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原住民樂舞

2014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祭活動

各個原住民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大多來自於各族的傳統祭儀而來,我們所熟知的例如:甩髮舞等,也都是從他們的祭儀活動中 取其有舞蹈的部份而命名之。

各族的祭儀活動大致如下:

阿美族:「捕魚祭」「豐年祭」「馬里古拉艾文化節」「海祭」

泰雅族:祖靈祭 ma hou、豐年祭、播種祭、收獲祭

排灣族:五年祭(Maleveq)(竹竿祭) 、毛蟹祭、豐年祭、六年祭 布農族:射耳祭、嬰兒祭、(小米)播種祭

卑南族:除草祭、海祭、收穫祭、大獵祭、聯合豐年祭、少年猴祭、發祥地祭祖活動、小米收穫祭、

狩獵祭、除喪祭、潑水祈雨祭

魯凱族:小米收穫祭、買沙呼魯祭、搭巴嘎饒望祭(黑米祭)

鄒 族:播種祭(Miyapo)、收成祭(Homeyaya)小米收穫祭、凱旋祭(戰祭)(Mayasvi)、

子安貝祭(Miyatjgu)

賽夏族:矮靈祭、麻斯巴絡祭

達悟族:飛魚祭、新(船下水)祭、小米豐收祭(收穫節)、飛魚終食祭 邵 族:農曆三月的播種祭、農曆七月的狩獵祭、農曆八月的豐年祭

噶瑪蘭族:噶瑪蘭族人口數約1千人(95年12月數據)。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 與治療儀式。治療儀式由巫師擔任,先以酒請示之後,再祈求祖靈降臨治病,在治病過

程巫師還需吟唱專屬的歌曲。

太魯閣族:「祖靈祭」

撒奇萊雅族:撒奇萊雅族將一年四季分為pasavaan(春天)、ralod(夏天)、sadinsing(秋天)、kasinawan

(冬天)、火神祭,隨著季節舉行相關的祭儀活動。

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群舞蹈概說

台灣各原住民族舞蹈共同舞步,就是各原住民生活舞蹈中,人類生活中的動作蛻變,人類生活中的動作,為「走」、「跑」、

「跳」、「躍」、「滑」、「移」等,這些動作,是世界人類所共同的,但用之於台灣各原住民族舞蹈共同舞步,則產生了變 型動作,這些變型動作,與人類居住的區域、氣候、服飾都互相關連。 ――〈李天民〉

一、共同舞步:

共同舞步―走走走併步:

右足起向前走三步(三拍),第四拍時左足併踏於右足左側,兩膝稍彎曲。

左足起向前走三步(三拍),第四拍時右足併踏於左足右側,兩膝稍彎曲。

共同舞步―曲步:

足向前踏一步(一拍),左足曲膝抬起,同時右膝曲膝(一拍)。

左足向前踏一步(一拍),右足曲膝抬起,同時左膝曲膝(一拍)。

共同舞步―弓步:

右足向右前踏一步,曲膝前弓。左足踏地,左腿伸直(一拍)。

左足向左前踏一步,曲膝前弓。右足踏地,左腿伸直(一拍)。

共同舞步―踏跳步:

右足向前踏一步(一拍),右足跳起再踏地,同時左足曲膝後抬(一拍)。

左足向前踏一步(一拍),左足跳起再踏地,同時右足曲膝後抬(一拍)。

共同舞步―左右踱步:

左足向左踏一步(一拍),右足跺併於左足側(一拍),膝部彎曲。

右足向右踏一步(一拍),左足跺併於右足側(一拍),膝部彎曲。

共同舞步―跳疊步:

右足向前跳踏一步,左足踏右足後(一拍),右足再向前跳踏一步(一拍)。

左足向前跳踏一步,右足踏左足後(一拍),左足再向前跳踏一步(一拍)。

同舞步―踏隨步:

2014

(一) 右足向右踏一步,左足踏於右足左側(一拍一步),連續重覆右左足踏步動作。

(二) 左足起步則相反。

共同舞步―左右交叉步:

右足向右踏一步(一拍),左足向右前踏一步,身體向右前(一拍),

右足再向右一步(一拍),左足趾踏右足後,身體向左前(一拍)。

(左足起步向左方向,則右、左足互換)

―〈李天民〉

共同舞步―單雙足跳步:

(一) 單足跳步,一足曲膝提起,另足跳踏。

(二) 雙足跳步,雙足並攏跳踏。

共同舞步―踏併踏跳步:

右足向左前踏一步(一拍)(彎腰),右足踏併於左足右側(一拍),

左足向右斜前平舉,同時右足跳踏一次,體微仰(一拍),左足踏併右足左側(一拍)。

共同舞步―交竄步:

