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文著作

在文檔中 摘要 (頁 36-41)

印順法師,(1971),《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市,正聞出 版社。

印順法師,(1983, 1994),《雜阿含經論會編》,台北市,正聞出 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再版。

印順法師,(1993),《華雨集》,新竹縣,正聞出版社。

印順法師,(2008),《印順導師著作總目、序》,新竹縣,正聞 出版社。

無著比丘,(2006),〈巴利口誦傳統的形式與功能〉,《第一屆 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南華大學。

無著比丘,(2007a),〈《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福嚴佛學 研究》第二期,1-56 頁,新竹市,福嚴佛學院。

無著比丘,(2007b),〈他山之石可以攻錯〉(I),《正觀》第42 期, 115-134頁,南投縣,正觀雜誌社。(‘Some Pali Discourses in the Light of Their Chinese Parallel ’,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2.1 (2005) page 1-14, London, UK.)。

無著比丘,(2007c),〈他山之石可以攻錯〉(II),《正觀》第43 期, 115-134頁,南投縣,正觀雜誌社。(‘Some Pali Discourses in the Light of Their Chinese Parallel ’,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2.2 (2005) page 93-105, London, UK.)。

無著比丘,(2008a),〈巴利與漢譯經典中天使(Devadūta)的意 涵〉,《福嚴佛學研究》第三期,新竹市,福嚴佛學院。

無著比丘,(2008b),〈《優陀那》的結集〉,《第二屆巴利學與 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縣中和市,放生寺,嘉義縣南華大 學協辦。

無著比丘,(2008c),〈誰說的法、誰說的話〉,《正觀》第47 期,5-27 頁,南投縣,正觀雜誌社。

無著比丘,(2009),〈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正觀》第

48期,1-48 頁,南投縣,正觀雜誌社。

潘重規,(1979),〈敦煌寫本《眾經別錄》之發現〉,《敦煌 學》第四輯,69-88 頁,香港,新亞研究所敦煌學會。

馬斗全,(1997),〈「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

辨〉,《文史》42 期,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馬斗全,(1999),〈《漢書》點校商榷四則〉,《文史》46 期,

138 頁、154 頁,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馬敘倫,(2005) ,《古書疑義舉例校錄》,(《古書疑義舉例五 種》之四 ),上海世紀出版,上海市,中國。

梅維恒(Mair, Victor),(2005),〈《賢愚經》的原典語言〉,朱冠 明翻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 8 輯,424-444 頁。

方廣錩,(2006),《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中國。

方一新,(2008),《訓詁學概論》,江蘇教育出版社,南京,中 國。

丁邦新,(2008),《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國,中華書 局。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5 年重印

「經韵樓藏版」。

談錫永、沈衛榮、邵頌雄,(2007),《《聖入無分別總持經》對 勘與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中國。

李際寧,(2002),《佛經版本》,《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南京 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李偉穎,(1994),《〈至元法寶勘同總錄〉之探究》,法光佛學 院,台北市。

劉師培,(2005) ,《古書疑義舉例補》,(《古書疑義舉例五 種》之二),上海世紀出版,上海市,中國。

林崇安,(2003),〈「雜阿含」經文的釐正初探〉,《圓光佛學 學報》第八期,1-27頁,圓光佛學院,中壢市。

呂澂,,(1983, 1995)〈雜阿含經刊定記〉,《佛光大藏經》《阿 含藏》〈附錄(下)〉, 663-679 頁,佛光出版社,台北市,

台灣。(原文發表於 1923 年,《內學》第一輯)

