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延平郡王祠的改建與古蹟「活化」為中心

一個社會群體的集體記憶經常需要藉著視覺可見的物體加以保存 與傳遞,因此古蹟保存常成為都市發展的重要課題。對此,文化地景 學家傑克遜(J.B.Jackson)有相當精闢的見解。他認為:「史蹟保存演 變至今,已經不只是推廣觀光事業的工具,或是對過去所表達的一種 情懷和感念,它事實上代表我們現代對歷史的看法。…我們都需要知 道、體會到我們都共屬於一個地方,一個過去。在我們的生活中,我 們需要有一些地方讓我們親切、直接地感受到彼此之間共有的連繫,

一起慶賀,一同歡聚,一同工作。」59其中「代表我們現代對歷史的 看法」即可衍生為集體記憶的概念。

無論是前期《台南文化》或新《台南文化》,有關於空間的集體記 憶,多集中於名勝古蹟,與外人或當地人對府城的「古蹟都市」印象 相呼應。《台南文化》除了以封面呈現古蹟的樣貌外,與古蹟相關的文 章則包括專文介紹各個古蹟的歷史沿革,以及各時代對古蹟的修繕情 況。在台南市眾多的古蹟群中,究竟地方關注於哪些古蹟的維護,此 中亦呈現出當代對歷史的看法。在《台南文化》創刊號(1951 年 10 月發行)中,赤崁樓、安平古堡、億載金城皆有較大篇幅的介紹;而 在同期的〈台南市古蹟簡介〉一文中,除了上述三處外,還包括延平 郡王祠、孔子廟、開元寺、五妃墓、法華寺。簡而言之,從《台南文

59 何培夫,〈古蹟之省思〉《台南文化》,新 21 期,1986 年 6 月,頁 183。

化》創刊號所提及的古蹟,最多能讓人感受到古蹟之「古」,尚無法形 成古蹟之「眾」的觀感;到了《台南文化》第 3 卷第 1 期(1953 年 6 月發行)之後,陸續增加古蹟的內容,甚至發行《台南名勝古蹟專號》

(第 3 卷第 2 期,1953 年 9 月發行),收錄專文介紹府城各處古蹟。

綜觀前期《台南文化》與古蹟名勝相關的文章,可知當時台南市文獻 會多以陵墓、宗教建築或古物為考察的重心,因此碑、匾、聯的內容 不勝枚舉。這樣的成果實與莊松林、石暘睢等文獻委員所帶領的古蹟 採集工作有關,因為他們在日治時代所成立的「台灣文獻整理委員 會」,早已針對石碑、匾聯、寺廟神印三個項目作全面性的調查。不同 的是,日治時期所從事的調查工作是為了抵抗日本政府推行正廳改善 運動以及寺廟整理運動所帶來的破壞,而台南市文獻會成立後的調查 工作,則是作為學術研究之用途。值得一提的是,前期《台南文化》

所重視的古蹟全為清朝以前遺留下來的,日治時期的建物顯然不在古 蹟之列,除了因年代相近外,亦反映出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後,在文 化政策上強調「去日本化」以確立自身正統性的時代背景。

新《台南文化》與古蹟相關的文章相當多元,除了延續前期《台 南文化》的特色外,最大的差別,在於台南市文獻會跨區或跨國的古 蹟考察報告,以及將日治時期的建物視為古蹟加以保存。隨著 1982 年 5 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公佈實施,古蹟審查成為台南市文獻委 員會的重要任務,此時台南市亦將修復古蹟列為重點工作,故新《台 南文化》收錄不少整修古蹟的建議或成果報告之文章;至於跨區域的 田野調查,主要是為了促進文獻業務與文化資產的交流,所有調查研 究報告分別刊載於《台南文化》;而跨國考察則是順應文化資產再利用

