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實驗步驟

3.2 元件製造流程

本實驗採用六吋,有N-type 磊晶層(Epitaxy) ,晶格方向為(100)的矽 晶片,製備0.4um,元件密度為 133 Mcell,溝槽深度(Trench depth)為 1.4um 及1.6um,底氧化矽薄膜厚度為 2500 Å、3000 Å 及無底氧化矽薄膜之溝槽 式閘極功率金氧半場效電晶體,探討溝槽深度及底氧化矽薄膜厚度對元件 特性的影響度,其元件製造步驟如下(參考圖 3.12~3.19):

1. 晶圓清洗

2. 場氧化層成長 (Field oxidation)

3. 主動區(Active area) 對準:第一層光罩 4. 場氧化層濕式蝕刻

5. 氧化層 (Low temperature oxide, LTO)沉積:作為溝渠蝕刻的硬式 罩幕 (hard mask)

6. 溝槽蝕刻對準:第二層光罩 7. 溝槽乾式蝕刻

8. PECVD-TEOS 沉積

9. 利用 1%HF 去除溝槽側壁氧化矽介電層:配合步驟 8 製程以形成溝 槽底部氧化矽介電層

12. 閘極對準:第三層光罩 13. 閘極複晶矽乾式蝕刻 14. 基體區(Body)離子植入 15. 基體區離子驅入

16. 源極區(Source) 對準:第四層光罩 17. 源極區離子植入

18. 源極區離子驅入

19. PMD (pre-metal dielectric) 沉積:先沉積 SiO2(NSG) ,再沉積 BPSG (硼磷矽玻璃) 。NSG 的目的是防止 B,P 鑽入 Poly-Si 或底 材(Si substrate)

20. BPSG 熱流

21. 接觸窗(Contact) 對準:第五層光罩 22. 接觸窗乾式蝕刻

29. 護層乾式蝕刻 30. 金屬熔合(Alloy) 31. 晶 背 硏 磨

32. 晶背金屬(Ti/Ni/Ag) 沉積:作為汲極區(Drain) 製程完成之元件其結構如圖3.20 所示。

圖(3.12)元件製造流程:溝槽蝕刻

N+ Substrate N- Epitaxial Layer

N+ Substrate N- Epitaxial Layer

圖(3.13)元件製造流程:PECVD-TEOS 氧化矽沉積

圖(3.14)元件製造流程:溝槽側壁氧化矽去除

N- Epitaxial Layer

N+ Substrate N- Epitaxial Layer

N+ Substrate

N- Epitaxial Layer

N+ Substrate N- Epitaxial Layer

N+ Substrate N- Epitaxial Layer

N+ Substrate

圖(3.15)元件製造流程:閘極形成

N- Epitaxial Layer

N+ Substrate

P body Gate P body poly

N- Epitaxial Layer

N+ Substrate

P body Gate P body poly

N- Epitaxial Layer

N+ Substrate Gate poly

Gate oxide

N- Epitaxial Layer

N+ Substrate Gate poly

Gate oxide

圖(3.17)元件製造流程:源極區離子植入

圖(3.19)元件製造流程:晶背(汲極)金屬蒸鍍

Metal (Drain)

P bo dy G ate P bo dy

B ackside m etal P bo dy G ate P bo dy

B ackside m etal

3.3 分析與量測

3.3.1 場發射式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 :薄膜沉積形態觀察

在各類分析工作中,使用率最高的材料分析技術應該算是掃描式電 子顯微鏡,其系統設計由電子槍 (Electron Gun) 發射電子束,經過一 組 磁 透 鏡 聚 焦(Condenser Lens) 聚 焦 後 , 用 遮 蔽 孔 徑 (Condenser Aperture)選擇電子束的尺寸(Beam Size)後,通過一組控制電子束的掃 描線圈,再透過物鏡 (Objective Lens) 聚焦,打在試片上。電子束與 試片作用時,經由碰撞反應可產生數種粒子,在試片的上側裝有訊號 接收偵測器,利用擇取二次電子(Secondary Electron)或背向散射電子 (Backscattered Electron)數量並轉化為強度訊號後,便可利用影像重組 功能,轉化為試片表面微觀影像,提供幾何型態與組成分布型態資訊。

由於電子顯微鏡使用的電子槍材料與電子發射原理的差異,造成的 電子能量分程程度不同,進而影響電子束直徑與影像解析度。電子束 的必要特性是亮度要高、電子能量散佈(Energy Spread)要小,場發射 式電子槍比熱離子式鎢燈絲和硼化鑭燈絲的亮度分別高出 10 - 100 倍,同時電子能量散佈僅為 0.2 - 0.4 eV,所以目前市售的高解析度掃 描式電子顯微鏡都採用場發射式電子槍,其解析度可高達 1nm 以下。

