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八、結語

在文檔中 內觀雜誌第99期 (頁 45-63)

在佛教《大藏經》中保存下來不同部派的律藏,內含戒經,這些 戒經的內容大同小異但是條文的次第有所差異,透露出戒經和結集的 密切關連,總結如下:

(1)佛滅當年的王舍城第一結集,歷時三月(南傳說是七月),

結集出經藏和律藏,所集出的律藏是原始舊律,近於現存的《摩訶僧 祇律》,其比丘戒經是《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2)佛滅百年的毗舍離第二結集,歷時八月,會內上座部結集 律藏和經藏,集出新的上座律,近於現存的《五分律》,其戒經是《彌 沙塞五分戒本》。此時會外不同地區的廣大僧眾仍奉行著舊律,被稱 為僧祇律(大眾律);後來會外廣大僧眾由於法諍而分成說有部、犢 子部和大眾部,他們的律稱為(初期的)說有部律、犢子部律和大眾 部律,而其內容其實相同於僧祇舊律。

(3)佛滅二三五年的華氏城第三結集,歷時九月,上座部目犍 連子帝須重新結集律藏、經藏和論藏,所集出的律藏,往南傳播成為 現存的《巴利律》,其比丘戒經是《比丘波羅提木叉》,往北傳播成為 現存的法藏部《四分律》,其比丘戒經是《四分比丘戒本》。目犍連子

16可參考《論事》;以及釋顯如、李鳳媚譯,《印度佛教史》(上冊),頁 132。

46

帝須編著出《論事》,這是站在上座部的立場來駁斥其他部派的思想。

(4)佛滅六百年時,說有部舉行迦濕彌羅第四結集,所集出的 律藏是「後期」的說有律,現存的有《十誦律》,其比丘戒經是《十 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其戒經是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第四結集編出《大毗婆沙論》,這是站在說 有部的立場來駁斥其他部派的思想。

以上從現存的比丘戒經中,以《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作為底 本,比對出僧祇、說有律系和上座律系的墮法條文次第的變化,顯示 出結集的影響,並還原出說有部不是由上座部所分出的真相。

參考文獻

1.劉宋佛陀什、竺道生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冊 22,No. 1421。

2.劉宋佛陀什等譯,《彌沙塞五分戒本》,《大正藏》冊 22,No. 1422。

3.東晉佛陀跋陀羅、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大正藏》冊 22,No. 1425。

4.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大正藏》冊 22,

No. 1426。

5.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藏》冊 22,No. 1428。

6.後秦佛陀耶舍譯,《四分比丘戒本》《大正藏》冊 22,No. 1429。

7.後秦弗若多羅、羅什譯,《十誦律》,《大正藏》冊 23,No. 1435。

8.姚秦鳩摩羅什譯,《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大正藏》冊 23,

No. 1436。

9.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藏》冊 23,No. 1442。

10.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大正藏》冊 24,No.

1451。

11.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大正藏》冊 24,No. 1454。

12.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解脫戒經》,《大正藏》冊 24,No. 1460。

13.失譯人名,《毘尼母經》冊 24,No.1463。

14.姚秦竺佛念譯,《鼻奈耶》,《大正藏》冊 24,No.1464。

15.失譯人名,《舍利弗問經》冊 24,No.1465。

16.劉宋求那跋摩譯,《優波離問佛經》,《大正藏》冊 24,No. 1466。

17.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大毗婆沙論》,《大正藏》冊 27,

No. 1545。

47

18.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異部宗輪論》,《大正藏》冊 49,No. 2031。

19.東晉法顯記,《高僧法顯傳》冊 51,No. 2085。

20.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冊 55,No.2145。

21.通妙譯,《巴利律藏》:《漢譯南傳大藏經》冊 1-5,(高雄:元亨寺 妙林出版社,1992)。

22.通妙譯,《比丘波羅提木叉》,《巴利律藏》:《漢譯南傳大藏經》冊 5,《波羅提木叉》,頁 1-36,(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2)。

23.通妙譯,〈諸部戒本戒條對照表:比丘戒本〉,《巴利律藏》:《漢譯 南傳大藏經》冊 5,附表,頁 3-17,(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

1992)。

24.郭哲彰譯,《論事》:《漢譯南傳大藏經》冊 61,頁 182-224,(高雄:

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7)。

25.平川彰,《律藏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60)。

26.平川彰,釋顯如、李鳳媚譯,《印度佛教史》(上冊),(嘉義:新 雨雜誌社,2001)。

27.釋印順,〈波羅提木叉經集成的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 1 期,

(1968 年 8 月),頁 67-131。

28.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三章:波羅提木叉經,頁 107-185,(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修訂版 1994)。

29.林崇安,《印度佛教的探討》第四章:律藏的集成,頁 141-180,(台 北:慧炬出版社,1995)。

30.李鳳媚,《巴利律比丘戒研究》,(嘉義:新雨雜誌社,1999)。

【摘要】

本文以《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為底本,來研究「說有部系」

和「上座部系」的「墮法」條文的次第。經由比較條文的次第,文中 指出,說有部的傳承不是從上座部分出。本文最後總結出佛教不同的 結集對墮法條文次第改變的影響。

關鍵詞:戒經、墮法、僧祇律、說有部、上座部、結集

48

佛教戒律專題研究資料:

相言諍事與拘睒彌事件

說明:

團體中發生相言諍事時,如何處理?佛陀指出「相言諍」要用三種毘 尼來滅除:a 現前毘尼滅,b 多覓毘尼滅,c 如草布地毘尼滅。這是處 理集體事件的一重要資料。拘睒彌=憍賞彌=拘舍彌=俱舍彌

《摩訶僧祇律》卷 12 說:

相言諍事,用三毘尼一一滅,何等三?a 現前毘尼滅,b 多覓毘尼滅,

c 布草毘尼滅。

【a】現前毘尼者:

佛住舍衛城。

時,拘睒彌比丘鬪諍相言,同止不和合,法言非法,律言非律,罪言 非罪,重罪、輕罪,可治、不可治,法羯磨、非法羯磨,和合羯磨、

不和合羯磨,應作、不應作。

爾時,坐中一比丘作是語:「諸大德!此非法非律,與修多羅不相應,

毘尼不相應,優波提舍不相應,與修多羅、毘尼、優波提舍相違,起 諸染漏。如我所說,是法是律,是佛教與修多羅、毘尼、優波提舍,

相應不生染漏。」

是比丘言:「諸大德!我不能滅此諍,我詣舍衛城到世尊所,當問滅 此諍事。」

是比丘到已,頭面禮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拘睒彌諸比 丘鬪諍相言,同止不和合,所謂法非法,乃至我不能滅此諍事,當往 世尊所,問滅此諍事。唯願世尊!為諸比丘滅此諍事。」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汝往詣拘睒彌國,如法如律滅此諍事,所謂 現前毘尼滅。優波離!諍事,有三處起,若一人、若眾多、若僧,亦 應三處捨,三處取,三處滅。優波離!汝往詣拘睒彌比丘所,如法如 律滅此諍事,所謂現前毘尼滅。」

尊者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比丘成就幾法,能滅此諍事?」

佛告優波離:「比丘成就五法,能滅諍事,何等五?知是實非是不實,

是利益非不利益,得伴非不得伴,得平等伴非不得平等伴,得時非不 得時。優波離!若非時斷事,或破僧,或僧諍,或僧離散。若得時滅

49

諍者,僧不破、不諍、不分散,是為五法成就。比丘能滅諍事,為諸 梵行者,愛念稱讚。今汝往至拘睒彌比丘所,如法如律如佛教斷事,

所謂現前毘尼滅。」

爾時,尊者優波離禮世尊足已,往拘睒彌比丘所言:「長老!還去到 彼諍事起處,當彼間滅,莫此間斷事,何以故?此間眾僧和合,歡喜 不諍,共一學住,不應擾亂。」

爾時,拘睒彌比丘白尊者優波離言:「大德!我若能於彼滅諍事者,

不來詣此,唯願尊者為我至彼滅此諍事。」

優波離言:「我若往到彼,應作羯磨者作羯磨,應治罰者當罰之,應 作折伏羯磨,不語羯磨,發喜羯磨,擯出羯磨,舉羯磨,別住羯磨,

摩那埵羯磨,阿浮呵那羯磨,有如是如是過,我當作如是羯磨治。汝 等爾時,心莫不悅。」

彼使比丘白尊者優波離言:「我等若有如是過,當受如是治,心無不 悅。」

時尊者優波離復至佛所,白佛言:「世尊!欲滅彼比丘諍事,當云何 用心?」

佛告優波離:「欲滅諍事者,當先自籌量身力、福德力、辯才力、無 畏力,知事緣起。比丘先自思量有如是等力。又此諍事起來未久,此 人心調軟,諍事易可滅。此比丘爾時應作滅諍。

