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邵雍、劉牧《易》圖數字觀念對漢《易》的承繼與發揮

前文述及鄭玄利用《乾鑿度》一、七、九的數字觀念,結合太易、太 初、太始、太素四者,論述了一個自「無」而「有」、以「氣」論為基礎的宇 宙生成過程。如前所說,數字觀念預設一個存有的世界,說明宇宙氣化流行的 過程和原理,但對於「無形跡」之「理」,有著先天上無法加以表述的弱點。

這是數字觀念本身的限制。

自印度佛學傳入中國,般若學者運用「遮詮」(negation)的方法,顯示

「空」義,給予中國思想界相當大的衝擊。如我們所知,漢末何晏(平叔,

190-249)倡「貴無論」,裴頠(逸民,267-300)撰《崇有論》,有無之辨歷 經魏晉一段長時期的討論,已十分透徹。何晏與王弼(輔嗣,226-249)所講 的「無」,是透過概念的分析,推理而得,與《淮南子》所繼承的稷下黃老視

「無」為實體存在的思想,已為一大進步。49然而,「有無之辨」的辯論焦

48 或說康成不過發揮《乾鑿度》的思想,實則不然。《乾鑿度》稱:「故易始於一,分於二,

通於三,□於四,盛於五,終於上。」這段話是依易卦六爻自下而上而言的。康成注「易始 於一」說:「易本无體,氣變而為一,故氣從下生也。」

49 《列子.天瑞》《注》記平叔〈道論〉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

夫道之而無語,名之而無名,視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則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嚮而出氣 物,色形神而彰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規以之圓。圓方得形而此無形,白

點,是宇宙萬物根源的問題,崇有論者認為存有本身即係本源,一切行為價值

《太極圖》、邵雍(康節,1011-1077)立先天之學、張載(橫渠,1020-1077)著《正蒙》、程頤(伊川,1033-1107)撰《易傳》。北宋理學家幾無 不如是。可以說,若不能了解《周易》一書,對宋代理學的了解也就很有限。

第二、他們治《易》發展了「圖書」一門,與《易》哲學史上「義理」、「象 數」二派鼎足而三。

宋代《易》家雖然有新創,但我們也切不可因為漢宋異同,就誤會宋

《易》和漢《易》無關。事實上,宋《易》有許多來自漢《易》的觀念。如前 述《乾鑿度》之「九宮圖」,與宋代劉長民《易數鉤隱圖》的「河圖」,邵 雍、朱子的「洛書」是一樣的,即為一證。(說詳下。)在這裡我再舉最擅長 於 運用 數 字 描 述時 間 的 邵 雍為 例 。 《 皇極 經 世 書 》以 「 元 」 、「 會 」 、

「運」、「世」、「年」五單位描繪了宇宙時間的圖譜:一世為三十年,十二 世得一運,則一運為三百六十年;三十運為一會,則一會為一萬零八百年;十 二會為一元,則一元為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邵雍的數字區分法,針對的是時間 而不是空間,而他的理論,也是源出於漢儒的思想。首先,三十年為一世,就 是漢儒的講法。按《論語‧子路》: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孔穎達《疏》說:

三十年曰世。50

《說文解字》「世」字在「卅」字之後,許慎說:

卅,三十并也。古文省。凡卅之屬皆从卅。世,三十年為一世,從卅 而曳長之,亦取其聲。51

50 《論語注疏》,頁117上。

51 《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頁89。

「三十」為一「世」的講法,除了許慎宣稱的字形字音的近同以外,又《史 記‧天官書》說:

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 而大備。此其大數也。為國者必貴三五。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 續備。52

一世三十年亦出於漢儒無疑。至於「十二世得一運」,於古無徵,但《左傳》

已「十二會」、「十二辰」的講法。《春秋》昭公七年《左傳》記晉侯問伯瑕

「何謂辰」,伯瑕對曰「日月之會是謂辰」。杜預《注》:

一歲日月十二會,所會謂之辰。53

杜預解釋的「十二會」或「十二辰」是指「一歲」,與邵雍「十二會」指「一 元」的講法不同。但「所會謂之辰」,則「會」與「辰」同義。如與《漢書‧

律曆志》參看,合理的推測,則「十二會」應該是從「十二辰」之說變異而 來。「十二會」為「一元」之說中,「元」作為最大的觀念,它的意義來源就 顯得更為重要。《漢書‧董仲舒傳》: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 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54

《春秋繁露‧玉英》:

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

故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人 雖生天氣及奉天氣者,不得與天元本、天元命而共違其所為也。55

52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頁1344。

53 《左傳注疏》,頁766。

54 《漢書》,頁2503。

「元,猶原也」是一種聲訓的策略,亦即用主觀地用「元」的同音字「原」來 演繹「元」的意義,將它的意義規範在「溯源」、「原本」之義上。「元,猶 原也」就是說「元」是宇宙的本源。《易緯‧乾鑿度》有「卦當歲」、「爻當 月」、「析當日」的卦爻紀年月日的方法。其單位由小至大,依次分別為

