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綜合討論

本研究之量化口語報告顯示,教師最關注教師專業,約占四成五的口語內容,其中又以 認知及後設認知數量居多。這包括教師或有對學科專業持正向評價,認為訓練豐富足以應付 課堂;亦有自覺不足需再精進者。綜整教師所認知的學科專業知能(如表 5)與受訪者基本資 料(表 1)可知,中學教師自認學科專業訓練紮實且豐富,且在中文系或國文系時已具備學科 專業基礎,研究所學術訓練所養成的學科知識體系,更有助教學專業之展現。多數教師表示 會主動參與校內外專業團體求自我成長,這部分亦呈現於教學實踐口語報告。教師提及的精 進課程包括教育處局、輔導團體規劃的課程(如學習共同體、閱讀策略教學等)與民間學習 資源(如學思達、薩提爾等)。此外,教師均熟悉國語文的教學法、具體步驟、篇章特性、作 文技巧及閱讀策略等教學專業。在教學實踐時亦嘗試融合多元創新的教學法(如微電影、社 區走讀、跨科詩文創作等)。這在在顯示受訪教師重視教師專業與專業成長,且會尋求政府與 民間資源資自我精進,並積極嘗試在教學現場落實。在認知與後設認知方面,教師對國語文 教學有著自己的教學想像,期待教學活動能符合藍圖,個別差異能被理解與尊重,正朝向或 期待教學設計能夠切合目標,並進行結構且層次的教學。但教師也瞭解自身限制,會思考理 論與教學間的連結與自己的轉化能力,亦對政策效果,對學校、其他教師或學生進行廣泛評 論,有些還會自行發展調整策略(如自編教材、課程中融入學生經驗、主動調整配課或增授 等)。然教師對政策較缺乏清楚的理解或認知:「很多時候政策是一回事,下面的人又是一回 事,會覺得說很制式」(ID12)。「有一些政策,因一時的風潮像共備,會讓老師們覺得一直在 變,不斷換名稱而已,沒有真的吸引你的」(ID07)。「可是這只是綱要,真正落實到教學現場,

可能又不是這樣子,就教學現場,多數老師不見得會思考到底政策是什麼,反正給什麼就教

82 語教政策之困境與契機 陳茹玲、柯華葳、蔡佩

什麼,課本長什麼樣子就怎麼教」(ID08)。

由教師在教育目標的口語資料可知,教師認為國語文教育應使學習者理解文章意旨,宏 觀地掌握創作理念,能溝通、理解與流暢表達,並將語文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此顯示十二 年國教國語文課綱揭示的核心素養,重視問題解決、理解文化內涵等概念已內化為教師認知 與思考的範疇,不過,高層次思考與批判能力的培養、關懷生命與社會參與的能力重要元素 則較少被教師提及。此高層次思考所指為課綱強調的系統性思考與問題解決,其內涵包括思 辨分析、推理批判、後設認知等能力,以及反思與行動,以有效因應生活與生命有關之人生 議題。本研究的教學想像為教師所希望建構的國語文教學樣貌,其內涵包含:一、系統化課 程設計:「教學目標很清楚時,學習單設計,作業派任,會對應到教學,學生在寫這個學習單 當中或之後,可得到收穫」(ID06)。二、展現獨特性:「每個老師的國文課要有自己的某個樣 子,該尊重他,展現他的魅力,完成他的國文課」(ID04)。三、實踐教育目標:「要清楚知道 這個年段孩子,要引導到怎樣程度,或達到怎樣的目標,在一年或一學期當中再細分成小目 標」(ID07)。四、傳遞語文科價值:「國文科最美就是所有的文本學習內容都跟生命有關,有 非常多作者智慧,可用在自己的人生」(ID10)。

此顯示教師的教學想像雖與課綱的教育目標無二致,但仍較屬於個人化的語文教學理想 之想像,若讓教師的教學想像與課綱目標更具體連結,並內化為其信念與價值,將是影響教 育政策實踐之關鍵,亦即,讓教師的教學想像呼應高層次的課綱精神(如批判思考、社會參 與等),並具體勾勒著實踐此教學想像的步驟,其現場教學活動,便可能朝向教育目標。此或 可由師培端落實素養導向之教師教育(包括:知識和技能、情意和態度、信念和價值),以及 厚實現場教師之素養認知,提升課程、教學與評量能力(吳清山,2018)。

不過,即便多數教師學科專業訓練紮實,仍認為有必要精進專業且樂於參與,但實踐上 卻有極大困難。教師指出現場班務繁雜,需要配合行政活動,有進度壓力,因此即使有心參 與研習,卻經常無法安坐於會場學習。此外,有些研習宣導意味濃厚未能符合其意願與需求,