若自思量無上諸力,諍事起已久,其人剛強非可卒滅,當求大德比丘 共滅此事。若無大德比丘者,當求多聞比丘,若無多聞者,當求阿練 若比丘,若無阿練若比丘者,當求大勢力優婆塞。彼諍比丘見優婆塞 已,心生慚愧諍事易滅。若復無此優婆塞者,當求於王、若大臣有勢 力者。彼諍比丘見此豪勢,心生敬畏,諍事易滅。

若在冬時滅此諍事者,當於無風寒溫煖屏處治,客比丘來當與爐火。

若是春時,當於涼處,若樹下敷床座,行冷水漿飲,當以扇扇。若是 夏時,當於高涼處,隨時所須事事供給。

爾時,當舉一堪能比丘有黠慧,知事因緣,不怯弱,不求他過,不畏 眾人。若優婆塞來,當為讚歎和合僧功德。復語:優婆塞!如世尊說,

一法出世,令天人苦惱、天人失利,所謂一法者,壞亂眾僧,身壞命 終,直入泥黎。又優婆塞!如世尊說,一法出世,天人安樂、天人得 利,所謂一法者,和合眾僧,身壞命終,得生善處,天上人中。如是 優婆塞欲得大功德者,當和合眾僧。

二眾語時,是比丘應諦觀其事,取其語字句義味。

50

時坐中有比丘,非闥賴吒比丘,作闥賴吒相,作是語,聽諸大德本作 如是語,今作如是語,不相應時,此人皆性軟可折伏者,應僧中語令 羞愧:汝不善,作不和合事,作不和合見,眾僧今日為是事故,於此 中集。

若是惡人執性剛暴,能增長諍事,應作軟語,語言:長老!眾僧今日 聚集為滅此事故,我當共長老作伴,和合滅此諍事。

若是比丘心意柔軟已,爾時,僧斷事人語有事比丘言:汝今出此事。

此比丘作如是言:我今出此事,願僧與我如法如律斷。

爾時,應呵責此人令慚羞,應語:汝不善,何有眾僧非法非律斷事?

彼比丘若言:我未曾僧中語,願眾僧教我儀法。

爾時,應教作是言:我今出此諍事因緣,隨僧教勅,我當奉行。

彼比丘若不隨僧語,復應語言:汝若不受僧教者,我當僧中拔籌,驅 汝出眾。

是比丘若復不隨語者,爾時,復應遣優婆塞,問是比丘言:汝當隨僧 教不?若不隨者,我當與汝白衣法,驅汝出聚落城邑。如是比丘所諍 事,若是小小諍事者,僧即優婆塞前滅。若是鄙穢事,慰喻優婆塞令 出已,僧如法如律如修多羅,隨其事實,用現前毘尼除滅。」

爾時,尊者阿難往到佛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所謂現前毘尼滅,

云何名為現前毘尼滅?」

佛告阿難:「比丘諍事,法非法律非律,罪非罪,輕罪重罪,可治罪 不可治罪,法羯磨、非法羯磨,和合羯磨、不和合羯磨,應作、不應 作羯磨。阿難!若有如是事起,應疾集僧,疾集僧已檢校此事,如法 如律如修多羅,隨其事實,用現前毘尼除滅。

若成就五非法,不成與現前毘尼,何等五?不現前與,不問,不受過,

不如法,不和合與,是名五非法不成與現前毘尼。

若成就五如法成與現前毘尼,何等五?現前與,問,受過,如法,和 合與,是名五法成就與現前毘尼。

如是阿難!如法如律如佛教,用現前毘尼滅諍事已。若有客比丘,若 去比丘,若與欲比丘,若見不欲比丘,若新受戒比丘,若在坐睡比丘,

是諸比丘作是言:『如是不好羯磨。別佛別法別僧,如牛羊僧,不善 羯磨,羯磨不成就。』阿難!如是更發起者,得波夜提罪。」

是名相言諍以 a 現前毘尼滅。﹝中略﹞

相言諍用三毘尼滅,前已說現前毘尼竟。

【b】多覓毘尼滅相言諍者:

在文檔中 內觀雜誌第99期 (頁 45-6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