本實驗使用Hitachi S4500 掃描電子顯微鏡來觀察氧化矽薄膜在溝槽側 壁及底部的沉積輪廓(profile)及薄膜厚度。[21]

3.3.2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 :薄膜沉積界面觀察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具有 極高的穿透能力及高解析度,已成為材料科學研究上極有效的工具之 析式電子顯微鏡(Analytical Electron Microscope)與高解像能電子顯微 鏡(High Resolution Electron Microscope)已能合為一體,除了穿透式 電子成像之外,亦能做極微小區域(<10Å )的繞射圖樣(Nano Beam Diffraction, NBD) ,和收斂電子束繞射(Convergent Beam Diffraction, CBD)圖形,具有多樣化的能力,幾乎可以滿足各層面的分析需求。

500-1000 Å 之間且試片的大小必須在 3 mm 以下。欲得到這麼薄的試 片,可用聚焦式離子束顯微鏡 (Focused Ion Beam, FIB) 來作局部區 域的蝕薄工程。[22]

3.3.3 閘極啟始電壓 ( Gate threshold voltage, Vth)

閘極電流開始流通的閘極電壓稱為閘極啟始電壓,通常規格表上 所表示的為接合溫度為 25℃時的數值。其量測方式是將源極接地,閘 極與汲極聯接(short),由汲極端輸入 250uA 之電流,再量測 Vds=Vgs 時的電壓值,即為閘極啟始電壓,如圖3.21。

圖(3.21) 閘極啟始電壓量測電路

3.3.4 汲極-源極崩潰電壓( Drain-Source breakdown voltage, BVdss)

此為 Power MOSFET 汲極-源極間所能承受的最大電壓值,主要

(short) ,由汲極端輸入一 Id 之電流(一般為 250uA) ,再量測汲極-源 極間的電壓值,即為汲極-源極崩潰電壓(BVdss) ,如圖 3.22。

圖(3.22) 汲極-源極崩潰電壓量測電路

3.3.5 閘極充放電容的電荷量(Gate Charge, Qg)

即閘極與各電極間的電荷量,此為決定 Power MOSFET 開關切 換速度的主要參數。其量測所得的圖形如圖 3.23,而其實際的量測閘 極方式為,於汲極-源極間輸入一電壓使 Vds=80%BVdss,並在閘極-源極間輸入一 Pluse(width=1ms) ,調整使 Id=1mA,本次實驗量測 Vgs 由 0V 至 4.5V 閘極充電所需時間,再計算電流乘上時間即等於閘 極與各電極之間的電荷量,如圖3.24。

D

G S

Id=250uA

Measure Vds=?

Vds

(2) t1 至 t2:Vgs 持續對閘極-源極間的電容充電,隨著 Vgs 的加大,

Ids 電流也跟隨著變大。

(3) t2 至 t3:此時閘極-源極間的電容已飽和,Vgs 開始對閘極-汲極 間的電容﹙Cgd﹚充電,此時 Ids 電流為定值,汲極電壓開始逐漸 降低。

(4) t3 至 t4:Vgs 對閘極-汲極間的電容充電已飽和,並持續加壓至完 成切換動作[24]

其中 t1 到 t3 間產生了切換間的功率損失,為了達到較小的切換功率 損失,其對高頻切換動作最有不良影響的回授電容量 Cgd 值應該愈 小愈好。

圖(3.23) Gate Charge 量測圖形

資料來源: Advanced Pow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note, 2001

圖(3.24) Power MOSFET 切換曲線圖

資料來源: Advanced Pow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note, 2001

3.3.6 導通電阻(Drain-Source On-state Resistance, Rdson)

此為元件導通時汲極與源極間的電阻值,Rdson 主要為通道電阻

(Rchannel)加底材的磊晶層(Epitaxy)電阻(Repi) ,如圖 3.25。其量測方法

為由閘極-源極間輸入一 Force Vgs,此 Vgs > Vth,再由汲極端加一 Force Id,測量 Vds 及 Id,計算 Vds /Id 值即為 Rdson。功率金氧半場

Vth

圖(3.25) 導通電阻示意圖

圖3.26 導通電阻量測電路 D

G S

Force Vgs & Id

Measure Rdson=?

Source

Epitaxy Substrate Rchannel Gate

Repi

Drain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