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科書是檢視國家意識型態型塑及政治社會化的地方o 本研究從小 學與初中《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等公民教科 書分析,瞭解中國公民教育的內涵。研究發現,中國a方面引進西方教 育理論與方法,讓公民感受到與現代生活相關實用知識的好處,也藉由 學校教育的政治社會化過程,預備人民對民族興衰的認知,使人民情感 根生於民族血緣與文化、儒家道德文化、國仇家恨的歷史記憶、及中國 雌起的民族榮耀中;同時將集體主義、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命運結合等思

想融入,形成分別自己與他者的中國民族主義。五分之四現代化與制度 化的內容,鞏固了五分之」訴諸愛國情緒之中國民族主義的內容,可使 威權韌性更加強化,合理化中國共產黨的一黨統治。

本文認為中國的公民教育已經「去政治化」的學者可能過度樂觀。

本文主張中國之公民教育並非實質改變或「去政治化」了(Zhong&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特 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119

Lee,2008) ,而是如同 Brady (2008) 、 Jones (2002) 、 Zhao (2004)

等學者所觀察的,中共用現代化的內容、去政治化的手法,將政治意識 型態包裝得更好,使其政權有能力因應開放後的局勢而穩固。中國的愛 閥主義之因素複雜,國家的貨傳、媒體、家人、同儕等都是影響因素,

本研究無法知道中國人民愛國、愛民族與愛黨的意識受教科書影響有多 大。但是,卻可藉由教科書分析,暸解中國公民意識的可能內繭,以及 國家引導的政治社會化走向。

這個研究結果對於臺灣有何意義呢?首先,藉由教科書我們吋以 捕捉中國人民可能的心理意識,而瞭解其對民族國家的情感(Hayes, 1966)。公民教科書透過血緣、歷史、羞辱與榮耀的敘述,抓住了巾國 人民的民族情感,社會化人民接受民族主義促發的集體與愛國意識,願 意犧牲白己個人的自由與權利,來成就國家的強盛,這種想法也符映­

些知識份子的討論 (Li, 2009; Yu, 2009; Zhe嗯, 2004 )。雖然中國已經 不在國家危機的狀態,公民教育卻頻傳遞﹒種羞辱與榮耀的感受,一種 尚未完成的狀態(成為強國、國家統→)。中國的公民教科書試圖說服

人民必須集中意志在中共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制度化 成了于段,而中國民族主義是這種意識的情感支撐,也是國家所企圖形 塑的公民集體意識,而非西方進步教育思想背後的白由民主與獨立思考 的概念 o 同樣,國家企圖形塑的亦似乎非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因為 教科書雖有此名詞與集體主義的概念,但追求階級鬥爭與階級平等的道 德觀已經消失於小學與初中的公民教科書中,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中國富 強(含統寸,不再讓人看不起的集體意識。

當兩岸持續交流時,這個現象對於臺灣還有另-層意義,即全民 立思考兩岸的公民教育有何芳:異。謝均才 (2006 )曾對兩岸之小學社 會課本所做的文本分析,發現大陸課程偏重個體適應集體或社會的心理 品質,服膺集體一干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 ;rfri喜灣教材並末以愛國為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

120!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Vo1. 22,No.2

重點,卻富個體主義色彩,並以準備學生參與民主生活為目的。本文認 為,中共政權的威權韌性代表中國的公民培養在一些重要的價值觀點上

非賦權的民主觀念、犧牲個人完成集體的價值、國家民族至上及愛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等,仍與臺灣的公民教育在本質上有極的差異。誠如

Vickers (2009: 81) 所舌,在政體不變的情況F' 中國公民教材在「個

人與國家的關係」上,將很難有明顯改變。而臺灣必須瞭解中國開放政 策後的公民教育之本質,以思考如何與其交流,尋求兩岸的和平與自 由。

宋佩芬 中國的公民教育與威權韌件﹒教科書的政治社會化

The Chinese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