「日」、56「月」、57「歲」、58「大周」、59「紀」、60「世軌」、61「部 首」、62「元」。63其中「元」是最大的單位。《乾鑿度》又說:

易一元以為元紀。

鄭《注》:

天地之元,萬物所紀。64

《春秋‧公羊傳》何休《解詁》:

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 也。65

孔《疏》:

55 《春秋繁露義證》,頁68-69。

56 《乾鑿度》有「一歲積日法」,每月的日數為「二十九日與八十一分日四十二」,即約 29.531日。

57 參前註「一歲積日法」:每歲的月數為「月十二與十九分月之七」,即約12.368日。

58 「歲」即「年」。

59 雄按:兩卦(計十二爻)當一歲,《易》六十四卦周一遍即三十二歲為一「大周」。

60 《乾鑿度》:「七十六為一紀。」則每紀七十六歲。

61 《乾鑿度》:「孔子軌以七百六十為世軌。」雄按:即以十天干各一紀計算,一世軌為760 歲。

62 《乾鑿度》:「二十紀為一部首。」則一部首有1,520年。

63《乾鑿度》鄭玄《注》:「此法三部首而一元,一元而太歲復於甲寅。」則一「元」4,560年 為最大之單位。頁39。

64 《易緯‧乾鑿度》,頁4。

65 《公羊傳注疏》,頁8。

元為氣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在地成 形也。66

又《漢書‧律曆志》說:

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67

邵雍固然不是元氣論者,但他尊「元」的態度實受到漢儒以降儒典詮釋的影 響,是毫無疑問的。68再擴大一點看,邵雍以由小至大、循序漸進的單位描述 宇宙時程,最大的「一元」為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這與漢儒思想亦近似。如

《乾鑿度》稱:

以七十六乘之,得積月九百四十,積日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此一紀 也。以二十乘之,得積歲千五百二十、積月萬八千八百、積日五十五 萬五千一百八十。此一部首。更置一紀,以六十四乘之,得積日百七 十七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又以六十乘之,得積部首百九十二、得積紀 三千八百四十紀、得積歲二十九萬一千八百四十。以三十二除之,得 九千一百二十周。69

這種由小至大,推衍至於千萬年的思想,《漢書‧律曆志》引劉歆亦有提及:

《易》曰:「參天兩地而倚數」,天之數始於一,終於二十有五。其 義紀之以三,故置一得三,又二十五分之六,凡二十五置,終天之 數,得八十一,以天地五位之合終於十者乘之,為八百一十分,應曆 一統千五百三十九歲之章數,黃鐘之實也。

66 同前註。

67 《漢書》,頁964。

68 「元」字原為《易經》「乾」卦卦辭首字,歷代儒者深受此一觀念影響。如朱熹亦極重視

「元」。〈仁說〉:「蓋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貞,而『元』無不統。」

69 《乾鑿度》,頁39。

孟康《注》:

十九歲為一章,一統凡八十一章。70

「天之數始於一,終於二十有五」,指「一」為開始,一、三、五、七、九相 加,得二十五。「八十一章」是以九九究極之數自乘。八十一乘以十九,得一 千五百三十九歲。《漢書‧律曆志》又引劉歆《三統曆》說:

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行於十二辰。始動於 子,參之於丑,得三。又參之於寅,得九。又參之於卯,得二十七。

又參之於辰,得八十一。又參之於巳,得二百四十三。又參之於午,

得七百二十九。又參之於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參之於申,得六 千五百六十一。又參之於酉,得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參之於戌,得 五萬九千四十九。又參之於亥,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陰陽合 德,氣鍾於子,化生萬物者也。71

《乾鑿度》以日、月、歲、周、紀、世軌、部首、元等推衍,可得二十九萬一 千八百四十年。劉歆《三統曆》「十二辰」自「始動於子」,至「參之於 亥」,以「三」的倍數增加十一次,推衍可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皇極 經世書》則以十二、三十、十二、三十總共四個數字相乘,推衍可得十二萬九 千六百年。這三個演算的過程不同,得出的數字亦相異,但其實所運用的模 式,卻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從「卦氣說」的理論模式轉變而成。就邵雍的系統 而言,「十二」和「三十」也是《史記》的神祕數字。十二為地支之數、一年 之月數,《春秋》十二公的數目,也是消息卦的總數;「三十歲一小變」之 說,是否與「世」的形音有關,已不可實證;不過「三十」與「十二」均為漢 代的神祕數字,是毫無疑問的。

70 《漢書》,頁963。

71 《漢書》,頁964。

總之,從上文分析來看,數字觀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係極密切。近 年學術界如黃沛榮師早已指出曆法中之數字,如十、十二、三十、三 百六十等常被用作「天道」之代表,以與人事相應。7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