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前人研究成果之二――魏晉南北朝教育史

(六)史學傳承

三、 前人研究成果之二――魏晉南北朝教育史

對於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地位,海峽兩岸學界在 1980年代前後看法有相當大的轉變。1980年代以前,研究中國教育史 的學者,不論中國大陸或台灣地區,皆以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動亂,與 儒家思想的衰微,對教育發展是不利的,將魏晉南北朝視為中國教育 發展史上的停滯期61。然1980年代後,海峽兩岸對中國教育發展史上

61 參見王炳照氏於李軍氏所著《玄儒佛道教育理論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 版社,1994)一書中所發表的序文。

魏晉南北朝的定位,開始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1981年,中國大陸 的全國教育研究會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召開「中外教育史體系討論 會」時,於會中討論魏晉南北朝教育的歷史地位。在這次會議中,專 門研究中國教育史的張瑞璠氏就提出「把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地位概括 為『承漢啟唐』,但把它同隋唐連在一起,意在突出『啟唐』」62的看 法。此後中國大陸地區對魏晉南北朝教育史的研究開始受到重視,且 再加上華東師大的張瑞璠氏、孫培青氏等人帶動下,近二十年來中國 大陸地區魏晉南北朝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可說相當豐碩63。至於台灣的 中國教育史學界方面對魏晉南北朝教育史研究,則無太大變化,雖肯 定魏晉南北朝教育發展「承先啟後」的地位,稱之為「蛻變」時期64, 仍以魏晉南北朝的時局動盪造成官學時興時廢,因而教育成效不彰,

教育思想上也無足以稱道的系統教育學說65。或因史料過於繁雜散 亂,眾家《中國教育史》論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篇幅,大多較兩漢、

隋唐兩時期少。台灣方面以徐宗林、周愚文合著《教育史》(臺北:

五南圖書,1997)為例,各朝代教育發展情況的敘述在所佔篇幅如下

62 參閱張瑞璠於同前註書中所發表的序文。

63 中國大陸地區對魏晉南北朝教育史研究,除了前述李軍的教育理論研究外,

通論著作有卜憲群、張南合著《中國魏晉南北朝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4,還有將魏晉南北朝教育史史料會編成專書,如尹德新主編的《歷 代教育筆記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

1990、程舜英《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8。

64 伍振鷟,〈中國教育史〉《教育學入門》,頁62,陳奎等合編,臺北:商鼎 文化,1999。

65 同上註,頁63。

表一:

幅的偏少,台灣方面在「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史」方面,尤其是對《顏 氏家訓》的探討,研究風氣卻是相當地盛行,甚至延續長達三十年以 上。自1960年代起,先有周法高氏(《大陸雜誌》:1961.01~02)開風 氣,接下來70、80年代風氣稍減,90年代中期則是高峰,單是碩博士 論文研究魏晉南北朝家訓先後即有林素珍氏67、康世昌氏68等人。不 僅台灣地區對《顏氏家訓》研究蔚為大宗,日本、中國大陸地區對《顏 氏家訓》的研究則更是難以數計69。此外,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史還 結合婦女史研究,形成「女誡」、「女教」另一研究領域,林素珍氏〈魏 晉南北朝女教概述〉即闡述魏晉南北朝婦女在家庭中扮演相當重要的 角色(林素珍:1998.06)。是以,「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史」研究可 說幾乎全為「家訓文學」與「女教」兩領域所籠罩,但筆者以為這兩 種領域的研究無法全面涵蓋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的具體面相,一是

「家訓」嚴格說來僅是家庭教育中「言教」及「理想面」,而非「實際 面」,另一是「女教」也只是某單方面角度的論述而已,若要了解魏 晉南北朝家庭教育的真實景況,「身教」70與「境教」71這兩個題材會

67 林素珍氏,1994,《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68 康世昌氏,1996,《漢魏六朝「家訓」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69 日本方面,與周法高氏約為同時的守屋美都雄(1967、1968)為代表,而中 國大陸地區的研究則更為可觀,詳參見本文後「參考書目」部分。

70 謝安的教子,可謂是魏晉南北朝「身教」的最佳範例,這可由《世說新語.

