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三種現象的統合作用及其後果

上述 1958 年的「糧食大豐收」、「人民公社化」、「糧食供給制 與酬勞工資制」三種現象,從時間來看,「豐收」浮誇現象最早且 蔓 延 最 久 ─ 1958 年 初 就 有 「 春 耕 生 產 誓 師 大 會 」, 提 出 豐 收 願 景 ;124夏 收 便 以 「 各 地 田 頭 不 斷 出 現 『 萬 斤 畝 』、『 五 萬 斤 畝 』、

『十萬斤畝』的增產指標牌」顯示「浮誇風愈演愈烈」;125人民公 社化後的秋收,「大豐收」更是全面開花,遍地結果。8 月湧現的

「人民公社」現象,使農村人力資源、生產資源、生活資源完全 體制化,浮誇風也得以體制化發展,而且使浮誇風從生產領域蔓 延到 消 費 領域─即糧 食 供 給制 與 酬 勞工 資 制 的實 施 。 當局 視 之 為走向共產主義分配制度的過渡形式,共產主義運動的新勝利,

並且強調:「吃飯不要錢,這是提起當前一切工作的綱」。126大有 以消費促進生產,以勝利成果論證大豐收之勢。值得注意的是,

《廣西日報》1958年 11月 8 日第 1版發表社論〈農民的又一次大解 放─論糧食供給制〉,鼓吹在農村實行糧食供應制,但前一日,

即 11 月 7 日,《廣西日報》第 2 版便通過社論與報導,宣布「我區 普 遍 開 展 核 產 報 豐 收 運 動 」( 即 反 瞞 產 運 動 )。127至 此 , 浮 誇 豐 收、人民公社化、糧食供給制與酬勞工資制、反瞞產運動,諸種 因素糾纏在一起了。但細心考察,亦可見其中錯綜複雜的關係:

浮誇的「豐收」顯然是基本的導因,人民公社使「豐收」實現最 大化,同時也實現了對農村人力資源與生產資源的壟斷;由此產 生的糧食供給制與酬勞工資制一方面體現「豐收成果」以及集體 化的「優越性」,一方面也以此全面控制農民的生活資源。而反瞞 產運動在此時開展,卻正是前述諸種因素的矛盾糾結使然:浮誇 風虛構的「豐收」無法兌現相應的糧食,引發「核產報豐收」的

124 灌陽縣志編委辦公室編,《灌陽縣志》,頁20。

125 柳江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柳江縣志》,頁18。

126 〈農民的又一次大解放─論糧食供給制〉,1版。

127 〈丟 掉本位主義思 想,插上共產 主義紅旗─我 區普遍開展 核產報豐收運 動〉, 2 版。

反瞞產運動;人民公社的集體化體制使反瞞產運動得以用軟硬兼 施的各種方式推行,被集體化體制所束縛的農民只能別無選擇地 承受一切。糧食供給制與酬勞工資制的實施加速了糧食的消耗,

同時也為反瞞產提供頗為實際的論證依據:「人人都可以吃飽飯,

而且還不花錢,再給社員多留一些就沒有必要了。」128於是,不 僅餘糧,連口糧、飼料糧、種子糧都納入了反瞞產的範圍。

總的來說,大躍進催生漫無邊際的糧食高產衛星,造成大豐 收的假象;人民公社化運動一方面強化了集體化對農民的人身約 束力,一方面使因「大豐收」而超額徵購的措施得以強制推行;

而糧食供給制與酬勞工資制的施行,致使農民的生活資源迅速消 耗。三方面的統合作用力,最終歸結為強化了糧食之「得」(虛)

與「失」(實)的反差;反差的惡化,自然導致了中共當局與農民 全面對決的糧食戰爭—反瞞產運動。129

由此可說,廣西的反瞞產運動,其實就是一個由誤判到騎虎 難下,最終造成巨大悲劇的過程。

所謂誤判,即起自 1958 年大躍進高潮中虛構了農業大豐收的 假象,在「大豐收」基礎上進行的高徵購無法落實,自然就質疑 糧食被農民瞞產私分了。待到反瞞產加重饑荒災情,已經是騎虎 難 下 ─ 鄉 村 無 糧 ,130城 市 ( 包 括 縣 城 , 下 同 ) 也 糧 荒 。 例 如 : 田東縣自 1959 年 4 月 16 日起,全縣庫存商品糧僅能維持 2 天;5 月 中旬起,開始出現水腫病人等不正常現象;6 月起,機關職工、城 鎮居民中的成年人,口糧減至每月 7.5公斤。131廣西首府南寧 1960 年 2月春節剛過,便出現市場供應緊張形勢,市面食品奇缺,物價 隨之高漲,糧食供應定量減少,不得不用瓜菜代部分主食,以致

