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結論

在文檔中 『媽祖行腳』六年有感 (頁 24-30)

談及筆者對於『媽祖行腳』之評價,首先的確嘗試用最少的經費辦 了六次活動,而且活動時,人人參與,沒有傭兵。第二,舉辦活動時努 力於將『媽祖行腳』回歸到宗教原點,至於是否達到目的,可能比例尚 低,當初期待的各個媽祖廟信徒參與『媽祖行腳』的想法是落空了。至 於參加『媽祖行腳』者是否滿足他們參加的動機,不論動機是宗教、導 覽、好奇、文化、學習等,我以為每個人某種程度以上已經達到了。第 三,『媽祖行腳』活動中每年必舉辦的『媽祖信仰與文化』講座在六年 之中,年年為台南市提供媽祖研究的演講,只是最初即未規劃印刷,也 未有召開研討會的想法,因此研究在途中就結束了,但是提供給參與者 學習的機會是沒錯的。換言之主辦單位也主動地提供了教育的機會,這 在文化團體的活動中是比較特別的。在媽祖生日慶典時節(舊曆3月23 日)台南市內到處都是純宗教儀禮的慶祝活動中,文化氣息較濃的『媽 祖行腳』可說在台南市也是獨特的存在。

2007年5月9日下午六點時,改完『媽祖行腳』原稿,筆者和二位 學生驅車回新市街,試圖再回筆者媽祖信仰原點新市永安宮,尋找足 跡。發現永安宮前正舉辦一場音樂會,有一個小樂團(有四個樂手,薩 克斯風、吉他、電子琴、鼓手)正在廟前演奏,女主持人身穿禮服,正 在唱歌。一些身穿紅唐裝永安宮後援會的女性們,正來去著為觀眾續杯

咖啡。曲目有『望春風』、『媽媽』等,據說廟前擺了250個座位,以 供觀眾乘坐。

有人告訴筆者,早上廟方已在主任委員和鄉長帶領下,完成祭祀儀 式。目前新市街上的民眾舊曆3月23日已不在家中拜拜,全數到廟裡來 燒香拜拜,也多年未請客了。聽到這樣的事情,看到音樂會,我心中的 感覺不就正是舉辦『媽祖行腳』的現狀嗎?這就是我自己給舉辦『媽祖 行腳』的評價。

目前筆者已無再度策劃『媽祖行腳』的計畫,可說活動暫時終止 了。終止活動的理由,導火線是自己本身興趣缺缺,其實內心是多面 的。

一、台南諸媽祖廟對此活動無反應,換言之六次的『媽祖行腳』,

對於台南市大多數媽祖廟並未投下一石或半個波紋,筆者認為實驗已經 結束了,其他就期待能否發酵了,否則只是為諸廟宇包裝,壯大廟宇文 化的聲勢,反而成廟宇劣質文化的製造者。

二、筆者與文資協會成員看法不同,文資會員對歷史的出發點,是 以趣味為主,對他們而言,歷史是興趣,但是對我而言,歷史是工作,

不僅僅是興趣,必須負責任,標準與一般文史工作者不一樣,工作中的 歷史是嚴格的、理性的,必須合乎方法學的,不能僅依興趣而決定,歷 史研究需要反省與批評,目的是策劃未來,不只是緬懷過去。合作六年 之後,研究者如果只是活動背書者,而不能傳達自我理念,筆者以為應 該終止參與。

三、活動中逐年增加的宗教氣氛,令人不安。我常常戲言之:『妖 魔化了,特別是第六年。』由活動表面上而言,越來越熱鬧,儀式愈來 愈完整,參與的團員或文資的義工,由外面看來,十分花俏。但是筆 者辦活動的初衷是想回歸宗教原點的成分卻越來越少了。逐年的強化包 裝,失去了初衷。這個活動所追求的儉樸與宗教原點,已經愈來愈弱,

舉辦這活動的意義已經喪失,對詮釋這個活動意義的人而言,已無法合

﹃媽祖行腳﹄六年有感

乎內心之需求,所以必須要停止。

四、主辦了六年的講座,講座中演講的學術的水平,是否逐年提 高,很難檢視。對於這樣的危機,他人並沒有意識到,只有筆者內心深 刻的自覺。所以選擇停下腳步,再思考。

五、六年前,開始規劃『媽祖行腳』之初,整個台南市的氣氛,到 處是某某文化祭、某某文化節跨年晚會。公部門花大筆的經費,舉辦大 型活動,民眾也以休閒的時間參與其中,對於參與一事,是參與了,但 參與中是否可以學習和自我教育,則很難下評論。但是,目前公部門依 然提供大量的稅金來辦活動,造勢,看似熱鬧,但對整個社會文化水準 之提升沒有幫助,活動只是浪費資源。

六、辦活動的最大意義,我認為在於鼓勵參與者學習,而不是活動 的繁盛與否,至於學習之意願及水準也必需檢視,當未能通過檢視,則 必須再思考。

回想七年來與文資協會一起合作的工作模式:策劃人提出想法,執 行人則用導覽的方式,配合導覽活動等。整個團體的活動是安全的、熱 鬧的,可是也是表象的、缺乏深度,辦活動必須符合文資規格模式而無 法深化,因此舉辦到第六次時,策劃人、執行人想法不一致時,策劃人 則被架空了。

辦完最後一次已過一年的今天,筆者認為文資協會在台南市內仍算 是比較良質的文化團體,可是進步依然有限。當這樣的團體在社會中雖 常舉辦活動,但活動格式化,如此一來無法提升整個台南市文化水準。

深刻的希望他們自己能走出自己的路,發展自己的特色,對提升台南市 的文化水準絕對是可行的。今年已成立第十年的文資協會,我以為深化 自己的內涵,才是台南市文化之福,對過去的戰友,筆者只有期待,無 意苛責。寫這樣的一篇文章,在台灣今日未習慣客觀批評的風氣當中,

也許是自殘行為,但是善意的批評,深刻的反省,謙虛的面對缺點,筆 者認為才是自己與文資進步的動力。

雖然寫完了「『媽祖行腳』六年有感」,但心中依然留下二個課 題,民間信仰的活動在新時代的都會生活中到底如何走下去呢?在本土 化的聲浪中,文史團體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2006年『媽祖行腳』之海報

2005年4月10日文資理事長范勝雄與義工懇談

2005年4月10日『 媽祖行腳』 講座王 崇堯演講〈從西洋聖母出巡看媽祖遶 境〉現場

﹃媽祖行腳﹄六年有感

2005年4月10日林朝成引見王崇堯給學員見面 2005年4月10日筆者(陳梅卿)講述〈『媽祖 行腳』五年〉

2005年4月10日㹂美英演講〈媽祖禮儀的象 徵意義〉

2005年『媽祖行腳』記者會(大天后宮前)

四廟代表與文資理事長、筆者

2005年4月24日『媽祖行腳』之第一站大天后 宮,站立者為主委曾吉連

2005年4月24日『媽祖行腳』隊伍在鹿耳門天后 宮合影

2005年4月24日『媽祖行腳』隊

伍在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內行禮,

右前者為戴文鋒

2 0 0 5 年 4 月 2 4 日 『 媽 祖 行 腳』結束後在天后宮內拆香 條儀式

2005年4月2日『媽祖行腳』

隊伍在街上之一景

﹃媽祖行腳﹄六年有感

2005年參加『媽祖行腳』四廟主神神像 2005年『媽祖行腳』之所用保安卡

在文檔中 『媽祖行腳』六年有感 (頁 24-3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