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子力顯微鏡工作模式

第二章 樣品的製作及量測系統

2.3 量測系統簡介

2.3.3 AFM 量測系統

2.3.3.4 原子力顯微鏡工作模式

一般 AFM 模式依工作距離如圖 2.5(b)分為:

(1)接觸式(contact mode):利用排斥力,一般的接觸式量測,探針和試片材料 間的作用力約為 0.1nN ~ 100nN 之間,但是當掃描的接觸面積極小時,容易 形成過大的作用力損壞探針與試片。

(2)非接觸式(non-contact mode):利用吸引力,一般而言,AFM 在大氣中操作,

試片表面會吸附一層水膜,對於距離的變化較不靈敏,解析度差。

(3)間歇式接觸或稱輕拍式(tapping mode):操作在前二者之間,有不錯的解析 度,也較不會刮傷樣品,我們採用此模式。

2.3.3.5 原子力顯微鏡設備簡介

本實驗所採用的原子力顯微鏡原為Digital Instruments(DI)公司生產(現為 Veeco Instruments公司)的Dimension 3100 機型,如圖 2.5(c)所示,原子力顯 微鏡的主要結構可分為探針、探針懸臂樑、一組雷射光學設備、掃描控制器 (scanning head)、回授電路、防震系統,以及控制用電腦等。掃描控制器包含 壓電材料掃描器(PZT scanner)、探針針座以及偏移偵測器(deflection

sensor)。其中偏移偵測器包含一個雷射二極體、一面反射鏡面,以及極高靈敏 度的位置感測器(PSPD)。

第三章

摻入銻(Sb)量子點之光性 PL 量測與 AFM 量測及分析

3.1 摻入銻(Sb)量子點與一般量子點 PL 比較

首先最重要的問題為判斷訊號來源,圖3.1(a)與3.7(c1)各為Dots-in-well 量子點[42]與摻入銻量子點的變溫PL圖,如圖3.1(a)一般傳統量子點,我們將長 波長的訊號認定是基態(Ground State)載子所放射,較短波長的是激發態

(Excited State)載子所放射,這兩個能態的放射強度隨著溫度有著同步上下的 趨勢,即相對於另一能態沒有相對消長現象。相對應的,圖3.7(c1)的兩個訊號 放射強度隨著溫度有明顯的相對消長現象,我們因此懷疑這二能態並非基態與激 發態的關係。接著同樣樣品,我們見室溫300K變功率PL圖,圖3.1(b)一般量子點 隨著雷射激發功率的增加,有愈來愈多的光子打入樣品,產生更多的電子電洞 對,使低能量長波長的基態有填滿,轉填高能量短波長的激發態,即隨著功率有 相對消長現象。相對應的圖3.5(c1) 摻入銻Sb量子點兩個能態的放射強度隨著功 率有著同步升降的趨勢。接著我們將圖作正規化(Normalization)的動作,也就 是將長波長的訊號強制調整成相同強度,如圖3.2與3.5(c2),更明顯的看出一般 量子點基態與激發態對功率的相對消長現象,然而更意外的是摻入銻Sb量子點的 二個訊號竟然重合在一起。至此推測應該是有兩群量子點發光,加大功率變成是 各填各的能態,導致光譜強度同步升降。參考文獻[38],InAsSb三元合金有相分 離(phase seperation)現象,在我們的長晶條件下,認為應該也會發生相分離現 象。因此假設能帶圖,如圖3.3所示,左方為300K室溫InAs(0.354eV)於 GaAs (1.424eV)的能隙圖,右方為300K室溫InSb(0.17eV)於GaA(1.424eV)s的能隙圖,

內部所標示值分別為為導電帶與價帶能帶平移量(band offset)。當InAsSb量子 點分為InAs-rich與InSb-rich兩群時,前者較接近InAs能帶圖,後者較接近InSb 能帶圖,當Sb的含量增多時,會有能隙減少(0.354→0.17eV)的現象,並且能帶

平移量(band offset)的比例也會變,由△Ec:△Ev約8:2轉為約5:7,即平移 量原來主要降於傳導帶轉為主要降於價帶。此外量子侷限效應與量子點尺寸有很 大的關係,量子點尺寸若約略等於電子的物質波波長或是塊材激子(exciton)的 波耳半徑,電子就會有量子侷限效應,對GaAs來說,約25nm的尺寸會有量子侷限 效應。對於大顆的量子點其量子侷限效應不佳,因此較容易跑脫。

