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再塑願景飛翔期(92 年 1 月∼迄今)

提問:開懷如何永續經營?

回答:我們是一個乳癌病友的團體,宗旨是結合醫護社工人員的專業知能與患者 的經驗及力量,服務乳癌病友,使其在心理、情緒、家庭及社會環境方面得以調 適,為此我們做了很多服務,比如說講座,會請醫師、護士來演講,還會辦旅行 的活動,癌症媽媽很喜歡去旅遊。定期去醫院做探訪,讓癌症媽媽們提供本身的 經驗,做心靈上的治療。我們還做教育推廣,去學校、社區、公司去宣導。而我 們的出版品是免費送給癌友看,讓她們可以對乳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外還有 國際交流,串聯起大家的力量與資源,可以為病友們做更多的服務。所以,我們 可以說是站在組織承諾下,遵守著組織使命做著我們該做的事。為了做這些事 情,我們需要資金來源,所以這一、兩年做了政府的方案,並做出口碑來,我們 特別去推了一個方案,找上健保局,拜託他們在乳癌媽媽要去換重大傷病卡時,

送這本《無盡的愛》,告訴她們有這個團體在,永遠提供你們溫暖。

在實現組織承諾的同時,隨時思考組織變革之方向,以求組織永續發展,此 回答符合假定的關鍵字,所以成立。

陸、 結論與建議

從上述的實證結果可以得知開懷協會的組織變遷現象確實符合「組織內部條 件的改變論」的論點,開懷協會其實已經是一個組織結構健全且運作的很成功的 組織,未來開懷並不是希望自己能壯大成像是家扶基金會、董氏基金會等等如此 龐大的組織,而是在現有的組織結構下,能帶領其他的乳癌團體更上層樓,也能 使所有乳癌病患能得到最多最好的照顧,也讓台灣政府、一般民眾能夠更重視乳 癌。當開懷協會歷經一連串的組織變遷之後,組織的結構也漸漸趨於完整,現在 開懷協會的型態若要演進或改變應該藉由組織變革來到達;以下就組織變革提出 幾點未來發展的建議:

一、 串連台灣乳癌團體

開懷協會現在算是台灣乳癌病友團體中,做的最成功,組織也最完整的一個

團體,但是觀察台灣所有乳癌團體的現狀,似乎沒有一個串聯的感覺,這種狀況 對於病患以及團體本身都不是件好事,開懷未來如果可以串連台灣的乳癌病友團 體(甚至是亞洲的乳癌病友團體),就像是歐盟的癌症團體一樣,結合大家的力 量,進而影響對於癌症的立法、用藥等等。讓政府亦或是一般民眾能重視乳癌,

了解乳癌,對於乳癌有初步的瞭解及知道如何尋求協助。

二、 發行電子報

開懷從創立之初就有發行期刊「簡訊」,簡訊是寄給有乳癌的病友,裡面也 有劃撥單,可以捐款給開懷協會,但是除了有乳癌的病患之外很少人知道「簡訊」

以及捐款的途徑,所以開懷未來可以發行電子報,電子報節省了許多發行實物的 成本,而且也不受限於只發給乳癌病友,不僅推廣乳癌知識也替開懷擴大了服務 對象,不受地區限制,對於開懷協會的知名度及募款應該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也會有更多志願幫助的民眾投入開懷的行列,也許他們不是乳癌患者,不能對乳 癌患者的生理心理有太大的助益,但是對於開懷其他事務上能有助力。

三、 結合醫療體系

通常乳癌患者接觸到第一個專業的幫助者的都是醫生,如果開懷協會能與全 台的醫院的腫瘤科合作,當有乳癌患者時,介紹他們至開懷協會,或是就近當地 的乳癌組織(俱樂部或協會),讓全台灣所有的乳癌患者都能在醫院及家庭之外,

還有一個尋求協助的場所。

四、 高中推廣教育

罹患乳癌以女性居多,在高中的護理客通常多少都有教導關於乳癌方面的知 識,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施行,開懷協會若是結合高中,在護理課中宣導 乳癌,甚至是能夠對於乳癌團體稍做介紹,對乳癌基礎的瞭解,以及知道哪裡有 尋求協助的管道,若是家中有乳癌病患時,也能有所幫助,請政府強制配合執行,

對於開懷甚至是其他的乳癌病友團體來說,不僅能夠很快的打響名號,而且對於 推廣教育的工作也能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1. 朱楠賢(1997),〈公共組織衰退與適應對策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 所博士論文。

2. 吳光新(2003),〈台灣地區民間福利機構的組織變遷─以南投仁愛之家為 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吳定(1991),《組織發展與技術》,台北:順達。

4. 賈紫平(2004),開懷十年路,載於蔡央雪(主編),《台中市開懷協會十 年紀念專刊》(頁 26-45),台中市:社團法人台中市開懷協會。

5. 盧偉斯(1996),〈組織學習的理論性探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 士論文。

6. 謝安田(1982),《企業管理》,台北:五南。

二、 英文文獻

1. Barnett, William P. and Glenn R. Carroll (1995),《Modeling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change》,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 DiMaggio, Paul and Walter W. Powell (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 Meyer, John W. and Brian Rowan(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 Powell Walter W. and Rebecca Friedkin (1987),《Politics and programs: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ublic television decision-making ,Nonprofit enterprise in the art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 網站

1. http://www.tchappy.org.tw/台中市開懷協會,引用開懷簡介

附件:訪談紀錄

提問:請問開懷永續經營的觀念?

