。

Ross, Phillips, Klein, 與 Cohn (2005) 指出專家與生手的差異有四點,第一、

專家能夠注意到有意義的訊息特徵,新手較無法注意到;第二、專家能夠花較長 時間來分析情境所發生的事,減少進行動作程序的計畫安排與執行;第三、專家 擁有較佳的後設認知技能,使能夠監控自己的表現;第四、專家能有效檢測出動 作與策略之問題和發現差異化。因此,專家的優越性在特定的技術領域能夠快速 編碼、提取和辨識,並且進一步整合所有相關訊息,進而優化動作前準備與動作 中的反應。過去研究指出專家除了有較優異的技能表現,同時也展現出有組織性

27

的知識系統,使專家能夠有效提取記憶、推理和解決問題,更進一步還可遷移至 相關的作業上 (Bernardi 等人,2013)。相反的,生手與初學者對於特定的技術領 域較無法有效的組織知識,並且串聯與類化所獲得的訊息,進而將其意義單位展 現出來。因此,可以發現生手與初學者,即便擁有大量的知識,但無法有系統的 將其結構化,必須費力去提取每一個線索與問題的相關訊息,因此產生較大的動 作變異、較長的反應時間與較高的錯誤率。由此可見,隨著技能水準提升,在動 作與認知的訊息處理會逐漸效率化。這當中的關鍵因素在於動作經驗會調節腦區 活化程度與使大腦結構產生改變,進而產生出不同行為的結果表現。

第二節 不同技能水準者的大腦特徵

拜科技所賜,過去透過 fMRI 儀器探討不同技能水準者在準備射箭期間腦區 活化的差異。在準備精準性運動期間 (如:射箭、高爾夫球揮桿) 腦區活化的差 異。結果發現生手比起專家顯示出較廣泛的皮質活化區域 (Kim 等人,2014;

Milton 等人,2007)。其原因在於生手處於最初的認知階段,會大量接收內外在訊 息與反覆理解其動作的執行要領,使活化許多與作業無關的腦部區域進行配對調 整,因此生手較無法有效地篩選與過濾跟作業相關的訊息 (Milton 等人,2007)。

經過幾年且有規律地訓練後,隨著技能水準提升,可以發現腦區神經迴路會不斷 地重組,使產生有利於動作行為強化和鞏固的現象,因此皮質活化範圍會逐漸縮 小,作業相關的皮質區域活化會增強,使得動作-皮質的連結功能更加有效率 (Krings 等人,2000; Picard 等人,2013)。腦部結構的改變,可稱之為「神經可塑 性」 (neuroplasticity),係指透過學習而改變的腦區能力 (Dayan & Cohen, 2011)。

在神經可塑性的過程中,主要與程序性知識的獲得與動作行為的改變有關,使具 有保留知識與技能層面的能力,進而使逐漸提升行為與認知表現。

在皮質活化上,生手尤其是在執行 (控制) 動作計畫腦區,如:中央前迴 (superior frontal gyrus)、額下迴 (inferior frontal gyrus)、腹側前額皮質區 (ventral prefrontal cortex) 比起專家顯示出較大的活化現象,即表示生手對於該作業較不

28

熟悉,因此需要依賴執行 (控制) 動作計畫區來完成作業。然而,專家對於該作 業有較豐富的經驗,因而減少對於執行 (控制) 過程的依賴,提升處理的效率,

進而產生趨近自動化的過程。另外,菁英選手的輔助動作區與小腦的活化顯著大 於專家、專家則顯著大於生手。該區輔助動作區被認為扮演執行複雜動作與計畫 整合的中介角色 (Lotze 等人,1999),有利於動作計畫和動作自動化的產生,進 而提升專家在動作準備時瞄準的能力。小腦的功用在於加速感覺訊息的輸入、時 間面的協調、動作與感知覺間連結的過程與呈現出內部動作的模型 (internal models),由此可見此區域的活化有助於呈現出趨近自動化的控制過程。Naito 與 Hirose (2014) 探討菁英足球員、專業足球員、業餘足球員與專業游泳選手在執行 腳部旋轉作業 (foot rotation task) 時,大腦皮質活化的差異。結果發現菁英足球 員比起另外三組,在主要動作皮質區 (primary motor cortex) 呈現出較小的活化。

另外,專業足球員比起專業游泳選手也有相同的發現。即表示對於該動作有較豐 富的經驗,使得灰質 (gray matter) 擴張至動作皮質區,因能減少該動作皮質區的 活化,進而有效率且節省神經資源使用。類似的研究 Jäncke, Koeneke, Hoppe, Rominger, 與 Hänggi (2009) 比較高爾夫專家與生手。結果發現專家頂葉皮質與 前動作皮質區的灰質容量較大。在動作學習歷程的研究上,Toni 等人 (1998) 採 用 fMRI 儀器,探討在動作序列 (Motor Sequence Learning) 的學習過程,皮質的 活化曲線。結果發現前額葉皮質、前動作皮質區 (premotor)、頂葉區的皮質活化 曲線並非是直線線性的線性關係。因此,這提出動作學習曲線可能並非是直線線 性的重要研究。然而,fMRI 研究限制在於時間解析度的不足,無法即時記錄動 作準備期間大腦皮質活化程度的差異。有鑑於此,透過橫斷性研究手段,並搭配 能夠即時記錄動作準備期間各個技能水準階段的心理歷程,勢必能夠提供更深入 且有效的動作技能發展之途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