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亞洲夏季季風未來推估

4.1 肇始、消退與持續時間

為了方便使用不確定性分析方法於未來氣候推估,我們使用了 20 個模式結 果(表 4.1.1),其中包含有 12 個耦合模式(CGCM) 及 8 個地球系統模式(Earth System Models, ESM),且要同時有以下 3 個情境模擬資料。用於驗證觀測的過去 氣候模擬(hist),一為增溫情境較緩和的 rcp45 另一為增溫明顯的情境 rcp85。這 些 ESM 包含了複雜過程(Earth system models of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EMICs),

耦合了生化元件以及將海 – 氣 – 陸的碳循環過程做成封閉循環系統,這樣的過 程使得地球系統更為真實化,並且減少一些來自模式內部自然加熱(intro-nature forcing)的系統性誤差(Taylor et al., 2011)。比較季風的推演時間、強度、與覆蓋 範圍在弱(rcp45)與強(rcp85)的暖化情境下的變化。進一步討論亞洲夏季季風受暖

22

依據 IPCC AR5 不確定性分析指導手冊的方法,70%(14/20)以上的模式一致 同意有可能發生(Likely)的訊號為:rcp45 與 rcp85 在肇始時間部份只在中國中部 長江口附近有訊號;消退時間則 rcp45 在印度半島北部與越南北部推遲約 1 ptd, 95%(19/20)的模式表示 rcp85 情境的季風區域面積是增加的。MME 也出現同樣 訊號(rcp45 減少 5%、rcp85 增加 15%面積覆蓋範圍)。

23

在季風強度(monsoon intensity)未來推估的空間分布(圖 4.2.2a, b)部份。,大 部份地區在 rcp45 情境的強度只有稍微增加(約 3%),除了東北亞些許區域有減弱 分析 rcp45 及 rcp85 在 GMI(global monsoon index)結果一致,rcp85 比 rcp45 變化 較大(5.8 – 15.8%, 3.4 – 9.4%),只是本研究重點在亞洲地區,所以模式間的變異 度較大。在面積變化上也與 GMA(global monsoon area)的變化趨勢一致,但各別 模式在亞洲季風區,rcp45 的面積改變的變異度較大且不一致(-16.1 – 9.8%),rcp85 則一致性的增加面積(6.5 – 31.5%)。

整體而言在現有暖化的 2 種情境下,由 rcp45 的許多模式(如: CCSM4, CNRM-CM5, MIROC5…等)與其 MME 的面積為減少的變化,但強度卻是增加的 情況,發現季風強度的變化與覆蓋範圍(面積)並無一致性的關係,推測亞洲夏季 季風降雨區域分布,應該與海 – 陸分布有關,暖化只會增加強度上的變化,而 並不會造成整個季風降雨區位置與氣候型態大幅度改變(如亞洲內陸地區並不因 暖化的情況而改變其乾燥少雨氣候型態)。至於年際上的變化則須要進一步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比較 rcp45 與 rcp85 季風區塊變化,發現暖化較強的情境(rcp85) 下,延展會南往赤道,西往換日線,東北向往高緯度地區,推測是因這些區域夏 季強降雨的事件變多(或是冬季降雨變少)。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則是與 地球的暖化行為所造成的大尺度環流變化(Hadly cell 或 Walker circulation 變強) 有關。

24

4.3 季風大尺度環流場的變化

Lee and Wang (2014)使用 4 個 CMIP5 最佳模式分析全球季風區域的南北向 Hadly cell 與東西向 Walker cell 環流與平均溫度的關係,發現 Walker 環流每增溫 1°C 強度減弱 1.6%;冬季 Hadly 環流則每增溫 1°C 強度增加 4.1%。Kitoh et al.

25

(2008)分析模式模擬 MJO 現象的結果一致,得到觸發對流參數化法(bulk|CAP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