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樂曲分析

如同之前敘述,此次研究作品《F調法國號與鋼琴奏鳴曲》是屬於亨德密特 晚期的作品,以新古典主義的傳統曲式為寫作基礎。此曲總共三個樂章,第一樂 章為奏鳴曲式。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都屬於ABA'加上尾奏的曲式,曲式上的細 微差異與詳細分析將在之後說明。以下列表二可以簡略說明第一樂章的曲式。

第一樂章

▼ 表二:第一樂章之曲式架構

曲式 各段落細分區塊 中心音

第一主題(mm.1-16) F – C - F

過門(mm. 16-22) F

第二主題(mm.23-38) #C - #G - #C 呈示部

結束樂段(mm.39-54) F –E -A

A 段(mm.55-70) B – bA – bG - bB

A’段(mm.71-83) E – bA – F – (連續五次二度往

第一主題從(mm.1-16)法國號一開始三個大跳音程,之後旋律趨於級進線

第二主題 (mm.23-39),樂句結構為 3 + 4 + 2。第一個樂句中旋律由連續兩 個向上的大跳之後再級進往下,形成一個美麗的弓形線條 ; 之後的兩個樂句其 實就是樂句的反覆發展與模進,第二個樂句的模進是以四分音符為單位,但是第 三樂句的模進則是以八分音符為單位。由於這兩個樂句的安排是減值的模進造成 密度的增加,所以形成聽覺上加快的效果,在和聲結構上中心音由#C轉換#G 。 (譜例4)

譜例4:(總譜第一樂章第23-30小節)

mm. 31-38,主題在鋼琴聲部反覆(譜例5),伴奏音型也由和弦式改為線條式 (對照譜例4與譜例5),中心音轉回#C。

#G 23

27

#C 伴奏Æ和弦式

2

3

19

譜例5:(總譜第一樂章第31-34小節)

mm.39-55結束樂段。可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鋼琴是連續八度的反向旋 律線條,法國號的旋律則是來自第二主題(m.26);第二部份m.45法國號和緩的切 分音與鋼琴呈現反方向的線條(與 mm.39-42類似旋律線條)。(譜例6)

譜例6:(總譜第一樂章第39-47小節)

mm.49-53,同樣的切分音旋律出現在鋼琴以八度再現,也同樣有著反方向 的旋律進行,此時法國號的長音確定的中心音A的地位,更在m.53鋼琴聲部直接 出現了A大三和弦。(譜例7)

31

伴奏Æ線條式

39

43

譜例7:(總譜第一樂章第48-52小節)

在上面的表格裡,我們可以發現呈示部裡在中心音安排上的巧妙,第一主題 與第二主題的中心音安排都是五度關係,也可以反映出亨德密特傳統的一面;另 一面,兩個主題之間相差增四度,也就是亨德密特把兩個主題的調性安排在他和 聲理論中所謂最疏遠的關係,但這個音程同時是他所認定最有和聲張力的。這也 符合在傳統奏鳴曲中,兩個主題必須要在調性與旋律性俱備的對比性。

二、發展部

可分為AA'B三段。法國號吹奏著典型的號角旋律,一掃之前的和緩情緒,

揭開強而有力的發展部。我們可明顯發現,發展部一開始,完全四度音程扮演重 要的角色,直到m.60出現比較級進式的旋律線條,而此時出現來自m.39的節奏,

在這裡為這個節奏做預告,因為之後在A'(m.71),這節奏將會大量使用成為重要 節奏動機。(譜例8)

譜例8:(總譜第一樂章第53-57/39-42/70-72小節)

48

四度號角旋律 53

若我們把法國號mm.60-64的旋律單獨挑出來分析,可發現這裡除了有 的節奏,也有來自第一主題中鋼琴伴奏的附點節奏。再仔細分析附點音符的旋律 部份,可發現bB大三和弦一轉位、bA屬七和弦與bG大三和弦,形成一個級進的 和弦進行。(譜例9)

譜例9:(總譜第一樂章第61-63小節)

鋼琴的節奏出現連續十六分音符與低音強烈的八度,不斷的將樂曲一直推 進,接著在m.64由鋼琴反覆著之前法國號的旋律,第一次移高八度,第二次旋律 回到法國號並移高大三度,藉由連續十六分音符的模進馬上接到A'。(譜例10)

39

來自第一主題 61

70

節奏來自 m.39

A’

譜例10:(總譜第一樂章第58-69小節)

與A一樣是四度的號角旋律(對照譜例8),之後一樣是融合了第一主題與第二 主題的旋律,經由反覆、移位(移低完全五度)與旋律的發展,直到m.82一個音階 上行,將中心音由E轉向B。(譜例11)

