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式」早餐店的興起過程

第二章 「中、西式」早餐店的形成

第一節 「中式」早餐店的興起過程

為完整探討「中式」早餐店的形成過程及後來冷凍食品興起、營運模式的變 化,本研究認為首先必須回顧「中式」早餐店主要販售食物的歷史變化。再來,

連結到戰後自中國移民來臺為背景,描述麵粉如何進入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中,進 而步入商業化形成「豆漿店」的過程。接著,由於生活型態的轉變,西方速食文 化進入臺灣後,「西式早餐店」的蓬勃發展,使得早餐店形成「中、西」競爭的 狀況,而在此競爭過程中,早餐店也展現不同的樣貌。

第一節 「中式」早餐店的興起過程

依時間順序,首先初步探討「中式」早餐店主要販售食物的歷史變化,以便 深入說明「中式」早餐店的興起過程。回顧1949 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背景,

以及因美援而起的糧食政策。透過國家政策的轉變,分析小麥如何引進臺灣人的 飲食生活中。再者,藉由報紙及文學作品,了解眷村的家戶如何利用有限的食材,

憑藉在故鄉所學的技藝,製作成各式各樣的麵食,並透過商品化的方式販賣麵食。

51 王素梅、李河水,《2015 年臺灣食品消費調查統計年鑑》(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5),頁 0─2。

29

最後,歸納出1960 年代以來的生活型態轉變的現象,理解「中式」早餐店業者 為配合消費者調整營業時間及營業模式,以迎合消費者不同的生活作息。

壹、 中式早餐店主要販售食物的歷史變化

在探討臺灣「中式」早餐店的興起過程前,本研究認為須先說明現今「中式」

早餐店主要販售的品項及其變化,進而了解這些「中式」餐點的緣由與演變過程。

主要分為「饅頭與包子」、「蔥油餅與蛋餅」、「飯糰」、「燒餅、油條與杏仁茶」等 品項,分別說明其歷史起源及轉變。

一、 饅頭與包子

饅頭與包子皆為中國傳統的蒸製麵食,在漢朝,石磨已經相當普及,此時這 些用石磨磨粉、蒸製的麵食皆統稱為「餅」,東漢劉熙《釋名》所載蒸餅即此物。

52到了三國,諸葛亮征討南蠻回鄉時欲渡瀘水,但風浪過大,但在當地渡水前必 須以人頭祭祀河神,諸葛亮不忍心砍殺人頭用來祭祀,於是下令用麵粉揉成麵糰,

牛羊肉和在麵糰中,作為人頭並投入水中,且將這些麵糰取為「蠻頭」,有「蠻 人之頭」的意思。53西晉的《餅賦》中提及饅頭:「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 消,溫不至熱,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當時的饅頭用來設宴款待賓客之用。

唐代以後,饅頭的形狀變小,「玉柱」、「灌漿」皆為饅頭的別稱。饅頭變小成為 點心後,就不再是三國時代作為祭祀用的人頭型態,其中有餡的稱為「包子」。 宋代王栐《燕翼詒謀錄》記載:「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且在包子後註解:

「即饅頭別名。」此時包子和饅頭有混用、互相指稱的情形,如《飲膳正要》介 紹四種食物:倉饅頭、麂奶肪饅頭、茄子饅頭、剪花饅頭等皆為有包餡的包子。

52 龔鵬程,《飲饌叢談》(臺北:二魚文化,2009),頁 52。

53 引自《三國志》中對於饅頭的記載: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

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

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

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30

到了清代,饅頭與包子才有較清楚的界定,《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曰饅 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 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可見 清代之後,中國北方握有政權,便以北方的標準來區分「無餡為饅頭、有餡為包 子」,但實際上中國中、南部如上海等地仍有稱包餡者為「饅頭」,如知名的「南 翔饅頭」為一例。但其實饅頭與包子發展至今,有餡與無餡兩者間並無清楚二分 的依據。54

1950 年代,美援進駐臺灣,美國將生產過剩的小麥傾銷至臺,面對小麥大量 進口,政府一方面推行麵食推廣運動,一方面有軍方為支持政府扶植麵粉工業政 策,再加上滿足來自中國北方官兵的飲食需求,由糧食局引進小麥,並委託民間 麵粉廠加工生產,使麵粉廠賺取加工所需的費用。軍用麵粉在伙房蒸煮之後,成 為阿兵哥每天早上所吃的饅頭,而臺灣人所熟知的「數饅頭」就是計算剩下幾天 才能退伍,早上還要吃幾顆饅頭,同時亦使不常以饅頭為早餐的人逐漸熟悉「中 式」麵食。55

饅頭與包子在臺灣不僅經常出現在「中式」早餐店中,在冷凍食品的發展之 下,饅頭與包子可以存放於冷凍庫,經過加熱後即可食用,因此也成為家庭、便 利商店中常見的早餐品項。

二、 蔥油餅與蛋餅

蔥油餅與蛋餅的相關的文獻不多,有一種說法是蔥油餅興起於湖北小吃,由

「茶聖」陸羽喜歡吃的「支公餅」演變而來,但並無確切證據。蔥油餅至今的做 法大同小異,麵粉先和成麵糰,搓成條狀後分切成麵糰塊,再刷上豬油、擀成餅 皮,餅皮灑上蔥,包捲成蔥油餅,烹調方式有油炸,或像現今油煎。現今許多人

54 朱偉,《考吃》(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頁 60-63。

55 劉志偉,《臺灣飲食革命:麵食文化與烘焙產業》(新北:財團法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 所,2012),頁 90。

