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資料蒐集的方法

在文檔中 第三章 研究設計 (頁 30-33)

行動研究者所要蒐集的資料是相當多元的,舉凡所聽、所聞、

所想、所感都是可以蒐集且不可放過的資料,但儘可能使用第一手 資料(蔡清田,民 89)。其中蒐集資料證據的方法相當多元,本研究 也採取多種方式蒐集資料,但是基於研究時間的不同、研究現場的 轉變、以及案主需求的浮現及研究限制等,因此每個階段蒐集資料 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其中包括研究者札記與省思、團體省思、值班 日誌、督導討論記錄、團體觀察記錄、團體錄音/錄影帶對話內容之 逐字稿、半結構訪談資料文稿、電子郵件,茲將說明如下:

(一)研究者札記與省思/團體省思(年月日—r-名字)

這份資料貫穿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身為一位研究者,將所遇 到的困難、問題處理情形、以及自身內在心路歷程、感想、工作反 思都一一記錄下來。由於第二場境開始加入「種子教師」的協同研 究員,因此,種子教師也將自我省思札記記錄下來。唯有在災後第 一階段「凱悅安心服務站」現場,由於初次介入災難現場一片混亂,

且工作疲累因此我先以錄音方式錄下札記與省思,事後才加以整理

(880925—賴 r 即代表 88 年 9 月 25 賴之札記)。

(二)值班觀察日誌(年月日—o-名字)

「凱悅安心服務站」採輪班方式,每一個時段值班工作人員皆 須填妥值班記錄,記下該時段所發生之事件及待處理、以處理事件 之過程。

(三)督導討論紀錄(年月日—-s-名字)

「凱悅安心服務站」七位督導於撤站後,以回顧方式來探究整 個工作站運作的模式、流程、發現、提出問題檢討並做出建言。第 二場境的「假日生活營」與「災後教師成長工作坊」,所有參與的協 同工作者—「藝術治療種子教師」,必須在活動前、結束後之隔週,

參與四小時之團體督導討論,前三次督導僅有摘要記錄,後三次督 導採全程錄音並將之謄錄成逐字稿,進行分析。

(四)團體觀察記錄(年月日團體次數—g)

分別在「假日生活營」、及「災後教師成長工作坊」中的每一 次團體,都有一位非參與觀察員 (non-participant observer)記錄團體 流程、重要事件之發生、處理方式、團體動力及簡要的對話內容。「親 師懇談會」邀請一位參與觀察員 (participant observer)協助,觀察員 於會談結束後立刻做簡要過程摘記,內容包括:研究者與老師、家 長對話概要,以及觀察員記下在過程中所觀察到家長與學校老師的 非口語反應及行為模式。

(五)團體對話內容逐字稿錄音、錄影帶(年月日團體次數-名 字-d)

第四次∼第六次「假日生活營」、「災後教師成長工作坊」之團 體過程徵求成員同意,皆採全程錄音、錄影。事後將錄音帶其謄寫 成逐字稿。

(六)半結構訪談資料(年月日-i--名字)/電話訪談資料(年月 日-it--名字)

為了瞭解「假日生活營」成員之需求,進一步瞭解生活營之介 入方式--藝術治療團體的看法,以及評估對學生心理重建歷程的影

響,訪談於生活營結束後二週∼一個月,由觀察員前往學校以半結 構式的方式做事後訪談。「親師懇談會」後,研究者與觀察員訪談一 位該校行政人員、三位教師,期待瞭解災後何種形式的外來團體介 入較能滿足學校的需求,將此資料謄錄逐字稿來進行分析。訪談大 綱如下:

1.行政人員:

(1).災後學校的狀況如何?最期待的支援是什麼?

(2).對外來團體的看法如何?災後何種形式的團體界如是符合你們 需要的?外來團體進入對學校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3).你所看見的「假日生活營」特色是什麼?分別敘述「假日生活營」

帶給學校的困擾、幫助是什麼(包括學校整體、老師、學生等)?

2.老師:

(1) 從老師的眼光所看見「假日生活營」對學校、學生的幫助?

(2) 對「假日生活營」的建議?什麼形式的外來團體是老師所期待 的?

3.團體學生:

(1) 在「假日生活營」中,什麼讓你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2) 你認為「假日生活營」的活動中,你最喜歡的是什麼?為什麼?

(3) 對「假日生活營」的建議?

(七)電子郵件(年月日—e-mail 名字)

第四階段「災後教師成長工作坊」,研究者邀請該校教師共同 合作探究,研究者與合作行動研究者前後三個月的往來電子郵件內 容印出,進行分析,部分改寫成對話詩作。

在文檔中 第三章 研究設計 (頁 30-3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