譜例11:(總譜第一樂章第70-84小節)

58

鋼琴反覆自 m.60(移高八度)

旋律回到法國號,移高大三度

四度號角旋律 70

同樣地,在mm.83-84鋼琴部份,有#G大三和弦一轉位、#F屬七和弦與E大三 和弦,中心音轉回E。m.85開始的B段(也可當作是結束樂段)持續發展 節奏,

但法國號的旋律已趨於和緩,這含有大跳音程的旋律明顯取自於第一主題。鋼琴 以兩小節為一個單位反覆發展,低音的八度進行三度的模進(m.86、m.88、

mm.89-90、mm.91-92) ,緊接著引導進入再現部。(譜例 12)

1

2 4

3

5

E 大調音階 73

76

79

82

譜例12:(總譜第一樂章第85-93小節)

再對照上面的表格,發展部的曲式為A A'B,在旋律性與樂曲發展上,兩個 A段必然比較相近,但有趣的是,在調性上的安排,A'與B段是比較相近的,因 為他們都是由一個連續的模進再進入到段落最終的中心音。

三、再現部

再現部可分為AA'兩段。再現部一開始重新出現了第一主題,不同的是在這 裡的伴奏音型,延續發展部的節奏而摒棄原本在呈示部中的附點節奏,讓音樂的 張力擴展開來。

與呈示部相比較,法國號部分,前樂句(m.4)的最後三音在呈示部為bb1

來自主題一 85

88

91

模進→

c2 、g1 ,但在再現部,則是 bb1 、be2 、bf2 (mm.95-96),接著不斷的延伸拉

長,直到m.98 才出現期待已久的c2 音。(譜例13) 譜例13:(總譜第一樂章第1-6/91-96小節)

接著,省略了後樂句直接到了第二主題 (m.105),中心音為#F。如同再現部,

第二主題先由法國號演奏一次之後,緊接著鋼琴(m.113)在不同的八度上又反覆 一次一樣的主題旋律(呈示部裡鋼琴是移高一個八度,在再現部中則是移高兩個

91

94

與呈示部伴奏音型改變 1

4

附點伴奏音型 呈示部

再現部

八度) 。(譜例14)

譜例14:(總譜第一樂章第103-115小節)

此外,在鋼琴的低音聲部,藏著一條優美的半音階,m.108的二分音符A-c,

接著半音階下行(m.111) ,由c一直往下到#F。同時,mm.108-111和弦根音為#C,

也就是中心音#F的屬音,這裡藉由半音階的下行(mm.111-113),和弦根音又重回

#F。(譜例15)

譜例15:(總譜第一樂章107-115小節)

103

111

107

C

#F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mm.113-116法國號部分為第二主題樂句的延伸,並 在最後奏出一個#F大三和弦,更確定中心音#F的地位。m.118 鋼琴與法國號是 Stretto(緊接手法)的安排,這是巴哈賦格裡的一種聲部寫作技巧,就是一個聲 部還沒進行完,但是另一個聲部就已經提前開始了,也就是樂句重疊;亨德密特 利用這樣的安排,增加樂曲的張力。(譜例16)

譜例16:(總譜第一樂章第111-126小節)

m.134又再出現第二主題,但是移低了小二度,這裡只重複出現了兩次的前 半樂句。接著m.140,Lebhaft(原意:活潑),出現第一主題,並且在原調上,也 就是中心音為F,法國號不停歇的一直演奏到樂章結束。如果我們把這部份跟樂 章一開始比較,可以察覺這裡省略掉了鋼琴獨奏的過門部分,也就是樂句前後的 相接沒有空隙,這也呼應之前提到的Stretto,在這裡雖然不是樂句的重疊,但是

111

Stretto(緊接手法)

緊接著的樂句同時伴著鋼琴的附點節奏,也有跟Stretto一樣緊迫的效果。(譜例17)

譜例17:(總譜第一樂章第140-147小節)

140

一直持續到樂章結束

第二樂章

曲式上的安排是ABA'加上Coda的安排。在樂句的安排上,前樂句是mm.1-5

接著 m. 22 鋼琴部份重複剛剛法國號的旋律(對照譜例18,m.17),低音部份 還是延續著八分音符的節奏和音型,以變化的模進支撐著樂句,法國號則以四小 節長音級進向上推進。(譜例19)

譜例19:(總譜第二樂章第21-25小節)