呂友仁,(1998),〈「男女相答拜」與「男女不相答拜」何者為 是〉,《文史》45 期,291-293 頁,中華書局,北京市,中 國。

郭忠生(譯),(1990),〈《維摩詰經》序論〉,正觀雜誌社,南投 縣,台灣。

郭忠生,(1997),〈試論《大智度論》中的「對話者」〉,《正 觀雜誌》45 期,63-177 頁,南投縣,台灣。

郭忠生,(2010),〈晝日住、入晝正受與宴默〉,《正觀雜誌》

52 期,5-112 頁,南投縣,台灣。

高明道,(1991),〈蟻垤經初探〉,《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

29-74 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顧滿林,(2005),〈東漢佛經音譯詞的同詞異形現象〉,《漢語 史研究集刊》第 8 輯,pp. 325-337,巴蜀書社。

顧滿林,(2006),〈漢文佛典音譯詞的節譯形式與全譯形式〉,

《漢語史研究集刊》第 9 輯,pp. 161-177,巴蜀書社。

顧滿林,(2007),〈漢文佛典中 Kapila-vastu 一詞的音譯形式考 察〉,《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 輯,pp. 345-373,巴蜀書 社。

胡敕瑞,(2004),〈《道行般若經》與其漢文異譯的互校〉,

《漢語史學報》第 4 輯,pp. 127-146,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 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季羨林(校注),(1987 台一版),《大唐西域記校注》,唐朝玄 奘、辯機原著,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辛島靜志,(2006),〈《撰集百緣經》的譯出年代考證—出本充 代博士的研究簡介〉,《漢語史學報》第6 輯,pp. 49-52,

上海教育出版社。

辛島靜志,(2007),〈早期漢譯佛教經典所依據的語言〉,徐文 堪翻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 輯,pp. 293-305,巴蜀 書社。(Underlying Language of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Christoph Anderl and Halvor Eifring eds.,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Oslo,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2006, pp.

355-366》)

辛島靜志,(1997, 1998),〈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裘雲青翻 譯,《俗語言研究》1997 年第 4 期、1998 年第 5 期。朱慶 之(編),(2009),《佛教漢語研究》,33-74 頁,商務印書 館,北京市,中國。

徐時儀,(2009),《《一切經音義》三種》,中華書局,北京 市,中國。

許理和著,蔣紹愚譯,(1987),〈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 成分〉,《語言學論叢》第 14 輯。(英文發表於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12 卷第 3 期)。

許理和著,顧滿林譯,(2001),〈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漢語 史研究集刊》第 4 輯,成都,巴蜀書社,288-312 頁。

朱慶之(編),(2009),《佛教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北京 市,中國。

周筱雲,(2000),〈「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再 辨〉,《文史》53 期 28 頁,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周祖謨,(1993),《方言校箋》,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周一良,(2007),《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北京市,

中國。

張涌泉、傅傑,(2007),《校勘學概論》,江蘇教育出版社,南 京,中國。

陳垣,(1997),《元典章校補釋例》,《陳援庵先生全集》第 2 冊,903-1116 頁,新文豐出版社,台北市。

陳寅恪,(1927),〈陳寅恪:童受《喻鬘論》梵文殘本跋〉,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第一集第三期,廣 州,中國。

陳直,(2006),《史記新證》,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陳直,(2008),《漢書新證》,中華書局,北京,中國。

史光輝,(2005),〈從語言角度判定《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 昧經》非支讖所譯〉,《漢語史學報》第5 輯,2005,p.

280-286

曹廣順、遇笑容,(2000),〈從語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譯經的翻 譯年代問題--以《舊雜譬喻經》為例〉,《漢語史研究集 刊》第 3 輯,pp. 424-444,巴蜀書社。

蔡奇林,(2007),〈《雜阿含》「無我相經」勘正:「文獻學」

vs「教義學」的解決方案〉,《台灣宗教研究》第 6 卷第 2 期,121-147 頁,台北市,台灣。

蔡耀明,(1998),〈判定《阿含經》部派歸屬牽涉的難題〉,法 光雜誌,111 期,台北市,台灣。

蘇錦坤,(2007),〈寶唱《經律異相》所引之阿含經〉,《福嚴 佛學研究》2 期,91-160 頁,新竹市。

蘇錦坤,(2008a),〈《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正觀雜 誌》45 期,5-80 頁,南投縣。

