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係以質性研究敘事分析的角度,透過深入訪談6位暴力性侵害中止犯罪 者,藉由他們對於生命故事描述,得以了解他們早期的生命歷程,犯罪的啟發點如何 引爆犯罪的開端,並在事件發生後,進入機構式的監禁系統,如何在隔離的環境體系 中沉澱自我,重新學習,成長與蛻變,並進而分析那些因素影響他們在出監後面對司 法監控,生活環境與衣食住行的挑戰,人生道路能夠走得穩健,並逐漸海闊天空,找 到自我的定位與生命價值,抬頭挺胸昂首闊步。

受訪者雖然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與生命歷程,發現他們的生命中都有一些共同 軌跡,或者有過相同的生命轉折,從個人錯誤的發生,並經歷生活的調整,進而蛻變 成全新的生命歷程,中止犯罪生涯,活出不同的人生。茲將研究結果整理歸納如下:

一、開啟犯罪生涯的生活

受訪者均表示個人具有衝動的特性,包括肢體與語言的暴力、缺乏事情的判斷 思考,甚至具有殺人、傷人的犯罪行為,並且在入監前的生活,具有許多不良的生活 習慣與其他的犯罪行為,包括:抽菸、喝酒、酒癮、毒癮、出入酒店、生活混亂、賭 博與偷竊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與毒品、暴力、偷竊、賭博的犯罪行為經驗,對於後 來個人的暴力性侵害犯罪,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受訪者出監都是至少3年以上的時間,在反思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時,自己發現 涉案前家庭對於他們存有不同程度的壓力,可能是受訪者個人的表現令家人擔心、父 母之間關係緊張、家人過度嚴厲的管教、或者是母親因過度擔心而叨念,受訪者無法 良好附著於家庭或父母,而選擇逃避,產生偏差行為。婚姻與感情的挫折及不珍惜,

使得受訪者未能建立良好的婚姻(或類似婚姻)依附關係。

犯案當時受訪者的身心狀態,具有飲酒、吸毒之情況,腦筋不清楚、自我迷失、

好玩心態、追求刺激、與女友分手情緒火爆、賭博輸錢導致搶錢、見獵心喜。這樣身 心狀態,顯示出受訪者生活型態的混亂現象,生活在毒酒狂歡,追求刺激的狂亂生活,

因此,這些犯案前的負向情境是引發犯罪的重要原因。

受訪者未能建立良好的原生家庭附著與婚姻依附關係的發現,與「社會控制理

矯政期刊 第6 卷 第 1 期

MINISTRY OF JUSTIC

E 民國106 年 1 月

摘 要

李明謹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多元化,犯罪與治安問題影響政治、經濟及社會 的發展。本研究收集法務統計年報及統計月報,探討矯正機關收容之結構特 性,並瞭解受刑人在性別、罪名、年齡、刑期等面向的特徵,期對矯正機關收 容現況有較周全的觀察及瞭解。研究發現,矯正機關呈現長期超額收容、受刑 人長刑期化及高齡化、收容人處分類別多元化、特定犯罪類型收容人數偏高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公共危險罪及詐欺罪)、累再犯人數逐年偏高、新入監 受刑人以短期自由刑居多等現象,深深影響矯正機關之管理及處遇措施。

為因應矯正機關收容如上述趨勢變化,提出以下建議:(1) 善用多元轉向 制度;(2) 健全矯治處遇,重視受刑人處遇規劃;(3) 改善收容人生活設施與空 間,建構人道與安全的拘禁環境;(4) 運用修復式正義理論觀點處理犯罪問題;

(5) 健全社區處遇制度;(6) 逐步建立降低監禁率之刑事司法體系共識。尤其是 我國正在民主深化的進程中,對於監獄之定位與目的,及監禁是否能有效達成 預防犯罪之定位,或許可再重新思考,轉而致力於更完善的社會政策。

關鍵字:矯正機關、受刑人、官方統計

學術論著

2

論」(Hirschi, 1969)及「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Sampson & Laub, 1993) 的論點一致,主張附著的社會鍵會影響個人犯罪行為的發生;至於受訪者具有「不 良生活習慣」與「犯案前的負向情境」,則與「一般化犯罪理論」(Gottfredson &

Hirschi, 1990)所提的「機會」結構促發犯罪的發生,情況相符合。

二、中止犯罪的機制

(一)在監期間重新學習

初入監時,受訪者面臨監禁適應問題,在經歷調適過程後,內心開始平靜沉澱,

面對過去,思考未來,積極自我思考,規劃自己未來。受訪者在監所執行期間都很長,

除一位因為不識字外,其他人均寄情於書本當中,大量閱讀,甚至閱讀抄寫經書,修 讀空大學位,獲得很大的心靈、知識成長與觀念的改變,進而將書本的知識內化成為 自己的中心思想,改變自我。

在監期間,受訪人在處遇課程中,學習情緒管理、思考邏輯、避開危險、同理心、

尊重他人、自我警惕、改變觀念與宗教信仰,為自己出監預作準備。

研究中發現受訪者受益於監禁期間的矯治處遇,無論是閱讀書籍、處遇課程或 修習學位,產生個人的知識收穫與觀念認知的改變,對於犯罪的中止影響,則是與

Laub & Sampson (2003)的中止觀點相同,渠認為監禁機構是中止犯罪主要的途徑之

一。Harris (2014)的研究明顯發現,性侵犯可以經由相關處遇改變認知結果而呈現中

止犯罪;Harris (2016)研究更發現,監禁的治療處遇有利於與原生家庭的再連結,使

得生活正常,進而中止犯罪。

(二)出監後穩定的力量

1.