另外,在mm.26-31鋼琴部份有一條巧妙旋律線的安排,內聲部由#f、g、a、

b、#c1 之後又重新#f、#g、a、b、c、#d,是一條隱藏在內聲部的級進旋律線,

由亨德密特的理論中我們知道,他特別偏好級進的旋律線條,而這裡亨德密特把 它藏起來,並且當作是連接樂句的橋樑(級進線條中最後一個音#d便是下一樂句 的第一個音) 。(譜例 20)

21

21

鋼琴部份重複剛剛法國號的旋律

15

譜例20:(總譜第二樂章第26-35小節)

m.31重回主題旋律,這裡聲部變得濃密,主題旋律同時出現在法國號最高聲 部與鋼琴左手最低聲部,並在八度上重複,各個聲部之間的反向與節奏交錯都以 對位式的織體呈現。(譜例21)

譜例21:(總譜第二樂章第31-35小節)

接著藉由2次模進旋律的伸展,拉長樂句並接入B段。B段(mm.54-76) ,拍 號轉換為9/8拍,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音樂韻律的改變。在整個B段鋼琴音型較為流 暢,鋼琴音域移高音色清脆,形成A段與B段之間明顯的區別。(譜例 22)

31 26

級進線條中最後一個音#d便是下一樂句的第一個音

譜例22:(總譜第二樂章第54-58小節)

伴奏的音樂織度層次分明,在B段一開始(m.54)低音一直有一個持續低音 b(pedalpoint),最高聲部則是維持固定的節奏韻律,中間夾著兩個內聲部。之後 在一個八度平行的過門樂段(mm.63-65),織度減少至兩條對位的旋律線(亨德密 特一向重視兩聲部的旋律架構和對位式織體)。(譜例23)

譜例23:(總譜第二樂章第54-67小節)

54

之後在長音#f1 引導進入A',m.77法國號奏出與第二樂章一開始一樣的鋼琴 伴奏旋律,但是節奏則固定是四分音符,緩緩引入A'。(譜例 24)

譜例 24:(總譜第二樂章第 64-84/1-4 小節)

64

68

71

79 74

法國號奏出與鋼琴第 一小節一樣的旋律。

在A'中,加重了法國號的比重,原本在A段中由鋼琴獨奏出的旋律在這裡則 由法國號演奏。這裡亨德密特更極致的發揮對於旋律級進的偏好,以及在樂曲織 度上對於兩條對位線條的重視。他認為能找出二度連接點的旋律線才是較佳之作 品,因此必須從二度進行的分析來求得旋律的輪廓。例如:mm.79-80、mm.87-90、

mm.93-107,這些片段的低音線條都是級進下行。從m.93開始,高音也出現一條 反向的旋律線條,使得兩條高低音聲部對比非常明顯對稱。(譜例25)

譜例25:(總譜第二樂章第5-14/79-111小節)

1

10

79

原本在 A 段中鋼琴的旋 律改由法國號奏出。

a

101

107

85 b c

91

反向極進進行

音樂經過一個逐漸上行及漸強的樂段到達高潮(m.107),旋律藉由音型的模 進下行的趨於平靜地進入Coda。Coda則是再一次回顧一開始的鋼琴片段,平靜 和緩的結束本樂章。(譜例26)

譜例26:(總譜第二樂章第101-126小節)

101

107

Coda

第三樂章

▼ 表四:第三樂章之曲式架構

曲式 各段落細分區塊 中心音

A(Lebhaft) aa’+closing (mm.1 - 37)

(Etwas breiter)

(mm.155–179) F

在這裡可以發現亨德密特慣用的手法安排,旋律一邊先由法國號吹奏出,然 後由鋼琴在高八度上再一次奏出,幾乎每次主題第一次出現,都是以這樣的安排 呈現(A段與B段一開始都是這樣的安排)。而我們也可以發現,"模進"(Sequenz) 是亨德密特拉長樂句或發展所慣用的手法,也因為這樣模進手法的緣故加強了樂 曲的整體性。

以A段的主題當例子,就是以兩個動機的模進所構成,接著法國號又在鋼琴 奏出連續八分音符的陪伴下奏出兩次模進(mm.10-11)。(譜例28)

譜例28:(總譜第三樂章第5-11小節)

若細分A段,可把它當成aa'加上一個結束樂段。m.15就是前述的a',而結束 樂段(m.26)則是以響亮強烈的八度開始,這是來自樂章一開始,也是我們之前提

若細分A段,可把它當成aa'加上一個結束樂段。m.15就是前述的a',而結束 樂段(m.26)則是以響亮強烈的八度開始,這是來自樂章一開始,也是我們之前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