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理念與實踐

第二節 作品分析

《映象》(

Image

) 此曲使用單簧管、電大提琴和效果器鋼琴三種樂器;可分為三個 樂段。在第一樂段中,電大提琴以自由的速度如導奏般的奏出主題後,單簧管緊接著與 電大提琴做線條旋律交織後進入快板樂章。

在快板樂章中,效果器鋼琴使用效果器變化音響以快速音及強烈的節奏與電大提琴 及單簧管進行對立。而緩板中,單簧管以及高低音域來表現色彩,電大提琴則表現了低 音的色彩而效果器鋼琴像流水般的在高音輕輕伴奏。最後的急板樂章中,單簧管、電大 提琴及效果器鋼琴以同音變化節奏做為開頭‚以強烈的節奏及切分為其主軸,最後在

fff

」(極強)的和絃堆疊中結束。

在 19 小節使用了 Modulation Effects 效果器(【譜例一】),傳統鋼琴聲音經過 Modulation Effects 的效果器後可發出有延遲聲音的效果。

在第 36 及 70 小節使用 Time-based Effects(【譜例二】),聲音透過 Time-based Effects 時 會產生聲音扭曲以及擴大的效果。

《鏡》(The Mirror) 這首曲子是兩管編制的管弦樂團樂曲。一開始以弦樂為主要的 主題與動機,描述作曲家心中的那深邃的鏡。而此鏡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平靜,反倒 隱藏著扭曲。故作曲家在樂曲的主要旋律素材上設計了增八度的不合協音程,加強了那 份看似平靜卻又不安的心情。

進入第二樂段後,以一段木管愉悅的旋律線條為主軸。不論在縱向、橫向的織度或 在節奏上,都一改先前厚重扭曲的緩慢步調,。此樂段以木管做為主要素材,搭配不同 的線條對位手法,組織相同旋律線產生的聲音色彩。

第三樂段,銅管一改先前的配角地位,在此樂段一躍成為整曲的靈魂支柱。整個段 落中可聽到木管、打擊及弦樂快速的半音階節奏音群,以及「sf」(突強)與「subito p」

突弱的聲響對比。

最後,整首曲子回到主題樂段,並以不同配器法重新呈現。就像在鏡子的反映中看 到相似的容貌。此時不論在聲響、織度、配器上都比先前的主題更加的不協和及扭曲,

在「pp」極弱與「fff」(極強)的不合協對比聲響中結束全曲。

而筆者將此曲的電子檔總譜完成,將其轉成 MIDI 檔匯入 Nuendo 後就如(【譜例三】)

之後再近入選取畫面條整力度大小。

這兩首曲子筆者使用了數位音樂技術融入在曲子中,希望能在傳統創作與數位創作 中做結合。

第五章 結語

電腦音樂製作技術的運用在和聲課的教學中,使教學更加直觀、生動。如當教師在 彈奏某一和絃時。在電腦螢幕立即會出現樂譜,同時聽見聲音。這解決了樂譜顯示與和 聲聽覺效果的同步。使和聲教學更加輕鬆自如。尤其是當教師在彈奏複雜的和聲功能連 接和進行複雜和聲分析時,電腦音樂製作技術更能發揮它的優勢。將電腦音樂製作技術 運用在教學上收益更加明顯。教師可以分步演奏出每一個聲部,然後同時播放,使學生 能夠整體感受到不同聲部組合的效果。尤其是許多複調技術性很強的寫作之中,如倒影 的寫作,使用電腦音樂的一個命令便可輕鬆的獲得。又如卡農的寫作,同樣用電腦音樂 中的拷貝命令和移位元命令就可以完成。即省力又省時,而且可以創造出寫作的無限的 可能性。

將電腦音樂製作技術運用在作品分析課程之中可以使學生在閱讀總譜的同時聽到 樂譜的實際演奏效果,可以通過樂譜仔細的分析樂曲的旋律、和聲、節奏、結構等等。

另外還可以通過統計的方法對樂曲的風格、特徵等進行全方位的資料分析,使學生能夠 更好的掌握樂曲的精髓。將電腦音樂製作技術運用到配器課程的教學之中,可以改變傳 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配器的同時,即可聽到各種樂器實際的配器效果,使課程更加 生動。

將電腦音樂製作技術運用到視唱之中,使視唱的教學更加規範、容易,並且可以代 替教師的部分工作。特別是一些較難演奏的音樂,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好上課的內容通過

