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霍耐特在「蔑視動力學」的構想中,進一步想透過反抗運動的社會學研究來說 明,社會蔑視感所引發的為求承認的鬥爭,即是推進社會進化的動力基礎。41但不 義意識或承認鬥爭的道德文法等說法,卻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社會結構扭曲所 產生的病理學現象,化約成社會統治階級的壓迫與階級鬥爭的問題。然而,階級鬥 爭似乎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用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論「主奴鬥爭」這一 章的洞見來看,主奴鬥爭的產生其實是出於我們一開始在認知上,即是將他人看成 是物一般的客體,從而否定他的主體性地位,這才產生「為承認而鬥爭」的主奴關 係。就此而言,個人因得不到承認而感受到蔑視,不只來自不道德的對待或不正義 的壓迫,而是來自於個人僅被視為物一般的存在,從而感受到自己做為主體的身份 沒有被肯定、或遭到否定。這種視他人、自然甚或自己為物的觀點,卻不一定是出 自某種道德上的惡意,反而可能出自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日常態度。正如霍耐特所 說的:「所有資本主義社會的成員,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都同樣被吸納進物化的行 為體系;工具式的對待他者是一社會事實,而不是道德上的不義」。42

透過「蔑視」所引發的解放興趣,反映出個人對追求能得到承認的「內在道德 性」或「本真的社會倫理」的要求。依《為承認而鬥爭》一書的分析,在蔑視的動 力學中,「承認」的內含被理解成,對於個人主體性在自我信任、自我尊重與自我 重視的自我認同建構中,應能透過家庭的愛、市民社會的法律權利與國家或價值共 同體之榮譽的賦予,而得到他人的肯定,這是就社會性的人際關係來看承認理論的 內含。但從「物化」的觀點來看,若我們不能承認他人、自然甚或自我是有自主性

41 Honneth, Kampf um Anerkennung, S.256-273; 霍耐特,《為承認而鬥爭》,頁 167-177。

42 Axel Honneth, VerdinglichungEine anerkennungstheoretische Studie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2006), S.25. 本文引述霍耐特《論物化》一書,中文譯文採用羅名珍博士 即將出版的中譯本初稿,筆者藉此表達感謝之意。

的主體,而是彼此相互如物一般地對待對方、或我們如物一般地對待自然與自己,

那麼人的真實存在所遭受的扭曲,即不僅來自他人有意的傷害,而是即使他人並無 惡意,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物化觀點,都會使人之生命存在的本真性基礎受到傷 害。霍耐特因而在《論物化》一書中,轉向以「承認的遺忘」(Anerkennungsvergessenheit)

來說明物化的來源,43以能對當代社會的病理學做出更徹底的哲學診斷與治療。

霍耐特從「蔑視的動力學」轉向研究「遺忘承認」的「物化」,其實代表霍耐 特的承認理論,已經從「社會批判理論」(或「規範性的社會理論」)過渡到「社 會存有論」(或「哲學人類學」)的討論。他在《論物化》一書中,透過對盧卡奇

〈物化與無產階級意識〉這篇對西方馬克斯主義影響深遠的論文的重新詮釋,使批 判理論能從馬克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病理學的關注,重返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社 會存有論分析,並因而能透過以「承認的遺忘」做為「物化」來源的解釋策略,來 取代哈伯瑪斯透過語言哲學對於「以成功為取向的策略性行動」(這是一種相互把 對方當作達成目的之工具來操縱的人際互動方式)與「以意義理解為取向的溝通行 動」(這是一種以溝通夥伴身分參與行動協調的人際互動方式)之間的區分。

哈伯瑪斯雖然能以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論語言溝通的「我 與你」之間的交互主體性關係,來取代主體主義的「我與它[物]」之間的單向操縱 關係,以使馬克斯在「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所言的,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方式最 終即是以物與物之間的關係,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能得到語言學轉向後 的解釋。但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卻忽略了,在溝通的過程中,除了預設我們必 須相對於「旁觀者觀點」,採取在「參與者觀點」中所具有的兩個主要的構成要素,

即「採納他者觀點」(Perspektivübernahme)以及藉之所得來的對他者的「行為理 解」(Handlungsverstehen)」之外,還需包含有「肯定的支持」(postive Befürwortung)

和個人「存在上的投入」(existentielle Zugewandtheit)這些構成要素,但「這些要 素在今日界定主體理性動機時並未被充分地表達出來」。44承認理論因而並不能侷 限在蔑視動力學的分析,而應更深入到物化理論的層次。

霍耐特《論物化》這本書,表面上是要重啟盧卡奇物化理論的現實意義,但實 際上是要超越他自己先前承認理論的限制。在這裡霍耐特意識到的是,批判理論做 為社會病理學的診斷與解放的療癒,不能只限制在道德哲學或倫理學的規範性層次,

而是應在存有論的層次上,對於人類存在的不真實做出診斷。也惟有在這個意義上,

43 Honneth, Verdinglichung, S.61-75.

44 Honneth, Verdinglichung, S.39.

批判理論做為社會病理學的診斷,才不是僅限於對資本主義社會(或資本主義社會 的某個發展階段)的批判,而是能對人類生命的真實性,提出本真性存在的判斷。

而這即如霍耐特所說的:

