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宋開封(汴京)及南宋杭州(臨安)在宋代城市史的研究 中,向來是特別突出的,這一方面由於國都所在,直接關係到王 朝政經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因為和兩京相關的存留史料比較 豐富;在城市等級體系中,兩京也是處於制高點的。然而宋代城 市研究的這種偏重現象,卻產生了兩個問題:第一,兩京城市特 別是其經濟社會文化,在何種程度上代表了宋代城市普遍發展的 現象;第二,宋代兩京史著記載的婚喪、節慶、宗教等,是否為 兩京城市所獨有的「城市」資產而不是跨越城鄉地域的問題。

以 下 分 別 探 討 近 年 來 開 封 、 杭 州 、 蘇 州 、 明 州 、 廣 州 、 泉 州、長安、洛陽及建康的相關研究成果,其中沿海城市如明州、

泉州的興起,以及長安、洛陽退居次要地位,是唐宋間發展的特 殊現象,也是學者關注的重點。

1.開封

開封從五代的後晉以後,便長期為國都所在,城市的發展特 別快速,但是南宋以後由於疆界的南移,開封在金人的統治及黃 河改道的影響下,城市漸趨沒落,因此學者討論開封城的發展,

多集中在北宋時代(960-1127A.D)。綜合研究北宋開封的專著,

近年來有吳濤《北宋都城東京》82、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83

81 梅原郁,〈皇帝•祭祀•國都〉,中村賢二郎編《城市社會史》(ミミミミア書房,

1993);伊原弘,〈中國中世紀的城市和生活空間—城市變化與祭神的關係〉,比 較城市史學會編《城市與社區》(名著出版社,1991)。以上轉引自貴志俊彥著、

汪壽松譯〈日本中國城市史研究與評析〉,頁269。

82 吳濤,《北宋都城東京》(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83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程子良等《開封城市史》84,其中吳濤、周寶珠大致都是從城市規 制(宮城、裡城、外城)、開封府與京城的行政管理、交通與漕 運、商業手工業的發展、中外交流、戶口、娛樂、教育、風俗、

信仰諸方面,來討論開封城市的發展,周寶珠討論的面向尤其廣 博,是近年來的集大成之作。

在專論開封政治制度方面,鄭壽彭《宋代開封研究》85討論了 開封府在定都原因、公文奏議、官僚組織、各級單位職權、歷任 府尹,以及民政、戶政、財政、警備、土地、交通及司法等詳細 的制度政策。久保田和男〈宋都開封治安制度都市構造〉86

〈宋都開封與禁軍軍營的變遷〉87則考察了宋代維持治安的警備制 度,並從軍營在開封城市的分布,來觀察宋代禁軍在國都的實際 戰守或象徵性的威信作用。

程遂營《唐宋開封生態環境研究》88則是城市環境史新課題的 著作,全書分別從自然環境(氣候、水文、地形、植被)和人文 環境(建設、公共衛生、燃料、污染)二方面,來探討開封城市 的生態環境特徵。丘剛主編《開封考古發現與研究》89則是集結了 近年來開封主要在城牆、器物等的考古發現。

在專著以外的論文方面,E. A. Kracke〈宋代開封—實用的都 市和形式化的國都〉90指出,商業和居住的需要,實際上使得國都 開封並不像元代《事林廣記》中的城市地圖,那麼的工整和理想 化,符合宋代皇帝和士大夫對於秩序和和諧的追求,因此不論是

84 程子良、李清銀等,《開封城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3)。全書通論上 古到近代開封城市的發展,宋、金代的部分大多延續舊說。

85 鄭壽彭,《宋代開封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

86 久 保 田 和 男 , 〈 宋 都 開 封治 安 制 度都 市 構 造 〉 , 《 史 學 雜 誌 》 104 卷 7 期

(1995.7),頁74-97。

87 久 保 田 和 男 , 〈 宋 都 開 封 與 禁 軍 軍 營 的 變 遷 〉 , 《 東 洋 學 報 》 74 卷 3 、 4 號

(1993)。轉引自貴志俊彥著、汪壽松譯〈日本中國城市史研究與評析〉,頁 264。

88 程遂營,《唐宋開封生態環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89 丘剛編,《開封考古發現與研究》(鄭州:中州古籍,1998)。

