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華人文化價值系統為現象脈絡,以台灣社會為生活世 界,藉由深度訪談法讓老人自發地論述老化的自我覺知,及其對老 人身分的接納與調適之歷程,從中解析華人社會中,高齡者之「最 適老化」的歷程。從前述的結果中,我們發現「心態」是影響一個 人成功老化與否的重要因素,因為「心不老,人就不老」。Reichstadt、

Depp、Palinkas、Folsom 及 Jeste(2007)以焦點團體法研究了 72 位居住於美國加州老人社區的 60~99 歲高齡者,結果顯示身體因 素並非他們認定正向老化的首要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心理因素,如 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王永慈(2008)

以台灣樣本進行分析後發現:相較於中高齡者,65 歲以上的高齡者 憂鬱程度開始明顯上升,這突顯了高齡者心理健康的議題值得關 注。因此,許多學者均強調高齡者宜採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 現狀等適應生活情境的方式(黃富順,1995),方能達到「人老心 不老」之最適老化狀態。換言之,不論是過去或本研究都發現:健 康的心理是高齡者達到成功老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這群成功老化之受訪者普遍認為老年生活是可以過得

最適老化之歷程

「有價值、有尊嚴、有自主、有活力」。但要怎樣做才能老得有價 值、有尊嚴、有自主及有活力呢?參考 Baltes 與 Baltes(1990)提 出的 SOC 模式,我們將受訪者達成最適老化之歷程整理成表 2。

表 2 正向老化之最適化歷程

目標選擇 最適化方式

1. 走入社會,深化個人所「長」

老得「有價值」

2. 投身公益,奉獻一己之「力」

1. 趁早退場,不戀棧權力 2. 保持健康,不求他人 老得「有尊嚴」

3. 裝扮自己,不以老為藉口 1. 經濟無虞,才不用看人臉色 2. 活動自如,才會「快活」

老得「有自主」

3. 放下牽掛,為自己而活 1. 走出家門,活動去!

老得「有活力」

2. 參與團體,保持心理富足

從表 2 我們可以發現達成最適老化的方式與 Rowe 與 Kahn

(1987)提出成功老化三要素概念相似。Rowe 與 Kahn 認為成功老 化包含「避免疾病與失能」、「維持心智與身體功能」,以及「持 續參與生活」等三項要素。此外,黃富順(1995)認為要達到最適 老化,需注意下列三個層面的重點:第一,在生理上要注意飲食、

營養均衡、攝取有益健康的食物、避免肥胖,並經常運動、不吸菸、

不酗酒。第二,在心理上要樂天知命、參與社交活動、培養對事物 的好奇心、常思考、多使用腦力,並能保有對環境的控制與自主感。

最後,在情緒上要樂觀開朗、保持平靜溫和、不隨便動怒、具有平

本土心理學研究

心靜氣的修養功夫。黃氏對最適老化涵蓋面向的討論主要聚焦於生 理、心理及情緒三個層面,也呼應了本研究的發現。在身體健康部 分,所有受訪者皆會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除了維持定期的健康檢查 之外,01F、06F 及 08F 也十分強調飲食均衡與飲食控制。如 01F 與 08F 怕胖了會有「血壓、血糖、血脂肪三高」的疾病,她們努力 控制自己每日飲食的「質」與「量」,盡量吃得清淡、吃七分飽就 好。受到宗教的影響,03M 與 04M、07H 和 07W 除了飲食清淡之 外,更強調「茹素」的重要性與健康價值。飲食固然重要,「運動」

也是保持個人健康的重要方法。01F、05M、06F 及 08F 維持每天運 動的習慣,保持自己的體能,如散步、跳舞、參與社會公益與休閒 活動等。在情緒與心理健康方面,03M、04M、01F、08F 認為人就 是要快快樂樂,煩惱的人反而容易有毛病。就算是老了,也要活得 開心。且 01F 與 08F 的心態十分樂觀,她們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並 鼓勵周遭朋友要經常踏出家門、與人互動。02 夫妻、07 夫妻、08F、

03M 及 04M 皆藉由參加公益活動、宗教活動或社區大學而結交新 朋友、建立歸屬感。

總體而言,過去關於最適老化的研究與發現多著重在「行為」

端的參考指標,而較少去理解成功老化高齡者行為背後的態度與想 法。從本研究的結果中,我們不但可以發現高齡者採取了哪些策略 與方法〔即 Baltes 與 Baltes(1990)提到最適化歷程中的「O」〕,

幫助自己老得健康、老得快樂。在談論最適老化行為方式的同時,

我們也可以同時看見高齡者對自己生活的期待〔即 Baltes 與 Baltes

(1990)提到最適化歷程中的「S」〕。從前述的分析與討論中,

我們發現不論是避免疾病與失能、維持心智與身體功能,或持續參 與生活等行為背後的動機都是:高齡者他們期望自己可以活得「有 價值、有尊嚴、有自主、有活力」。雖不見得每個人都是可以按自