128 〈插上思想紅旗,杜絕瞞產私分〉,《廣西日報》(南寧),1958年11月9日,2版。

129 該 概 念 與 相 關 論 述 , 參 見 宋 永 毅 , 〈 糧 食 戰 爭 : 統 購 統 銷 、 合 作 化 運 動 與 大 饑 荒〉,《二十一世紀》,136(香港,2013.4),頁68-84。

130 這種「騎虎難下」的窘境,跟 1959 年 8 月廬山會議決議反右傾關係亦甚大。第二次 反瞞產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於1959年秋後發動的。基於篇幅有限及論述聚焦考量,本 文對此不展開論述。

131 田東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田東縣志》,頁105。

出現浮腫病情。132桂林市 1960 年 11 月初糧食及副食品供應緊張, Yifu Lin (林毅夫) and Dennis Tao Yang (楊濤), “Food Availability, Entitlements and Chinese Famine of 1959-1961,” The Economic Journal, 110:460 (Jan., 2000), pp. 136-158. Berstein也認為,政府過高徵購糧食調往城市,是導致大饑荒出現的主要原因 之 一 。 參 見 Thomas P. Bernstein, “Stalinism, Famine, and Chinese Peasants: Grain Procurement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ory and Society, 13:3 (May, 1984), pp. 339-377.古 學斌 則分 析, 政府 當局 為了 更多 徵購 糧食 ,脫 離現 實情 況, 按鄉 村 可耕地面積決定農民出售餘糧的配額,以致造成了農民的饑荒。參見Hok Bun Ku (古學斌), Moral Politics in a South Chinese Village-Responsibility, Reciprocity, and Resistance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3), p. 63.

135 〈 根 據 流 轉 方 向 , 合 理 擺 佈 糧 源 , 保 證 城 鄉 需 要 , 南 寧 區 掀 起 糧 食 集 運 群 眾 運

想,從 1958 年 7 月至 1959 年 2 月中旬,調出 1,300 多萬斤糧食支援 城市。138在「全國一盤棋、全區一盤棋」的思想指導下,外調的 糧 食 既 支 援 廣 西 的 城 鎮 亦 支 援 外 省 城 市 及 北 京 , 如 桂 林 地 區 在 1959 年1月就執行了「調運 500 萬斤糧食支援北京的任務」。139城市 勉強保住了,鄉村卻加速滑向大饑荒的深淵。

廣西 1958 年的這種形勢,雖然跟全國其他地區相仿,但廣西 的特殊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如前所述,1958 年初的南寧會 議,不僅促進了全國大躍進,更直接為廣西大躍進注入強大的催 動力,環江縣中稻畝產 13 萬斤的超級大衛星為代表的「糧食大豐 收」便是直接的產物。

其次,落後地區的各級領導更具迫切焦慮以及急於求成的心 態,於是無視廣西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在大躍進人民公 社化進程中,不惜違反中央關於民族地區工作「慎重穩進」的方 針;140南寧會議後,廣西當局更以「鼓吹地方主義和地方民族主 義」、「利用地方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情緒」等罪名,將陳再勵

( 1887-1975, 原 省 委 常 委 、 副 省 長 )等 人 劃 為 「 黨 內 右 派 集 團 」。141於 是,激進主義壓制了民族政策。如前所述,廣西各地,尤其是少 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如三江侗族自治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龍勝各 族自治縣、東蘭縣、那坡縣、田林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都安 瑤族自治縣等,無論大放糧食高產衛星,人民公社化運動,還是 實行糧食供給制與酬勞工資制,乃至貫徹「捨農村保城市」的策 略,都可見急於求成而不惜手段、不自量力並無視後果的表現。

再次,如此急於求成的操作,導致原本就經濟落後的廣西地

138 〈靖西調運大批糧食支援城市〉,《右江日報》(百色),1959年2月16日,1版。

139 〈 發 揮 協 作 精 神 支 援 首 都 人 民 歡 度 春 節 , 桂 林 區 超 額 完 成 糯 米 外 調 任 務 〉 , 《 廣 西日報》(南寧),1959年2月1日,2版。

140 不 著 撰 人 , 〈 中 共 廣 西 省 委 批 轉 省 委 統 戰 部 民 族 工 作 組 關 於 三 江 侗 族 自 治 縣 目 前 互 助 合 作 運 動 情 況 與 今 後 工 作 意 見 的 報 告 ( 節 錄 ) 〉 ( 1955.1.10) , 收 入 宋 永 毅 主編,《中國大躍進—大饑荒數據庫(1958-1962)》。