右足向右跳一步(一拍),左足尖點踏於右足右斜前(一拍)。

左足向左跳一步(一拍),右足尖點踏於左足左斜前(一拍)。

共同舞步―走走走跳步:

右足起步向前走三步(三拍),右足再跳踏一步,同時左足曲膝提起(一拍)。

左足起步向前走三步(三拍),左足再跳踏一步,同時右足曲膝提起(一拍)。

共同舞步―前踢後踢跳步:

右足向右側踏(一拍),右足跳起同時左足向左後踢(一拍) (身體向前彎,重心在前方) 左足向左側踏(一拍),左足跳起同時右足向前踢(一拍) (身體向後仰起,重心在後方) 共同舞步―跳踏步:

雙足同時跳起離地,右足曲膝提高再踏地,左足曲膝提高(一拍)。

雙足同時跳起離地,左足曲膝提高再踏地,右足曲膝提高(一拍)。

共同舞步―疊步:

右足向前踏一步(一拍),左足隨進一步,右足再前踏一步(一拍),膝部稍彎曲。

左足向前踏一步(一拍),右足隨進一步,左足再前踏一步(一拍),連續重覆動作。

共同舞步―搖曳步:

(一) 左右搖曳步:右足向右踏一步,雙足分立,重心移右,左足尖伸點地,身體右擺(二 拍);重心移左,右足尖伸點地,身體左擺(二拍)。

(二) 前後搖曳步:雙足前後直線分立,身體前後搖曳;前足踏地,後足尖伸點地,身 體前微俯,重心移前;後足踏地,前足尖點地,身體微仰,重心移後。

共同舞步―跳併步:

右足向右跳踏一步,左足向右足踏併(一拍一步)。

左足向左跳踏一步,右足向左足踏併(一拍一步)。

共同舞步―橫移步:

(一) 左足向左一步,右足向左移併,連續橫移步(一拍一步)。

(二) 右足向右一步,左足向右移併,連續橫移步(一拍一步)。

共同舞步―馬步:

右足向右踏一步,同時雙膝半蹲。

共同舞步―跑步:

一足向前跑步,另足離地稍後勾,兩足輪流換步,雙膝稍彎曲,重心移動。跑步時身體 稍向前傾。

共同舞步―交叉跳踏步:

右足向左前跳踏一步,左足曲膝後提(一拍),左足踏地,右足左前提伸(一拍),

身體向左前。右足向右跳踏一步,左足提伸右前,身體向右前(一拍),左足踏地,右足 提伸右前(一拍)。

共同舞步―走步:

(一) 左足向右前斜方踏一步,右足隨之右踏一步,(一拍一步),重心移動,膝部放鬆 伸屈振動,身體隨之自然擺動。

2014

(二) 右足起步則方向相反。

共同舞步―踏併步:

左足向前踏一步(一拍),右足踏併於左足側(一拍),雙膝稍曲。

右足向前踏一步(一拍),左足踏併於右足側(一拍),雙膝稍曲。

二、人類共同舞步:

蹈─足步動作

原住民舞蹈,就是生活舞蹈,是人類生活中的動作蛻變,人類生活中的動作,為「走」、「跑」、「跳」、「躍」、「滑」、

「移」等,這些動作,是世界人類所共同的,但用之於舞蹈,則產生了變型動作,這些變型動作,與人類居住的區域、氣候、

服飾都互相關連。

原住民舞蹈大都為攜著手,走成圓形隊形,在圓周上進行著,人們相互拉手,正身向前,邁行受阻擋,自然的變為腰部屈、伸 向前行進。原住民舞蹈拉手的起源意義,源於迎神與畏懼魔鬼,而攜手同心團結,是同一意志的象徵。 ――〈李天民〉

起舞姿式

台灣原住民舞蹈,共同舞步,起舞姿式包含下列各預備舞姿:

1. 牽手、交叉牽手、不牽手、挽臂、拍手

2. 搭背、搭腰、搭肩、行列、圓形――〈李天民〉

臂、腕、手舞式動作

1. 雙臂同時前後擺動式 2. 雙臂同時分向前後擺動式

3. 雙手於體前交叉再分向左右擺動式 4. 雙手同時向左、右擺動式

5. 雙手同時向左上、右上手腕繞轉式 6. 雙手同時向左下、右下手腕繞轉式 7. 雙手擺動向右上再擺向左下舞式

8. 雙手於體前交叉再分劃大圓圈式 9. 雙臂曲肘握拳前後振動式

10. 雙手交叉胸前式,右手臂擺伸向右上式,左手臂擺向左下式(相反動作)

