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在進行分析後發現,學校組織效能教育人員認知程度雖有高 低之分,皆為正向,表示教育人員對於學校組織效能呈現肯定的態度。

另外,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學校組織效能之結構變項有「學歷」、「學校規 模」、「班級學生數」、「學校區位」及「視導時數」。本研究依據上述 分析結果,以下提出本研究之結論。

一、結論

(一)卓越學校具有共通的結構特徵

研究結果發現「學歷」、「學校規模」、「班級學生數」、「學校區 位」及「視導時數」等變項的不同,教育人員對於學校組織效能將產生不 同的認知。而卓越學校的結構特徵,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教育人員「學歷

在研究所以上」,「學校規模為中型學校」、「班級學生數在16~25人」、

「學校區位在都市地區」,且「學校每年接受視導時數在21-49小時」,此 類型條件下,則屬於卓越學校的結構特徵。檢視結構特性,卓越學校位處 都市,班級規模及班級學生數屬於中型的學校,且學校與視導人員有密切 的聯繫。

(二)學校環境效能表現最佳,資源整合效能表現較弱

整體來說,受訪者認為「學校環境」構面在學校效能表現最佳,亦 表是受訪者對於學校具備安全的環境表示肯定,但學校在資源整合的項度 中表現較其他項度差,不過其他學校組織效能(校務行政、課程教學、資 源整合與學生學習)評估構面,皆呈現正向態度。在經歷九二一大地震之 後,為了照顧學童安全,老舊校舍的補強與翻新到今日仍持續進行,所以 學校安全環境營造令受訪者認同。

但資源整合方面,受到社會的演變,臺灣社會民眾學歷普遍提升,自 主意識高漲,對於學童在學校教育的方式也希望有個體經驗的植入。加上 教師不再侷限於行政體系規範下的制約,教師對於學校事務也以建議權的 形式進行參與,使家長會、教師會與學校行政體系形成學校三權鼎力的情 況。這對過去以知識權力所形塑的學校場域無疑是一大挑戰,所以學校行 政體系如何整合內部(如教師會)與外部(如家長會、社區)相關資源,

並做有效利用,則是組織效能評估的關鍵因素。

(三)適中的學校規模與班級學生數,有利於學校的發展。其中又以 資源整合效能較為顯著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型學校表現較其他規模學校傑出,且教師在行政 效能的認知方面也較其他類型高。班級學生數方面,學生人數在16-25人,

較易獲獎。雖然,服務學校班級人數在26-35人之受訪者,在學校組織效能 認知最高,但這可能是因為與學校區位有關,而非班級學生數影響。

另外,當學校符合卓越學校結構特徵之時,資源整合效能將會提升

(平均數由3.77提升至3.91)。檢視結構特性,卓越學校位處都市地區,但 都市地區的學校多為班級數多,班級學生數較多的大班大校類型,當學校

類型轉變為中班中校時,資源整合效能將會提升。適中的學校規模與班級 學生數,有利於學校的發展,而資源整合的成效成效的提升,亦可能與學 校規模與班級學生數有關。不過相關議題尚待後續研究進行深入探討。

(四)學歷為研究所之教育工作者,對於學校組織效能較具有正面的 看法

專業的提升,對於組織效能具有正面的影響,而學歷的提升,亦代表 專業的增能。本研究結果顯示,學歷在研究所以上之受訪者,服務學校的 組織效能表現較佳,教師對學校組織表現認知較高,所以提升組織成員學 歷,對於學校組織效能具有積極性之貢獻。

(五)都市地區學校績效表現較其他地區佳

但研究結果顯示,學校位處於都市地區之學校,較容易獲得學校傑出 表現獎。另外,服務學校為都市地區之受訪者,對於學校組織效能績效認 知亦高於鄉鎮與偏遠地區之受訪者。原因可能與教育資源較集中於都市有 關。誠如上一個結論所述,班級人數在26-35人之受訪教師,對於學校組織 效能的認知高於班級人數較少之受訪者。而班級人數在26-35人多為都市地 區學校,因資源較於集中於都市,所以學校組織效能反應較佳。

二、建議

綜合上述的研究結論可以發現,卓越學校具有既定的特徵,這些特徵 將有助於學校進行規劃或組織調整時之參考依據。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

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班級數與班級學生數的妥適規劃有利於學校發展

研究結果顯示,學校班級數在13-48班之中型學校,以及班級人數在 16-25人之學校類型,學校較容易獲得績效表揚,且教育人員對於學校組織 效能認知較高。推論之,學校班級數與班級學生數的妥適規劃有利於學校 發展。若此學校組織發展進行考量,建議未來學校規劃,或學校組織調整 之時,可以中型學校進行規劃,班級學生數安排在16-25人之間,有利學校 組織發展。

不過,僅以學校接受表揚與否,不足以完全顯示學校經營績效。而學 校績效的彰顯,學校發展的規劃,重要的還是要以學生學習成效進行妥適 的考量。畢竟,學校存在的意義,是使每一位學生獲得教育給予的價值,

這樣方能造福社會,厚植國力。

(二)建議教師學歷資格提升至碩士以上

研究結果顯示,學校教師學歷為碩士以上者,學校較有傑出表現。同 時教師學歷在碩士以上者,對於學校組織效能有較高的認知態度。據此,

建議國中小教師學歷可以全面提升至碩士學位,將有助於提升學校組織效 能。

(三)每校每年接受視導時數應達21-49小時尤佳

研究結果顯示,當受試者服務之學校,每年接受教育視導時數達21-49 小時,受試者對於學校組織效能認知有提升的現象。推論之,教育視導工 作對於學校組織效能有提升之作用。不過考量現有的視導人力,臺灣各縣 市教育行政視導人員嚴重短缺,雖然教學視導工作多委由國教輔導團進 行,但對於視導工作,還是有人力不足的現象發生。所以,本研究建議針 對環境弱勢與學生學習弱勢類型的學校,優先進行視導工作,且每年視導 時數達21小時以上,以維持弱勢地區的教育品質。

(四)教育資源需多元考量、公平分配

研究結果顯示,都會型學校(班級學生數多在26-35人),在學校組 織效能表現亦有不錯的表現,但這可能是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或是齊頭 式的資源分配有關。長期以來,都市地區擁有豐沛的教育資源已是不爭事 實,加上教育資源分配受限於法令規範,造成齊頭式的教育資源分配,導 致偏鄉地區獲得的教育資源不足,使社會正義與公平有待考驗。雖不能僅 以位處於都會地區學校,較有優秀表現來評斷資源集中於都市地區,但研 究中發現,服務於偏遠地區學校之受訪者,對於學校組織效能認知不高,

可以推論偏遠地區的教育人員,對於其服務的學校,不論在學校資源或組 織效能,認知上還是處於教育的弱勢,急需教育行政部門妥善關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