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宋儒數字觀念中的「數」與理氣問題

宋儒持數字觀念者甚多,本節集中討論理氣問題,而舉兩人為例。一為 邵雍《觀物篇》,其理論以「理」為主體,而傾向於「象」學;一為劉牧《易 數鉤隱圖》,其理論以「氣」為主體,而傾向於「數」學。73以下先論劉牧。

北宋《易》家鮮少純用「數」論《易》,唯有劉牧《易數鉤隱圖》異於 眾論。這是因為劉牧認為「數」是才是一切形象的根本。《易數鉤隱圖‧序》

說:

夫卦者,聖人設之,觀於象也。象者,形上之應。原其本,則形由象 生 , 象 由 數 設 。 捨 其 數 , 則 無 以 見 四 象 所 由 之 宗 矣 。 是 故 仲 尼 贊

《易》也,必舉天地之極數,以明成變化而行鬼神之道,則知《易》

之為書,必極數以知其本也。74

72 詳黃沛榮師:《周書周月篇著成的時代及有關三正問題的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第37種,1972年)。又詳〈史記中的神祕數字〉一文。

73 宋《易》象數理論為一大宗,即使「圖書」一派,其理論基礎,亦多承襲漢儒象數。當代有 些《易》學史認為古今《易》主流為義理與象數二派,有些學者主張分為義理、象數、圖書 三派,其故在此。象數之中,有傾向「數」學者,或被稱為數學派;有傾向於「象」學者,

或被稱為象學派。朱伯崑先生《易學哲學史》即用此一標準區分。然而,朱先生大著將邵雍 歸為「數學派」,而只認為劉牧「推崇河圖洛書」:「(宋易)象數學派的倡導者,始于北 宋初的華山道士陳摶,陳摶又傳其易學至劉牧和李之才。劉牧推崇河圖洛書,李之才則宣揚 卦變說。以後周敦頤著重講象,提出太極圖說;邵雍則著重講數,提出先天學,被稱為數學 派。」參氏著《易學哲學史》第二卷,頁6-7。這是大可商榷的。我的看法認為,劉牧才是 真正的數學派。

74 劉牧:《易數鉤隱圖》(《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3冊),頁1。

劉牧所講的「形」,指一切具體的、有形之物;「象」指剛柔、往來的抽象之 事;「數」即指數字。這是說,「數」是根本,有數始有象,有象始有形。故 劉牧不承認「五行」中的金木水火為四象的說法,他說:

孔氏《疏》謂「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 四季,又地中之別,故惟云四象也」。且金木水火有形之物,安得為 象哉?孔氏失之遠矣。75

唯有「數」才是顯豁地指出形上世界的演化過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是所謂

「生數」,《易‧繫辭傳》所記天地之數,即係記天地演化過程的數字紀錄。

他說: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則地六而上,謂 之道也;地六而下,謂之器也。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止有四象,未 著乎形體,故曰「形而上者謂之道」也。76

至於「五」,即《繫辭傳》及劉牧所謂「天五」(雄按:即漢唐儒者所謂「土 數」),上不在生數之中,下不屬成數之列,是使「生數」轉化成為「成數」

的關鍵之數。他說:

天五運乎變化,上駕天一下生地六,水之數也;下駕地二上生天七,

火之數也;右駕天三左生地八,木之數也;左駕地四右生天九,金之 數也。地十應五而居中,土之數也。此則已著乎形數,故曰:「形而 下者謂之器」。77

由一至十相加,而得五十五,即劉牧所謂「天地五十有五之數」。試看「天地 之數圖」(圖B)。《易數鉤隱圖》說:

75 《易數鉤隱圖》,頁16。

76 《易數鉤隱圖》,頁72。

77 《易數鉤隱圖》,頁72-73。

內十五,天地之用,九六之數也。兼五行之數四十,合而為五十有 五,備天地之數也。78

雄按:「太極」為天地之之體;生數「一」、「二」、「三」、「四」及土數

「五」相加,得「十五」,是「天地之用」,亦係用九用六、九六相加的結 果。「五行之數四十」,即成數「六」、「七」、「八」、「九」及五行之成 數「十」相加而成。「五十五」之數,是劉牧理論的代表性之所在。79

劉牧論「四象」,亦依「數」與「象」,加以區分。即認為有二義:

且夫「四象」者,其義有二:一者謂兩儀所生之四象,二者謂「易有 四象所以示」之四象。80

一種是「兩儀所生之四象」(或稱生八卦之四象),亦即以「數」為本的

「象」:

象與辭,相對之物。辭既爻卦之下辭,象謂爻卦之象也;上兩儀生四 象,七八九六之謂也。……夫七八九六,乃少陰少陽老陰老陽之位,

生八卦之四象,非《易》所以示四象也。……若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所以兼天五之變化,上下交易,四象備其成數,而後能生八卦矣。於 是乎坎離震兌,居四象之正位。81

第二種是「所以示之四象」:

78 《易數鉤隱圖》,頁25。

79 朱震《漢上易傳》:「范諤昌傳劉牧,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雷思齊《易圖通變》:

「龍圖流傳未遠,知者不鮮。至劉牧乃增至五十五,名以『鉤隱』。師友自相推許,更為倡 述。」

80 《易數鉤隱圖》,頁17-18。

81 《易數鉤隱圖》,頁17-18。

所 謂 「 易 有 四 象 , 所 以 示 者 」 , 若 《 繫 辭 》 云 「 吉 凶 者 , 失 得 之 象 」 , 一 也 ; 「 悔 吝 者 , 憂 虞 之 象 」 , 二 也 ; 「 變 化 者 , 進 退 之 象」,三也;「剛柔者,晝夜之象」,四也。82