物化指的是一種徹底錯誤的人類實踐形式[……]物化概念的定義並不是 沒有規範性的內涵;即便此處無關對具體道德原則之損害,但也正因為如 此,我們所要處理的問題更困難: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能夠證明,相對於扭 曲的、病態的實踐形式,存在著一種真正的、本然的實踐。盧卡奇進行物 化分析時所必須預設的規範性準則,並非種種道德法則,而是一個關於正 確的人類實踐的概念。要提出這樣一種概念,需要更強的社會存有論以及 人類學的論證,而非一般道德哲學或倫理學論證。45

物化並非違背特定道德原則,而是指人類在實踐活動或預設態度上的偏 誤,而這些實踐或態度根本地構成了人類生活形式之合理性。也就是說,

當盧卡奇批判資本主義物化了我們的生活處境時,他的論證僅具有間接的 規範性質,因為他論證的根據,乃是社會存有論或哲學人類學中描述性的 要素,而後者所試圖嘗試的乃是人類存有根本之理性基礎。就此而言,盧 卡奇的物化分析可以說是對於生活實踐病徵的一種社會存有論的解釋。46 在這兩段話中,霍耐特都清楚地說明了,物化批判不只是道德哲學或倫理學的 問題,更是社會存有論層次的問題。因為採取「物化」的觀點,並不見得是出於道 德上的不義,而是在某些社會生活形式(例如資本主義社會)中,它本身的存在就 是一種社會事實。只有當我們相對於物化,設想有一種本真的存在方式,那麼對於 物化所造成的人類生活形式的扭曲,我們才能說物化的批判(或批判理論做為規範 性的社會學理論)在間接的意義上,是具有規範性的理論。霍耐特意識到,在此如 果要把盧卡奇的物化分析理解成:「對於生活實踐病徵的一種社會存有論的解釋」,

並從而能使他的「承認理論」做為批判理論,能更正確地做出社會病理學的診斷,

那麼問題的核心即在於:(1)承認概念在什麼意義下,是一種「真正的、本然的實 踐」,這些實踐或態度又如何能「根本地構成了人類生活形式之合理性」?(2)如 果承認是如此根源地內在於人類的實踐活動中,那麼物化的態度又是如何產生的?

45 Honneth, Verdinglichung, S.26.

46 Honneth, Verdinglichung, S.18-19.

由於物化涉及人類存在的真實問題,以及吾人理解他人、自然與自我之根本形構方 向的問題,且這些問題又發生在人際互動的社會關係中,霍耐特因而也將此稱為「社 會存有論」的問題。

在上述兩個問題中,第二個問題預設了第一個問題。因為若不能將承認關係視 為是「根本地構成人類生活形式之合理性」的「真正的、本然的實踐」,那麼物化 也只是一種中立的客觀化態度,它的產生並無所謂具有否定性的扭曲含義。霍耐特 試圖借助對盧卡奇本文的分析來回答這兩個問題,但在我看來,霍耐特對第二個問 題的解答是失敗的,因為他在那裡太過簡化盧卡奇的相關觀點。但於第一個問題的 回答,則是霍耐特透過盧卡奇,說出了馬克斯最早在異化勞動的批判中,所應說而 未說的承認理論預設,這則是霍耐特最有貢獻之處。

霍耐特認為盧卡奇只將物化的產生,歸諸於商品交換的普遍化這種社會的因素,

而這只符合他區分出承認遺忘之兩類可能性中的第二類:「第一類的承認遺忘指的 是,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太過偏狹地專注於一個單一目標,以致於我們不再注意到 其它的、或許更原初的動機與目標」,「第二類用以解釋物化生發的『注意力弱化』,

則不是出於行動之內在決定條件,而是出於外在決定條件,即,僵化的思考範式會 影響我們的實踐。這些思考範式對社會事實有某種選擇性的詮釋傾向,它們會導致 我們在相當程度上,對某一處境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素失去關注」。47霍耐特並批 評盧卡奇混淆了在商品交易中所需要的客觀化態度與物化的態度,但這些批判在我 看來是不成立的。因為盧卡奇的物化分析,是基於馬克斯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馬 克斯在《資本論》第一章很清楚地說明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就是以交換價值為 目標,不重視物的使用價值與人的有用勞動之質性的差異,而只重視由抽象勞動量

則不是出於行動之內在決定條件,而是出於外在決定條件,即,僵化的思考範式會 影響我們的實踐。這些思考範式對社會事實有某種選擇性的詮釋傾向,它們會導致 我們在相當程度上,對某一處境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素失去關注」。47霍耐特並批 評盧卡奇混淆了在商品交易中所需要的客觀化態度與物化的態度,但這些批判在我 看來是不成立的。因為盧卡奇的物化分析,是基於馬克斯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馬 克斯在《資本論》第一章很清楚地說明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就是以交換價值為 目標,不重視物的使用價值與人的有用勞動之質性的差異,而只重視由抽象勞動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