重新建立良好依附系統,讓生命轉向

在經歷一段長時間的監禁處遇,受訪者回歸社會生活,因家人不離不棄,加上 受訪者對於過去認為的壓力有了新的詮釋,重新認識家庭的關心方式,調整與家庭之 間的良好依附關係。惟,亦有受訪者內心關心家人,但與家人溝通不良,因此選擇在 原生家庭之外,更建立另外一個新的依附系統—中途之家,認同「老師」與「機構」,

形成類似家庭的附著鍵。

摘 要

李明謹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多元化,犯罪與治安問題影響政治、經濟及社會 的發展。本研究收集法務統計年報及統計月報,探討矯正機關收容之結構特 性,並瞭解受刑人在性別、罪名、年齡、刑期等面向的特徵,期對矯正機關收 容現況有較周全的觀察及瞭解。研究發現,矯正機關呈現長期超額收容、受刑 人長刑期化及高齡化、收容人處分類別多元化、特定犯罪類型收容人數偏高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公共危險罪及詐欺罪)、累再犯人數逐年偏高、新入監 受刑人以短期自由刑居多等現象,深深影響矯正機關之管理及處遇措施。

為因應矯正機關收容如上述趨勢變化,提出以下建議:(1) 善用多元轉向 制度;(2) 健全矯治處遇,重視受刑人處遇規劃;(3) 改善收容人生活設施與空 間,建構人道與安全的拘禁環境;(4) 運用修復式正義理論觀點處理犯罪問題;

(5) 健全社區處遇制度;(6) 逐步建立降低監禁率之刑事司法體系共識。尤其是 我國正在民主深化的進程中,對於監獄之定位與目的,及監禁是否能有效達成 預防犯罪之定位,或許可再重新思考,轉而致力於更完善的社會政策。

關鍵字:矯正機關、受刑人、官方統計

相關的學術研究也有相同的發現,家庭連結與性犯罪中止有其關聯性(Laub, Nagin & Sampson, 1998; Harris, 2014 Lussier & McCuish, 2016; Walker, Kazemian, Lussier & Na, 2017) ,配偶的連結及原生家庭的連結,都能有助於性侵犯罪的中止(Cid

& Marti, 2012; Cobbina, Huebner & Berg, 2012 )

2.

投入時間與精力追求良好的職業成就

有受訪者重新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以誠信經營自己的公司, 甚至要求兒子不 要偷客戶的材料,莫因小利而讓自己毀於一旦,擔心違法而嚴重損害喪失事業的經 營。也有受訪者對於未來工作生涯目標十分明確而堅持,即便因此導致自己在追求異 性交往過程中阻礙重重,仍無法撼動其堅持原本工作目標的決心。大多數的受訪者均 表示,自己在職業上是堅持而穩定的並努力,追求良好的職業成就。

「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認為工作是一種影響成人改變偏差行為的社

會鍵(Sampson & Laub, 1993),而中止犯罪的理論也認為工作是一種「機構參與」

(involvement in institution),能降低犯罪情境,長期改變守法程度(Laub & Sampson,

2003)。工作對於性侵犯罪中止的影響在國外有類似的研究發現,Kruttschnitt, Uggen

& Shelton(2000)發現穩定的工作有利於教化與降低再犯;最近幾年對於性侵犯罪中止

的研究也發現,工作對於中止犯罪具有重要影響(Browm, Spender & Deakin, 2007 Scooners et al., 2012De Vries Robbé, Mann, Maruna, & Thornton, 2015)

3.

參與傳統的活動或宗教團體,將犯罪誘因隔離起來

有受訪者表示,在監禁期間的學習課程以宗教活動受益,而多數受訪者在過去 的生活當中,並沒有中心思想或是信仰,行為缺乏一個明確的依循準則。在出監後,

有些受訪者均養成每天晚上打坐靜心的良好習慣,有的則研讀聖經,固定每星期上教 堂。研究發現受訪者擁有其自己的宗教信仰或團體,因此則能將這些宗教的教義與道 德部分,內化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將潛在的犯罪誘因隔離起來。

宗教是屬於社會鍵的一環,對於偏差行的具有抑制的效果(Hirschi, 1969),

Hallet & McCoy (2015)研究信奉基督教之中止犯罪者,發現透過個人的宗教實行與積

極的教會成員,可以造成行為與認知改變,與本研究有相同發現。

4.

個人意志力的提昇

矯政期刊 第6 卷 第 1 期

MINISTRY OF JUSTIC

E 民國106 年 1 月

摘 要

李明謹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多元化,犯罪與治安問題影響政治、經濟及社會 的發展。本研究收集法務統計年報及統計月報,探討矯正機關收容之結構特 性,並瞭解受刑人在性別、罪名、年齡、刑期等面向的特徵,期對矯正機關收 容現況有較周全的觀察及瞭解。研究發現,矯正機關呈現長期超額收容、受刑 人長刑期化及高齡化、收容人處分類別多元化、特定犯罪類型收容人數偏高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多元化,犯罪與治安問題影響政治、經濟及社會 的發展。本研究收集法務統計年報及統計月報,探討矯正機關收容之結構特 性,並瞭解受刑人在性別、罪名、年齡、刑期等面向的特徵,期對矯正機關收 容現況有較周全的觀察及瞭解。研究發現,矯正機關呈現長期超額收容、受刑 人長刑期化及高齡化、收容人處分類別多元化、特定犯罪類型收容人數偏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