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光激發之電性量測

近年我們實驗室嘗試著將光性與電性量測作結合,在進行電性量測時,加入光 激發的條件,進一步探討量子點的載子侷限及躍遷特性。在之前的研究中[26],曾經 使用過波長為532 nm 的綠光雷射作為激發光源,來進行光激發的電性量測。但是由 於此波段光源的能量超過了GaAs 的能隙大小,會造成樣品中整體背景濃度的抬升,

反而使得量子點的訊號不明顯。

在本章中,我們利用波長約為 940 nm 的紅外光 LED 作為激發光源,能量小於 GaAs 的能障大小,因此光激發作用的區域可以被限制在 InAs/InGaAs DWELL 結構 中,實驗裝置如圖5-1 所示。

5-1 光激發之量子點訊號分析

5-1-1 光激發量子點訊號之改變

首先,我們將量子點在光激發下電性量測發生的行為,如圖5-2,作一個簡述:

當激發光照進量子點樣品時,會使得量子點中產生電子電動對,在沒有外加偏壓時,

電子會掉回量子點導帶的底部,進行電子電洞對的重新複合。進行電性量測時,我 們加逆向偏壓使量子點位於空乏區內,在空乏區內被激發的量子點電子會有兩種路 徑:1.掉進量子點底部,進行重新複合;2.被空乏區電場影響,載子從量子點中躍遷 出來。由於我們是在持續進行光激發的情形下,電子會一直產生、複合而達到平衡,

而淨效應會使額外電子填入量子點中,也會持續有載子躍遷出量子點。

我們對於3.3 ML InAs 量子點進行光激發的 CV 量測,我們從有照光、沒照光的 CV 及縱深圖的比較,如圖 5-3 (a) (b),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現象。首先,在小偏壓為 量測到GaAs 的區域,我們可以發現照光後的 CV 沒有明顯變化,可以證實 GaAs 的 確不會被激發。此外,在量子點的 CV 平台有明顯變寬、電容值增加的現象。縱深

圖更可以清楚看出,量子點被光激發後載子有增加、並且往高能階填入。以上符合

5-1-3 3.06 ML 及 3.3 ML 光激發電性量測之比較

在 3-1 及 3-2 曾經說明,由於應力鬆弛產生的差排缺陷在 3.3 ML 中較多,會導 致量子點底層空乏區的寬度比3.06 ML 中寬了很多,從光激發電性量測的結果比較,

也可以得到印證。

從照光後電流的增加量,可以比較出兩片樣品的差異。圖5-9 中,我們比較兩片 樣品,在照光下電流扣掉未照光電流對電壓的作圖,可以發現在 3.06 ML 樣品中電 流在光激發後的增加量,比3.3 ML 樣品來得大。照光會使得量子點中電子電洞對分 離,從量子點跑出的載子會造成額外的電流增加。也因為底層空乏區的寬度的不同,

使量子點跑出的載子量在3.06 ML 樣品中較大,照光增加的電流也較大。

我們也試著比較在3.3 ML 及 3.06 ML 光激發的 CV 和縱深圖,如圖 5-3 (a) (b) 和圖5-10 (a) (b),可以看到在照光之後,量子點平台寬度及電容值抬升的程度在 3.3 ML 中比較明顯。縱深圖中,可以更清楚看到量子點濃度在 3.3 ML 樣品中增加非常 明顯;在 3.06 ML 樣品中只有些微改變。量子點底層空乏區的寬度較大,會使得量 子點侷限的能力較強。因此3.3 ML 樣品在光激發之後,載子可以填往更高的能階,

在3.06 ML 樣品中則只會多填入少許。

在 5-1-2 中因照光缺陷載子速度增加的現象,我們只有在 3.06 ML 樣品中觀察 到,但在缺陷較多的3.3 ML 樣品中卻沒有看到。這同樣歸因於空乏區寬度的不同,

3.3 ML 樣品照光後從量子點掃出的載子量比較少,使得導帶濃度增加的量不足以使 載子躍遷速度達到我們的量測頻率所致。

圖5-1 光激發電性量測裝置示意圖

圖5-2 光激發下載子躍遷機制示意圖

-4 -3 -2 -1 0 200

300 400 500

f = 10 kHz

3.3 ML 200 K

C (pF )