蘇錦坤,(2008b),〈藉助巴利《尼柯耶》解讀四阿含攝頌〉,

《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縣中和市,放生 寺,嘉義縣南華大學協辦。

蘇錦坤,(2009a),〈《雪山夜叉經》—漢巴經典對照閱讀〉,

《正觀雜誌》48 期,69-142 頁,南投縣。

蘇錦坤,(2009b),〈《雜阿含經》攝頌初探—兼談印順導師在

《雜阿含經》攝頌研究的創見〉,《福嚴佛學研究》4 期,

89-139 頁,新竹市。

蘇錦坤,(2009c),〈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馬德偉教 授〈《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正 觀雜誌》51 期,1-30 頁,南投縣。

蘇錦坤,(2010),〈《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福嚴佛學研 究》第 5 期,59-114 頁,新竹市。

姚維銳,(2005) ,《古書疑義舉例增補》,(《古書疑義舉例五 種》之五),上海世紀出版,上海市,中國。

楊樹達,(2003),《古書句讀釋例》,中華書局,北京市,中 國。(2007 重印)

楊樹達,(2005),《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古書疑義舉例五種》

之三),上海世紀出版,上海市,中國。

吳金華,(2000),〈《三國志》斠議(下)〉,《文史》51 期,91-105 頁,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溫宗堃,(2006),〈巴利註釋書的古層〉,《福嚴佛學研究》第 一期,新竹市,福嚴佛學院。

溫宗堃,(2010),〈從巴利經文檢視對應的《雜阿含經》經 文〉,《福嚴佛學研究》第五期,1-22 頁,新竹市,福嚴佛 學院。此文曾於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2006),嘉 義縣,南華大學。

王常蒞,(2007),〈巴、漢〈入出息念相應〉經群比較〉,《中 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1-39 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

于亭,(2009),《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北京,中國。

余嘉錫,(2009),《目錄學發微》,時代文藝出版社,北京,中 國。

俞樾,馬敘倫校錄,傅傑導讀,(2007),《古書疑義舉例》,上 海世紀出版,上海市,中國。

俞樾,(劉師培、楊樹達、馬敘倫、姚維銳),(2005),《古書疑 義舉例五種》,上海世紀出版,上海市,中國。

遇笑容,(2006),〈梵漢對勘與中古譯經語法研究〉,《漢語史 學報》第6 輯,pp. 61-67,上海教育出版社。

越建東,(2010),〈Richard Gombrich 探討佛陀原意的論述與方 法〉,《揭諦》18 期,45-74 頁,南華大學,嘉義,台灣。

四、日文或日文著作的翻譯

赤沼智善,Akanuma, Chizen, (1929, 1986 reprint at Taipei),《漢巴 四部四阿含互照錄,The Compa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Agamas & Pali Nikayas 》,台北縣,華宇出版社。

水野弘元,(2000),《佛教文獻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一)》,

許洋主譯,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

水野弘元,(1989),〈漢譯之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佛教 研究》,18 期。(本文已經被翻譯為中文,收在《佛教文獻 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一)》,509-579 頁,許洋主翻譯,

法鼓文化出版社。)

水野弘元,〈中阿含經解題〉,《國譯一切經》,卷 4。(本文已 經被翻譯為中文〈中阿含經解說〉,收在《佛光大藏經》

《阿含藏》之《附錄(下)》,689-703 頁)

水野弘元,〈增一阿含經解題〉,《國譯一切經》,卷 4。(本文 已經被翻譯為中文〈增一阿含經解說〉,收在《佛光大藏 經》《阿含藏》之《附錄(下)》,761-785 頁)

水野弘元, (1964), 〈部派佛教與雜阿含〉,《佛光大藏經》

《阿含藏》〈附錄(下)〉,(1983, 1995), 681-687 頁,台北 市,佛光出版社。

前田惠學,(1964),《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東京市,

日本,山喜房出版社。

在文檔中 摘要 (頁 36-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