3.2 低溫25K變功率PL分析

圖3.4為25K變功率PL圖,摻入銻Sb量子點長晶厚度分別為(a1)2.0ML (b1)2.2ML (c1)2.8ML,同樣將長波長的訊號訊號調整成相同強度,分別為

(a2)2.0ML (b2)2.2ML (c2)2.8ML。低溫載子熱動能少,容易停留於原來的能態,

不容易跑脫,侷限效果好,因此我們可用低溫的結果推估量子點的成長情形。

首先低溫的重合性極佳,充分驗證這是兩群量子點,分別為短波長InAs-rich與 長波長InSb-rich。

從訊號個數來看,除了2.0ML只有一個訊號外,其他皆為兩個訊號。以下有 三個原因會造成只有一個訊號:

(1)缺乏Sb:由於磊晶發現有表面活化效應(surfactant effect),這表示Sb 充分使用於二維結構成長,因此量子點2.0ML初步形成時,Sb並沒有足夠的量可 以生成很多InSb-rich量子點,以至於訊號微弱。

(2)能階重合:量子點2.0ML初步形成時,由於剛成核完畢,量子點都很小顆,

雖然均勻性不佳,可是其三個維度的尺寸都不大,推估電子對三個維度都受到空 間的侷限,導致在低溫侷限效果特別好,不論是哪一群量子點能階都被侷限在很 高的能量,所以能階重合分不開來。而且由於三維侷限良好,雖然能量高卻沒有 載子跑掉的情形,也就是載子捕捉能力強,這我們可由PL的強度良好得到證實。

(3)相分離:在二維結構就已經產生Sb的相分離,加上表面活化效應,使得 Sb含量較多的一群形成三維結構更加延遲,量子點較慢形成。故為了判斷量子點 形成的2.0ML樣品,只觀察到Sb含量較少先形成的量子點。

從波長來看,不論是InAs-rich或InSb-rich都有隨磊晶厚度增加而增加的趨 勢,這表示量子點都有長大顆。詳述如下:

(1)短波長InAs-rich:由2.0ML至2.2ML,量子點變稍大,但是半高寬變寬,

這是由於2.0ML是為了判斷何時開始量子點成核,所以導致2.2ML仍有部分小顆量 子點成核形成,使得半高寬變寬,推測量子點數目應該增加,尺寸均勻度不佳,

這與後面AFM的量子點密度增加(表3.1)趨勢符合。再來由2.2ML至2.8ML,波長移 動主要落於此磊晶厚度範圍,半高寬變小,顯示整體InAs-rich量子點一起長大 顆,尺寸較均勻。

(2)長波長InSb-rich:由2.0ML至2.2ML,波長移動主要落於此磊晶厚度範 圍,顯示量子點長大顆。接下來2.2ML至2.8ML,波長移動不大,顯示長大速率較 慢。

從光譜強度與面積來看,光譜強度與面積增加代表量子點數目增加,或是可 容納更多的載子,我們以前者討論之:

(1)短波長InAs-rich:2.0ML到2.2ML強度沒有大變化,面積變大同波長觀點 的解釋,是量子點數目變多,2.8ML反而減少,推估是Sb的持續加入,由於As與 In(Ga)鍵結能量大於Sb與In(Ga)鍵結能量,即Sb比As更容易與In結合[39],量子 點容易由於Sb加入變成另一群。

(2)長波長InSb-rich:由2.0ML被覆蓋住的小訊號,到2.2ML看的見的訊號,

到2.8ML與InAs-rich訊號約略同強度,之間的解讀我們以量子點密度解釋之。

2.0ML由之前訊號的觀點已經解釋過,是缺乏Sb或較慢形成量子點,2.2MLInSb- rich量子點開始大量形成,2.8ML更多,因此量子點密度與光譜強度明顯提升,

也與AFM趨勢相同。

3.3 室溫300K變功率PL分析

圖3.5為300K變功率PL圖,摻入銻Sb量子點長晶厚度分別為(a1)2.0ML (b1)2.2ML (c1)2.8ML,同樣將長波長的訊號訊號調整成相同強度,分別為

(a2)2.0ML (b2)2.2ML (c2)2.8ML。高溫載子熱動能大,不容易停留於原來的能 態,容易跑脫,侷限效果差,因此我們可用室溫的結果推估載子跑脫的情形與載 子可能的去向。

