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討論與結論

在文檔中 大學生感恩量表之發展 (頁 27-30)

本研究的目的在發展「大學生感恩量表」(Inventory of Undergraduates’

Gratitude, IUG

),以了解台灣大學生的感恩現況並進一步了解其在發展上的

性別、年級及宗教信仰差異;礙於經費及人力限制,本研究未能以隨機取樣 的方式來選取樣本,而以非隨機分層取樣的方式,集中於台灣北、中、南 區,儘量於取樣的每一學校中抽取一至四年級的樣本,同時考量公私立大學 的性質不同,於選取施測學校亦儘量平衡公私立屬性。雖然未能涵括東部地 區,但以北、中、南三區所包含的大學校數而言,某種程度應可代表台灣地 區的大學生。換言之,本研究正式施測取樣涵蓋北、中、南區 750 位大學一 至四年級的學生,在樣本蒐集過程中已考慮到公私立性質的差異,並已儘量 在地區、年級及性別上達到平衡性取樣。因此,整體而言,本研究的發現有 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 IUG 的發展方面,本研究以 214 位一至四年級的大學生為預試樣本來 進行初步的分析(包括項目分析、信度分析與探索性因素分析),確定量表 的信度和效度後,又以另 750 位一至四年級的大學生為正式樣本進行驗證性 的因素分析,進一步確認其建構效度,之後並以「GQ 量表」(台灣版)及 人格特質量表為效標,進行效標關聯效度分析。分析結果發現,IUG 具有良 好的信度與效度。IUG 最後包含五個因素:感謝他人、感念恩典、知足惜 福、感謝逆境、珍視當下。Emmons 和 Crumpler(2000)指出,感恩係包含

個體及超越個體(transpersonal)兩種層次,其標的涵蓋個人、非個人(im-personal

)(如:自然)及非人類(non-human)(如:上帝、動物、宇宙)

等不同面向。IUG 的因素內涵也呼應過去多數學者對 IUG 定義及內涵的看法

(如 Emmons, 2007; Emmons & Crumpler, 2000; Emmons & Shelton, 2002;

Fit-zgerald, 1998; Tsang et al., 2008; Watkins et al., 2003

)。

在現況方面,本研究正式施測參與者在 IUG 總量表的得分平均數為

4.38

,五個分量表的得分平均數介於 4.09~4.58,顯示參與的大學生具有中 等程度以上的感恩表現。此外,男生在 IUG 的得分平均數為 4.20,女生為

4.48

在性別差異方面,本研究女大學生除在整體感恩的表現優於男大學生,

在「感謝他人」、「感念恩典」、「知足惜福」、「感謝逆境」、「珍視當

下」五分量表之得分,亦皆高於男大學生,此結果與高麗雯(2005)發現女 大學生之感恩心高於男大學生之結果一致,林莉芳(2006)以及紀佩妤

(2009)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也發現,女性的感恩傾向或感恩心顯著高於男 性,此些結果意謂不同年齡的女性都較男性更可能經驗和表達感恩(Becker

& Smenner, 1986; Gordon, Musher-Eizenman, Holub, & Dalrymple, 2004; Ventimig-lia, 1982

)。Kashdan、Mishra、Breen 和 Froh(2009)在探討大學生感恩的潛 在性別差異研究之結果,支持了男女兩性對感恩的知覺及回應有所不同。對 女性而言,感恩是正向相關於更多的聯繫感及自主性,但男性則無。換言 之,由於女性期待擁有較佳的人際互動及對社會關係有所需求,而藉由本質 是一種人際情緒、正向情感的感恩之經驗及表達,能強化社會網絡與人際資 源,從而滿足自我的聯繫感及自主性,是以感恩之經驗及表達對女性有所助 益。反之,男性典型上表達與權力及地位有關的情緒(Brody, 1997),傳統 上,感恩易被解讀是一種女性才有的柔弱情感,因它需要接受來自他人協 助,似反映自我能力不足,致男性可能視感恩的經驗及表達有損其社會地位 及標準,是以男性不易,甚至避免感恩的經驗及表達。耑此,女性的感恩經 驗及表達較男性為佳,本研究結果或可為此觀點提供部分支持。

在年級差異方面,本研究並未發現大學生的感恩表現有顯著差異,此結 果與高麗雯(2005)發現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感恩心整體表現上並無差異之結 果一致。紀佩妤(2009)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也發現,不同年級青少年在感 恩心整體表現上亦無差異。惟此結果不同於主張感恩經驗是在發展歷程中被 增進的觀點(Baumgartner-Tramer, 1938; Graham, 1988);換言之,年長孩子 應比年輕孩子更易經驗和表達感恩。但反觀本研究結果,並未能提供此論點 支持,推測可能原因係感恩屬於一種個人特質,具穩定性,短期內不易有劇 烈變化,以大學四年相較人生全程,尚屬短暫,而大一至大四學生彼此年齡 接近,生活背景或也相似,是以感恩特質難有差異。或許,擴大研究對象的 年齡差距(如國中、高中及大學)後,會因為生活經驗差異較大而出現年級 差異,但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在宗教信仰差異方面,本研究信仰道、基督/天主教大學生在「感念恩 典」、「感謝逆境」二分量表得分上高於無宗教信仰大學生;而信仰佛教大 學生在「感念恩典」得分上也高於無宗教信仰大學生,此與高麗雯(2005)

發現不同宗教信仰大學生在感恩心表現上並無差異不同。然 McCullough 等人

(2002)發現,感恩意向與宗教信仰彼此相關,即相較無宗教信仰者,具宗

教信仰者有較強烈的感恩意向;Allport、Gillespie 和 Young 也指出,37%的大 學 生 明 白 指 陳 感 恩 是 其 為 何 虔 誠 信 教 的 理 由(引 自 McCullough et al.,

2002

);換言之,大學生因有宗教信仰而引發其感恩之經驗及表達,是以感 恩與宗教應有密切關連。此外,感恩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和 印度教思惟中,是一種高度被珍視的人格特質(Emmons, 2004);換言之,

感恩在不同宗教皆倍受推崇,甚或成為教義或藉由境教等方式傳達給教徒,

是以宗教信仰者在長年的潛移默化及薰陶下,對感恩應有更多體認,有助其 經驗感恩,本研究結果與此觀點可相呼應。

總之,本研究所發展的「大學生感恩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此 量表可作為評量大學生感恩的參考工具。未來研究可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感恩 的發展狀況,並比較青少年階段(國、高中)與成人前期階段(大學)感恩 的差異與發展情形。此外,本研究發現,參與的大學生其感恩具有中等以上 程度,本研究雖將感恩視為特質取向,具穩定性,但非固定不可改變,誠如 本研究也發現,有宗教信仰者,無論為道教、基督/天主教或佛教,都較無 宗教信仰者擁有較高度的感恩特質,易於經驗更多的感恩時刻。據此推測,

感恩似仍可為後天環境所形塑。已有研究(Emmons, 2007; Froh & Bono, 2008;

Tsang et al., 2008

)指出,藉由感恩日記、感恩信件、感恩電話、感恩留言,

甚至感恩拜訪等方式,都是能有效強化個體感恩經驗;換言之,此一正向特 質若能透過適當的教育引導與啟發,對其未來的社會適應及個體發展都將有 所助益。最後,如何為大學生種下感恩幼苗,等待他日的成長茁壯,則是家 長和教師,甚至整體社會所應深思及努力的方向。

謝辭

本 論 文 的 出 版,感 謝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計 畫(NSC

98-2511-S-004-001-MY2

)的部分支助。

在文檔中 大學生感恩量表之發展 (頁 27-3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