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小結:公部門影視外包勞動境況下的創作者出路

受到跨國影視工業嚴重擠壓下的台灣電影產業,商業部門已經很難 供給太多養分給影視創作者。從本文以文化產業觀點所進行的調查與分 析可以發現,2000 年之後台灣紀錄片產製與消費規模的擴大,主要依 靠的並不是商業投資或商業映演管道,而是仰賴包括政府的影視補助政 策對產製層面的「穩定但有限」的挹注,以及映演層面與公部門緊密相 關的公視及各類影展的「穩定但有限」的空間。

政府對於紀錄片的資金與映演的直接與間接協助,可視為是國家為 了回應本土資本基於個別利潤邏輯、無法滿足此一小眾規模消費者需求 的市場失靈狀況,因而搖身擔任台灣紀錄片的最主要「雇主」,雇用形 式則為補助或標案等形式的短期「非典型雇用」。因此,對於 1990 年 代中期以來,台灣紀錄片產製與消費逐漸成長為一小眾市場,僅僅以

「學院紀錄片」來理解(韓旭爾,2001),似有不足之處。考察本地紀 錄片的走向、創作者處境、以及未來發展之契機,必須體察到上述產製 與映演層面的公部門積極介入下,多數台灣紀錄片工作者形同成為公部 門的影視製作外包工作者、或是短期接案的派遣勞工。當然,由商業資 金所資助的非營利機構,在近年來提供了部分紀錄片產製的資金需求,

使得紀錄片此類「影視外包勞動」具有更多元化的面貌。不過一方面由 於這些非營利組織所提供的總金額仍較公部門為低,另一方面也尚難像 公部門資金那般深入紀錄片的產製、流通、乃至勞動力養成等各個層 面,所以「公部門外包影視勞動」仍可視為近年來台灣紀錄片環境與創 作的主要特徵。

但是政府提供的紀錄片輔導金額一向遠較劇情片為低,通常無法支 應製作成本;更因為遵循「不重複」的原則、也就是一部片通常只能拿 到一份補助的狀況下,大多數紀錄片產製都是在資金不足的窘境中,靠 著工作者「縮衣節食」完成。不僅資金不足,絕大多數紀錄片也很難靠 著公部門少數資助的映演與發行而有所回收。以公視而言,自製與委製 影片在發行後的版稅約 6.0%,購置影片則多僅支付數萬元播映費,對 創作者來說僅是杯水車薪(受訪者15, 17)。

因此紀錄片創作者的勞動條件並不理想。首先是公部門給付的工資 相當低廉,導致這些外包勞工無法從紀錄片工作獲得足夠收入,而必須 以其他兼職補貼。其次是公部門所能提供的工作機會有限,因此許多紀

錄片工作者缺乏工作保障、工時與收入都相當不穩定。在自主性方面,

如同一般外包或者派遣勞工一般,許多紀錄片工作者常常感受到資金來 源或委製單位—通常是公部門—許多並不專業的管理或干預;不過干預 的程度、相對來說也就是自主性的大小,會因為工作者的年資等聲望資 產不同而有所差異。雖然如此,許多紀錄片創作者在對於工作不滿意的 狀況下,仍然願意繼續從事紀錄片的創作,往往是憑藉著對於紀錄片工 作的高度熱情,這便呈現在紀錄片工作者工作雖不滿意工作、但卻充滿 工作成就感的現象中。而在這樣的勞動環境下,多數紀錄片工作者卻同 時具有勞工與專業者的雙重認同,並且進一步組成國內少見的非典型雇 用工作者集體組織的「紀錄片工會」。這一方面可能受到過去紀錄片與 勞工運動等社運連結的傳統影響,另一方面或許出於對於此一行業勞動 困境的普遍性。此一勞動意識的特性,對於紀錄片工作者面對與瞭解其 工作環境限制,並在未來進一步展開集體行動等方式來改善勞動條件與 創作自主性,應是一重要的正面助力。

最後,在當前政府經費處處受限的困難現實下,要發展紀錄片,絕 不能僅僅靠著目前的輔導金補助政策、特別是當前縮限於產製層面的補 助方式。因此,一方面,政府應可思考協助引介商業與民間基金會對紀 錄片的投資,使本地紀錄片產製之資金來源更為多元化,而非如現在絕 大比例依賴政府的單一化、且相對匱乏的資金挹注。另一方面,主事者 也應該揚棄單單以產製補助的單一面向作法,思考開拓更多的紀錄片映 演空間、例如增加國內外電視頻道的播映機會,並且建立更多發行與銷 售的管道。對照前文提及的紐西蘭與澳洲的經驗,紀錄片的產製與映演 若單一化地仰賴政府補助,都會使得紀錄片的發展受到政策制訂者短期 目標的扭曲——無論該短期目標是經濟層面的創造產值、而使得紀錄片 向商業市場靠攏,亦或者是政治層面的建構國家意識、而使得紀錄片為

國族認同服務等,都是資源單一化下的可能的影響。因此,政府藉著引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185871655335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 年 11 月 10 日)。〈新聞稿:2008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圓滿落幕國美館館長薛保瑕感謝志工群熱情相助〉。取自: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0909 王慰慈、李道明、張昌彥、盧非易(2000)。《台灣新聞紀錄影片片目、書目、口

述歷史集》[電子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2008)。〈關於 TIDF〉。取自:

http://www1.tidf.org.tw//2008/ch/about.php

行政院新聞局(2003)。〈輔導金影片佔國產影片比例表〉。取自:

http://info.gio.gov.tw/public/Attachment/442215271271.doc。

行政院新聞局(2005)。《中華民國 94 年電影年鑑》。取自: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52416&CtNode=218 行政院新聞局(2006)。《中華民國 95 年電影年鑑》。取自: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54299&CtNode=219 行政院新聞局(2007)。《中華民國 96 年電影年鑑》。取自: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56123&CtNode=346

李盛雯(2005 年 5 月 16 日)。〈行銷台灣,看我的!Discovery 卯上國家地理頻 道〉,《經濟日報》,A15 版。

李道明(2000)。〈吳乙峰〉,王慰慈、李道明、張昌彥、盧非易(編),《台灣 新聞紀錄影片片目、書目、口述歷史集》[電子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