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修復與補強工法力學行為及施工可行性初步評估

4-1 鋼筋混凝土構件基本力學行為概述

鋼筋混凝土構件(版、樑、柱、牆)之理論,係經完整之學理推演 與試驗證實,而得到目前被廣泛採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系統。本節限於 篇幅不擬重複贅述鋼筋混凝土的詳細力學理論,但有必要將鋼筋混凝土 的基本力學行為作一適當的說明,以作為初步評估相關結構補強設計的 可靠度(或不可靠度)。以下依版、樑、柱、牆等四種鋼筋混凝土構件 的基本力學行為作一簡單說明,並於說明中探討既有構造物在結構物補 強設計及施工中不易克服之處,最後再以本研究計畫執行期間所蒐集到 九二一震後實際採用於災區震損建築物之修復補強設計工法案例,探討 其可靠或不可靠之處,以作為後續研究及實務設計上參考之用。

4-1-1 鋼筋混凝土版的基本力學行為與細節需求

鋼筋混凝土版的鋼筋配置細節需求如圖 4-1 所示。

主筋延續至鄰跨(連續端)

主筋以彎鉤型式錨碇(不連續端)

負彎矩區 正彎矩區 負彎矩區

圖 4-1 鋼筋混凝土版鋼筋配置細節需求 其基本力學行為包括:

*屬於撓曲構材,樓版平面內尚需傳遞地震橫力。

*剪力由混凝土本身直接承受(一般無剪力鋼筋設計)。

*負彎矩鋼筋需延續至鄰跨或以彎鉤型式錨錠。

*正彎矩鋼筋需延伸足夠發展長度。

4-1-2 鋼筋混凝土樑之基本力學行為及細節需求

鋼筋混凝土樑之鋼筋配置細節需求如圖 4-2 所示。

負彎矩區 正彎矩區 負彎矩區

CL CL

箍筋需為封閉型式

主筋以彎鉤型式錨碇(不連續端) (連續端)

主筋延續主鄰跨

圖 4-2 鋼筋混凝土樑鋼筋配置細節需求

其基本力學行為包括:

*屬於撓曲構材,承受垂直力與地震橫力。

*剪力由混凝土(V

c

)與箍筋(V

s

)共同承擔,箍筋需為封閉形式。

*樑兩端皆為正負彎矩區(地震反覆載重),中央為正彎矩區,故兩 端主筋皆須延伸至鄰跨(連續樑)或以彎鉤型式錨錠(不連續端)。

*樑中央正彎矩鋼筋需延伸足夠發展長度。

4-1-3 鋼筋混凝土柱之基本力學行為及細節需求 鋼筋混凝土柱之鋼筋配置細節需求如圖 4-3 所示。

圖 4-3 鋼筋混凝土柱鋼筋配置細節需求 其基本力學行為包括:

*屬於軸力與撓曲共同作用構材,承受垂直力與地震橫力。

*剪力由混凝土(V

c

)與箍筋、繫筋(V

s

)共同承擔,箍筋需為封 閉形式,另需有繫筋以防止主筋挫屈。

*柱主筋需連續直通上下層,若有搭接需在非圍束區內搭接。

*樑柱接頭區仍需有圍束箍筋。

圍束區

梁柱接頭仍需有箍筋圍束

主筋需連續直通上、下層,不得中斷 非圍束區

圍束區

主筋需於非圍束區搭接

箍筋需為封閉型式,且需有繫筋以防止主筋挫屈

4-1-4 鋼筋混凝土牆之基本力學行為及細節需求

鋼筋混凝土牆之鋼筋配置細節需求如圖 4-4 所示。

圖 4-4 鋼筋混凝土牆鋼筋配置細節需求 其基本力學行為包括:

*主要為抵抗地震橫力構材,亦可分擔部分垂直力。

*剪力由混凝土 Vc與牆雙向主筋共同承擔。

*牆主筋需延伸至樑或柱內以提供足夠發展強度,亦可連續延伸 上、下樓層。

*剪力牆需注意兩端構材(兩端柱)之設計。

牆筋亦可延伸連續至上、下層 牆筋需延伸進柱內以

提供足夠發展強度

牆筋需延伸進梁內以提供足夠發展強度

4-2 植筋的探討

一般鋼筋混凝土構件的補強,植筋是最常採用也最常被誤用的一種 修復補強方法。在既有鋼筋混凝土構造物增加新的構件或延伸(補強),

為了兩者間界面的連續性,植筋似乎成了目前最常被採用的萬靈丹。然 而,仔細思考鋼筋混凝土學的基本力學行為與細節需求,植筋的採用似 有必要作更進一步審慎的考量。

事實上,新舊混凝土間的界面,在混凝土施工規範有明確的處理方 式。若新舊混凝土的介面依循規範所定的處理方式,如連接面打毛濕潤 等,則通常可視為一體澆置的混凝土。若以混凝土主要承擔之壓應力而 言,此界面大致上不會存在明顯的弱面。故在補強作業上,新混凝並不 是問題,新增鋼筋的處理細節才是應特別注意的重點。

一般的補強設計,目前植筋之考慮係以植入深度足夠,使植筋在舊 混凝土表面之拉拔應力達到f

y

的程度,即視為可有效續接新舊結構物間 的界面。但若在補強設計時對於界面鋼筋之細節需求僅止於此,則對應 於新建結構體的鋼筋設計,又何必規定主筋必須延伸至鄰跨或彎鉤錨錠 等設計需求,兩者間似有可商榷的空間。更何況植筋除植入深度外,另 有植筋膠結劑品質與施工品管問題,以及植筋間距可能造成拉拔破壞錐 體重疊等問題,為何要求反而更低?