90 E. A. Kracke 原著,陶晉生譯,〈宋代開封—實用的都市和形式化的國都〉,《宋 史論文選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頁13-45。

街道、城牆或廂坊的史料記載,都隱含有許多的不確定性存在。

宋代開封城的興起和衰落,則是另外一個學者關注的焦點,

一般認為,位居黃河、汴河交會處,透過漕運和江南水運交通往 來,是開封城興起和維持的重要原因,至於北宋末年的戰亂、此 後金人的統治,以及黃河、淮河在宋代到元代之間幾次的遷徙不 定,則是造成宋代以後開封城快速沒落的主要原因,這方面的著 作有趙寶俊〈開封與黃、汴〉91、趙寶俊〈試論開封之盛衰〉92、 徐伯勇〈開封汴河與州橋〉93、劉益安〈汴河與開封〉94和張妙弟

〈開封城與黃河〉95等,大致和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96立論 相似,但探討了金代以後開封城市的發展。

2.杭州

杭州城市在宋代以後持續的開發和繁榮,是和開封城最大的 不同點之一,因此明清以後相關的研究成果不少,宋代近年來的 研究成果,則有周峰主編《南宋京城杭州》97、林正秋《南宋都城 臨安》98,對定都杭州的原因、宮城和京城的部署、交通、經濟、

人口、治安、風俗和文化等作了綜合的討論;倪士毅〈繁華的南 宋都城—臨安〉99則就杭州的城垣、坊巷、娛樂、文化等進行討 論。

其中杭州城外西湖所具有的休閒遊覽及文化功能,是杭州城

91 趙 寶 俊 , 〈 開 封 與 黃 、 汴 〉 , 《 中 國 古 都 研 究 》 第 二 輯 ( 杭 州 : 浙 江 人 民 , 1986),頁144-160。

92 趙寶俊,〈試論開封之盛衰〉,《中國古都研究》第一輯(杭州:浙江人民,

1985),頁241-253。

93 徐伯勇,〈開封汴河與州橋〉,《中國古都研究》第二輯(杭州:浙江人民,

1986),頁134-143。

94 劉益安,〈汴河與開封〉,《開封師範學院學報》6期(1978),頁91-100。

95 張妙弟,〈開封城與黃河〉,《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6卷1期(2002.3),頁133-138。

96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56)。

97 周峰主編,《南宋京城杭州》(杭州:浙江人民,1988)。全書傾向概括式的通俗 著作,其中論點大致上沿襲舊說。

98 林正秋,《南宋都城臨安》(杭州:西冷印社,1986)。

99 倪士毅,〈繁華的南宋都城—臨安〉,《中國古都研究》第一輯(杭州:浙江人 民,1985),頁293-323。

市發展中的特點,因此上述學者多有探討,宋仁正《宋代的杭州 與西湖》100更從西湖提供杭州城的水利、旅遊功能,和文人及文 學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意涵,在北宋到南宋間的發展作出了詮釋。

梅 原 郁 〈 南 宋臨 安 〉101除 了 定 都 經 過 和 宮 城 規 制 的 沿 革 外,特別探討了杭州歷年來火災發生的始末原因,並考證城中運 河橋樑的位置、功能,與廂坊、官署、軍營所在的分布地點。斯 波義信〈宋都杭州商業核〉102則主要考察了以杭州為中心的市 場機能,及其和周邊城市構成的市場網絡。

3.蘇州

宋人有言,「蘇、湖熟,天下足。」湖洲的富庶在南宋時期 實際上比不上蘇州,杭州的繁榮雖然超過蘇州,但有很大一部份 原因是作為行在的政治因素所導致,故蘇州相對具有生產事業和 交通運輸的經濟基礎。103

