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水庫庫區優養化治理

4.2 優養改善方法評估

對於一個有待改善的水庫,每一個可能的改善方案都必須經過詳細的可行 性分析。最後決定的因素當然是改善成本及改善的程度(效益)。以最低成本可以 達到期望效益而又沒有不利影響的方法即為優先考慮的改善方法。評估的步驟 大致如下:

一、蒐集水庫相關資料 二、訂定改善目標 三、建立水庫模式 四、初步建立替選方案

五、替選方案功能設計與改善成效評估 六、替選方案成本及環境影響分析 七、替選方案評等

本計畫會視各個水庫基本特性進行上述步驟的研選,提出可行的優養改善 方法及替選方案。而關於建立替選方案時,有幾個重要的限制因子及基準必須 一併考慮。

4.2.1 建立替選方案

替選方案須根據水庫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條件來篩選。有些水庫條件限制 了某些方案的功能,可將此方案剔除或不列為優先考慮的名單。

4.2.2 各種方案的限制因子及基準 1. 外部負荷與內部負荷的比例

水庫內部負荷來自底泥釋放之污染物,可以用底泥疏浚、加深、湖底封覆、

底層曝氣等方法降低內部負荷,達到改善水庫水質的目的。但是如果外部負荷 占總負荷量的大部分時(例如 90%),降低內部負荷的效果就不顯著,不宜列為優 先考慮的方案。

2. 總磷濃度超過 150 g/L

水庫水體中總磷濃度超過150 g/L 時,藻類等植物的生長速率已經超過生 態系統的消費能力;且在夜晚時,耗氧率超過曝氧率,動物會遭遇缺氧的危險,

因此無法以引進生物的生物控制法來加速磷通過各營養階層之速率,達到控制 優養的目的。

3. 分層現象

有些水庫因為深度不大,或是水力與風力的攪拌力強,全年絕大部分時間 沒有分層現象,也沒有厭氧情形,因此就不須要利用打破分層及底層水抽出的 方案來改善水庫水質;也不需要用底層曝氣的分法增加溶氧。

4. 厭氧狀態

水庫的任何區域不常有厭氧狀態則不須用底層或表層曝氣的方法來供給氧 氣,消除厭氧狀態。

5. 其他替代水源

如果水庫不能找到替代水源供水則不能採用任何影響供水的方案,例如進 水截流。同時,要取得稀釋用水也不可能了。

6. 水庫深度

水庫過深會使某些方案無法實行,也使某些方案無效。水深超過20 公尺時,

加深水庫的工程經費偏高,改善成本增加;同時要將水庫放乾也不太可能了。

深水的水庫不會大量生長水生植物,以收穫植物體來減輕總體磷的存量,效果

圖4.2.2-1 選擇改善措施簡單的決策樹

參考文獻

1. Cooke, G. D., E. B. Welch, S. A. Peterson, and P. R. Newroth. (1993).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akes and Reservoir, 2nd, ed., Lewis Publishers, Boca Raton.

2. 駱尚廉、楊萬發、於幼華、曾四恭、郭振泰、張尊國、許銘熙、范正成、吳先琪、 Volume 9: Reservoi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Lake Environmental Committee Foundation, Shiga, Japan.

14. Mitsch, M. J., and S. E. Jørgensen. (2004).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Jersey.

15. Bernhardt, H. (1967). “Aeration of Wahnbach reservoir without changing the temperature profile,Journal /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9: 94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