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案探討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8-67)

圖十四 原始計畫圖

其計算公式為:T6 + T7 + T8 + T9 + T10 = 循環設計天數 詳細任務設計流程,退件所使用的時間如表五所示。

表五 設計退件時間

部門 任務名稱 時間

1 2

T6 外型設計 T7 內部配置

5 天 3 天 造型

3 小計 8 天

1 2

T8 機構配置 T9 3D 拆件薄殼

5 天 10 天 機構

3 小計 15 天

1 T10 元件佈置 10 天 電子

2 小計 10 天

造型 + 機構 + 電子 總計 33 天

在前置作業的規劃,如未能將會發生、可能發生、不排除發生之 類的問題,在導入同步工程之前,提出具體化的對應之道,那麼,

將被退件次數,第二次退件則必須再加 33 天,第三次退件,則總共 浪費了 33 天乘上 3 次=99 天,所累積的時間對一個專案而言,相當 的可觀。

並在實際案例發現,每個流程的接續性,是一種垂直式的研發模 式,如同樓層的階梯,必須一步一步依序完成,如果在其中一段塞車,

將導致後續作業的時程,也將打亂產品量產的計劃表。

在分析實際量產計劃表,所投入研發的資源運用,在造型設計的 比重,如圖十六所示,發現執行的工時,並不是連續性的流程,在設 計過程中,出現的空窗期,發生在退件的時程裡頭。

對於機構設計的比重,如圖十七所示,執行的工時為持續的增 加,在研發設計的中期,運用的效能,已達到百分之百,這顯示在研 發的計劃中,機構設計的緩衝期與資源,不存在所謂的彈性空間了,

對於產品開發流程,埋下致命的危機。

接下來為電子的工時分派,如圖十八所示,非常令人驚訝,等同 是集造型與機構的缺點於一身,所執行的工時為斷續性的,在研發的 中期,運用的效能,也是達到百分之百。

圖十五 實際量產計畫圖

圖十六 造型設計工作分派工時圖

圖十七 機構設計工作分派工時圖

圖十八 電子設計工作分派工時圖

工時分派計算公式如下:

排定時程將專案指定一天有 8 個小時,每週小時數為 40,每月天數 20 天,以此基數計算。

1. 在造型設計 7 月工作日 17 天X8 小時 = 136 小時;加上 8 月、

9 月工作日 8 天X8 小時 = 64 小時 總計 200 小時。

2. 在機構設計 7 月工作日 4 天、8 月工作日 11 天、9 月工作日 14 天、

10 月工作日 23 天、11 月工作日 22 天、12 月工作日 21 天、1 月 工作日 11 天,共 106 天X8 小時 =總計 848 小時。

3. 在電子設計 8 月工作日 10 天、9 月工作日 0 天、10 月工作日 22 天、11 月工作日 22 天、12 月工作日 21 天,共 75 天X8 小時 = 總計 600 小時。

5-1-3 改善方案 1 造型設計導入同步工程

作者將傳統式研發工程改為同步研發工程,在外型設計時機構與 電子同步介入,其切入點考量,取決於強調前置作業的重要性,在研 發流程最常出現循環設計的階段,導入同步工程,為改善溝通障礙及 互動不良之現象,使專案參與人員,有充分的討論空間,避免設計流 程的往返,預期會產生與實際量產流程出現差異處,其目的為:

1. 提早發現問題點並解決設計與製造的問題。

2. 避免設計變更與循環之情形。

3. 縮短整個設計流程的完成時間。

由圖十九同步研發工程計劃表,與原計畫表的時程規劃,總設計 天數由預計 108 天減少至 104 天,如果導入同步研發工程,再對應於 實際案例的 141 天也將相對的減少 37 天之多。

其導入方式為:(T1)5 個工作天,外型設計階段完成,(T2) 3 個 工作天,由細部設計與機構配置同步進行,再進行(T3) 10 個工作天,

3D 拆件薄殼,最後進入(T4) 10 個工作天,電子設計階段。

在外型設計的部分,工作日天數不變,機構設計的人員在外型設 計時同步介入,以工程角度來提供意見,可免除了潛在的工程問題,

並可清楚的發現實際案例研發強調每個流程的接續性,是一種垂直式 的研發模式;而改善後的同步式研發強調的是流程間的重疊性,利用 重疊的特性來達成平行同步化。

圖十九 同步研發工程計劃圖

在導入同步工程計劃表中,所投入研發的資源運用如表六所示,

在造型設計的比重,相較於實際計劃工時,所執行的工時,已是連續 性的流程,如圖二十所示,在設計過程中,也避免空窗期的發生。

再者機構設計的比重,如圖二十一所示,執行的工時縮短也較為 集中,這顯示在研發的計劃中,也提升機構設計的緩衝期與資源,增 加設計的彈性空間。

最後為電子的工時分派,如圖二十二所示,也以改善之前的缺 點,除了縮短工時,也將設計時間集中,相同於機構所增加設計的彈 性空間。

圖二十 造型設計工作分派工時圖

圖二十一 機構設計工作分派工時圖

圖二十二 電子設計工作分派工時

5-1-4 改善方案 2 機構設計導入同步工程

方案 2 作者藉由機構設計為主,如圖二十三所示,帶領整個專 案前進,預計可以改變開發時間縮短至 91 天,是由機構設計與外型 設計同步進行。

在機構配置完成後,交由外型設計接手,機構繼續 3D 薄殼拆件,

再由電子進行元件佈置設計,也是強調流程間的重疊性,利用重疊的 特性來達成平行同步化。

其優點為:

1. 由機構建立標準模組。

2. 模組實行率高。

3. 優先符合客製化設計。

4. 縮短研發過程,更具產品競爭優勢。

5. 成本控制度較為精準。

工時分派計算公式如下:

1.在造型設計 7 月工作日 17 天X8 小時 =總計 136 小時。

2.在機構設計 7 月工作日 7 天、8 月工作日 23 天、9 月工作日 20 天、10 月工作日 23 天、11 月工作日 18 天,

共 91 天X8 小時 =總計 728 小時。

4. 在電子設計 8 月工作日 15 天、9 月工作日 20 天、10 月工作日 23 天、11 月工作日 7 天,共 65 天X8 小時 =總計 520 小時。

圖二十三 機構設計導入同步工程圖

5-2 結果與討論

方案 1 的研發流程,當工程師在專案的開發中,將全心的投入設 計思維,並無法兼顧下一個新產品的流程,而在分秒必爭的產品開發 時程中,公司也無法提供其他的研發人員,專門負責與造型部門討論 溝通,機構設計導入同步工程並非不可行,首要條件為團隊的研發人 員,必須擁有相當充足的專業能力,與企業在研發設計的領域,給予 充分的運用空間。

在產品設計時,最重要的便是充分了解產品的規格,及所有的限 制條件,而與供應廠商或是客戶協同合作時,亦要清楚的定義每個夥 伴所需負責及完成之部分,才有分工合作的可能。

方案 2 的研發流程,因與原始計畫表的規劃不同,故無法與前案 例之數據,提出相對之關係表;此為機構設計導入為主軸,在產品研 發運用方面,實行率較高;但需條件也相對嚴苛,就人員方面,機構 為主軸設計,需考量造型設計的美感與空間,以供造型設計人員後續 接手;再者,需了解電子元件的特性與規格,在機構設計時,須先規 劃電子特性分區,避免電子設計人員,因元件佈置上出現衝突區域,

造成重工之情形。

對於以上之論點,在機構設計方面來說,方案 1 較為方案 2 實行 率較高,其主要原因為,機構研發人員的專業知識與工作能力強弱所 區隔。

表六 方案 1 分派工時表 部門 月份 預定時程

分派工時(h)

實際時程 分派工時(h)

改善時程 分派工時(h) 造型 7 月

8 月 9 月

136 0 0

136 16 48

136 0 0

小計 136 200 136

機構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1 月

32 184 160 184 168 0 0

32 88 112 184 176 168 88

56 184 160 184 144 0 0

小計 728 848 728

電子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96 160 184 80

0

80 0 176 176 168

120 160 184 56

0

小計 520 600 520

總計 1384 1648 1384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目前業界導入同步工程的時程,都是在專案開發的後半段整合,

對於機構設計之前的前置作業幾乎是沒有被加以討論的,最多只是針 對其產品成本的考量問題。我們都知道,產品造型與機構、模具和成 型之間是環環相扣的,這其中包含一些常用的規範和累積而來的經 驗,一般沒有經過長時間的工作接觸是很難了解其中的知識和經驗。

採用同步工程之優點如下[25]:

(1) 提早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發現問題點並解決後續生產、製造和組裝 中將會發生的問題。

(2) 將導致設計變更與循環之情形提前至設計流程解決。

(3) 減少產品後續在製造或組裝流程發生變更的次數。

(4) 縮短整個設計流程的完成時間。

(5) 促進設計人員系統化地進行設計活動,強調人員的溝通和互動。

(6) 促使設計人員適時適地製造或組裝人員產生互動關係。

在案例中的傳統式研發強調每個流程的接續性,而改善案例的同 步式研發強調的是每個流程間的重疊性,利用重疊的特性來達成平行 同步化,在同一時間進行不同的研發工程,可以縮短原有開發時程將 近百分之二十。

利用同步工程的手法來進行產品開發的活動,目標在降低設計變 更次數,縮短產品開發週期、降低成本,進而改善企業的經營體質及 提升競爭力,是目前企業努力在進行的工作,而各種手法也不斷的在 修正,以期望更於實務面的應用,如此才能將我們的競爭力不斷提 升,創造更多的利潤。

專案開發的成功,在作者的接觸中,可以在時程內完成的案子,

寥寥無幾;再者,發現一些成功的專案開發,必定有下列項目存在,

關鍵因素包含:

1. 必須有一套新產品的開發流程。

2. 新產品的開發流程必須不斷的更新。

3. 明確定義計畫目標與預計完成的工作。

4. 專業計畫經理,控管開發流程。

5. 研發人員的訓練。

未來展望可分為幾點討論:

1. 人力的資源,在一般的企業,是根據產品接單及開案的數量,作 為人員編制的考量,並不會額外的安排,在做跨部門討論的人員。

2. 是專業能力的問題,要做跨部門的討論,也必須了解其他部門的 工作內容,設計時的考量;在科技產業中,此種人才非常的缺乏。

3. 對造型設計而言,必須了解是否有系列性產品的設計,需先訂定 屬於外觀部品的相關位置,將其合理化,避免外型設計的困擾。

4. 對電子的專業能力而言,需考量電子特性,如 CCD 成像的相對位 置與散熱效能,在 EMI 的特性如何。

本論文只對數位相機設計流程,做了一個初步的研究,對於其他 產業的設計細節,仍有許多理論與實作尚待探討與完成,不過,對於 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研究的方向。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8-6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