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 鈦與鈦合金

金屬元素鈦(Titanium, Ti)為週期表上第四週期IV-a族原子序22 的過渡金屬,原子量47.9,密度4.54 g / cm3,熔點1668°C,熱傳導係 數0.16 cal·cm / sec·°C。鈦有兩種同素異構狀態,即結晶構造分別為α 相 及β 相 兩 種 , 純 鈦 金 屬 在 高 於 883°C 時 為 體 心 立 方 晶 結 構

(body-center cubic, bcc)之β相,當溫度在低於883°C時其結構轉為六 方最密堆積結構(hexagonal close packed, hcp)之α相,兩相的轉變溫 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為883°C,如Fig. 2-1所示[4];而在晶體結 構上的轉變,如Fig. 2-2所示。

比較純鈦與其他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質,可知純鈦的特色是熔點 高,比重介於鐵與鋁之間,熱膨脹係數、楊氏模數比鋼小,耐蝕性佳,

因此工業界積極開發以鈦為基材的輕量構造材料。

由於不同合金元素的添加,鈦合金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其物理 與機械性質各有不同:

(一)商業純淨(Cp)級:此種純鈦主要優點為抗蝕性強,但強度較差。

(二) α或近α相合金:此種合金抗高溫潛變性強且焊接性佳,但鍛造性

差。

(三) β相合金:此種合金主要是加入了多量之β相穩定元素所造成,而 其鍛造性良好,但密度較高且韌性及抗潛變性較差。

(四) α、β混和相合金:此類合金含有α相及β相穩定元素。此種合金可 經由固溶時效處理來增加強度。由於強度好因而被應用的程度也 最為廣泛。

至於添加不同的合金對於相轉換溫度有著不同的影響,一般可將 所添加的合金元素分為α-stabilizers、β-stabilizers和eutectoid-system元 素三種,如Fig. 2-3所示[5]

(ㄧ) α-stabilizers:是指提高α到β的轉換溫度,如此將有利於α-Ti合金 的形成,此類元素包含Al、Ga、Ge、C、N、O等。

(二) β-stabilizers:是指降低α到β的轉換溫度,如此將有利於β-Ti合金 的形成,包括Mo、Va、Ta、Co等元素。

(三) Eutectoid-system elements:指會和鈦形成共晶系統,大大地降低 純鈦的相轉換溫度(883°C),此類元素包括Mg、Fe、N、Cu。

從上述得知,鈦合金可以分為α或β的單相合金與由α、β兩相所構 成的合金。一般而言,兩相合金的強度比純鈦大,高溫性質良好,疲

勞強度、潛變特性優良,耐蝕性也不太會降低。但是這種合金,從變 態點以下急冷時會變脆弱,所以熔接困難。反之α或β的單相合金對熔 接有利。單相合金中,屬於α相的含Al之鈦合金,其比重小,具有優 良的潛變特性和耐氧化性。但是α相合金的缺點是延展性不良,冷溫 加工比較困難。β單相合金,雖然延展性好,適合製造薄板、箔等,

且高溫強度大,但是耐氧化性較差。

2-2 氧化鋯之介紹[6-7]

氧化鋯為同素異構物(polymorph),在室溫時結構為單斜晶相

(monoclinic),當溫度升高至1170°C時,由單斜晶相轉變為正方晶 相(tetragonal),當升至2370°C時,再由正方晶相轉變為立方晶相

(cubic),於2680°C融解為液相,結構之轉變如Fig. 2-4所示。冷卻 過程中,正方晶相轉變成單斜晶相為麻田散型的轉換,會造成3%異 方性體積變化,造成不可避免的破裂[8],因此較無使用價值;且也無 法利用退火方式消除轉換所產生得應變能[9]。因此通常會加入CaO, MgO, Y2O3等氧化物之添加物[10],使高溫的立方晶相及正方晶相能被 保存至室溫,而得到PSZ結構,此將使材質的韌性大為提高。

西元1975年,材料科學家努力探索,發現部分穩定氧化鋯(Partially Stabilized Zirconia, PSZ),為一優異的結構陶瓷材料,具有較非氧化 物陶瓷優異的破壞韌性,故冠之以陶瓷鋼鐵(Ceramic Steel)之稱[11]。 後來證實此種韌化效應是因為有t→m的麻田散型相轉換存在之緣故。

2-3 鈦與氧化鋯之反應

在氧化鋯中添加氧化物,已知能形成PSZ之結構,而得到優異的 韌化機制;那若在PSZ結構中,添加金屬之效果又為如何呢?