要注意的是2.0ML,訊號個數有二個與低溫不同,這是因為InSb-rich (0.24

→0.17)的能隙隨溫度變化量比InAs-rich(0.415→0.354)大,加上InSb-rich量 子點尺寸較大,高溫放光波長比較長。

從訊號重合性來看,除了2.0ML外,皆重合良好。2.0ML的圖擁有很像是基態 與激發態的特徵,但我們卻認為是兩群,原因是有低溫變功率與變溫PL圖佐證,

若是基態於低溫應該不會消失,變溫也不應會有相對消長情形。因此我們解釋如 下:由於2.0ML的InSb-rich量子點很少,載子很容易填滿,而轉填InAs-rich,

造成短波長InAs-rich相對光譜強度增加。

從波長位置來看,磊晶厚度愈厚,波長位置愈長,室溫InSb-rich波長變化 如下:2.0ML(1215nm)→2.2ML(1245nm)→2.8ML(1276nm)由於室溫侷限效果差,

已經看不出量子點大小顆的關係了。

從光譜強度與面積來看,隨著磊晶厚度增加,InAs-rich的相對面積愈來愈 小,這是由於量子點密度增加與尺寸長大,量子點之間更容易導通,不論是躍遷 造成,只要路徑導通率增大時,載子就有更大的機會傳遞到InSb-rich量子點。

關於量子點間的傳遞,於下一節討論之。

3.4 變溫PL分析

圖3.7為變溫PL圖,摻入銻Sb量子點長晶厚度分別為(a1)2.0ML (b1)2.2ML (c1)2.8ML,這次將短波長的訊號訊號調整成相同強度,分別為圖3.7(a2)2.0ML (b2)2.2ML與2.8ML二個不同溫度區段(c2)(c3)。

首先討論變化最明顯的2.8ML,如圖3.7(c2)低溫區:兩個訊號強度隨溫度同步升 降,代表兩群量子點各自侷限住本身的載子,量子點間不易傳遞載子,如圖3.3 InAs-rich量子點低溫載子沒有足夠熱動能,不易跑至InSb-rich量子點,各自發

光。到了150K以高溫區(c3),高溫載子有較大熱動能,不容易侷限在固定位置,

載子更容易跑至高能態量子點,使InSb-rich相對訊號隨溫度逐漸增加,即溫度 愈高,電子愈容易跳至InSb-rich量子點。

上述這些現象也同樣發生於 2.0ML 與 2.2ML 的樣品,如圖 3.7 變溫正規化調 整 PL 圖(a2)2.0ML (b2)2.2ML,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磊晶厚度,導通溫度不同,2.0ML 起始導通溫度約 250K,2.2ML 起始導通溫度約 150~200K 之間,2.8ML 起始導通溫 度約 120~150K。參考圖 3.6 影響導通率的因素是量子點間距大小,隨著磊晶厚度 增加,量子點密度增加與尺寸變大,使得量子點間距變小,位能障厚度減小,穿 透位障所需熱動能變小,因此所需開始導通的溫度更低。

半高寬隨溫度變化如圖3.8所示,2.0ML與2.2MLInAs-rich量子點,半高寬隨 著溫度增加有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穿隧效應高能階電子往低能階重新分佈,能 階分佈變得更集中,因此半高寬下降。溫度再高,InAs-rich半高寬會上升而 InSb-rich半高寬會下降,這是由於載子由InAs-rich量子點移動至InSb-rich量 子點,前者載子量變少,相對半高寬變大;後者載子量變多,相對半高寬變小。

整體來說,2.8ML擁有最小的半高寬。

3.5 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分析

由圖3.9 AFM平面圖與圖3.10 AFM 3D圖,我們可以看到不論(a)2.0ML (b)2.2ML (c)2.8ML 各磊晶厚度,均有很明顯的兩群大小不同的量子點。我們將 大尺寸的視為InSb-rich,小尺寸的視為InAs-rich,並將兩群量子點區分出來,

詳如表3.1 表3.1

ML 直徑 InAs-rich(小) 直徑 InSb-rich(大) 顆數比 總顆數 2.0 15~40nm 180~190顆 ~50nm ~4顆 ~46 184~194 2.2 20~45nm 220~230顆 ~60nm ~20顆 ~12 240~250 2.8 45~55nm 170~190顆 ~65nm ~37顆 ~4.8 207~227

從顆數來看,2.0ML大顆的數目非常少,原因同PL解釋,顆數比差最多。2.2ML

從顆數來看,2.0ML大顆的數目非常少,原因同PL解釋,顆數比差最多。2.2ML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