的風潮,到外國取經,作為古蹟經營的參考範式。60茲以下表呈現此 類文章在《台南文化》的發表概況。不過,自 1994 年起,台南市文獻 會至國外考察的成果陸續以專輯的形式發行,因而無法透過《台南文 化》完整呈現此後的考察情形,因此呈現國內跨區域史蹟勘查的篇幅 遠勝於國外史蹟文獻考察之情形。

表 72 《台南文化》中跨區域與跨國古蹟考察著作目錄

期別 作者 篇名 出版日期

19 范勝雄 台南市文獻會高雄市古蹟采訪錄 1985.6

26 范勝雄 古蹟采集之旅─台 南市 文 獻 委 員 會 同 仁 纪 遊 1988.12

28 范勝雄 屏東六堆的古蹟 1989.12

29 連景初 鄉 土 芬芳纪 南遊 1990.6

31 連景初 新竹之旅溯往情殷 1991.6

32 范勝雄 台中地區古厝巡禮 1991.12

34 連景初 台中原野行腳雜拾 1992.12

36 謝碧連 卑南遺址探訪 1994.2

37 張同湘 台南市文獻委員會金門史蹟勘考記實 1994.7

37 連景初 采風問俗到金門 1994.7

37 梁華璜 金門行摘記 1994.7

37 范勝雄 明監國魯王三塚略記 1994.7

37 黃秋月 金門之城市、聚落、建築概說 1994.7

37 傅朝卿 金門傳統建築之基本型態 1994.7

37 謝碧連 金門文物保存─風獅爺、魯王墓 1994.7

37 黃天橫 初探金門辟邪民俗之諸相─與台灣的比較 1994.7

37 吳 樹 金門的「風獅爺」 1994.7

37 李冕世 金門行 1994.7

37 何培夫 去金門拓碑 1994.7

42 黃正彥 北美史蹟文獻考察雜感 1996.12

49 黃正彥 花東縱谷、綠島文獻史蹟勘考日誌及觀感 2000.9

※資料來源:整理自《台南文化》新 1 期-新 51 期

不管是介紹古蹟的歷史沿革或修復,在《台南文化》中,以延平 郡王祠、孔廟、赤崁樓、安平古堡與億載金城五處古蹟的相關文章最 多,顯然為官方推動的重點古蹟,因此不獨台南市民所熟知,此五處 古蹟更是外地遊客眼中的熱門觀光景點。透過古蹟,不僅可供人召喚 集體記憶,在現實生活中,民眾對於古蹟空間的利用,則進一步造成

60 陳奮雄編,《台南市文獻半世紀》,頁 7-9。

集體記憶的更新與變動。

一、延平郡王祠改建的社會文化意涵

由於台南府城為台灣文化的起源地,古蹟數量可謂居全台之冠,

其悠久的歷史,使得某些古蹟得以反映出各時代獨特的集體記憶。儘 管政權更迭,權力卻常無聲地烙印在古蹟建物上,因而從古蹟樣貌的 轉變,最能體現集體記憶的不穩定性。茲以延平郡王祠為例,探索其 社會文化意涵的轉變。

(一)明鄭、清領時期的「開山王廟」(1875 年以前)

延平郡王祠原為民間性質寺廟,稱作「開山王廟」,文獻資料雖無 記載其草創的年代與原因,但是對其所在位置皆有簡略之敘述,如 1694 年(康熙三十三年),高拱乾在《台灣府志》中記載:「開山王廟,

在東安坊。」又 1752 年(乾隆十七年)魯鼎梅所修的《台灣縣志》亦曰:

「邑治東安坊,有開山王廟,今圮。長興里有王公廟。俱偽時所建。」…

等,皆可證實確有此廟。61然而,這些史料卻沒有提及此廟所祭祀的 神明為何,因而《台南文化》將之解釋為祕密祭祀的型態,如:賴建 銘認為台灣在歸清初期,有關鄭氏在台事蹟皆受到人為的破壞與凐 滅,所以民間僅能私下祭祀鄭成功,才能免於被整肅;62而顏興則認 為當時台人對滿清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仍耿耿於懷,因而無 法公然祭祀。63不管真相如何,《台南文化》都認為這是受到朝代更迭

