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協助

瘧研所在基隆、臺中、高雄等地試藥觀察,並記錄噴灑DDT藥劑狀況,是否 還有其他值得觀察的面向。從國家檔案中可掌握瘧研所工作人員平常研究瘧蚊動 向、試驗防治工作,一旦有地方性疫情,亦須投注救助行列,並展開調查工作。例 如,1948年4月臺灣水泥公司蘇澳廠員工感染瘧疾情況嚴重,疫情失控危及生產作 業,商請衛生處救助。顏春輝擬定救助計畫,撥發治瘧藥品,請基隆分所技正陳錫 舟前往調查,以研擬對策。同年8月,臺灣工鑛股份有限公司煤鑛分公司基隆煤鑛場 鑒於工廠附近垃圾推積如山,蚊蠅叢生不堪其擾,請瘧研所增派人力施予DDT消毒 作業,以弭蚊蟲。瘧研所清楚指出DDT噴射工作並非單位職掌,乃是衛生處第二科 所轄DDT噴射服務隊承攬,轉請該隊辦理。80 雖然相關實例未多,卻顯示瘧研所不 斷嘗試DDT滅蚊試驗,但未承攬DDT噴射以維繫環境衛生的作業。

瘧研所採集、觀察瘧蚊,進行滅蚊試驗,以推展防瘧作業。然而,瘧研所之 研究機構究竟如何將試驗成果,逐一推廣到每個鄉鎮,甚至是每個角落呢?這個 重要的環節,與農復會密切相關。

二、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協助

1949年初,中國政局紊亂,農復會遷往臺灣,開展農村復興運動,並將觸角 伸展至農村衛生層面。當時,臺灣農村貧窮,農民普遍罹患瘧疾和肺結核。瘧研 所獲得農復會的援助,進行DDT撲殺幼蟲、DDT家屋殘留噴,及瘧疾病例調查。

當臺灣受大陸動盪局勢牽累,通貨膨脹嚴重,農復會適時提供瘧研所同仁工作津 貼,穩定其生活狀況,得以全心投入瘧蚊實驗與防治工作。81令人好奇的是,農復 會何以關切臺灣防瘧作業呢?

農復會的成立,乃源於1948年8月4日中美兩國達成協議,10月1日在南京設立 該機構,冀望透過美國經濟與技術援助,扶助中國農村發展。其後,美國任命莫 耶(Dr. Raymond T. Moyer)、貝克(Dr. John Earl Baker)與中方代表蔣夢麟

(1886-1964)、晏陽初(1893-1990)、沈宗翰(1895-1989)等5名委員組成委員會,

80 「電請派員來廠協助防瘧及治療由」,〈環境衛生〉,《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檔案》, 檔案管理局藏,檔號:0037/1411/1/1。

81 許世鉅,〈瘧疾研究所十年有成〉,頁13-14。

商議工作方向。農復會援助中國農村資金,直接來自中美基金,得以專款專用。

農復會成立之際,正視農民健康不佳,投注農村衛生問題,成立鄉村衛生委員會,

由許世鉅醫師負責規畫。後來,國共戰爭激烈,設置南京的農復會遷移至廣州,

但受惡劣局勢影響,各項工作未能展開。至1949年8月,農復會再從廣州遷到臺灣,

隨即關注農民健康,陸續展開鄉村衛生工作。農復會在南京從事鄉村衛生作業,

主要是提供經費,建立衛生所,推動鄉村公衛作業,轉進臺灣後即承繼此套模式。

是時,臺灣全省衛生所僅50餘所,且受限各項經費,僅半數稍有規模,其餘殘破 不堪,衛生作業未上軌道。農復會立即撥款協助建設衛生所,增加衛生所數量,

與壯大規模。82從1949年開始,臺灣衛生院、衛生所在農復會扶植下,整體數量不 斷成長,投入基層衛生事務人力,亦隨之增加(見表3)。

表4:1946-1954年臺灣衛生院、所數目與整體人力表 年分

項目 1946-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衛生院數目 17 18 22 22 22 22 衛生所數目 56 252 356 360 367 367 整體工作人力 775 1,486 2,208 2,568 2,600 2,871 資料來源:黃俊傑,《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臺北:三民書局,1991),

頁433。

農復會強化衛生所設施,提升鄉村醫療水準,另外也協助其他衛生機構防治 傳染病。瘧疾與肺結核是當時重創農村的兩大流行病,尤以瘧疾最為嚴重,成為 農復會防疫重點。農復會正視瘧疾防治作業,聯繫衛生處研究並擬定策略,決議 補助瘧研所美金22,700元,繼續進行抗瘧事宜。83

