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Venkata Raman 1888~1970)利用太陽光所觀察到此現象。(1928 年,

C.V. Raman 與 K.S. Krishnan 共同發現,由 Grigory Landsberg 和 Leonid Mandelstam 獨立研究。) 1930 年,拉曼完成光的非彈性散射的觀察,

他利用太陽光及一個濾波器製造單色光,並使用一個為「橫向」的濾

4

當時訊號非常微弱 (約為雷利散射的千分之一),使其應用較少,在 1960 年雷射發明後,因雷射光源有良好的單色性及方向性,並有高 強度,拉曼光譜才普遍被應用。直到 1986 年後,近紅外光雷射 (NIR-laser)、charge couple device (CCD)的發明、電腦運算技術等硬體 的改善,才使得拉曼散射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分析、生物及生化分子的 研究上[8-12]。

5 (inelastic scattering) : 在散射過程中,散射光和入射光波長不同,發生 能量的轉移,即為拉曼散射,其中拉曼散射又分為兩種,當散色光頻 率較入射光頻率減少時,稱為史托克散射 (Stokes Raman scattering);

而 當 散 射 光 頻 率 較 入 射 光 頻 率 增 加 時 , 稱 為 反 史 托 克 散 射 (anti-Stokes Raman scattering)。以量子力學角度來看,因電子佔能造 成拉曼頻率和入射光不同,拉曼頻率的改變對應為分子的振動能階

6

𝑣是激發光的頻率,𝑣i是振動頻率,h 是 Planck 常數,k 是波茲曼常 數 (1.3806488×10-23),T 是絕對溫度。

圖 2-1 雷利散射和拉曼散射能階示意圖

7

圖 2-2 雷利散射和拉曼散射光譜示意圖

8 (2-7) 中的三項分別為 Rayleigh scattering,anti-Stokes scattering 與 Stokes scattering。

9

2-2 表面增強拉曼散射

2-2-1 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歷史簡介

表面增強拉曼散射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現 象最早是由 1973 年英國的 Fleischmann 等人 (Martin Fleischmann, Patrick J. Hendra, A. James McQuillan)發現,他們觀察到砒啶 (pyridine) 分子吸附在粗糙的銀電極表面,產生 SERS 的效果。1977 年,兩個不 同的團隊發現濃度並無法解釋訊號的增強,各自提出了增強的機制,

其中 Van Duyne 和 Jeanmaire 團隊提出電磁效應[16-25],而 Albrecht 和 Creighton 提出了電子轉移效應。2002 年美國萊斯大學 Naomi Halasu 研究團隊提出奈米殼層的理論,藉由改變殼層的大小和準確控 制奈米粒子周圍的電磁場,而做出不同型態的表面基材,如島膜 (island film)、奈米微粒 (nanoparticle)、微影蝕刻表面 (lithography) 等,並以其探討 SERS 效應,且已經能用表面強拉曼散射光譜進行染 料單分子的偵測[26,27],現在更應用於許多領域上,如 DNA、奈米 碳管、環境污染分析、藥物檢測、生醫感測等。

10 下兩種:一、電磁效應 (electromagnetic effect),又被稱為場效應 (field effect),金屬表面產生的表面電漿共振 (surface plasma resonance, SPR) 引起電場強度增強,使靠近金屬表面的分子獲得極大的局部電磁場, 效應 (molecular effect),是由分子和金屬表面發生交互作用導致分子 極化率受到影響。化學效應是因為許多分子具有孤對電子,當孤對電 子提供給金屬形成鍵結,電荷發生轉移 (charge transfer)。化學效應的

11

增強為入射光將電子激發成熱電子態 (hot electron state)並轉移至分 子的 LUMO 軌域,然後電荷由分子的 LUMO 軌域回到電子激發態,

最後電子從電子激發態回到初始的能階並產生拉曼散射光[29,30],化 學效應可使拉曼訊號增強 100 倍[31]。

相較於化學效應,電磁效應的拉曼訊號增強了幾個數量級,其原 因可能為電磁效應是長範圍 (long range)影響,與吸附分子和金屬表 面距離的三次方成反比;反之,化學效應是短範圍 (short range)影響,

吸附 分子和金 屬表面 兩者間的 原子尺 度 (atomic scale)特 性有 關 [32]。

12

圖 2-3 拉曼散射影響因子和公式示意圖

PNRS s):拉曼散射修正值 N:待測分子數目

I (νL):入射光強度 I (νs):拉曼散射強度

𝑓𝑟𝑒𝑒R :拉曼截面積

13

圖 2-4 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影響因子和公式示意圖

PSERS s):SERS 強度修正值

N’:待測分子吸附在金屬表面的數目 I (νL):入射光強度

I (νs):拉曼散射強度 A (νL):雷射的增強因子

A (ν):拉曼散射場的增強因子

𝑎𝑑𝑠R :分子吸附造成的新拉曼截面積

14

15

2-3-2 靜電紡絲原理介紹

靜電紡絲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壓電作為驅動力,將含有高分子的離 子溶液或是熔融狀態的高分子置於毛細管 (capillary)中,Taylor 於 1964 年觀察到,當所施加的電壓不同時,毛細管頂端的液滴會產生 不同的形狀,進而影響噴射細流的尺寸及紡絲的型態,在低電壓時,

液滴會凸出於毛細管頂端外,細流的起始點於液滴尖端產生形成泰勒 錐 (Taylor cone)[35,36],當電壓逐漸升高後,電場電壓會大於高分子 溶液的表面張力,溶液脫離泰勒錐,射出形成一道飛行軌跡,高速飛 行至收集板上 (collector),在飛行期間,揮發性的溶劑會逐漸揮發,

而高分子固化形成薄膜,當拉扯的電場面積變大會有展開 (splaying) 的現象[37],薄膜沉積於收集器板上[38],薄膜形成不規則的交錯網 路結構 (network),進而提升薄膜張力強度。

16

圖 2-5 靜電紡絲法示意圖

17

18

19

圖 2-7 紡嘴實際圖

20

圖 2-8 同軸靜電紡絲示意圖

21

2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