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了能更清楚學生自身的想法與學習感受,教師特意在學習 單最後設計簡單的自我評量表,讓學生自我評估自己的學習成 效。而老師也可透過量化的數據來驗證自己的教學成果。自評表 的主要問題如下:

◢自評:

1.學完本單元,我對於埃及歷史 □更有興趣 □普通 □沒有興趣 2.學完本單元,是否會想進一步看相關埃及的書籍 □會 □部會

3.學完本單元,我對於埃及的宗教生死觀與死後世界 □更能體認 □仍有疑惑 □無法理解 4.學完本單元,我最喜歡哪個活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木乃伊製作

筆者執教的九年級班級有七個班,學生人數每班約 35 人,共 回收 245 份問卷,此七個班級皆為常態分班的班級,並非美術班 或體育班。以下針對每一題的自評做量化的分析。

第一個問題的主要問題意識在於,學習完本單元學生是否對 埃及的歷史更有興趣?是否有引起學生更想學習的動機?其量化 的結果如下:

回饋項目 人數 收回問卷份數 比例%

約有六成七的學生會想進一步看相關書籍,雖然想法與行動 會有落差,但是至少這個教學方案讓學生燃起了對知識的渴求與 追根究底的精神。不過針對兩成三的孩子不願意進一步探索,筆 者仍舊做了「質」的問答,學生表示「功課太繁重」、「要補習」、

「不喜歡歷史」。答案明確顯示,中學生的課業繁重,會影響學生 學習的意願。佐藤學教授提出東亞型教育的國家,因為考試的壓 力與填鴨式的教學,學生都有「從學習中逃走」的普遍現象。教 育的大環境如此,凸顯教師在教學現場上,擔任燃起學生熱情的

「引導者」,更甚於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

許多的知識、甚至教師也不知道的新知,都可以透過網路搜尋求 得答案。歷史教師以往「博學強記」的形象,將逐漸被取代。在 資訊發達的環境下,歷史教師不可被替代的是什麼?這是值得所 有歷史老師深思的問題。教導孩子學習判讀資料的正確性、如何 對事物進行多元解釋,以及引發學習的熱情……這些都是歷史老 師不可被取代的價值。因此從知識的傳授,走向情意教學、重理 解過程的教學模式,的確是當前中學歷史老師可以努力的方向。

除了情意目標的探討之外,筆者在自評中也顧及教師在認知 層面是否有達成目標。因此特意針對學生對古埃及的「宗教生死 觀」與「死後世界」理解的認知情形做了問答。不過這個問答僅 止於學生的對學習的自我認知,並非客觀的考試評量,約有六成 五的學生認為自己更了解與有所體認,約有兩成的學生還有疑 惑。針對這部分的統計,筆者認為對有疑惑的學生的補救辦法,

便是利用課後閱讀或紙筆評量,即可加深印象。

三、學完本單元,我對於埃及的宗教生死觀與死後世界

動的執行紀錄與實際情況來看,的確是課堂上較有互動與反應的 時刻。有五成以上的學生對「木乃伊的製作」是最有興趣的,從 這數據可以證明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動手操作的學習成效的確是 高過其他教學模式。另外,情境融入的角色模擬方式也是頗受歡 迎,可見得學生在學習時需要多元教學方式的引導,才能夠讓他 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地完整、深入,甚而內化。至於另一個體驗操 作的活動「再現.古文明」,則是筆者認為較可惜的部分,因為時 間緊迫,未能在開學前就和藝能領域老師共同備課,導致操作活 動未能在藝能課課堂上實踐,僅能當作學期加分作業。因此真正 能完成雕刻實作的學生只有少數,大部分同學只限於完成學習單 上「英文-埃及」名字的對照書寫任務,未能進一步實作,實屬 可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