141 駱 明 , 〈 光 明磊 落 , 慘 淡 一生 ─ 憶 陳 再勵 同 志 〉 , 《文 史 春 秋 》 ,1997:5( 南 寧 , 1997.10 ) , 頁 2-4 ; 黃 榮 , 〈 關 於 所 謂 「 陳 再 勵 右 派 反 黨 集 團 」 的 來 龍 去 脈〉,《廣西黨史》,1999:5(南寧,1999.10),頁31-32。

區更易於陷入缺糧-瞞產-反瞞產-饑荒的惡性循環,以致 造成大量死人的悲劇性結局。

反瞞產運動中,無論是壓力所迫還是「積極主動」,農民報出 的糧數大多是子虛烏有的,根本交不出糧,廣西當局只好「採取 組織工作隊,到各家各戶搜查翻箱倒櫃,收繳所有的糧食」,142將 農民的口糧、飼料糧、種子糧都搜刮而去。廣西反瞞產運動進行 至此,無可避免演化為「國家 vs.農民」、「國家與農民的衝突」。

143地方當局甚至不惜採取殘酷暴力的鬥爭手段,製造出多樁駭人 聽 聞 的 事 件 , 例 如 :「 大 新 慘 案 」、「 環 江 事 件 」、「 寧 明 慘 案 」、

「〔邕寧〕那樓事件」、「〔興安〕高尚慘案」、「〔那坡〕德隆核產事 件」。農村基層幹部與農民備受摧殘,以致家破人亡。144最終釀成 了遍及廣西鄉村的大饑荒悲劇,數十萬的廣西農民在和平年代饑 饉而死。1993 年出版的《廣西通志.人口志》稱:

1959-1961 年由於受三年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的影響,每 年的死亡人數驟增,三年總共死亡人數 145.10萬人,平均每 年死亡 48.36 萬人,年平均死亡率為 22.15‰,是建國後廣西 人口死亡率最高的一個時期。145

從 1959到 1961三年來說,基於 11.84‰的年均正常死亡率,146年均

142 隆林各族自治縣地方志編委會編,《隆林各族自治縣志》,頁338。

143 顧准,《顧准日記》(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頁169、頁227。

144 這 些 事 件 造 成 大 量 基 層 幹 部 與 農 民 傷 亡 , 當 時 報 刊 對 此 均 無 報 導 , 除 「 環 江 事 件」與「〔那坡〕德隆核產事件」外,其他事件在文革後的志書亦無載錄。「環江 事 件 」 參 見 環 江 毛 南 族 自 治 縣 志 編 纂 委 員 會 編 , 《 環 江 毛 南 族 自 治 縣 志 》 , 頁 337-341 ; 「 〔 那 坡 〕 德 隆 核 產 事 件 」 參 見 那 坡 縣 志 編 纂 委 員 會 編 , 《 那 坡 縣 志 》 , 頁 403-404 。 其 餘 事 件 均 參 見 〈 絞 死 土 皇 帝 , 槍 斃 韋 國 清 〉 , 《 南 疆 烈 火》,聯 5號,南寧,1967年 6月 8日,1-2版;〈絞死韋國清!為死難的廣西五十多 萬 階 級 兄 弟 報 仇 雪 恨 ─ 揭 發 韋 國 清 反 瞞 產 的 滔 天 罪 行 〉 , 《 南 疆 烈 火 》 , 聯 5 號,南寧,1967年6月8日,3-4版。

145 廣 西 壯 族 自 治 區 地 方 志 編 纂 委 員 會 編 , 《 廣 西 通 志 . 人 口 志 》 ( 南 寧 : 廣 西 人 民 出版社,1993),頁61。

146 本文採用之「平均正常死亡率」,參見李閩榕、萬克峰,〈「三年自然災害」真的 餓死 3,000 多萬人嗎?─對茅于軾先生《饑荒餓死人估算方法》的驗證〉,《當 代 經 濟 研 究 》 , 2013:12( 長 春 , 2013.12) , 頁 83-89。 該 文 經 聚 類 分 析 , 判 定

非正常死亡人數約為 22.52 萬,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數約 67.56 萬。

同時期全國年平均死亡率為 18.08‰,由此可計算出當時全國年平 均死亡人數超過 1,200 萬,三年中死亡人數超逾 3,600 萬。147據此

同時期全國年平均死亡率為 18.08‰,由此可計算出當時全國年平 均死亡人數超過 1,200 萬,三年中死亡人數超逾 3,600 萬。147據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