梁庚堯〈宋元時代的蘇州〉104考察了宋代到元代蘇州在農業 與手工業生產條件、全國商業交通轉運中心的地位,以及由經濟 發展帶來的城市擴張、城市人口和文化事業的興盛;他最後並指 出,蘇州在宋元時代的發展不是特殊現象,南方許多地區在當時 也都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異。

伊原弘〈江南ににに都市形態变遷—宋平江図解析作業〉

105、礪波 護〈 唐宋に に に に蘇州 〉106同樣 利用了 收錄 在清 •王 昶

《金石萃編》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所刻的蘇州「平江圖」

城圖,對南宋蘇州城市官署、橋樑、寺廟、庭園、坊巷等作了仔 細的考據。伊原弘的考證尤其詳備,礪波護則同時運用白居易詩

100 宋仁正,〈宋代的杭州與西湖〉(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01 梅原郁,〈南宋臨安〉,《中國近世城市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 研究所,1984),頁1-33。

102 斯波義信,〈宋都杭州商業核〉,《中國近世城市文化》,頁35-64。

103 梁庚堯,〈宋元時代的蘇州〉,《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頁334-335。

104 梁庚堯,〈宋元時代的蘇州〉,《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頁334-480。

105 伊原弘,〈江南ににに都市形態变遷—宋平江図解析作業〉,《宋代社會 化》(東京:汲古書院,1983),頁103-138。

106 礪波護,〈唐宋にににに蘇州〉,《中國近世城市文化》,頁289-320。

文集,討論了唐代蘇州的城市人口、橋樑坊名等內容。伊原弘的 專著《蘇州:水生都市過去現在》107則通論近世以下蘇州興 起的背景,及其具有的文人都市、庭園都市、產業都市的特徵,

主要對蘇州的城市文化進行了討論。

4.沿海城市:明州、廣州及泉州

宋代由於北方遼國、金國和西北方的西夏先後對中西陸路交 通造成阻隔,而阿拉伯則活躍於歐亞的海上貿易,加上宋代本身 產業經濟的發展,海上交通貿易在唐宋元代特別興盛。宋朝在廣 州、泉州、登州、明州、杭州、秀州及溫州等,先後設有市舶司 務處理徵稅、造船及接待外國使節事宜,其中以廣州、泉州、明 州 和 杭 州 的 對 外 貿 易 最 為 興 盛 , 市 舶 司 的 設 立 在 兩 宋 也 大 致 持 續。然而也因為如此,沿海城市的相關研究成果,很大一部份集 中在市舶司的財政和對外貿易的經濟作用上,對於國內外貿易所 帶來的城市社會文化的影響,則較少探討。

在 相 關 研 究 方 面 , 馬 潤 潮 〈 宋 代 海 上 貿 易 及 沿 海 城 市 的 成 長〉108指出,中國直到宋代才制訂了積極的外貿政策,在律令上 確保來華貿易商人的安全,廣州和泉州都設置有稱為「蕃坊」的 外國人居住區,並享有一定的遷居、辦學和治外法權。對於明州 的研究,宋晞〈明州在宋麗貿易史上的地位〉109論證了明州在宋 代中期以後,由於遼國的威脅,逐漸取代登州成為對高麗、日本 主 要 貿 易 港 口 的 經 過 。 他 另 外 在 〈 宋 代 明 州 州 治 鄞 縣 城 鄉 之 發

在 相 關 研 究 方 面 , 馬 潤 潮 〈 宋 代 海 上 貿 易 及 沿 海 城 市 的 成 長〉108指出,中國直到宋代才制訂了積極的外貿政策,在律令上 確保來華貿易商人的安全,廣州和泉州都設置有稱為「蕃坊」的 外國人居住區,並享有一定的遷居、辦學和治外法權。對於明州 的研究,宋晞〈明州在宋麗貿易史上的地位〉109論證了明州在宋 代中期以後,由於遼國的威脅,逐漸取代登州成為對高麗、日本 主 要 貿 易 港 口 的 經 過 。 他 另 外 在 〈 宋 代 明 州 州 治 鄞 縣 城 鄉 之 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