V (V)

Dark Light

圖5-3 (a) 3.3 ML 樣品照光與未照光之 200 K 低頻 C-V 圖

-0.35 -0.30 -0.25 -0.20 -0.15 -0.10 1E16

1E17

f = 10 kHz

Nd(cm^-3)

depth(um)

Dark Light 3.3 ML 200K

圖5-3 (b) 3.3 ML 樣品照光與未照光之 200 K 低頻縱深圖

-4 -3 -2 -1 0

600 3.3 ML Light

C (pF )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0

1000

3.3 ML 78K

G/f (10

-12

)

f (Hz)

F I

Bias: -2.5 V

圖5-5 (a) 3.3 ML 樣品照光與未照光 -2.5 V 低溫 G-F 圖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

100 1000

10000 3.3 ML 78K

G/f (1 0

-12

)

f (Hz)

L O

Bias: -3 V

圖5-5 (b) 3.3 ML 樣品照光與未照光-3 V 低溫 G-F 圖

圖5-6 3.06 ML 樣品高溫 370 K 低頻 C-V 圖

-4 -3 -2 -1 0

200 300 400 500

600 3.06 ML Dark

C (pF )

V (V)

100 Hz 175 Hz 300 Hz 500 Hz 1 kHz 50 kHz

T = 370 K

-4 -3 -2 -1 0

200 300 400

500 3.06 ML 78K

C (pF )

V (V)

Dark Light f = 1 kHz

圖5-7 3.06 ML 樣品照光與未照光之低頻低溫 C-V 圖

4.0

Light-Dark current

Δ I ( μ A)

-4 -3 -2 -1 0 200

300 400 500

600 3.06 ML 200 K

C (pF )

V (V)

Dark Light

f = 5 kHz

圖5-10 (a) 3.06 ML 樣品照光與未照光之 200 K 低頻 C-V 圖

-0.2 -0.1

1E17 2E17 3E17 4E17 5E17

f = 5 kHz

N d(cm^-3)

depth(um)

Dark Light 3.06 ML 200K

圖5-10 (b) 3.06 ML 樣品照光與未照光之 200 K 低頻縱深圖

第六章 結論

本論文對成長厚度為3.06 及 3.3 ML 的兩個樣品進行光性及電性分析,發現在覆 蓋一層 InGaAs 應力緩衝層於 InAs 量子點上之後,應力鬆弛對於 InAs/InGaAs 量子 點特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PL 頻譜中,可以看到應力鬆弛使得兩個樣品的量子點 都發生了主要峰值藍移、PL 強度下降以及多出一個低能量的訊號。而在 C-V 量測和 C-F 量測中發現兩個樣品特性上的不同,在 3.3 ML 樣品中量子點的載子躍遷速率比 在3.06 ML 樣品中慢了很多。

從DLTS 及 TEM 可以發現兩個樣品中缺陷特性相近,都分布於量子點內部及底 層。用DLTS 估算出樣品中的缺陷濃度,發現在 3.3 ML 樣品中的缺陷濃度大了很多,

我們認為這是造成兩片樣品量子點載子躍遷速率不同的主因。在對兩個樣品作 C-V 模擬的比較之後可以知道,缺陷造成了底層GaAs 背景濃度的下降,而使量子點下方 空乏區寬度增加,造成了載子躍遷速率的不同。

我們可以利用 3.06 ML 樣品的 TEM 圖,來解釋量子點在 PL 頻譜上發生藍移以 及多出一個低能量訊號的原因。我們認為這是因為 InAs 量子點在蓋了 InGaAs 緩衝 層之後,應力鬆弛的方式會分成兩種:分別為將In 向外擴散及產生差排缺陷,使得 樣品內存在著兩群能量不同的量子點。而我們進一步觀察 3.06 ML 樣品 PL 變溫頻 譜,可以發現當溫度升到 140 K 時,有高能量量子點半高寬下降以及低能量量子點 積分強度的上升的異常現象。在3.3 ML 樣品的 C-F 低溫量測,發現電子躍遷速度在 溫度升高到 140 K 時,有不尋常的下降之現象。這都是由於兩群量子點間產生載子 轉移效應所造成。