最適老化之歷程

己所欲,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他們總會先試著追尋內心真正「所 欲」,無法達到時,他們才會選其他方法來補償或替代。如 06F 本 來很期盼家人情感的陪伴,但子女眼中的母親是充滿活力、行動 力、獨立自主的,06F 即便希望子女多關心自己,也從未主動提出 自己的心願,因為她認為關心應當發自內心,而不是自己去求子女 關心。故她轉而將時間與精神投入志工團體、朋友出遊、奉養母親 等活動,尋求其他類型的社會支持以滿足個人需要他人陪伴的需 求。

從前文的分析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高齡者對於老化的知覺、

態度,及其如何達到最適老化的歷程。但從前述的討論中,我們也 發現高齡者自身對老化的態度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人生經驗而有 所轉變。如他們對老的知覺,同時包含「認老」與「抗老」兩種心 態。表面上,他們承認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衰退,接 受有些事情不再能做、體力或視力不如以往的限制。但另一方面,

正因為知道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的事實,受訪者們反更 積極努力的運動、控制飲食與規範生活作息,來維持或降低身體機 能的衰退速度;或另闢蹊徑,藉由參加同年會或老年會等社團,重 新發展自己的長才(如唱歌、畫畫、跳舞等活動),找到新的成就 與歸屬感等,都顯示了他們努力抗老的意志。但不管是「認老」或

「抗老」,都可視為「自我超越」的一種展現。因為,在「認老」

及「抗老」的引導下,不僅有助於高齡者對自我的了解,也協助高 齡者現實地看待現在的我,並藉由積極作為展望未來的我。是此,

以下我們將進一步討論高齡者正向老化態度的內涵與轉變。

1. 樂觀面對,積極生活

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客體所持的認知評價、情感喜好與行為傾

本土心理學研究

向;而價值觀則是個體對生活中所有事物重要性的排序。即使是面 對同一個體,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其態度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價 值觀對個體的老化態度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如:高齡 85 歲的 01F 認為人就是要快快樂樂,煩惱的人反而容易有毛病。就算是老了,

也要活得開心。雖然身體機能逐漸退化,但 01F 的心態卻十分樂觀,

她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並教育周遭朋友肯定老年人「踏出家門的勇 氣」。另一方面,02 夫妻,雖然年近六旬,但一點都沒有退休的打 算,太太甚至表示要做到九十幾歲。他們置身的軟體產業需跟隨環 境脈動而變化,工作內容極富挑戰且不枯燥,創新的思維也展現在 他們對老化的態度上。02 夫妻認為老並不可怕,老是再自然不過的 事了。或許是受到職業特性的影響,他們認為科技日新月異,身體 機能的退化總有器材可以輔助。「如果,哪一天坐輪椅很好啊!有 人幫你推很好啊;到某個時候需要人家照顧,就到某個地方去嘛!」

再再顯示樂觀面對老年生活的態度,雖然前述情況尚未發生,但夫 妻倆已有許多討論,想像可能的進展。散步經過醫院附屬的老年生 活館,便笑稱:「幫你找到以後老了要住的地方」。

2. 「靠己防老」更勝「養兒防老」

這些受訪者對於「老」除了抱持樂觀與開放的態度之外,他們 對於子女孝親的態度也與過往有所不同,大部分的受訪者不再抱持 外求 (「養兒防老」的想法),而是期望自己能「靠己防老」。

以父子軸為特徵的家族主義是華人社會秩序與倫常的基礎,而以

「敬老養老」為核心的「孝道」則是士人庶民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

本研究中受訪者的心聲也回應了陸洛與陳欣宏(2002)稍早的訪談 發現,即台灣高齡者對傳統孝道仍是念茲在茲,也仍對維持親子關 係抱持熱切的期待,唯有在「不可得」時才退而「不求」。簡單來

最適老化之歷程

說,在家族主義下,華人文化中老人的位置仍是被安放在「家庭」

中的,而孝道正是這種文化安排的說服基礎。但隨著文化與社會的 蛻變,高齡者對「孝道」的堅持及對「家庭」的寄望仍強烈可感,

反應了他們對老化態度與理想生活的論述。然而,細觀之,這份期 望「孝道」的背後,卻也同時隱含著一份無奈的「不敢期望」,兩 種心境或隱或顯,互相映對,其間的辯證關係正反映出以「孝道」

為核心的親子關係在台灣老人的家庭適應上所造成的困境。如 06F 本來很期盼家人情感的陪伴,但子女眼中的母親是充滿活力、行動 力、獨立自主的,06F 即便希望子女多關心自己,也從未主動提出 自己的心願,因為她認為關心應當發自內心,而不是自己去求子女 關心。

楊國樞(1985)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出發,認為傳統中國所處 的生態環境主要適合農業活動,而農業活動需要一個穩固且持久的 團體來共同運作,因此以血統為基礎的家庭則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內 最重要的運作單位,「孝道」倫理的功能即在於促進、維持家庭和 諧、團結及延續,以有效適應務農的經濟生活。但在時代變遷中,

楊國樞(1985)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出發,認為傳統中國所處 的生態環境主要適合農業活動,而農業活動需要一個穩固且持久的 團體來共同運作,因此以血統為基礎的家庭則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內 最重要的運作單位,「孝道」倫理的功能即在於促進、維持家庭和 諧、團結及延續,以有效適應務農的經濟生活。但在時代變遷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