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個節距結構有限元素模型分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6-51)

第三章 ANSYS 有限元素分析

3.3 十個節距結構有限元素模型分析

因此磨擦係數也會影響到滑行量,隨著磨擦係數的增加,滑行量反而減少很多,

以下的分析採用磨擦係數為 0.25,此結果與 3.6 節的實驗結果最吻合。

圖3-10 十個節距結構有限元素模型示意圖

由結果顯示針測行程 0.5 mil 時,滑行量的變化有些微的差異,每一層針結構差 異與單一節距的結構相同,上層探針滑行量大於下層探針,即是 Layer 1 大於 Layer 2;Layer 3 大於 Layer 4,滑行量的差距在 0.03 mil 。進一步分析同一層針上的十根 探針滑行量,探針排列最左邊與中間探針做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左邊探針的滑行量 為 0 ~ 0.0002 mil,若以探針排列最右邊與中間探針做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右邊探 針的滑行量為 0.0004 ~ 0.0008 mil,如圖3-11所示。

針測行程提升到 1.0 mil 時,上層探針滑行量大於下層探針,滑行量的差距提升 到 0.06 mil。進一步分析同一層針上的十根探針滑行量,探針排列最左邊與中間探針 做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左邊探針的滑行量為 0 ~ 0.0002 mil,若以探針最右邊與中 間探針做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右邊探針的滑行量為 0.0005 ~ 0.0017 mil,如圖3-12 所示。

最後針測行程提升到1.5 mil 時,上層探針滑行量大於下層探針,滑行量的差距

提升到 0.09 mil 。進一步分析同一層針上的十根探針滑行量,探針排列最左邊與中 間探針做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左邊探針的滑行量為 0 ~ 0.0005 mil,若以探針最右 邊與中間探針做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右邊探針的滑行量為 0.0010 ~ 0.0024 mil,如 圖 3-13 所示,由此可見針測行程越大,上層針與下層針的變化量就越大。若以同一 層針做比較,中間探針與排列最右邊探針滑行量也是隨著針測行程而改變,滑行量差 異趨勢會慢慢變大,雖然滑行量差異尺寸很微小,但是經過探針長時間測試與清針,

將會影響到探針壽命。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 0.21

1 2 3 4 5 6 7 8 9 10

探針腳位

滑行量(mil)

layer 1 layer 2 layer 3 layer 4

圖3-11 十個節距各層針探針滑行量(針測行程0.5 mil)

0.26 0.28 0.3 0.32 0.34 0.36 0.38 0.4

1 2 3 4 5 6 7 8 9 10

探針腳位

滑行量(mil) layer 1

layer 2 layer 3 layer 4

圖3-12 十個節距各層針探針滑行量(針測行程1.0 mil)

0.4 0.42 0.44 0.46 0.48 0.5 0.52 0.54 0.56 0.58

1 2 3 4 5 6 7 8 9 10

探針腳位

滑行量(mil) layer 1

layer 2 layer 3 layer 4

圖3-13 十個節距各層針探針滑行量(針測行程 1.5 mil)

接觸力作分析中,當針測行程 0.5 mil 時,下層探針滑行量大於上層探針,即是 Layer 2 大於 Layer 1;Layer 4 大於 Layer 3,接觸力的差距在 0.17 ~ 0.19 克。進一 步分析同一層針上的十根探針接觸力變化量,探針排列最左邊與中間探針做比較,中 間探針高於最左邊探針的接觸力為 0.003 ~ 0.006 克,若以探針排列最右邊與中間探 針做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右邊探針的接觸力為 0.004 ~ 0.008 克,如圖 3-14 所示。

針測行程1.0 mil 時,下層探針滑行量大於上層探針,接觸力的差距在 0.38 ~ 0.39 克。進一步分析同一層針上的十根探針接觸力變化量,探針排列最左邊與中間探針做 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左邊探針的接觸力為 0.006 ~ 0.010 克,若以探針排列最右邊 與中間探針做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右邊探針的接觸力為 0.005 ~ 0.016 克

如圖3-15 所示。

針測行程1.5 mil 時,下層探針滑行量大於上層探針,接觸力的差距在 0.55 ~ 0.59 克。進一步分析同一層針上的十根探針接觸力變化量,探針排列最左邊與中間探針做 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左邊探針的接觸力為 0.007 ~ 0.018 克,若以探針排列最右邊 與中間探針做比較,中間探針高於最右邊探針的接觸力為 0.005 ~ 0.026 克

如圖3-16 所示。

0.9 1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探針腳位

接觸力 ( g )

layer 1 layer 2 layer 3 layer 4

圖3-14 十個節距各層針探針接觸力(針測行程 0.5 mil)

1.7 1.8 1.9 2 2.1 2.2 2.3 2.4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探針腳位

接觸力 ( g ) layer 1layer 2

layer 3 layer 4

圖3-15 十個節距各層針探針接觸力(針測行程 1.0 mil)

2.7 2.8 2.9 3 3.1 3.2 3.3 3.4 3.5 3.6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探針腳位

接觸力 ( g )

layer 1 layer 2 layer 3 layer 4

圖3-16 十個節距各層針探針接觸力(針測行程 1.5 mil)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