綜合起來看,劉牧的數字理論的基本概念,幾乎全部來自漢儒的舊說。然而,

漢儒的舊說只提出數字的方法,或混合聲訓的方法(如「九」之為言「究」之 類)提出簡單的宇宙演變。劉牧則有新的創造,就是以一至於十的數字來建立 其形上學理論。首先,他以陰陽二氣交感為「太極」(請參圖C)。《易數鉤 隱圖》:

太極無數與象。今以二儀之氣混而為一以畫之,蓋欲明二儀所從而生 也。83

如前所述,數字觀念系統的限制之一,是適合講述形質的世,而不適合講述超 越形質層次的理念,主要因為中國數字觀念沒有運用「零」。劉牧亦不例外地 受到這種限制的規範。因此,依劉牧所論,「太極無數與象」,那「太極」就 不是「一」,不是「一」那應該就是「零」;但既然劉牧又「以二儀之氣混而 為一以畫之」,既可以混而為一以畫,則又不應該是「零」。84事實上劉牧又 說:

太極者,元炁混而為一之時也。其炁已兆,非无之謂。……今質以聖 人之辭,且「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既言有,則非无之謂 也。不其然乎?85

82 《易數鉤隱圖》,頁18。

83 《易數鉤隱圖》,頁5。

84 如劉牧在《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中說:「聖人无中得象,象外生意。於是乎布畫而成 卦,營策以重爻。」(頁105)「无中得象」,又顯示他頗有貴「無」的傾向。

85 《易數鉤隱圖》,頁32。

劉牧明確地強調,「太極」是「其炁已兆」,因此不是「无」。「太極」既不 是「无」,那就必然是「一」,豈能說「無數與象」呢?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 運用數字觀念建構形上學的限制。而劉牧論太極生兩儀(圖D)說:

太極者,一氣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一氣所判,是曰兩 儀。……若二氣交則天一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則形之始也。

五行既備,而生動植焉,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則知兩儀乃天 地之象,天地乃兩儀之體爾。今畫天左旋者,取天一天三之位也;畫 地右動者,取地二地四之位也。分而各其處者,蓋明上下未交之象 也。86

古人觀測太陽自東而西,即所謂「天左旋」;地軸轉動自西而東,即所謂「地 右動」。劉牧佈列數字,認為天一居北、天三居東、地二居南、地四居西,恰 好反映了天地的「上下未交之象」。

劉牧受漢儒數字觀念的啟示,進一步以數字觀念建立形上理論。其中最 值得注意的還是「太極」究竟是「理」抑或為「氣」的問題。而根據上述的分 析,劉牧雖然說「太極無數與象」,但他既說「其炁已兆」,又以「二儀混而 為一」來畫「太極」,那就明確地顯示劉牧所持的是一種氣化宇宙論。

簡而言之,劉牧認為「數」的成長,既反映了宇宙演化的過程,也是萬 物源始化生的過程。掌握了「數」,就掌握了形上之「理」氣化流行,化生萬 物的規律。這就是《易》的奧義。

《易數鉤隱圖》明確地以數字系統解釋宇宙萬物漸次生成的過程。邵雍 亦重視「數」。他的《皇極經世書》的「數」的理論,已略述於前文,茲不複 述。邵雍雖然亦以數字佈列宇宙時程,但其思想實以「理」為本,而非以

「數」為本。《觀物外篇》說:

86 《易數鉤隱圖》,頁7。

象起於形,數起於質,名起於言,意起於用,天下之數出於理。87

又說:

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 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88

「理」是最重要的,而觀察「理」的則是「心」,因此「心」是第二重要的。

邵雍說:

先天學,心法也。圖皆從中起,萬化萬事,生於心也。89

和北宋的道學家濂溪、橫渠一樣,邵雍很看重「心」,也看重「中」。《觀物 外篇》說:

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90

尚「中」的思想,其實早在先秦即已是思想界的通義。從尚「中」思想,以及

《易》往復循環的道理,又啟發了邵雍在卦爻的關係中探討天地終極的原始 點:

母孕長男而為復,父生長女而為姤,是以陽起於復,而陰起於姤也。

自姤至坤,為陰含陽;自復至乾,為陽分陰。坤、復之間為無極,自 坤反姤為無極之前。91

87 為方便起見,本文引用邵雍著作,均轉引自《宋元學案》。參《宋元學案》卷九(《黃宗羲 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三冊),頁453。

88 《宋元學案》,頁447。

89 《宋元學案》,頁472。

90 《宋元學案》,頁451。

91 《宋元學案》,頁472。

「坤復之間」,即為「一陽初動」的變化。邵雍很重視這個稱為「無極」的時 間點。「無極」一詞,道教的意味很濃厚。然而,我不認為邵雍真的主張

「無」是宇宙根源。所謂「坤復之間」者,其實指的就是陽氣始生的一剎那,

所以「無極」也就是強調這一剎那的神祕性。事實上也就是陰陽交轉活動過程 的一個重要時間點。他有詩說: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92

他認為「天心」正在於冬至一陽初動之處。所謂「初動」,就是將要動卻又尚 未動的意思,所以說是「萬物未生時」也。這就是邵雍「天根」、「月窟」之 論。他有詩句說:

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93

「乾遇巽」,就是乾卦變為巽卦、一陰初動之時;「地逢雷」即坤卦變為震 卦、一陽初動之時。前者為「月窟」,「月」是太陰之精;後者為「天根」,

「天」指「日」,「日」是太陽之精。因此黃梨洲《易學象數論》說:

故以八卦言者,指坤、震二卦之間為天根,以其為一陽所生之處也;

故以八卦言者,指坤、震二卦之間為天根,以其為一陽所生之處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