德行篇》一段謝安與其夫人的對話窺知。謝夫人一手包辦了家中孩子的教 育與訓誨,一天謝夫人就與謝安抱怨說:「那得初不見君教兒?」謝夫人的

是更好的取徑,惜資料的限制與筆者個人的資質駑鈍,無法在碩士班 進修期間進行研討。

除「家庭教育史」的領域外,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社會重心――世 族,其教育發展與景況自然也是此時期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課題,蔡景 明 氏 的 碩 士 論 文 即 以 世 族 門 第 為 中 心 探 討 漢 末 魏 晉 的 教 育 狀 況

(1996,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可能因為難以超越何啟民氏、毛 漢光等先進的研究成果,蔡景明並未有特別重大的突破與新意。

漢魏之際的政治動亂,固然造成儒學衰微、教育不振,但也正因 儒學的獨尊地位受到衝擊,玄學、佛教、道教、文學、史學等各學門 才得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放異彩,甚至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將之列 為中央學術機構72或是官學學科之一73。將魏晉南北朝教育史與學術

意思是說從沒看過謝安用「嘴巴」教兒子,謝安回答夫人說:「我常自教兒。」

意思是說他是隨時隨地都在教兒子。

71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是家庭或世家族間的成員互動頻繁親密,各家庭間 互動也是相當多的。除了相等門第間互結秦晉之好,士人經常也透過辦理 清談的聚會,或是參與他人的聚會聯絡情感,進行學問交流。這類的聚會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原是為成人之間彼此的互動,但無形中也創造了各 世家大族內子女學習待人接物、立身處世的環境。《世說新語》中的〈言語 篇〉與〈夙惠篇〉,提及如:謝尚、孫齊莊、陳元方兄弟,以及張玄之、顧 敷表兄弟等相當早熟的言語與舉止,其實都是其父祖為其創造很好的學習 機會,亦即透過參與成人的聚會與言論,進而模仿並創造出自己個人的風 範,此即所謂「境教」。

72 即石勒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西元319年),設經學、律學、史學與門臣四祭 酒。

73 如宋文帝於元嘉十五年(438A.D.)於雞籠山設立儒學、玄學、史學與文學 等講座。

思想史兩領域相結合,探討魏晉南北朝玄儒佛道各家教育理論者,先 後有李軍氏《玄儒佛道教育理論比較研究》74、曾美雲氏《魏晉玄佛 二家對傳統儒家教育之批判及影響》(1995.06,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 碩士論文)兩篇博碩士論文。以研究範疇言,這兩研究論述都皆論及 玄、儒、佛這三家的教育理論思想,而李軍一文則多論述道教。以研 究方法言,李軍氏採個案研究方式,分別探討劉劭、何晏、王弼、嵇 康、向秀、郭象、傅玄、裴頠、劉勰、劉晝、顏之推、慧遠,以及葛 洪等人教育思想,最後再總結魏晉南北朝玄儒佛道四家教育理論相互 利用、相互交融、相互鬥爭、相互彌補和共同進步的發展特色;曾美 雲則以儒家為主體,透過自王弼,中經郭象終至僧肇的魏晉玄佛思想 發展的轉變,闡明玄、佛二家對儒學教育的影響。以研究的時代言,

由標題上來看兩人似乎相同,然李軍氏論述的是整個魏晉南北朝(西 元220~589年)三百七十年的情形,而曾美雲氏則僅在魏晉時期(西 元220~420年)這一階段著墨,並未論及南北朝,與東晉對峙的五胡 十六國也未列入討論。

魏晉南北朝的教育發展特色之一是在儒家失去獨尊地位下,玄、

佛、道、文、史等各家教育與儒學並行的景象,而檢視李、曾二人研 究成果,約略可知前人對於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與史學教育的發展,著

74 《玄儒佛道教育理論比較研究》是李軍於1992年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完成的博士論文《魏晉南北朝玄學、儒學教育理論研究》,另增論佛教、道 教二家後,1994年在台灣由文津出版社刊行出版。

墨探討較少。因文學非筆者興趣與專長,且認為文學教育自有中文研 究方面的先進去鑽研,至於史學教育,則以學經歷言,正是筆者所應 關注,也有相當興趣的論題。而且如同前述,雖已有不少先進投入魏 晉南北朝史學傳承的研究,但史學教育活動發展、演變與對當時政治 社會的影響,則仍未有全面綜合的論述。職是之故,從前人研究成果 未盡之處與筆者個人興趣的考量,筆者決定以魏晉南北朝的史學教育 活動之興起、轉變與其影響,作為本論文的主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