根據蔡姿儀的研究,農復會協助臺灣抗瘧之最大成,乃協助瘧疾流行區所屬 各鄉鎮,恢復瘧疾防治所。數量上,1950年重新開設69所,1951年增為75所,1952 年底總計155所。這些瘧疾防治所建立在日本防遏所的基礎上,在戰後初期僅有簡 單實驗器材與化驗設備,尤其困於人力短缺,根本無法管控瘧疾流行情況。農復 會提供資金充作人事經費,供應各類實驗設備與補給品、自行車,以及各式治瘧

82 黃俊傑,《農復會與臺灣經驗》(臺北:三民書局,1991),頁 47、188-189。

83 〈顏春暉報告衛生工作,四項重要措施,研究消滅本省瘧疾〉,《自立晚報》,1950 年 6 月 10 日,第 4 版。

藥品,甚至每月還提供工作人員額外出差津貼新臺幣100元,讓瘧疾防治所得以臻 上軌道。瘧疾防治所人員就近觀察民眾健康,一旦發現疑似瘧疾病例即採血檢驗,

並對感染者投藥治療。之後,農復會協助設立衛生所,併入瘧疾防治所,進行瘧 疾防治事務。除此之外,為了讓各地負責瘧疾防治的工作人員,能熟稔瘧疾知識 與滅瘧技能,透過瘧研所的協助,在1950、1951年規劃防瘧課程,在二年間舉辦7 期課程,總共訓練227位衛生所人員,包括瘧疾防治所人員與新進技術同仁,讓他 們透過課程了解瘧蚊習性,把握瘧疾防治技能。完成訓練課程後,這些衛生人員 返回工作崗位,將所學知識技能運用於工作實務,強化衛生所瘧疾防治效能,降 低瘧疾危害程度。84

農復會在臺灣普遍設立瘧疾防治所,將其劃歸衛生所管理,與此同時,提供 腳踏車、防瘧藥品以及旅費津貼,以完善瘧疾防治網絡。另一方面,農復會亦協 助瘧研所加強各項實驗與研究工作,進行口服藥物預防試驗,以及追查流行區瘧 原蟲率與脾腫率,以掌握瘧疾流行實際情形。85如上所述,從外部可觀察農復會與 臺灣瘧疾防治的互動,掌握該會適時資助瘧研所,延展瘧疾防治事務。然而,農 復會為何遷往臺灣後,立刻投下鉅資,協助農村瘧疾防治作業,甚至撥款援助瘧 研所,支援瘧疾研究與撲滅瘧蚊的實務工作呢?倘若從人際網絡考察之,似乎可 推敲其中緣故。當年,在農復會扮演最關鍵、重要角色,應屬鄉村衛生組組長許 世鉅。1946年,許世鉅擔任中央衛生實驗院研究員時,曾跟隨洛克斐勒基金會顧 問團團長華生來到臺灣,考察瘧疾流行狀況;其發現臺灣遭瘧疾危害至深且鉅,

立即協助成立瘧疾研究中心之事。根據此人事網絡推敲,許世鉅甚有可能向洛克 斐勒基金會推薦,同屬中央衛生實驗院的兩位瘧疾專家章德齡、周欽賢前來臺灣,

協助瘧疾防治事務。1949年,許世鉅以農復會要員之姿再度來到臺灣,依據先前 經驗,其已掌握臺灣瘧疾之激烈,在展開農村防瘧實務之際,立即援助瘧研所,

以維繫該單位之運作,並尋求合作以共同掃蕩農村瘧疾。值得注意的是,從許世 鉅與顏春輝教育背景觀察之,可發現二人皆出身北平協和醫學院體系,同時都擔 任過中央衛生實驗院研究人員。依此人際網絡推測,二人應屬舊識關係。因此,

許世鉅將大筆資金投注瘧疾防治事務,協助瘧研所推展防治作業,或多或少受到

84 蔡姿儀,〈戰後臺灣瘧疾防治之研究(1945-1965)〉,頁53。根據 Chen Wan-I, “Malaria Eradication in Taiwan, 1952-1964:Some Memorable Facts.”,p. 264 指出 1950 年至 1951 年間農復會提供資金予瘧研所,訓練的防瘧人數為273 人。

85 雷柏爾,《臺灣目前之農村問題與其將來之展望》(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1954),頁 199。

顏春輝的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