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勞資衝突和勞心勞力對立是近代中國新聞界存在的主要問題。成舍 我化解問題的方案就是創辦學校,既教授採編和管理等課程,又施以印 刷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成為既能從事腦力勞動又能從事體力勞動的專 業人才。成舍我的設想是,編輯部門或管理部門與印刷部門時有齟齬,

如果員工橫跨不同部門,實行角色重合,不分彼此,那麼部門之間的矛 盾就迎刃而解了。而一個勞資合作、勞心勞力者合一的報館將有助於報 紙的大眾化。我們知道,分工是生產勞動發展的必然產物,具有專門 性、專業化的屬性,它一方面降低勞動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 面又形成不同工種之間的差異。表現在報紙生產上,一方面採編、管 理、印刷各司其職,保證了報紙品質,另一方面又造成報館職工之間的 不平等分配以及職業地位、職業聲望的差異,導致部門之間的矛盾。那 麼,是否可以如成舍我所設想的通過「手腦並用」,即消除分工的方式 來消除矛盾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說在戰爭等特殊時期員工可以

見縫插針,一人多勞,但在平時則不能不各司其責,不然難以保障生產 效率和報紙水準。事實上,從辦校和辦報這些親身實踐中,成舍我已經 意識到分工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出「專家辦報」的理念。這意味著,他 放棄了運用「手腦並用」解決報館勞心勞力對立的可能性。「手腦並 用」回歸到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推進報紙大眾化。中國報紙大眾化 的討論和實踐大約始於二十世紀二〇年代,受文學與大眾結合的思想的 影 響 , 新 聞 與 大 眾 的 結 合 成 為 一 種 較 為 普 遍 的 辦 報 思 想 ( 單 波 , 2001)。有報界人士指出「新聞事業之目的,在服役公眾。新聞紙之性 質,亦一最普通之教育,故以極峰之造詣言,新聞事業必日趨大眾化,

新聞紙必日趨淺顯化也」(黃天鵬,1930,頁 161)。而與此同時,辦 報的專業人才極為匱乏。「報紙倚賴教育的地方很多,而造成新聞的專 門人才,更非教育不可」(錢鶴,1931,頁 36)。新聞教育先後創辦 起來。有論者認為「近代新聞事業分工日細,在在需要專門人才,我們 不可不順這個潮流走」(朱沛人,1948,頁 18)。成舍我之創設「新 專」、提出「手腦並用」在於培養專業人才,推動報紙大眾化;同時,

痛感中國報業勞心勞力對立的痼疾,成舍我賦予「手腦並用」化解痼疾 的使命,希圖「畢其功於一役」,而未能充分考量在「試驗」的過程中 來自社會條件、自身角色和對分工的認識局限等方面的製約。在桂林復 校後,成舍我未再提及「手腦並用」、「廢除新聞事業長衫與短衣之階 級區別」的原初意旨,主要致力於報紙專業化和大眾化的推進。

成舍我在闡述「手腦並用」的新聞教育理念時,幾次提到「報館主 權共有」,因為無論是「手腦並用」還是「報館主權共有」,都指向勞 資衝突或勞心勞力對立這個成舍我記掛於心的問題。因而,討論成舍我 的新聞教育理念離不開對於報館組織形式或曰報館主權的討論。如果說

「手腦並用」指向勞心勞力關係,那麼「報館主權共有」則指向勞資關

係。成舍我提出「將報館的主權交給全體人員」,這與其報館所有者和 管理者的身分是矛盾的。勞資關係「與其說是從生產活動的任務分工中 產生的指揮與被指揮的關係,不如說,是一種利益不同者之間的支配與 被支配關係或對立關係」。資本家只關心如何獲得最大限度的剩餘價 值,工人則關心如何保持和提高勞動的等價,兩者的利益是完全對立的

(萬成博、杉政孝,1981/楊杜、包政譯,1986,頁 121)。本來,資 本主義的勞動過程表現為管理勞動和執行勞動的分工,由於生產過程掌 握在企業主手中,管理職能一般由企業主(包括其管理部門)承擔,具 體勞動則由生產工人來完成。下放報館主權,實行全體共有,意味著成 舍我要取消管理勞動與執行勞動之間的分工,如是,每個人肩負管理者 和勞動者的雙重身分,對立消失,地位平等,「盡可各盡所能,各取所 需」。

劉佑成(1985)指出:

管理體現著資本對勞動力的實際使用權和支配權,而使用 權和支配權又以勞動力買賣關係為前提。取消管理者與執行者 的分工,意味著資本放棄對勞動力的控制,從而也就是實際上 放棄他對購買來的勞動力的所有權,放棄資本與雇傭勞動關係

(頁139)。

作為《世界日報》和《立報》的投資者、所有者和管理者,成舍我 不可能也沒有放棄對報館人事和生產過程的全面監管。自 1935 年起成 舍我開始在《世界日報》建立科學管理制度,如設計整套新式簿記,實 行會計成本、設立總管理處,集中領導、採用全員工作日記制、施行嚴 苛的人事管理等等(賀逸文等人,1982)。成舍我每次自北平到《立 報》視察業務,都以總經理身分每日到報館辦公,他要求各部門工作人 員提交記載當日各種事項的記事本,由他批閱,獎勉極少,批評和指責

常有,對從「新專」畢業的職工則常加批斥。成舍我要求工作高效,但 實行低廉薪酬,這顯然與成舍我「報館主權共有」的主張是背道而馳 的。有些人因不堪忍受其盛氣淩人的作風或家長式的命令而提出辭職

(張常人,2005)。實質上,「手腦並用」的全面推進本身就體現了他 對管理權的把控和運用。與「手腦並用」不同,「報館主權共有」從未 實施。

1936 年,從《立報》離職的副刊主編張恨水獨資創辦《南京人 報》。除了印刷工人的待遇與其他報館一樣,總編輯、副社長和普通採 編人員的月薪都較低,而擔任社長的張恨水不忍心支薪,「卻是白盡義 務,依然靠賣稿為生」。由於報館職工齊心協力,同甘共苦,報紙辦得 如火如荼,達到自給自足。張恨水自稱「窮辦報也未嘗辦不好」。1937 年因中日戰爭爆發報紙經營困難,印刷工人體諒張恨水,主動免領工 薪,只要少許維持費,甚至維持費沒有著落也照樣工作,令他深為感動

(張恨水,2015,頁 54-56)。張恨水雖為報館擁有者和管理者,卻並 未以資本家經營商業的方式來辦報,保證全體職工的基本生活是其經營 的首要目標,分紅只是一種預期。這也決定了他採用縮小差額的工資等 級制度,尤其注意優待薪水歷來低廉的印刷工人。張恨水在管理社務時 得到全館職工的密切協作,真正做到了「各盡所能」。因此,他稱《南 京人報》是「根本沒有老闆」的「夥計報」,以區別於利潤至上的「老 闆報」。而作為新聞從業者和研究者的趙君豪也向業界發出呼籲:「為 維持雙方良好之情感,獲得工作上之最大效率,以求報紙之日就發展,

業務基礎之更為鞏固起見,館方對於職工之福利,不應淡漠視之」(趙 君豪,1938,頁 26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