在西元1956年, Weber等人[12-18]進行了這方面相關之研究。其中 Ti與Zr,兩者在高溫時均以體心立方晶(body-centered cubic, bcc)的 β相存在;而以最密六方晶(hexagonal close-packed, hcp)的α相存在於 低溫,(Ti at 890°C:α→β ; Zr at 850°C:α→β); Ti, Zr之熔點分別 為1670°C, 1860°C ; α-Ti 之晶格常數為 a = 2.950 Å, c = 4.686 Å, c / a

= 1.588, α-Zr 之晶格常數為 a = 3.232 Å, c = 5.147 Å, c / a = 1.592 ; Ti 與 Zr 兩 種 材 料 對 氧 均 極 具 親 和 力[14], 足 見Ti與 Zr 極 為 相 似 。 Shunk[19]認為Ti-Zr系統在固相與液相時均能完全互溶;但在Ti-ZrO2系 統中, Ruh[14]由實驗得知在常溫時,Ti在ZrO2中的飽和溶解度約為 4 at.% Ti,而ZrO2在Ti中之飽和溶解度約為 10 at.% ZrO2

當Ti含量未超過溶解度限度時,其燒結效果與抗熱震之能力並無 顯著提升;而當Ti含量超過溶解度限度時,燒結效果及抗熱震能力均 有顯著的增加。 Ruh[15]更進一步地指出,此現象乃是Ti形成了“Liquid Phase”並填充於孔穴(pore),而增加了燒結效果; Ruh認為當Ti含量 超過飽和溶解度且燒結溫度高於Ti之熔點時成立。而在Ti含量未超過 飽和溶解度,雖然溫度達到形成液相之溫度,或者是Ti含量超過飽和 溶解度,但溫度卻不足以形成液相時,均無法得到良好的燒結效果。

由於Ti之加入並未使t-ZrO2 →m-ZrO2的Martensite相變化被抑 止,但卻能夠經由反覆的相轉換溫度而無裂縫(crack)產生。 Weber

等人[12-13]之研究指出,15 at.% Ti之含量在經過真空燒結後,為一

crack-free之堅固物質,且孔隙率(porosity)低,尤其有極佳之抗熱 震能力。 Weber等人認為此原因可能是:

(1)金屬Ti的添加,提高材料的熱傳導性,降低了溫度梯度(temperature gradient)而減低了熱應力條件(thermal-stress condition)。

(2)超過飽和溶解度的Ti在冷卻過程中將析出在基材內,而其塑性變形 之能力吸收了t-ZrO2 →m-ZrO2之體積變化。

(在 Ruh[14]的研究中,Ti含量在5 at.% ~ 15 at.%之熱傳導明顯優於

ZrO2,其認為此乃是金屬相存在之故;而在Ti含量為30 at.%時,熱 傳導卻反而下降, Ruh認為是Bulk Density降低之故)

Arias[17]在15 at.% Ti與ZrO2之系統中,其認為Ti的加入將使ZrO2晶 粒成長(grain growth)受到抑制,此較細小之晶粒將得到較高的強度,

所以抗熱震能力提高,而在不同Ti含量時將會有何差別,能否藉由微 觀結構(microstructure)之分析得到更進一步的確認。本實驗即利用 不同的Ti含量在Ti-ZrO2(PSZ-3Y)系統中,分析其混體在燒結後介 面之微觀反應。

相關文件