此外,我們利用能量範圍在可以使量子點中載子被激發,而GaAs 不會吸收的激 發光照射我們的樣品,觀察在光激發下的量子躍遷行為。在3.3 ML 樣品的 C-V 量測 上,可以看到在光照射下電容平台會跟著增加;由C-F 量測,量子點的載子躍遷速 度在光照射之後明顯變快。這是由於在光激發下,有更多的載子注入至量子點中,

而導帶中的載子濃度也有所增加。比較兩片樣品在光激發下量子點內載子侷限的增 加量,可以再次印證量子點底層空乏區寬度的不同。最後,我們在3.06 ML 樣品中,

發現了在大偏壓的低頻C-V 中,有著電容值明顯變大的現象。我們認為這是由於光 激發使得我們缺陷載子躍遷的速率增加,使我們能調變到的緣故。

參考文獻

[1] P. Hawrylak, Phys. Rev. B 60, 5597 (1999).

[2] U. Banin, Y. Cao, D. Katz, O. Millo, Nature 400, 542 (1999).

[3] H. Shoji, Y. Nakata, K. Mukai, Y. Sugiyama, M. Sugawara, N. Yokoyama, and H.

Ishikawa, Appl. Phys. Lett. 71, 193 (1997).

[4] S. Kim, H. Mohseni, M. Erdtmann, E Michel, C. Jelen, and M. Razeghi, Appl. Phys.

Lett. 73, 963 (1998).

[5] P. Alivisatos, Nature Biotechnology, 22, 47 - 52 (2004).

[6] D. Bimberg, M. Grundmann, and N. N. Ledentsov, “Quantum Dot Heterostructures,”

(Wiley, 1999)

[7] F. C. Frank, and J. H. van der Merwe, Proc. Roy. Soc. London A, vol.198, pp.205 (1949).

[8] M.Volmer, A. Weber, and Z. Phys. Chen., vol. 119, pp.277 (1926).

[9] I. N. Stranski, and L. Von Krastanov, Akad. Wiss Lit. Main Math. Natur. K1. Iib, vol.

146, pp.797 (1939).

[10]Fariba Ferdos, Shumin Wang, Yongqiang Wei, and Anders Larsson, Appl. Phys. Lett.

81, 1195 (2002).

[11] V. M. Ustinov,N. A. Maleev,A. E. Zhukov, A.R. Kovsh, A. Yu. Egorov, A. V. Lunev, B.

V. Volovil, I. L. Krestnikov, Yu. G. Musikhin, N. A. Bert, P.S. Kop’ev, Zh. I. Alferov, N.

N. Ledentsov and D. Bimberg, Appl. Phys. Lett. vol. 74,pp. 2815-2817 (1999).

[12] M. V. Maximov et al., Physica E, vol.7, pp.326-330 (2000).

[13] D.L. Losee, J. Appl. Phys. 46, 2204 (1975).

[14] G. Vicent, D. Bois, P. Pinard, J. Appl. Phys. 46, 5173 (1975).

[15] D.V. Lang, , J. Appl. Phys. 45, 3023 (1974).

[16] Dieter K. Schroder,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nd Device Characterization”-2nd ed.

(New York :Wiley 1998).

[17] 陳宜屏,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氮含量與砷化銦厚度對砷化銦/砷

[20] O. Engstro¨m, M. Kaniewska, and M. Kaczmarczyk, Appl. Phys. Lett. 95, 013104 (2009).

[21] Chris G. Van de Walle, Phys. Rev. B 39, 1871 (1989).

[22] 徐榕鎂, 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應力鬆弛引發之缺陷 InAs/InGaAs 量子躍遷機制” (2008).

[23] A. Markus, J.X. Chen, C. Paranthoen, and A. Fiore, , Appl. Phys. Lett. 82, 1818 (2003).

[24] Y.C. Zhang, C.J. Huang, F.Q. Liu, B. Xu, D. Ding, W.H. Jiang, Y.F. Li, X.L. Ye, J. Wu, Y.H. Chen and Z.G. Wang. J. Crystal Growth 219 (2000).

[25] Y. I. Mazur, X. Wang, Z. M. Wang, G. J. Salamo, M. Xiao, and H. Kissel, Appl. Phys.

Lett. 81, 2469 (2002).

[26] 傅昱翔, 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InAs 量子點中缺陷效應影響下之 量子躍遷機制” (20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