茲舉一例如圖 4-5 所示,對於撓曲構件(樑或版)之補續,一般補強 工程設計之植筋若僅需在舊混凝土面使植筋達到 fy,即認為有效(圖 4-5 左),則全部新建工程的鋼筋配置細節如採用類似補強設計似亦屬可行 (圖 4-5 右)。而若新建工程的鋼筋配置細節必須要有彎鉤或延伸至鄰 跨,則顯然補強設計的植筋使用,似有其不足之處,實有再深入研究之

必要。一般人或許認為「補強」是權宜之計,與「新建」在立足點上有 其先天的差異性,不宜相提並論。然而,在目前維修補強工程案例如此 廣泛,且大家對其成效之期盼又是如此殷切的情況下,諸如此類的疑 慮,確有需要再深入探討以予澄清。

圖4-5 撓曲構件補強之植筋

由前例所示,主鋼筋的延伸連續,若單純靠植筋似乎並不十分可 靠。不過,在另一方面,若植筋的配置是剪力摩擦筋的行為,則此植筋 的補強設計,顯然較具可靠度。例如圖4-6 所示之新增剪力牆設計,不 論是補強工程或新建工程,植筋之功能在提供剪力摩擦方面多於拉力,

基本上其結構行為應屬可靠。惟需注意剪力摩擦筋的設計在一體澆置與 分兩次澆置的摩擦係數μ值並不相同(一體澆置μ=1.4,新舊兩次澆置 μ=1.0)。

標準主筋配置彎鉤

補強工程 舊有結構物 結構物

新增補強

全部新建工程 是否可靠?

補強工程如此植筋

是否允許?

新建工程如此配筋 接續主筋

植筋,深度為使介面

處植筋能夠發揮fy 類似植筋

圖 4-6 新增剪力牆設計之植筋

剪力摩擦面

補強工程 全部新建工程

新建工程與補強工程之配筋較為類似 摩擦剪力筋行為

剪力摩擦面 類似植筋

4-3 貼片補強的探討(鋼鈑或複合纖維材料貼片)

鋼筋混凝土構件包覆鋼板或複合材料之工法通常稱為「貼片補 強」,目前在鋼筋混凝土結構補強上被大量採用。基本上,其補強設計 之理念,均將外加貼片(鋼板或複合材料)視為鋼筋,據以作為補強設 計的計算依據。但在鋼筋混凝土學理中,鋼筋係假設必須完全被混凝土 所握持,因此計算所需鋼筋量之配置細節必須符合相關規範規定。例如 主筋的錨碇長度或延伸連續、封閉型的箍筋等,否則鋼筋混凝土學的設 計算式將不具實質意義。

相對於此,在貼片補強中,諸如不具封閉型設計的樑鋼板剪力補 強,或不具主筋連續性性能的柱鋼板補強等,若仍將鋼板視同鋼筋,並 據以計算補強成效,實有違鋼筋混凝土規範的基本精神。更何況貼片與 混凝土界面所使用之粘著材料(如環氧樹脂或無收縮砂漿等)之品質與 施工品管等,更是其實際行為與成敗之關鍵因素,不應忽視。

以下圖中數例所示皆為常見的貼片補強設計方法,設計時多半將外 加貼片視同鋼筋作為計算依據,但卻忽略了鋼筋的基本配置細節,其可 靠度顯然有待釐清。如圖4-7 所示之樑 U 型貼片剪力補強工法,鋼板貼 片若僅以化學錨栓固定,屬非封閉型式,其補強效果尚有待確認。若採 用貫穿螺栓使成封閉型式,在學理上較符合鋼筋混凝土箍筋設計,而其 成效也確已經實驗證實【32∼33】。

圖 4-7 樑 U 型貼片剪力補強

如圖4-8 所示之樑 U 型貼片彎矩補強工法,鋼板貼片並未延伸至樑 柱接頭內,在學理上與鋼筋混凝土正彎矩主筋設計並未完全相符。

圖4-8 樑 U 型貼片彎矩補強

如圖4-9 所示之既有 RC 牆貼片補強工法。依據實驗證實,RC 牆貼 片確實可增加抗橫力強度,然而,貼片本身並未延伸至與樑或柱交接之 剪力摩擦面內,在學理上與鋼筋混凝土牆之主筋設計並不完全相符,地 震橫力是否會傳達到牆內仍有疑慮。

建議封閉型貼片 非封閉型貼片

僅補強單側

效果應屬不佳 單側補強,補強

非封閉型貼片,補強 效果有待再確認

A

貼片無法延伸錨錠主樑內

圖4-9 既有 RC 牆貼片補強

如圖4-10 所示之 RC 柱貼片補強工法。不論其為鋼板或複合纖維貼 片,其圍束之效果確已經實驗證實。然上下層之連續性則為最大之疑 慮,在學理上與鋼筋混凝土柱之主筋連續設計並不完全相符,其彎矩之 補強效果尚有待確認。

圖4-10 RC 柱貼片補強

既有RC牆

A

貼片補強 強效果有待再確

剪力摩擦面,補 貼片無法延伸至

認。

貼片補強圍束增加,韌 性應屬尚可,惟上下層 無法連續,補強效果有 待確認。

鋼鈑貼片補強,其上下 層部分藉此化學螺栓錨 錠,是否真能達成類似 柱主筋上下層連續之效 果,有待確認。

柱主筋需上下層連續,

或有適當搭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