11. 雙手同時伸擺向左(右),再握拳拉向身體右側(左側)式 12. 雙手同時向上伸舉式

13. 雙手同時向後擺伸式 14. 雙手拍腿再向上伸舉式 15. 雙手於胸前拍手再向上伸舉式

16. 雙手向上伸舉,再於胸前拍手,甩揮兩側下方式 ――〈李天民〉

三、臺灣山地各族異常舞步

原住民之歌舞,除少數民族在祭祀中,有特定少許的歌舞外,其餘大都是即興 式的一人領唱,眾合而起舞,一個曲調可以任意即興式的唱詞詠唱,很多歌有 聲而無內容詞意。舞蹈是節奏的動律,與人體運動的結合。吟唱的曲調速度快 慢、剛柔,舞蹈隨之舞動變化。 ――〈李天民〉

2014

隨堂筆記

隨堂筆記

2014

隨堂筆記 隨堂筆記

簡 介

1957年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是漁人,之後從事鯨豚海 上生態調查,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 會董事長,隨遠洋魷釣船作隨船報導,執行繞島計畫,隨貨櫃船作 台灣海運報導,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校作家,海洋 生物博物館駐館作家,東華大學台文系駐校作家,新加坡文學論壇

「文學四月天」主講作家,東華大學兼任授課教師,海洋大學駐校 作家。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 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 線藍色太平洋》、《漂島》、《腳跡船痕》、《海天浮沉》、《領 土出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飛魚百合》、《漏網 新魚》、《回到沿海》、《航向大海 找到自己》、《大島小島》(出 版中)等。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第16、18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 書人文學類1996、1997年最佳書獎,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 獎,第一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獎,第12屆賴和文學獎,第12屆巫 永福文學獎,2006九歌年度散文獎,2011、2013新加坡國家圖書 館年度好文。

講 題

鯨生鯨世談海洋

講 師 廖鴻基

2014

講 綱

一、有山有海,我們的生活舞台 二、徬徨的海

三、走向海邊,走到邊緣 四、憧憬的海

五、跨界出航,依海為生

六、大海是深邃的書頁,海面是寬闊的稿紙 七、遇見海上鯨靈

八、一旦跨出就停不下來的海平線追逐

永遠忘不了數年前那天午後,山頭按例聚集了濃密烏雲,

陰霾延伸鋪出海域;沿海一片灰黯,但遠方的海面淋著光。船 上一群男士們,才從登山活動下來,鬍渣、汗味、曬紅的臉、

看過美景的眼神和攀過山頭的樸素。

你們自遠方來,似乎有約,從那淋著光的遠方奔向岸緣、衝向 船邊。

男士們倚著船舷站一排迎接。

來到船邊,船隻緩步慢進,你們配合著也放慢了游速。

忘了水聲,忘了引擎 … 你們在陰霾遍佈的水域始終陪著船。

忽然,男士們對著船邊的你們齊聲高唱。

他們音色或許拙重,但節奏鏗鏘豪邁;男士們一邊使勁地唱,

一邊隨著旋律不約而同整齊劃一地成排在船舷邊晃搖身子。

你們似乎懂得,躍波的頻率逐漸融入歌聲的節拍。

一抬頭,恰好看向那淋著光的遠方,如一道鑲在海天之際的閃 熾流光。那裡,我看見了無數背鰭浮出海面。 --- 摘錄自

《後山鯨書》/聯文/

隨堂筆記

2014

隨堂筆記

講 師 廖玉蕙

簡 介

畢業於臺中女中、東吳大學中文系,東吳大學文學博士。

早期以「唐生」、「柳映堤」為筆名,從事人物專訪,先後擔任

「幼獅文藝」月刊編輯、中正理工學院文史系副教授、世新大學中 國文學系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講 座教授,教授古典小說、戲劇、現代小說、散文創作,以及文學與 電影等課程。

廖玉蕙的創作以散文為主,並有小說、論著等作品。散文創作內 容多為日常生活的感觸,從平常的事件裡追尋常人不易見到的社會 另一面,或敘述、或批判,筆鋒幽默,風格樸實,頗受讀者喜愛。

廖玉蕙擅長開拓台灣本土社會現狀與生活經驗之新題材、新主題,

於戰後中生代散文家中,堪稱持續創作且維持一定數量與品質的散 文作者。在女性作家中,廖玉蕙創作中的幽默諧趣特質與剛柔相 濟之路數,更是異質別具,自成一家之體貌,在文字傷感、色彩濃 稠、筆調沉重的特質交織的台灣散文風潮中,其圓融輕快、歡喜自 在的文風,更顯難得。曾獲中山文藝獎、吳魯芹散文獎、「文協」

文藝獎章及中興文藝獎章,多篇作品被選入高中、國中課本及各種

選集,《後來》入選文建會「一○○精選.全民大閱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