31

早餐常吃的蛋餅相關歷史資料相當稀少,至今僅能推測蛋餅是由蔥油餅演變而來。

雖無法得知蔥油餅及蛋餅歷史演變的細節,但在麵食推廣政策中,政府教導 婦女如何使用麵粉,加上蔥油餅的製作方法相當簡單,成為當時普遍的家常點心。

56到了1980 年代,蔥油餅與蛋餅橫跨「中式」、「西式」早餐店,且亦可做成冷凍 食品,放在煎鍋中加熱即可完成,許多店家會加入培根、玉米等配料,成為許多 人早餐的選擇。

三、 飯糰

飯糰是中國江浙一帶的小吃,稱為餈飯、餈飯糰、蒸飯包油條,用糯米飯包 裹油條、鹹菜、蛋黃等配料,亦有甜飯糰,中間含有芝麻、白糖。推測應是由江 浙、上海的移民至臺灣後傳入,至於何時傳入臺灣已不得而知。另外,有報導指 出飯糰的蹤跡曾出現在日治時期的臺灣:1930 年代日本積極發展臺灣的礦業,

礦工在礦坑中工作難以用筷子進食,且當時家庭並無冰箱可存放食物,剩菜剩飯 常常放在桌上,因此常把剩餘的食物和進米飯用竹葉包起來,礦工們在工作時吃 飯也比較方便。57不過此說法尚須進一步檢驗。

現今飯糰樣式多變,許多人會選擇比較好消化的紫米取代糯米,和傳統制式 的飯糰不同,配料上也有許多變化,消費者可以自己選擇飯糰的口味及配料。

四、 燒餅、油條與杏仁茶

燒餅據傳由班超自西域傳至中原,《續漢書》中記載:「靈帝好胡餅」。北魏 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記載:「做燒餅法:麵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鼓 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農史家石聲漢註解:「這裡所謂的『燒餅』,

56 徐久美,〈兩種家常的點心〉,《豐年》12:5(1960 年 3 月),頁 33。

57 林立權(2010),〈日據時代礦工客家飯糰 家鄉味在逢甲重現〉,2017 年 11 月 25 日,

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artid=20100813rich050。

32

該是現在的『餡餅』」58,可見當時的燒餅為有餡的麵食。唐代之後燒餅便相當盛 行,詩人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鑪。寄於 饑讒楊大使,嚐香得似輔興無。」,當時「輔興坊」為唐代長安有名的燒餅舖,

而面(麵)脆油香也和現在燒餅的型態相似。

油條的由來較盛行的說法是溯自中國南宋時期,奸臣秦檜殺害岳飛,消息傳 回都城臨安,有一店家得知後忿忿不平,便將兩塊不同樣子的麵團黏在一起放入 油鍋,並且吆喝著「油炸檜!」。油炸檜在當時成為百姓消解岳飛受到秦檜坑害 之怒的一項吃食,而現在則搭配許多食物,如:粥、杏仁茶、燒餅等。在臺灣,

日治時期就有吃油條的習慣。前文《民俗臺灣》中描述臺灣傳統早餐吃粥的習慣,

配粥的副食物中就有油炸粿,且附加說明是「麵粉的炸條」。59另一篇〈士林市場 記實〉記載早晨七時的士林小販開市,飲食店供應了杏仁茶、油車粿等點心讓買 賣者方便食用。60顯示在日治時期,臺灣人吃油條的習慣已經相當普遍。

而將油條夾進燒餅中的吃法也眾說紛紜,有一說為臺灣眷村為防止油條的油 沾手,軍民將燒餅夾油條吃。舒國治在〈十項臺北最具性格的吃食〉中提及燒餅 與油條:「亦是大陸早有之物,但到臺灣後逐漸形成如今的版本。尤其是燒餅把 油條夾起,成為『燒餅夾油條』可說是臺灣的『定型』之功。」61也有一說為燒 餅夾油條為江浙地區的傳統小吃,仍無從考據。

杏仁在中國為宮廷嬪妃美容用的材料,據說還能長生不老。杏仁最早可追溯 至漢代,劉邦建國登基後,宰相張良欲退隱至山東濟南「追隨赤松子,並探求長 生不老藥」,於是在歸隱後種了一棵杏樹,結果後熬製杏仁茶飲用。杏仁茶原為 宮廷御飲,後來傳入民間,成為早餐的搭配的飲料之一。

58 石聲漢,《齊民要術今釋》(中國北京:科學出版,1957),頁 656。

59 川原瑞源,〈煮食、炊粿、捕粽、醃豆油:鄉土食生活隨想四〉,《民俗臺灣》2:2(1942 年 2 月),頁42-46。

60 潘廼楨,〈士林市場について〉,《民俗臺灣》1:6(1941 年 12 月),頁 42-43。

61 舒國治,《窮中談吃》(臺北:聯合文學,2008),頁 203。

33

在臺灣的日治時期杏仁茶已相當盛行,且經常與油條一起販售、食用。如唸 謠《油炸粿》:「油炸粿,杏仁茶,見著警察磕磕爬,碗公弄破四五個,警察掠去 警察衙,叫阮雙腳徛齊齊,哎唷喂,大人啊喂!阮後擺毋敢賣,阮後擺毋敢賣。」

描寫日治時期的人民為了生活不得不違規擺攤販賣杏仁茶,但警察仍嚴格取締,

杏仁茶此時也做為社會底層面對殖民統治的象徵,可見杏仁茶在日治時期是相當

杏仁茶此時也做為社會底層面對殖民統治的象徵,可見杏仁茶在日治時期是相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