61 顏興,〈鄭氏家廟與延平郡王祠〉《台南文化》,第 3 卷第 2 期,1953 年 9 月, 頁 19。

62 賴建銘,〈台南風物志(二)〉《台南文化》,第 2 卷第 1 期,1952 年 1 月,頁 38。

63 顏興,〈鄭氏家廟與延平郡王祠〉《台南文化》,第 3 卷第 2 期,1953 年 9 月,頁

的影響,鄭成功因提倡反清復明而遭到清代官方的猜忌,此心態從清 代文獻中將明鄭時期稱呼為「偽時」即可得知,因此《台南文化》多 篇相關文章皆一致認為未載明祭祀神明的開山王廟就是奉祀鄭成功的 民間私廟。

乾隆年間,該廟因年久失修,當地居民何燦於是提倡重建,捐銀 四千兩,將之營建為規模較大的廟宇,其正殿安置鄭成功神像,左右 配祀甘輝、張萬禮二將軍,東西兩廡祀以殉難諸將士神位,每遇水旱 災,求之必應,因此香火相當鼎盛;到了 1845 年(道光二十五年),因 風雨為災,殿宇損壞,地方士紳黃鴻模、許廷錫等捐銀一千兩,又發 起重修。64由上述民間重修、重建開山王廟的行為,可知台灣鄭成功 信仰於此時已悄然形成。

清朝民間為何要私祀鄭成功?一般將之歸諸於兩個因素:一為感 念其開台之功績,一為緬懷其忠貞之氣節。如:范勝雄在〈「被遺棄之 古蹟」延平郡王祠〉一文中,亦提及台人建廟祭祀鄭成功是因為「緬 懷其驅荷復台之功及孤忠亮節之操」65而賴建銘於〈台南風物志〉中 則曰:「鄭成功以三十九歲,溘然長逝,在台之遺民如喪考妣,慟哭痛 悼萬分,于是建祠致祭,以慰其在天之靈,並且瞻仰一代貞節忠正始 終貫澈,為國家民族而作殊死戰的不朽精神,並敬慕其開台始政的偉 大毅力,與赫赫的功績。」66言辭之中摻雜了民族精神的觀念,頗能 反映戰後台灣在國民黨執政期間為鄭成功量身訂做的「民族英雄」形

19。

64 范勝雄,「被遺棄之古蹟」延平郡王祠〉《台南文化》,新 25 期,1988 年 6 月,

頁 82。

65 范勝雄,「被遺棄之古蹟」延平郡王祠〉《台南文化》,新 25 期,1988 年 6 月,

頁 82。

66 賴建銘,〈台南風物志(二)〉《台南文化》,第 2 卷第 1 期,1952 年 1 月,頁 38。

象。

在紀念鄭成功開山、開台之貢獻外,其治水旱災的靈驗事蹟,使 得開山王廟香火鼎盛,因而在廟宇毀壞後,總是能夠得到擴建、重修 的機會,故鄭成功神格化的地位從此確立,民間私祭鄭成功相當普遍,

遍佈全台,因此在延平郡王祠設立前,鄭成功已逐漸成為有利於民的 地方開山祖,或是祈願靈驗的保護神。67

(二)清領時期(1875 年以後)的「延平郡王祠」

開山王廟原為民間私祀的廟宇,到了同治年間,竟一躍成為官廟,

當時正值 1874 年(同治 13 年)牡丹社事件日本出兵台灣之後。欽差大 臣沈葆楨來台籌備防務,由於台灣府進士楊士芳等人稟請為鄭成功追 諡建祠,再加上台灣道夏獻綸、台灣府知府周懋琦等人的建議,因而 聯合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福建將軍文煜等人,奏請清 廷,准在台灣為鄭成功賜諡並建專祠,延平郡王祠於焉誕生。

延平郡王祠既為官廟性質,其建置的時代背景又是在日軍侵台之

延平郡王祠既為官廟性質,其建置的時代背景又是在日軍侵台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