回答:我們是一個乳癌病友的團體,一九九四年成立,由醫師及癌友成立,早期 是開懷俱樂部,一開始有四百多人,目前會員有七、八百位,多是癌症病人。那 我們以志工中心為團體,不像其他協會是醫生、專業人士及達官貴人,我們的運 作模式,目前是有三位工作人員及二位社工,及二個工讀生,將近六、七十位的 志工,開懷協會的經濟來源是募款,去年有七百多萬的總收入,總收入百分之四 十一是來自行政院衛生署,及會員的收入,企業有百分之二十幾,其它特殊收入 是百分之十。今年比較不一樣,要做一個全球華人的募款,大概企業占百分之四 十幾。

我們會不定期的辦一些活動,比如說講座,會請醫師、護士來演講,還會辦 旅行的活動,癌症媽媽很喜歡去旅遊。早期探訪一個星期會去二天,大概在八十 九年開始增加化療室的關懷,這對癌症媽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是重回現 場,一般的媽媽如果發現有癌,會去門診去做檢查,那我們志工會在門診病人較 多的地方做準備。這時後社工媽媽會看到人來做初診,及要做化療的媽媽,及像 我一樣康復的媽媽回去做固定檢查,社工媽媽會做心靈的治療,比如說,會詢問 說,這是第幾次的治療?第幾次化療?透過聊天讓癌症媽媽心情比較不緊張。

自從我們有辦公室後,二千零二年搬出來,志工媽媽就來接電話及打電話給 需要幫助的人,第二個服務的項目就是教育推廣,去學校、社區、公司去宣導,

這樣的工作也做了十一年,早期一年就三、四場,目前是一年六、七十場。我們 預計向孩子做教育推廣二○○五年至二○一○年到全台灣省一百多所的高中職 去做宣導。去年我們做了十五場,今年做了二十場。

第三個服務項目是做出版品,出版品是免費送給癌友看。二○○○年因為有 一些媽媽復發,所以我們開始增加一個復發癌友的照顧的方案,我們把復發癌友

區隔開來,請特別的醫師來做醫學講座,因為復發可能是腦阿、肺阿、骨阿、肝 阿…。志工媽媽能做的就是形成一個網絡,做一個復發媽媽下午茶,去餐廳聊天,

我們去年安排一日遊,帶她們去一個安靜的地方,復發媽媽不用任何費用。所以 我們就請志工帶她們出去玩。

第四個方案就是,我們這一、兩年做了政府的方案,過去十一年沒拿政府的 方案,我們拿了政府方案做了一個口碑出來,一些團體就會來詢問說,怎麼成立 的、如何做得成功、你們怎麼運作的那麼好阿?還有七、八所大學、研究所來參 訪,滿多的。去年,我們特別去推了一個方案,因為我們思考了十幾年,服務的 不只中縣市的,我們做那麼多,是不是想做的癌症病人都服務得到,每年新增的 六千多癌病病人都是不是都有服務到?就想到,怎麼能才一網打盡,一但患疾病,

就會去換重大傷病卡,不然就會自費。所以就找上健保局,去健保局跟他們拜託,

要發這些書,請他們送這些書《無盡的愛》,打開通路。去年健保局都跟醫院有 連線,所以有病友去做開刀,醫生登錄,媽媽就不用到中央健保局去換卡,所以 我們百分之八十都送到大醫院。所以病人去開刀就一定會拿到書,這個通路對我 們是很好的,是我們很驕傲的方案。還有我們有做座談,去談生病後的婚姻、生 病後的心情及人際關係。跟諮商師做面談,一對一,還開了一個工作坊,十個媽 媽做二十四小時的工作。

我們還做了國外的交流,一九八八年開始跟美國不同城市有接觸,二○○四 去新加坡去參加乳癌病友全球大會,還去希臘、米蘭,今年是去中國大陸,有舉 辦一個全球華人病癌病友領導人會議。十三個國外城市,十七個國外團體,加上 國內大概四十幾個團體,一百零七個人或一百零五個人,在全國飯店有一個迎新 會,我們為什麼那麼辛苦,就是期待討論一個照顧癌症病人出發點,一個責任進 展到同樣都是華人,在不同的地區,華語不再是他們的語言,那裡也是有很多病 人,我們串聯起來,就是一個很大的資源,馬來西亞、新加坡團體都是超過十年 的組織,希望一個小小地方的組織,能做很多的市場,這樣對華人地區的媽媽是 一個很大的幫助,這些團體如果都能合作就是能做很多事情。

提問:你們交流的目的就是知道如何幫助那些人嗎?

提問:你們交流的目的就是知道如何幫助那些人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