內容或活動轉換過快,未能將教師視為「學習者」,要求速成卻忽視教師也需消化學習內容,

才可能轉化於課堂運用的事實,成果要求也對教師形成額外壓力。

教學實踐的口語報告顯示教師的國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相當多元化,包括講述、分組討論 與提問,也嘗試融入策略教學,亦重視學生的背景知識及生命經驗,閱讀策略教學的內涵、

程序與方法亦為多數教師提及,顯示閱讀教育、多元教學與學習者中心的取向已逐漸在現場 扎根,教導學生如何學習亦逐漸受重視。此外,教師亦嘗試參考國際閱讀素養之原則命題與 評量。不過,學生學習基礎能力較過去低,會考成績與家長對分數的期待,則讓教師在嘗試 新式教學時戰戰兢兢。

在教學資源方面,教師認為校長理念與環境為建構校本位課程之基礎,肯定校方在能力 範圍內均願意提供資源,教師信任對校長領導的影響力具加乘作用(陳文彥、潘慧玲,2019)。

陳茹玲、柯華葳、蔡佩 語教政策之困境與契機 83

但教學資源分配不均,有硬體設備的學校可進行數位教學,也有教師認為載具干擾教學流暢 度,硬體設備在中學端銜接不良,影響學習動機。在學習材料方面,認為圖書資源豐富,教 科文本主題逐漸多元,輔助材料多樣且精美,但多認為選文須再改進。教師認為理想選文應 兼顧學習者與學科特性,文言文與白話文並重,多期待選文具備整體性,符合學科脈絡性,

顧及學生經驗,更多元化且系統性。實際教學時,教師會找相關補充教材,認為備課用書讓 教師失去主體性者則會自行設計學習材料,或進行多元化教學。然而,教師為配合校訂課程 甚或考量考試公平性,多仍以教科書為主要教學材料。社區資源相對有限,家長能提供的資 源更為受限。此顯示課綱雖鼓勵開放多元的校訂課程,但校長理念、學校課發會、師資與社 區資源等為校本位課程建構的重要基礎,協助尋找或提供社區特色的資源將有所助益。

綜上,本研究歸納目前語文科教育之困境如下:一、教師雖期待專業成長,盼望將所學 轉化於課程,亦有其對國語文教學的想像藍圖,不過教育單位提供的研習較未能符合需求,

並因課務與教學環境未能充分配套,以及未能給於足夠時間轉化所學,影響教師精進及現場 落實的成效。二、國語文課綱揭示的核心素養導向教學,問題解決、理解文化內涵等概念雖 已內化為教師認知,但高層次思考與批判能力仍較少被提。三、學校的硬體軟體資源分配不 均,且教學運用須再精進。教科書文本雖趨精美多元,但選文缺乏整體性,未能符合學科脈 絡與學生經驗。此外,教師對教材有較大依賴性,少數自編教材者亦少納入課綱強調的核心 素養。四、教師對教育政策較無清楚的理解與認知,教學活動雖多元且涵蓋策略教學,但受 限於授課時數、評量、家長期待等因素,影響教學現場新式教學的落實。

即便有前述限制,國語文教育仍有契機。本研究根據上述分析,提出語文教育之政策建 議如下:一、身為教學實踐關鍵角色的第一線教師,最關注教師專業,學科專業訓練紮實,

並具備極高的省思與評鑑能力,期待專業成長,轉化所學於課程,亦有其對國語文教學的想 像藍圖。建議基於國語文教師對教師專業的認知與專業成長期待,在規劃精進課程與研習、

或安排講師時,顧及學科專業,避免內容同質性過高,並培養轉化能力,同時給教師代理課 務配套方案。二、國語文課綱揭示的核心素養導向教學,問題解決、理解文化內涵等概念已 內化為教師認知,建議將教師的教學想像與更上位的課綱目標及政策目標連結,例如:協助 教師在其想像的教學藍圖,同時勾勒如何進行高層思考教學,以更有效落實政策。三、調整 硬軟體資源之分配,協助建構更周延的數位學習課程與有關教育訓練。善用教師學科專業與 教學經驗,改善教科書選文,使其更整體、符合學科脈絡與學生經驗,鼓勵教師基於對前述 教材之分析與認識,專業知識與對素養的理解,主動參與教材編撰並進行動研究,促進教學 現場檢視何種文本特性能助於達成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四、現場教學活動多元且涵蓋策略 教學,閱讀教育、教學多元化與學習方法皆為教師所重視,且學習者中心取向已逐漸在教學 現場扎根,建議將課綱揭示的高層次能力與評量結合,同時增加家長端學業成就測驗與能力 培養並不等同的觀念宣導,減少教師進行教學多元化時來自家長的阻力,使教學更朝向政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