簡單的電腦音樂系統進行播放,避免了演奏的錯誤,即準確又省力。使學生在聽寫過程 中得到準確的資訊。尤其是在新型的視唱教學中,不僅可以擴展聽寫和訓練的範圍,同 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電腦音樂製作技術對作曲主科教學提供了一個廣泛的支援。它主要解決了兩大問 題:一是寫譜的問題。過去的手工抄譜,速度慢,不易修改,而運用電腦音樂軟體和簡 單的 MIDI 鍵盤便可以使抄譜的工作變得輕鬆自如,不僅是速度快,而且規範化,能夠 完成複雜的樂譜寫作,易修改。在電腦音樂軟體的支援下,通過鍵盤演奏來打譜,可以 達到樂思、打譜與音響同步,使樂思十分連貫,便於捕捉創作中的靈感,而且還可以感 受到實際的效果,樂譜的抄寫工作也變成十分愉快的事情。使得教學與學習十分生動;

二是擴展了實用作曲教學的可能性。臺灣的作曲教學主要集中在歐洲傳統作曲法與現代 作曲法的教學方面。對於非歐洲傳統音樂以外的音樂風格的教學很少涉及。比如對拉丁 美洲音樂中的探戈、森巴、博桑羅瓦等等音樂形式的寫作;美國的爵士樂、流行音樂、

鄉村音樂、搖滾以及大樂隊等的寫作形式都缺乏瞭解。另外對世界各民族不同風格的寫 作更是知之甚少,而在這一方面的不足可以通過電腦音樂製作技術的學習的過程來彌 補,因為在國外的許多電腦音樂製作教程中包涵了世界上許多這些方面研究成果。如透 過 MIDI 檔的交換,可以獲得這方面的大量資訊。

將電腦音樂製作技術運用於傳統音樂學課程的教學之中也十分有效。我們可以通過 許多電腦音樂教學軟體進行各種層次、各種方式的音樂分析:如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 已經有許多優秀的多媒體軟體。電腦音樂製作技術對於演奏專業的教學來說同樣十分有

效。在電鋼琴集體課教學中輔以電腦音樂製作的設備,可以使演奏者通過對自己演奏的 錄製找到自己的缺陷。另外,演奏者在電腦音樂製作出的類比樂隊伴奏下進行協奏訓 練。可以培養立體的音樂思維和全面的音樂素質。

電腦音樂製作技術運用於國民音樂教育,對於提高全民族的音樂素質、滿足人民大 眾音樂學習的需求將十分有利。首先它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建立起 一種自信。過去,有一種偏見,認為,音樂的學習只是天才的事情。使大多數人對音樂 的學習抱有一種高不可攀的畏懼感;就教育者來說,也認為音樂教育是極其少數人的事 情,而把大多數人拒之門外。然而,事實上音樂是每一個人的需求,人們幾乎每天都在 與音樂打交道,他們希望通過音樂來進行交流,許多人都有音樂創作的衝動,音樂表演 的願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這種需求和願望將會越來越強烈。對 於大多數專業音樂工作者來說,它是一個得心應手的好工具,它不但可以省去許多繁重 的重複性勞動,而且還能直接對創作或者演奏發揮巨大的作用,使我們營造出更美妙的 音樂氛圍。同時,它又像是一個平易近人的老師,能夠循序漸進地指導那些業餘愛好者 和初學者順利地走人新音樂的世界,使他們越來越熟練地實現對音樂的追求。通過電腦 音樂製作的學習,寫譜不再成為難事,演奏不再成為難事,音樂創作也不再成為難事。

在電腦音樂軟體和硬體的支援下一個人可以完成各種樂器的演奏,甚至可以完成大型樂 隊的音樂創作。在一定的意義上來看,電腦音樂製作不僅是製作方式、一種技術,而是 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有利於豐富和提高創新意識的思維方式。

參考書目

外文部分

Cope,David. New Direction in Music, 7th ed.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2001.

Dodge, Charles, and Thomas A. Jeres. Computer Music: Synthesis, Composition, and

Perdormance, 2d ed.. New York: Schimer Books, 1997

Garnett, Guy E.. “The Aesthetics of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Computer Music Journal 25:1

Lippe, Cort. “Real-time interactive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 view of interactivit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